女性的公民文化特点

2016-05-30 21:36:00解志伟
文化产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政治文化女性特点

解志伟

摘 要:公民身份视角往往以男性为中心和落脚点,在社会历史的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女性一直处于政治话题之外,女性是男权社会的“他者”,女性在政治生活中往往处于边缘地带,女性在不断觉醒,社会也在不断进步,妇女的公民权利保护在不断加强。

关键词:女性;政治文化;特点

一、妇女:男权社会的“他者”

“他者”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他者”要么生活在远离现代文明社会的异邦,要么在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以小聚居大杂居的形式与主流社会共处,但“他者”具有我们想象的一些不同于现代文明或主流社会的特点:传统、落后、守旧,或者还可以用更具贬义的一些词汇描述他们的特点,他者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边缘群体。

妇女在我们这个男权依然强盛的时代的“他者”。我们自己的社会运作的主导(男性)模式,把女人看作是外人,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女性的表述处于默默无闻的境地。在人类文化研究的方法及成果“民族志的文本中相当缺乏妇女的言行和思考以及理解。20世纪60年代的人类学写作,和以往不同,那时无论民族志的作者是男性还是女性似乎仅仅只有男人的声音出现,女人是‘沉默的,作为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被抹杀了”。然而,女性却从未停止过进入历史的脚步。公民身份作为维系个体和共同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涵义,但其视角却是以男性为中心和落脚点,在社会历史的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女性一直处于政治话题之外,更谈不上具有独立和平等的公民身份权利。

妇女一直被排斥在公民身份权力之外,尽管“公民身份”这一术语表面上性别中立,实际上却掩盖了它在历史和现实中的性别区分,从古到今的大量历史表明,妇女在形式上被剥夺了正式的公民地位和权利。在古希腊,她们与奴隶一起,生活在公民身份的范围之外。性别之间的不平等是打破公民“神话”的利器,只有让妇女和男性拥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神话”才能令人信服地在社会上流传。在整个世界步入现代社会之后,女性的公民意识的觉醒预示着男性独霸政治生活领域的状况在不断改变,现代文明社会将男性长期垄断的公民身份拿出来与另一半共享。

奥弗林曾说,性别的含义、性别的社会建构,总是与广义上十分复杂的能量理论、生产理论以及权力理论联系在一起。所以把这一复杂的思想体系简化为政治上那人对女人的统治是不明智的。

然而社会政治生活中女性权利并未完全受到保护,女性权利缺失仍然现象仍然十分常见,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因素造成了女性无法享有公民所应享有的一切权利与义务,很多因素阻碍了女性公民身份权利的全面发展和女性公民权利意识的完全觉醒,女性拥有独立的公民身份和完全平等的权利,是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必要基础。

二、女性公民意识不断觉醒

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是以女性出让自己的主导权为代价的,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性别一度是区分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女性在政治生活中一度是没有一席之地的,女性一直处于被剥削、被压迫、被禁锢的地位,追求自由、平等的天性尽管在漫长的历史中一度被压抑,然而希望之火从未熄灭。

伴随社会的进步,女性公民意识在不断觉醒,这种觉醒直接带来了女权运动。女权意识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被男权主导的世界所压抑,无论是东方社会还是西方世界,女权意识的萌芽一直在孱弱地生长着,直到近现代女权意识才如同火山喷发一样喷薄而兴。世界女权运动发端于西方社会,近代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和18世纪启蒙思想催生了女权意识的觉醒和女权运动,在这场颠覆男权独霸天下政治格局的运动中,欧洲中产阶级的妇女发挥了马前卒的作用。1789年10月,法国大革命中,一群巴黎妇女挥舞着自由、平等和人权的旗帜冲入凡尔赛,向国民议会呼吁与男子平等的合法人权,法国大革命女性的自我抗争唤醒了自母系社会解体后一度沉寂无声的女权意识,她们的抗争从此揭开了女权运动的序幕。1790年法国《妇女权利宣言》提出了17条有关妇女权利的要求,这一宣言一度成为女权运动的纲领性文件。此后的1792年,英国女作家M.沃斯通克拉夫特出版发表了《为女权辩护》一书,呼吁女性应当在教育、就业和政治方等面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待遇,并且激烈反驳了女人是男人玩物的观点。女权主义运动的烈火在欧洲燃起之后便以燎原之势迅速地向世界各地蔓延,它越过辽阔的大西洋,并于19世纪中叶抵达新大陆,女权运动的中心便从欧洲转移到美国,中心转移是建立在欧洲女权运动取得基本胜利的基础上,也说明了美洲缺失的女权到了必须重新找回的时机。美国女权主义者E.C.斯坦顿夫人和L.莫特夫人等于1848年7月在纽约州举行的女权大会上,提出要求妇女权利的法案,并且陈述了女性在社会上受到的受歧视。此后,争取选举权成为女权运动的主要内容。

反抗压迫的斗争并非仅仅限于集会、游行、呼吁等,以暴力来推翻暴力往往是实现平等的重要而且是必要的方式,尤其是在新旧社会制度变革交替的关键时期,武装斗争被认为是推翻暴政的合法武器。因而,激进主义的女权运动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上个世纪初期,女权主义者具有激进主义特点的女权主义运动在E.潘克赫斯特领导下兴起,潘克赫利特组建的“战斗的参政派”,以暴力行动要求社会给予妇女参政的权利。

