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山水*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30)
中小企业资源获取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创业导向的调节效应
郑山水*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510430)
摘要:为了提高技术创新绩效,中小企业亟需从外部获取各种资源。但不同资源获取渠道最终促进还是抑制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基于社会资源理论增加创业导向这一内部因素来辨析不同资源获取渠道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以127家中小民营企业为样本,通过软件SPSS16.0与LISREL8.7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中小民企的市场资源获取正向影响技术创新绩效,政府资源获取之于技术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不显著,政府资源获取能否促进技术创新绩效取决于企业内部创业导向的强弱。企业内部的创业导向正向影响技术创新绩效,并正向调节市场资源获取同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关键词:资源获取;创业导向;技术创新绩效;中小企业;实证研究
作为需要消粍大量资源、具有较高风险的技术创新,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有效获取创新需要的资源[1]。总体而言,企业的技术资源获取有两种方式:外部获取与内部研发。中小企业由于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内部技术资源有限,需要通过外部渠道获取资源[2]。从外部获取资源的渠道主要包括市场型关系网络与政府型关系网络[3]。通过市场型关系网络可以获取具有专业化的、稀缺性特点的资源,如产品信息、市场信息、知识和技术信息和良好的声誉等[4],在此称为“市场资源获取”;通过政府关系网络可以获取具有公共性、垄断性特点的资源,如监管资源、政策和产业信息、土地、银行借贷、补贴及税收减免[5]及政治合法性和优惠待遇[6]等等,在此称为“政府资源获取”。
但是,两种不同资源获取渠道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还受其他权变因素的影响,由于没有对这些因素进行讨论,以至于两种资源获取最终促进还是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还存在争议[7]。作为新创的中小企业,其包含创新性倾向、冒险性倾向与前瞻性倾向的创业导向对于技术创新意义重大[8],因此,很有必要在资源获取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中,引入创业导向作为调节变量进行研究。Wiklund等[9]也认为,创业导向(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在资源同企业绩效的关系中会起调节作用。然而,目前鲜有文献分析创业导向在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实证研究更少。因此,本文在资源依赖理论、创业导向理论与创新理论的指引下,从企业内外两个层面探讨企业“资源获取—创业导向—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
一、理论假设
1. 资源获取和技术创新绩效
第一,市场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首先,通过市场型网络途径可以获取企业家有关生产、营销、顾客知识的反馈[10],以及有关新产品特征、技术进步、复杂制造或产品技术的知识和资源[11];其次,还可以获取产品创新所需要的关键资源[12],例如资金和技术支持。由此,市场资源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因此,本文提出H1:市场资源获取正向影响技术创新绩效。
第二,政府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首先,政府资源获取需要耗费大量的费用[13];其次,获取政府资源的目的更多的是追求快速进入管制行业的机会[14],这将减少创新的动力[7],限制创新文化的发展[6]。更为甚者,政府资源获取会使企业因紧密的政府型关系网络而免受制裁[15],破坏市场秩序。由此,本文提出H2:政府资源获取负向影响技术创新绩效。
2.创业导向和技术创新绩效
创业导向的创新性倾向在这里指的是一种努力开创新产品/服务的文化、氛围和导向,而不是一种产出[16]。冒险性倾向是指企业乐于将资源投入技术创新等事业而愿意承担高风险与高不确定性的倾向[17]。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缺乏风险承担倾向的企业很难进行创新和采取开拓性的行动[18]。前瞻性倾向是指通过对机会判断而率先采取创新的行动以引领市场的倾向[19]。前瞻性具有先见之明,往往伴随着创新或者创业行为[17]。所以,本文提出H3:企业的创业导向正向影响技术创新绩效。
3.创业导向调节作用的理论假设
两种不同社会关系网络只为企业获取社会资源提供了渠道[20],而企业最终是否把这些资源投入到技术创新领域还受其战略导向的影响。一个缺乏创新积极性的企业是不会把资源投入到创新领域的[1],只有那种敢于冒险、鼓励创新的企业组织才会更倾向于把资源投入到创新领域[21],也即富有创业导向的企业才会更倾向于进行技术创新。
