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敬业精神

2016-05-30 10:48迟成勇赵静波
宁夏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迟成勇 赵静波

摘要:倡导社会主义敬业精神,既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中国人敬业指数的客观要求;既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辱观;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6)04-0017-04

作者简介:迟成勇(1966-),男,安徽合肥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哲学与儒家文化研究;赵静波(1977-),女,云南石屏人,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研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其中,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诉求和道德准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给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既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社主义主义市场经济,既是一种效率经济与功利性经济,也是一种法制经济与道德经济,客观上需要社会主义劳动者树立鲜明的职业伦理精神。从现实层面看,从每个人的职业岗位,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需要各行各业的职业劳动者弘扬社会主义敬业精神。

一、社会主义敬业精神的主要内涵与伦理价值維度

敬业是一种可贵的职业伦理精神和职业道德品质,是人们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高度责任意识、刻苦钻研精神及无私奉献精神的集中表现。从职业道德来看,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蕴涵着丰富的内涵。有学者认为,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敬业精神内涵包括:“第一,对职业价值与意义的高度认同;第二,热爱职业的情感态度;第三,积极主动的意志品质;第四,勤业精业的行为意向”[1]。一般而言,所谓敬业精神是指从业者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一种积极的态度或精神状态。笔者认为,敬业精神的具体内涵包含四个层面:一是爱岗,即热爱自己的工作。它体现了职业者对自己职业岗位的一种情感。也就是说,爱岗与敬业是紧密联系的,爱岗是敬业的职业前提,敬业是爱岗的情感升华,是对职业地位、职业价值、职业责任及职业荣誉的深刻认识和践行。二是勤勉努力,即“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古人说“成由勤俭败由奢”,勤劳、节俭是持家立业的前提。它体现了职业者对自己职业岗位的一种积极态度。三是精益求精,即“钻一行精一行”。它体现了职业者对自己工作业务的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实践证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及技术创新,是无止境的。因此,对业务或技术的钻研也是无止境的。开拓创新精神是敬业精神的时代体现。四是无私奉献。敬业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无私奉献是敬业精神的内在本质。它是敬业的一种崇高境界。五是实事求是精神,即在职业实践活动中,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把诚实守信作为做人与做事的根本。可见,社会主义敬业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

社会主义敬业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理念,还有丰富的伦理价值维度:一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即“爱岗敬业”与“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构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二是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即“敬业奉献”与“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构成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三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范畴,即“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从荣辱观角度,彰显辛勤劳动或爱岗敬业的无尚光荣。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敬业”与“爱国、诚信、友善”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诉求。可见,社会主义敬业精神,既是一种职业道德要求,也是一项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既是一种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敬业是道德观、荣辱观、价值观的统一体。敬业从伦理道德层面提升到荣辱观层面,再提升到核心价值观层面,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又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建设起着基础性作用。对于职业者而言,敬业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价值诉求,更是一种精神境界。无疑,敬业精神,不仅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而且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敬业作为一种职业伦理精神具有独特而鲜明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弘扬社会主义敬业精神的现实意义

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诉求,充分体现了职业劳动者对热爱职业岗位的形象表达,也彰显职业劳动者对职业岗位的一种价值期盼。精神立则人格立,精神强则国家强。敬业不仅体现职业劳动者的职业素养与精神面貌,而且也反映了职业劳动者的自爱与自强,彰显了“为人民服务意识”与“主人翁意识”的有机统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敬业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弘扬敬业精神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在要求

中华民族以吃苦耐劳、勤劳勇敢而著称于世,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敬业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有机统一。敬业理念源远流长。儒家孔子曰:“敬业乐群”(《礼记·学记》),即专心学习,与朋友融洽相处。孔子又曰:“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即要恭敬谨慎地做事,然后才领取俸禄。此外,孔子还提出“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经典话语,表达了为人、做事要尽心尽力,保持一种恭敬的态度。唐朝韩愈也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劝学解》)。理学大师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朱子全书》第2卷)。明末清初思想家颜元说:“圣门不言空敬,敬有事,执事敬、行笃敬、修己以敬,孟子所谓必有事也。”近代知识分子第一人梁启超还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说,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而且还认为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敬业是一种美德,乐业则是一种境界。同时还认为,所有的职业都是神圣的,都是可敬的。可见,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敬业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在要求。

