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孝强
摘 要 科研能力是衡量食品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迫切要求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以满足食品产业框架调整的人才需求。本文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总结了食品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食品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途径。
关键词 食品专业 研究生科研能力 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8.022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food scienc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od industry urgently requires graduat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food industry framework adjustment. The graduate student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concep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carried out and summarizes the food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o enhance the face challenges, and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food.
Key words food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ways of improvement
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承担者,是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源动力。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面临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的问题,因而,依靠人才和技术创新是实现食品工业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食品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大幅上升,食品工业将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人才将成为制约食品工业由传统粗加工及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重要因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食品专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肩负着为食品工业输送更多研究型和应用型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国内食品专业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得到了逐步提高,科研能力也获得了较大提升,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知名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实施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高校食品专业研究生教育应当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以满足食品产业框架调整对人才的需求。
1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本文认为科研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指的是完成科研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称,包括完成现有科研活动的必备能力,又包括未来完成挑战的科研潜能。具备较高科研潜能的个体,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和培养,将具备更高的科研能力。
对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进行系统归类,主要包含以下两类:
(1)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主要指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内部因素,反映了影响研究生在生理、心理、学识、实践方面的综合素质及特点。个体因素可以划分为生理因素和非生理因素,其中生理因素指的是研究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非生理因素指从事科研活动所需要心理素质、认知素质、科研兴趣、自我效能、成就动机等。非生理因素的水平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生源基础,例如本科就读的专业、现有知识结构、科研方法等,二是在读研期间获得的自我提升和个人努力程度,三是学校及导师的培养。
(2)培养因素。培养因素指的是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外部环境因素,体现了高校的科研实力、办学能力以及教学理念。培养因素包括导师因素、科研條件、学术氛围、激励制度等。导师是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导师的学术地位、指导方法以及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等,都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产出具有显著影响。此外,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外部环境的作用,科研条件是保证科研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学术氛围是从事科研的软环境,团队学术氛围浓厚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科研能力的显著提升,良好的激励制度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热情。
2 食品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途径
2.1 食品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面临的挑战
食品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主要面临来自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
(1)生源质量:科研能力的提升,首先需要对科研具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这是促使研究生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的源动力。然而,由于目前本科生就业压力比较大,部分学生考研的真正目的是通过获取更高的学位,便于日后获得职业晋升和更好的工作机遇。因而,在入学以后,研究生并不热衷于科研,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各种考证和企业实习中,制约了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能力提升。此外,食品专业本科阶段教育中,更重视对于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在研究方法、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方面的涉猎不足或深度不够,这导致研究生在入学后从事科研工作时力不从心。
(2)现有培养和管理体系:高校现在推行“厚基础、宽口径、加强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教育理念下,食品专业研究生的教育更注重强调知识认知,在实践方面有所不足。此外,在食品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内容较为单一,主要以食品专业方向内容为主,缺乏对跨学科方向或跨研究领域的内容的教授,由于科研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单一的课程设置容易导致知识结构的片面化,不利于研究生在今后的科研中融会贯通。
(3)科研和外部社会环境。从事食品专业的科研活动需要大量的实验资源和设备的支撑,高校科研经费的不足,导致部分高校难以为食品专业研究生提供充分的设备和经费支持来开展科研活动。除了部分食品专业学科实力较为雄厚的高校,在开设有食品专业的大部分地方性高校中,食品专业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的机会有限。此外,虽然高校有意识地提供和安排一些进入食品企业参观的活动,但是由于食品行业对安全和卫生的特殊要求,这类的参观和学习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够真正深入地了解生产制造流程及工艺。实践经验的缺乏,导致研究生的科研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科研成果难以向实际转化。
2.2 食品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途径
(1)深化课程改革,优化食品专业研究生的教学结构。在食品专业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参与度。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多种方式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原来“讲堂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专题式”、“参与式”的模式,让研究生充分参与到课题选题、教育教学当中,通过引导他们参与调研和讨论,激发研究生对知识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指导时,要打破原有单一的学科范围,尽量引导研究生多涉猎不同的学科理论,通过学科知识的交叉,丰富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研究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此外,要深刻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导师要全面了解研究生的特长,针对不同研究生的个性和特长,在课题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从而能够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在课题选择方面,导师要充分了解目前研究领域内的前沿课题,为研究生选择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课题,使研究生能够较早地接触到行业内的最近发展动态,避免一些重复性的研究工作,顺利进入研究状态。
(2)探索新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根据国外高等学校的研究生培养经验,校企合作的创新基地成为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形式。首先,在食品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创新基地可以为企业和高校提供共同的平台,双方可以一起拟定研究生的培养培育方案,将高校对研究生的学术要求和食品企业对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要求进行对接和整合,弥合校企双方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形成一套既符合企业应用要求,又能满足学校科研要求的培养方案。大型的食品企业内有众多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精英人才,通过在创新基地中引入来自企业的精英人才担任研究生导师,与来自高校的导师一起,共同对研究生进行培育。这种培育方式,有利于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三者之间的密切衔接,打破在传统研究生培育模式中,研究生教育脱离社会生产实践的困局。
在教学资源的整合方面,创新基地可以有效的实现校企双方的资源整合,将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实践优势相结合,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双方的利益共赢。通过创新基地的“以点带面”的作用,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在创新基地中,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其领先的知识资源的影响作用,带动食品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而通过与食品企业的合作,高校也可以拓宽食品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范围,真正意义上培育出既符合企业实践应用需要,又具备科研学术能力的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
(3)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制度。专业学位培养是面向培养高等级、实用型食品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职人员通过定向培育模式,进入高校中进行再深造成为了食品行业高级人才供给的另外一个重要渠道。攻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科研能力方面的要求,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他们来自企业,更注重在实际研发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因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在教育教学模式上更要有所区别。首先,在入学阶段,要端正研究生的科研态度,纠正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高校仅仅为了获取学位的动机,要积极引导他们在科研中的兴趣,将他们的实践经验与科研研究结合起来,激发他们对知识探索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尽快融入到科研活动中。其次,严格把握论文质量,论文是研究生学术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研究生训练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专业硕士,虽然其培养侧重点与学术硕士不同,但是在论文的要求上,也应当严格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的选题、撰写和答辩,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思考能力,有利于专业硕士在回到企业工作中独当一面开展工作。在论文选题上,专业硕士要将创新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严把开题关。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导师要充分发挥监管作用,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并根据研究进展定期提供相关报告。论文答辩阶段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最后阶段,控制论文质量对食品专业研究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论文答辩阶段,要严把质量关,在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研究方法选择、实验严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
参考文献
[1] 陈木龙,张敏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及胜任特征分析[J].高教探索,2013(1).
[2] 赵文平.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
[3] 季俊杰.优秀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4).
[4] 劉珊珊,张永强.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5] 周晓丽.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
[6] 魏伶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精英教育研究[D].湖北大学,2009.
[7] 王美琴.论人本管理在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中的作用[J].合肥工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8] 吴秋凤.研究生培养基地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