(1)创业导向在市场资源获取和技术创新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首先,创新性倾向会驱使企业更加能动地采取探索性行为,主动从市场型关系网络中获取创新的资源,并将获取的资源用于有可能催生新产品、新事物、新工艺的创造性活动[19];其次,具备冒险性倾向的企业不愿意跟在竞争对手后面亦步亦趋,往往更加积极带领同行业或同市场进行创新,推行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抢占新市场[22];再之,具备前瞻性的企业会更加能动性的建立、扩展和维持有利于创新行为的市场社交网络[23]。由上,本文提出H4:创业导向越强,市场资源获取对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越强。
(2)创业导向在政府资源获取和技术创新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首先,当创业导向弱时,企业更多的是把政府资源获取投入到非生产性的活动中去[7];但当创业导向强时,企业则会利用从政府获取的资源积极参与有可能催生新产品、新服务或新技术的试验和创作活动中去[17]。其次,如果企业冒险性倾向较弱,对风险性较强、不确定性较高的技术创新活动则会不断地减少[7];但是如果企业冒险性倾向较强时,企业则会积极把从政府获取的资源投入到风险性较强的创新事业[24]。再次,如果前瞻性倾向弱时,企业更多的是通过政府庇护,进入管制行业[25],尽管企业不进行任何技术创新,但仍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和竞争优势。但是,具有较强前瞻性倾向的企业,愿意通过塑造环境而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方法与新产品[24]。因此,本文提出H5:当创业导向强时,政府资源获取对技术创新绩效正向影响;当创业导向弱时,政府资源获取对技术创新绩效负向影响。
二、变量测量与数据收集
1.技术创新绩效的测量
本文采用钱锡红等[26]的测项,用Likert 7点计分对技术创新进行主观测量,其测项为“与同行相比,我们的新产品/服务开发的成功率最高”“与同行相比,我们常常能率先推出最新产品/服务”“与同行相比,我们的产品改进与创新有最好的市场反应”“ 与同行相比,我们新产品/服务的产值率最高”和“与同行相,我们的产品/服务包含最新的技术与工艺”共5项。它们在测量技术创新绩效时的Cronbach’s α为0.924。
2.资源获取的测量
资源获取测量主要借用文献[3]研究所使用的问卷,从市场资源获取与政府资源获取两个方面进行测量,测量时由低向高进行表征(Likert式7份量表表示)。在测量市场资源获取时,用“与客户企业的高管联系紧密”“与供应商企业的高管联系紧密”和“与竞争企业的高管联系紧密”;在测量政府资源获取时,用到以下3项测项:“与不同级别政府官员的联系紧密”“与行业协会的官员的联系紧密”“与银行、税务和商业行政机构等金融或规制部门官员联系紧密”。Luk等[28]在测量大陆市场资源时获取的样本Cronbach’s α系数为0.70,其测量政府资源获取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
3.创业导向的测量
本文的创业导向描述的是组织特征,包括创新性倾向、冒险性倾向与前瞻性倾向3个维度[8]。创新性倾向测项为“大胆与富含创造性的产品研发” “较高的产品创新率”“倡导创新与科研的企业文化”;冒险性倾向采取否定提问,为“企业不偏好高风险和高回报的项目”“实现自身目标,企业并不需要进行冒险”与“ 当面临风险时,企业不会采取激进和大胆的决策态势”3个测项;前瞻性倾向的测项为“企业决策具有主动和积极的态势”“企业具有最先引入新的技术和产品的趋向”“企业积极与竞争者进行竞争的态势”。以上3个维度在测量时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1、0.76与0.76[17]。
4.控制变量的测量
以往的研究都认为企业规模与发展阶段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影响[3],本文研究中小企业,只把发展阶段作为控制变量处理。把企业发展的4个阶段采用虚拟变量表示:1=发展、2=成长、3=成熟和4=衰退。
5.数据容量与收集
本研究根据《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2009)对中小微企业的界定,在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期间,通过邮件或者访谈,向500家中小民营企业发放问卷2000份,其中500份给企业家。为了避免同源方差,另外1500份为500位企业家指定的3位高管。每一个测项取每一家企业所有回答者的均值。最后获得有效问卷有127份。这满足统计要求,即样本容量在30份以上,变量个数(本文7个)与样本量的比例是1∶10[28]。
6.样本数据描述
全部企业中,企业规模500人以下的108家,占比93%;成立时间10年以下的90家,占71%,样本体现了中小企业的特点。其中,被访问者中36%接受过管理培训,64%接受过技术培训,两者都培训过占27%。问卷中所有测量条款的评价值偏度绝对值均小于2,峰度绝对值均小于3,基本服从正态性分布,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29]。总体而言,该研究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基本反映中国中小民营企业的情况,并适合下一步的分析。
