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融合的食品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2016-12-19 05:00姚广龙陈秀妍宋海婷
亚太教育 2016年33期
关键词:食品专业创新创业互联网

姚广龙 陈秀妍 宋海婷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力举措,能为经济社会培养出创新创业型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背景,在归纳食品学科特点的基础上,针对食品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如何构建较为合理的食品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食品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229-03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素质教育理念,重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当下,面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就业难等问题,全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2015年6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同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等文件精神,已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教学评估指标,要求在全体学生中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为此,食品相关院校要抓住此次重大机遇,迅速调整专业教学和管理、完善培养模式、更新培养计划、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培养,更新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着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培养,这些教育模式不利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视角,探讨如何在高校中加强对食品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高他们的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食品专业的学科特点

食品学科是以食品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造业所依托的科学理论问题的研究、工程技术及装备的实现和相关科研、工程队伍的组织与培养为基本内涵的学科。

(一)学科发展迅速

我国食品学科中的食品科学,最早起源于1902年中央大学创办的农产与制造学科,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比理工科中的基础学科,它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食品科学主要隶属于农业化学或农产品制造。20世纪50年代调整到轻工业,80年代后又重新与农业结合。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前,我国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约70所。1998年以后,食品专业和食品院校不断增加。2001年教育部在本科专业目录表中新增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这一专业是以生命科学、食品科学以及化学等学科为学科基础,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的管理和控制,保证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卫生质量。迄今,我国食品科学技术学科作为工学门类下属的一级学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队伍不断壮大,食品科学得以快速发展,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二)学科交叉性强

食品学科是一个集理、工、农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为一体,边缘性、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以研究食品属性和食品工业所依托的科学理论问题、工程技术及装备的实现问题为基本内涵的学科。它整合了应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以及工程学等基础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的性质、导致食品变质的因素以及加工过程的学科,形成了食品生物化学、食品风味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物性学、食品原料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检验学、食品加工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品质学等分支学科。

(三)学科应用性较强

食品是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关系的必需品,它为人类生命活动,包括思维提供所需的能量和各种营养成分,俗话说“民以食为先,食以安为先”。食品学科是在生活生产中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例如食品科学主要研究食品成分的组成、性质以及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研究食品加工对食品质量品质的影响和保证食品在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维持食品质量所需要的加工条件;开发食品营养、绿色、健康、美味、安全、便捷等新型食品以及研究食品工业生产中所用的加工技术、加工过程和设备,这些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强普及性和应用性。

(四)具有地域差异性和多样性

因各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物产资源等的不同,食品产业的类型、食品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也会有所不同,呈现一定的地域差异性和多样性。食品科学技术是直接服务于当地的经济。例如在果蔬加工、产品研发方面,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对热带、亚热带水果香蕉、菠萝、椰子、芒果等的加工、研究会多于其他地方的研究,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资源丰富多样。

三、食品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一些高校没有有效地结合互联网+的背景和特点和食品专业的特点来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单薄

食品专业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多是属于比较传统的课程,比较单薄且滞后,缺少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实验课,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内容的学习兴趣。在人才分流体系上,没有做到依据课程内容、学生兴趣及时代背景进行合理的人才分流,没有突出食品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的特点。同时,在课程设置上缺少与互联网的结合,线上教育明显滞后。

(二)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

食品专业的理论课程多于实践课程,虽然学校提供开放的实验室给学生做实验,但是,实验的形式相对单一。一方面,学生自发的实践学习,又缺少相应的实践指导;另一方面,有些学校缺乏教学、科研、就业、实习的实践教学基地,没有合理构建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技术实践及社会实践的体系。同时,教育过程没有有效将互联网+融入实践教学,为此,没有发挥互联网+与时俱进的作用。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在创新创业上缺少专门的师资队伍,无法实现高效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优效果。从一方面来看,食品学科的师资队伍既是承担教学任务的,也是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但是很多高效并没有充分利用学科师资队伍用于创新创业教育,而多是用一些没有学科背景的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从另一方面来看,承担创新创业教务任务的师资队伍对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缺乏一定的研究,虽然可以承担一些创新指导、就业指导及职业教育的指导任务,但是这些老师的教育对象都是学生,其指导在一定的程度上没有有效结合社会这一复杂的实际情况,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同时,高校也没有很好地引进校外具备互联网+创新创业思维的专业人才。

(四)没有充分整合线上线下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具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大部分高校都会给与很大的鼓励与支持。但是,有部分高校是难以满足这些学生对实验设备、活动场所、经费支持等的满足,这会阻碍他们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同时,在现今的大数据时代,很多资源是分散的,若没有很好地整合有用的互联网资源,没有一个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机制,则难以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食品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途径