(二) 弘扬敬业精神是提高中国人敬业指数的客观要求

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理应发扬光大。但是,当代中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职业意识和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由此导致了人们的“精神疲惫”“职业倦怠”等负面现象。同时,由于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功利主义等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和制度法规的不健全,在某些企事业单位则形成了“敬业吃亏”而“钻营得利”的不公正现象,使得人们产生普遍的心理失衡,客观上挤压了敬业精神的心理空间,进而导致了中国人敬业精神有所失落的现状。据相关资料显示:“2013年年底,盖洛普公司公布了2011~2012年全球雇员对工作投入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敬业比例只有6%,低于13%的世界平均水平。”[2]可见,相比较而言,中国人的敬业指数确实不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文化价值心理层面上看,提高中国人的敬业指数,客观上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敬业精神。毋容置疑,人们从事职业活动,其价值目标就在于既要建构个体的幸福生活,又要增加社会的幸福生活。由此也就关涉到两个重要的指数即“敬业指数”与“幸福指数”。其实,“幸福生活来源于我们的辛勤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使从业者有了价值追求,并且在追求中获得幸福感”[3]。因此,提高幸福指数,需要提高敬业指数,而要提高敬业指数,则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敬业精神,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提高职业劳动者的精神境界。可见,弘扬社会主义敬业精神,是提高中国人敬业指数的客观要求。

(三) 弘扬敬业精神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因素

职业活动在人的一生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上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是通过一定的职业活动来获取其生存发展与人生价值的。但是,决定人生价值的大小或实现程度,不仅仅在于有职业岗位,更重要的在于对职业活动的认识与态度,即是否有敬业精神。当一个职业者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就意味着他已将自己的“职业”上升为“事业”,也就找到了人生的价值与乐趣。因为“真正的敬业精神超越了工具论意义上的谋生之考虑,上升到了目的论意义上的自我健全和完善之需要。”[4]其实,在任何一个职业领域,敬业都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从某种意义说,一个人能否做到敬业,取决于他能否在职业岗位中找到人生的价值或意义。敬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人只有通过职业实践才能体现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也只有通过职业实践才能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转化为社会的物质财物或精神财富,进而为社会做出贡献,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人的一生中,所有的德性、才能、事业、名誉、财产以及其他一切幸福,没有不经勤奋勉力就能白白得到的。人生的价值在于他的事业成就,而不是年龄的长短。”[5]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石传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李素丽、郭明义、杨善洲等,都是社会主义敬业精神的价值典范。他们在各自的职业岗位上,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敬业精神,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总之,敬业既是对事业的一种态度,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还是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而奉献就需要有敬业精神。简而言之,敬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因素。