三、变量测量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本文从聚合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区分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与因子拟合指标3个方面进行变量的构念效度检验。采用总相关系数(Correeted Item Total Correlation,简称CITC)方法与Cornbach Alpha值进行变量的信度检验。
1.效度检验
(1)探索性因子分析。经检验,创新绩效、社会关系网络与创业导向的KMO值分别为0.883、0.755与0.790,Bartlett球形检验值分别为732.607、365.004与378.931,显著水平值均为0。此结果表明适合做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测项的标准化因子负荷值大于0.7标准,3个变量的测项分别解析了变量的89.847%、61.331%与68.989%。通过探索性分析,这些因子结构与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相一致。
技术创新绩效的AVE值为0.526(见表1),高于0.50,说明本项目的测量具有聚合效度;市场资源获取与政府资源获取的AVE值分别为0.750 9与0.551 5(见表1),均高于0.50,说明本项目的测量具有聚合效度。同时,两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29,其平方值为0.279,小于最小的AVE值0.551 5。因此,两变量的AVE值均大于变量相关系数的平方,从而本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创业导向的创新性倾向、冒险性倾向与前瞻性倾向的AVE值分别为0.618 0、0.594 5与0.639 6(见表1),均高于0.50,说明本项目的测量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同时,3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16,0.542与0.246。其最大平方值为0.293 8,小于最小的AVE值0.5945。所以,创业导向的效度检验满足。
表1 各变量均值、可解析信息、标准差、AVE值等
表2 技术创新绩效变量验证性因子分析主要拟合指标(N=127)
2.信度检验
对各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所有变量的α系数均大于0.7(见表1),因此均满足Cronbach’s α 信度检验的要求。同时,所有潜变量的组合信度均大于0.6(见表1),合乎信度检验的要求,其信度可靠。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由表3可知,7个自变量之间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542~0.015,小于0.75临界值[30]。同时,本研究中所有模型的自变量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即VIF指数值处于1.024~1.622之间,远小于10的临界值[30]。因此,可以判断本文各自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3 各自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注:*表示p值<0.1,**表示p值<0.05,***表示p值<0.01(双尾)。下表同。
1.计算结果
依据前面讨论的模型及研究假设,采用SPSS16.0软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来验证资源获取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创业导向在该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具体结果见表4。
(1)资源获取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检验。本研究提出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两个假设H1与H2。模型2对以上2个假设进行了检验,从回归的结果(见表4)看,市场资源获取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回归系数分别是0.351(显著水平0.01),H1获得支持;而政府资源获取对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H2未获支持。
(2)创业导向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检验。本研究认为创业导向会正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提出了假设H3。模型3分别对创业导向的3个维度进行了实证检验。从结果(见表4)来看,创新性倾向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回归系数是0.345(显著水平0.01),冒险性倾向的是0.126(显著水平0.1),前瞻性倾向的是0.240(显著水平0.05)。因此,假设H3获得实证支持。
(3)创业导向调节作用的实证检验。为了检验创业导向对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提出两个假设H4与H5。