针对以上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进一步提高食品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丰富课程内容的设置

首先,改革相对滞后的课程内容,可适当增加一些创新性较强的实验课,体现人性化教学。在课程教学上,采用案例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探索,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其次,在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可以在本科阶段的大二开始,依据学生对课程兴趣、个性发展需求与学业状况实施人才分流培养,如:1、培养学科发展型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将富有科研与创新潜力的学生根据课程设置,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专业方向选修模块课程,为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做好专业知识和相应技能的准备;2、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方面的人才,主要侧重于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开设“创业班”、“精英班”等小型班级,在完成主修专业的前提下,增设这一模块的“互联网+”实践学习,组织此类学生模拟企业实体,创立互联网+创业雏形,感受创业体验;三,培养本科专业就业型人才。对于这方面学生的培养,主要是侧重于就业经验、就业知识的辅导,以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二)大力拓展互补性实践基地

食品专业本身就具有与其他理工科专业不同的特点,高校要注重结合专业特色,将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大力拓展“互联网+”的第二课堂。第一,学校与当地企业应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注重校企一体,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时间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到企业或食品检测监督管理局、食品企业认证机构参观学习、实习,让学生能很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尽早培养更加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二,可以通过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联系社会各界的专业力量,举办具有可操作性、专业性和规模性的食品文化艺术节;第三,可以在不影响必修课的前提下,设立课余研究项目,并设立相关的评比奖励办法和奖励基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开放性实验课题。在活动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多方信息流,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借用互联网的媒介打造出特色品牌,紧密结合线上线下。通过此类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激发更多学生的专业兴趣,熟悉“互联网+”创新创业需要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打造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团队

在互联网+背景下,食品专业的发展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为此,必须要组建能够承担“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专业知识、通识知识、创业知识与网络技术等之间的深度融合。首先,高校要培养一支具备时代特征、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才能带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产业的互联网化需要一批既了解产业流程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国务院文件专门指出“允许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试点将企业任职经历作为高等学校新聘工程类教室的必要条件”。可见,高校可以将食品行业内外的具有创新精神、能力和创业实践的创业家、企业家、工程师等请来担任兼职创新创业教育讲师,让他们完整地设计并讲授课程。在授课过程中,突出讲授如何利用互联网+优势平台,重点培养他们的冒险精神、独立意识、具有开创精神和创业能力,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满足需求本领。对于这些“兼职教师”所讲授课程,可以开设网络精品课,共享线上资源。为此,高校需要依据时代发展的特点,紧随互联网+的发展步伐,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在师资资源上坚持开门办学,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构建创新创业的师资的成长平台,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四)优化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外部环境

对于食品专业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资源的整合,优化互联网创业的外部环境。互联网在创业方面所要求的条件相对低,如投入成本少,硬件准备简单,大多数高校基本可以满足相应的创业资源。对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努力拓展教育渠道,完善硬件设置,合理统筹校内外的资源,便于大学生的“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例如提供多媒体课室用于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创业团队提供必要的互联网+的创业活动场所,开展专经费用于创业孵化扶持、拓展创新创业的融资渠道等等。高校应该从互联网发展的研究入手,筛选互联网带来的各种创业信息和创业资源,充分利用外部最新的科研成果,有针对性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者多元的需求。同时,充分整合内外部资源,主动研究“互联网+”,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应用互联网+的成果,培养创业学生,发展企业孵化,从而实现创业企业反哺高效的良性机制。笔者认为,只有真正增强了创新创业的氛围,才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五、结语

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与时俱进的工具。据统计和预测,2013-2025年互联网将帮助中国提升GDP增长率0.3-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未来十几年中互联网将可能为中国贡献7%-22%的GDP增长总量。可见,“互联网+”为社会各个领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如何实现食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如何实现有效的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提高食品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效果,需要高校多方面的努力,需要长时间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总结。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食品学院)

资助项目:海南省教育教学改革课题(Hnjg2015-1);海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hdjg1516);海南大学2016年辅导员专项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影陆.新世纪我国食品学科的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J].食品工业科技,2012,02:455-457+461.

[2]李博,周云龙.食品学科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体系培养途径研究[J].科技信息,2012,20:1-2.

[3]徐松美,文雅,齐文娟.新常态下融入“互联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05:61-64.

[4]徐争荣.“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的创新与机遇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5,05:1-5.

猜你喜欢
食品专业创新创业互联网
基于微课对食品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