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有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习作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重大的影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托课文,挖掘出课文中的作文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意识,把课文讲授过程变成提高学生写作意识的过程,要改变传统阅读教学,将阅读与习作统一起来,掌握阅读和习作的契合点,最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数学实践总结了几点作文教学体会。
关键词:小学 写作 教学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125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学知识感觉味同嚼蜡,那么就很难对其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写作这件事中的读和写都有兴趣,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认为应采取“两手抓”的做法:课内作文训练和课外练笔相结合。课内作文起到一个定期训练和提高巩固的作用,相比之下,课外练笔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让学生每天练笔一次,从国事到家事,从风雨阴晴到点滴心得,都可以进行训练。学生在读书看报时勤做笔记,随时记录有用的知识,品评文章的结构、语言,评论内容情节、人物形象。无论是对课文的感悟,还是受到书籍中的启发,或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只要有灵感的火花闪现,学生都应该及时地把这种灵感用丰富的语言形式生动地表达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素材丰富了,写作也就成为一种习惯。而当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后,对于写作就会乐此不疲、笔耕不辍。
二、在阅读中学会积累写作素材
只有不断学习与进步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跟不上科技和信息迅猛发展的步伐,而习作与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因此,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很有必要。因为缺乏思考的阅读过程单纯停留在形式和表面上,很难领悟课文的主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同时提倡用笔记录,深化感悟。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够真正消化语文知识,更深层地掌握文章的主旨,这类型的阅读过程才真正是有效的。在阅读中训练习作可以让学生养成一个记录所见、所思、所感的良好习惯,推动小学生更高效地阅读,从而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受益终身。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对习作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小学生只有多读好的书籍,才能够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进而巧妙运用,最终提升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课文,既有文采又富含人生哲理,其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都是小学生学习的典范。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在朗读和阅读过程中使学生将无声的课文转变成有声的语言表达。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語文理解能力、布局谋篇能力和灵活运用语文素材的能力,既可以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又可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进而可以巧妙灵活地运用素材进行习作。
对小学生而言,词语的积累始终是学习的重点。学生如果词汇贫乏不可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指导运用课文中的成语、词语写句子、写片断应始终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中。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对词语变得敏感,能够在自己的作文中自觉地进行推敲。
三、学会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文章就是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一个人物的酸甜苦辣,每一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都能从文中去感受。《月光曲》就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从盲姑娘的琴声中受到了感触,从而走进这个家庭,看到了善良而热爱音乐的盲姑娘,因此深深感动,亲自为盲姑娘弹奏了一曲,又为觅得知音而最后灵感迸发,现场弹奏创作了一首曲子,后来谱曲,成了传世名作《月光曲》。在这个故事中,有一条很明显的主线,即按照故事的发生(听曲)、发展(弹奏)、高潮(创作)、结束(谱曲)来叙述的。因此,教师在分析文章的结构以后可以让学生细细体会:文中的贝多芬是这样被深深打动的,那么盲姑娘呢?她的哥哥皮鞋匠呢?他们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如果把叙述的主角换一换,这个故事又该如何构思、如何布局谋篇呢?这样的作文训练让学生有了全新的视角,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因此他们愿意去尝试,愿意去写作。在充分与文本进行对话之后,学生也能够创设情境,融入角色,写出一篇篇生动的文章,不管贝多芬的自传体,还是盲姑娘的奇遇记,或是皮鞋匠的兄妹情,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回味无穷。
四、讲好习作例文
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补充课文中的一些空白地方,进而训练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比如,教师在教学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领悟文章的主旨,感受孩子与父亲间的浓浓亲情。接着,教师要鼓励学生补充父亲救孩子时候的迫切心情,从而使学生在这样充满激情的表述中提高自身的阅读领悟水平和习作水平,提升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语文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仿写课文。比如,教师在教学《落花生》这一篇课文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主旨是教育我们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能只看表面;然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以“话说西瓜”为题目,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深挖西瓜脚踏实地、不忘本的品格,引导学生想象,悟出做人要学会踏踏实实做事、知恩图报的人生哲理。
总之,阅读与习作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阅读是知识的积累和消化,习作是知识的运用。但是运用知识的效果取决于知识的积累和消化。只有不断优化习作和阅读之间的关系,将阅读与习作统一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阅读与习作的真正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