(四) 弘扬敬业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职业活动,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人们从事一定的职业活动不仅具有个体谋生的意义,而且具有社会价值的意义。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的职业活动,把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人类历史证明,任何一项职业活动或伟大事业,都需要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作动力与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精神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实现中国梦,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又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全民族的共同理想或信念,则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保证和动力源泉。敬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中国精神范畴。敬业核心价值观要求职业劳动者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到本单位的振兴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中。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实现中国梦的全过程,发挥着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俗话说,“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从梦想到现实的转变必然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需要全国人民的勤奋敬业,需要全国人民的拼搏奋斗。总之,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全国各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每位职业劳动者,都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无私奉献,就能够形成一个巨大的“职业能量”,进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正能量”。简言之,敬业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敬业精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弘扬敬业精神赋予了新内涵,拓展了新空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社会主义敬业精神。“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知行合一,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转化为人们内在的精神追求和外在的自觉行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敬业精神,就是要使敬业精神成为中国公民普遍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追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敬业精神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一) 社会层面——宣传报道劳模事迹,增强人们的敬业意识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持续的宣传教育,抓好宣传教育始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从弘扬敬业精神来说,就是要宣传报道有关劳模或敬业道德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社会主义劳动模范,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品格的时代体现,也是社会主义职业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无穷,劳模是一种无声的或潜移默化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说:“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向劳模学习,以劳模为榜样,发挥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共同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6](P46)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必须考虑到社会认同、人们的情感取向和对事物的接受心理,切记“高、大、全”的传统刻板式的榜样形象。当代敬业劳模如李素丽、郭明义等先进人物,他们就具有“平民化”“人性化”的敬业榜样特质,给人们以鲜活的、亲和的或者贴近生活的感受,更给人们以激励、鼓舞和鞭策,进而引导人们的职业实践活动。其中,媒体在宣传报道敬业劳模中应自觉承担中流砥柱的作用。如中央电视台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节目,被誉为“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它就是宣传道德模范或劳动模范的典型。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媒体、广播和电视等现代化媒体积极宣传或报道敬业道德模范,如“最美司机”“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及全国劳动模范等先进事迹,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进而不断增强职业劳动者的敬业意识。只有不断增强职业劳动者的敬业意识,才能形成全民族的敬业自觉,进而形成良好的敬业风尚。

(二) 单位层面——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夯实人们敬业精神的他律机制

敬业精神是企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实践证明,职业劳动者敬业精神的有无或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事业单位的兴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各单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本单位职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其实,劳动者的敬业现状,既与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有着内在的关联,也与整个社会风气有着外在的联系。职业劳动者,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是敬业精神形成的内在自律机制,而科学化、人性化的各项规章制度或管理体制机制则是敬业精神形成的他律机制。因此,培育敬业精神,必须把他律机制和自律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单位员工能否做到敬业,在很大程度上与单位的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及规章制度等有着直接、内在的关系。因此,弘扬敬业精神或践行敬业核心价值观,需要从企事业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或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从本单位的职业岗位实际出发,把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纳入到本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中,加大他律力度。通过建构完备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或管理体制机制来规范职业者的行为,使符合敬业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鼓励,使违背敬业核心价值观的现象或行为受到制约,进而夯实爱岗敬业的他律机制,使敬业精神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敬业风尚。

(三) 个人层面——从职业岗位做起,塑造人们的敬业美德

敬业是一种美德。敬业精神作为一种意识,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确立和发展的。敬业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具有鲜明的道德实践理性精神。从知与行的角度,发掘每位劳动者心底蕴藏的职业良知、职业情感,让社会主义敬业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劳动者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劳动者的行为规范,才能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敬重、认同和热爱。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可见,儒家强调提高道德境界的自我主体性和能动性,把自我作为伦理价值的根源。无疑,培育人们的敬业精神,需要从自我做起,从自己的职业岗位做起。结合职业岗位,加强敬业精神的宣传与教育,提高职业劳动者的精神素质,是塑造人们敬业美德的重要措施。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敬业作为一种行为的德,必須体现在行动或职业实践活动中。只有将敬业意识付诸职业实践活动中,才能将其转化为职业者的敬业美德。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即是说知最终要落实到行,由行来完成或实现,由此才能把“智慧的德”,转化为“行为的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6](P165)。增强敬业意识,塑造敬业品德,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或从平凡的职业岗位做起,把敬业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自觉,进而增强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的能力。数学家华罗庚说,雄心壮志需要有步骤,一步步地,踏踏实实地去实现,一步一个脚印,不让它有一步落空。在认真对待每件小事中或在平凡的职业岗位中逐渐养成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的敬业美德。

参考文献:

[1] 肖群忠.敬业精神新论[J].燕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02).

[2] 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人民出版社,2014:130-131.

[3] 杨业华,沈雅琼,许林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

[4] 王泽应.论敬业精神[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03).

[5] 蔡元培.蔡元培论人生[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75.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