中国封建统治长达两千多年之久,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妇女一直是被压迫、被蹂躏的对象,在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束缚下,她们一度处于麻木的状态,甚至通过自虐的形式来创造一种残疾美,或采取自我封闭的方式,以取悦于男性、取悦于社会。当封建社会走到穷途末路之时,中国的女性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先知先觉的女性开始参加武装斗争、参与社会集会、加入党政团体,通过躬身力行来推进女权主义运动,这种抗争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国后,妇女平等权利才得到法律确认,中国妇女才真正实现了解放。

在女性自我觉醒的同时,一大批具有良知的男性公民也主动加入到这场女权主义运动的行列,他们厉声疾呼同性以及整个社会给予女性平等的权利。女性平等权利的获取一方面是建立在女性抗争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也是由男性权利的让渡实现的,当然这种让渡不是自觉的、主动的让渡,而是在整个女性世界、甚至是整个社会世的巨大压力下被迫所做的让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抗争,世界各国的妇女才逐渐获得选举权,新西兰和芬兰分别于1893年和1906年给予妇女选举权,它们也是妇女获得选举权最早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如挪威(1913年)、丹麦(1915年)、苏联(1917年)、美国(1920年)、以及英国(1928年)等国家的妇女才相继获得选举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才逐渐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男女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女权主义运动的脚步一直没有止歇,当代社会尽管大多数国家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男女两性之间的平等,然而实质上的平等并未实现,隐性的不平等还广泛存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领域。1949年,法国女作家S.de波伏瓦出版了《第二性》一书,该书描述了妇女受压迫的生活状态,并且在人权意义上提出了进一步解放妇女的要求;《第二性》的出版给女权运动作出了理论化的说明,从而揭开了当代女权主义运动的帷幕。1963年,新女权运动拉开了序幕,新女权运动以美国女作家B.弗里丹发表《女性之谜》为标志。《女性之谜》谴责家庭主妇地位对妇女的损害,从而唤醒了广大美国妇女。新女权运动70年代以后由美国波及到欧洲、加拿大、日本等国,空前高涨,影响了整个人类世界。在新女权运动的压力下,连同联合国妇女状况调查委员不断督促,最终联合国宣布1975年为“国际妇女年”,“国际妇女年”的设立充分说明了女权主义运动基本取得胜利,但并不意味着妇女已经完全获得了事实上的平等,“国际妇女年”之后,整个社会仍然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来推进妇女完全的解放。

三、妇女的政治参与程度不高

尽管近现代以来世界各地的女权运动轰轰烈烈,尽管女权运动促进了世界各地妇女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权利意识的发展,然而,女性精英和部分男性精英领导的女权运动中,少数妇女积极主动地投入,更多的妇女是被动地卷入甚至是旁观,更有甚者是试图竭力维护传统的政治性别格局。女权主义运动基本已经取得胜利,多数妇女享受到少数人通过争斗、拼搏而获得的胜利果实,在新性别权力结构中,女性的自主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政治生活领域,女性的政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和政治参与程度仍然不高。

参与意识高低体现了参与的主动程度和参与的热情程度。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甚至是个人的原因,女性的参与意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多数女性在各种社会事务中表现被动,基本不愿主动、积极投入到各项社会决策和社会管理活动中,即使在社区层面,女性的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也不是很高。

参与能力取决于参与者的政治文化素养,政治文化素养取决于受教育水平。尽管女性在现代社会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然而实际上重男轻女的思想意识在社会上还有一定的市场,在多子女家庭(虽然计划生政策已经实施多年,多子女家庭仍然大量存在),教育资源往往向男性后代倾斜,这显然影响了女性参与能力的普遍提高。

参与政权是衡量妇女政治参与的重要指标。妇女参与政权是整个社会妇女发展的最为薄弱的环节。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大力培养和使用女性干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女性参与政权的比例还很低。为了更好保障妇女权利,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以提高妇女在政治参与的程度。

四、妇女保护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妇女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自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不断提高,尤其是自六十年代新兴女性主义运动之后,妇女公民意识、公民权利保障等都有所提高。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是一种客观现实,在这一对差别关系中,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等方面明显是低于男性,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和重视这一现象,我们不能忽视一个群体在社会上的弱势地位,为了保护弱势群体,也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建立和完善妇女保障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人类社会是由男女两性构成的结构整体,在这个结构整体中,妇女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世界不仅仅是男人的世界,而且也是女人的世界。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性别关系是最基本最普遍的关系。妇女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一度处于不利的地位,即使在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男权意识并未彻底根除,妇女的权益比起男人来更容易受到侵犯,家暴、性侵、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就业歧视等各类现象仍然存在,历史、经济和社会等原因造成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要改变这一现实,制度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社会要不断完善各种机制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来促进妇女实现与男性的事实上的平等。

平等不是不关注男女两性之间的生理和心理的差异,也不是无视男女两性事实上的不平等,男女两性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发展是不平衡的,时至今日,这种不平衡依然存在,更多的就业机会、教育机会、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还是被男性所拥有,整个社会精英群体,女性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男性,男性在社会各个生活领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因而制定和完善各种机制来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以实现真正的平等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英奈杰尔·波拉特,乔安娜·奥弗林.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露丝·里斯特.公民身份:女性主义视角[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3]英奈杰尔·波拉特,乔安娜·奥弗林.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河南工程学院博士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公民文化研究项目编号:D2010003。

猜你喜欢
政治文化女性特点
孙吴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东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13:06:38
浅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征与价值取向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10:06:31
浅析英美法政体的异同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7:39:17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19:08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01:05
高压输配电线路工程施工技术控制之我见
中低压配网杆塔防撞措施浅析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4: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