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巴卓玛
【摘 要】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把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美术教育课堂中最不可忽视的重点就是形象直观、丰富多彩,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通过提高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再加上美术素质教育的培养,使学生的美术素质转化为美术创造能力,从而能够在创作中表现出不同的感觉,创造出不同的效果,这是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好方法。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造能力;培养方式
一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最具有成效的学科之一,通常所说的美术教育是指学校美术教育,它是指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综合能力,并以此完善学生的人格的学科”。它的最高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治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我们都知道,我国现代新的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把创造才能的培养作为美术教育的目的,因为,现代美术教育不突出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就没有价值和出路,美术教育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为创造能力的同义词,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考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是一种形象塑造与审美因素相结合的特殊文化教育,它不但能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还能促进其人格的日益完善。要落实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创造能力的任务,就无可避免地要研究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心理培养的问题,可以说,培养创造性的心理素质是实施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美术教育非常适合进行创造性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它可通过展览、竞赛等交流活动促使智力与非智力特征的养成与发挥。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在创作与欣赏的过程中学习超过自我实现的喜悦和成功感,从而激发出更强的学习创造兴趣,推动学生创造能力向更深层次发展。尤其是对于初中学生,美术教育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他们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对初中美术教育的认识有失偏颇,一直不重视初中美术教学,但对于儿童美术教育,家长和教师就比较重视,为孩子们提供大量圖画书籍,提供多种向社会、向自然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幼儿时期就开始接触创造性思维的教育,家长的心理状态无非是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师无非是通过美术这一方式让儿童来认识世界。在这里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对儿童美术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高中美术教学,简直成了教育的宠儿,为什么?因为,高中学习美术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考大学,由于这几年来美术高考如火如荼,许多学校为了提高自己学校的升学率,对美术教育十分的重视,绝大部分学校聘请优秀的教师来参与教学。而对初中美术教育,大家(家长、教师)的认识就不够了,因为初中阶段既不是启萌教育,也不面临考大学,所以在他们心中这个美术教育就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他们只是把美术教育,当作一种技能教育,完全忽视了初中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二
创造力是人类发展的基本动力,应该说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比一味传授学生所谓的基本功重要的多。而我们的初中美术教学,教师一味强调打基础,强调对所谓基础知识的掌握,到最后学生学的美术基础知识很多,但是悟出来的东西很少,学生的创造能力几乎没得到培养,所以我们要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前提,在学生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把创造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创造出更多的东西来。
三
在初中阶段,美术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应承担的职责,所以,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
将中国和美国的基础教育相比较,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学的知识多,但悟出来的东西少;而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教育,学的少,但是悟出来的多。老师的作用不单是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维,教会学生创造思维,有了创造思维能力,学生不仅可以学会老师讲授的知识,甚至创造新的知识,这样的学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把学生一生所需要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教学生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教思维才是最主要的,教师应当是手握创造性思维这把金钥匙的指导者。
总之,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再加上美术素质教育的培养,使学生的美术素质转化为美术创造能力,从而能够在创作中表现出不同的感觉,创造出不同的效果,这是美术教学中培养创造性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尚辉.中国美术教育[J].北京: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2006.(1).
[2] 王春立.美术世界 [J].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206).
[3] 王大根.美术教育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4] 王大根.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5] 滕大春.外国教育史第5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
[6]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7]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
[8] 柳斌.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小学美术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