把技术创新绩效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结果显示:创业导向的3个维度(创新性倾向、冒险性倾向与前瞻性倾向)均对市场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参看表4中的回归模型4-6),回归系数分别为0.050(显著性水平为0.1)、0.081(显著性水平为0.1)、0.170(显著性水平为0.05),假设H4获得证实;同时,企业创业导向的3个维度(创新性倾向、冒险性倾向与前瞻性倾向)均对政府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参看表4中的回归模型7-9),回归系数分别为0.077(显著性水平为0.1)、0.109(显著性水平为0.1)、0.093(显著性水平为0.1),假设H5获得实证支持。
表4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揭示创业导向对市场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的调节作用,本文分别以创新导向3个维度的中位数为界,将样本分为两组,分别刻画市场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具体结果参见图1中的(1)、(2)与(3)。由图1可知,企业创业导向的3个维度即创新性倾向、冒险性倾向与前瞻性倾向越强,市场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越明显;同时,创业导向3个维度的调节效应大小不一致。
同理,本文进一步刻画政府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如图2所示。
(1)创新性倾向的调节作用 (2)冒险性倾向的调节作用 (3)前瞻性倾向的调节作用图1 创业导向对市场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
(1)创新性倾向的调节作用 (2)冒险性倾向的调节作用 (3)前瞻性倾向的调节作用图2 创新性倾向对政府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
图2(1)验证了创新性倾向对政府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当创新性倾向强的时候,政府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当创新性倾向弱的时候,政府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负相关。并且,图中菱形端点线的斜率和方形端点线的斜率都比较大,且二者相当,这意味着当企业创新性倾向较弱的时候,政府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负相关性较强,而当企业创新性倾向较强的时候,政府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性也较强。这进一步解释了政府资源获取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综合影响不明确原因(即假设p未获支持的原因)。同理,图2(2)与图2(3)分别描述了冒险性倾向与前瞻性倾向的调节效用。
2.结果与分析
基于127个中小民营企业的问卷,本研究依据资源基础理论、创业导向理论与创新理论,从企业内外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有以下发现:
第一,从市场与政府两种渠道区分中小企业外部社会资源获取是必要的,不同渠道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市场资源获取正向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政府资源获取负向影响技术创新绩效(不显著)。这说明市场资源获取的市场需求、技术信息等资源,对于引致创新性想法和开发新产品至关重要,促进了技术创新;而政府资源获取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还可能受其他因素的作用比如企业内部的创业导向。
第二,中小企业内部创业导向的3个维度均促进了技术创新绩效——尽管大小不一,它们还调节了两种不同外部资源获取渠道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首先,企业创业导向的创新性、前瞻性与冒险性倾向依次从大到小促进了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其次,市场资源获取方面,中小企业的创业导向越强,市场资源获取促进技术创新绩效的效果越明显;就创业导向的3个维度来讲,前瞻性倾向的调节作用最大,创新性倾向最小。再次,在政府资源获取方面,当中小企业自身创业导向强的时候,政府资源获取围绕“公司创业”战略开展,并把政府获取的资源主动投入到创新性、冒险性与前瞻性的科技创新,因而将促进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而当创业导向弱的时候,中小企业将把政府资源的获取当作短期获利手段,对长远、高风险的技术创新缺乏兴趣,因此政府资源获取会限制创新意愿,从而限制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
因此,在实践中,中小企业为提高科技创新绩效,在外部资源获取方面要积极面向市场,构建资源获取渠道,以获取市场、技术与知识等资源;而在构建政府资源获取渠道时要谨慎,只有当企业内部具有较强的创业导向时,构建政府资源渠道的资源才会整合到科技创新领域,从而提高科技创新绩效。因而,中小企业对内要加强创业导向的倾向性建设,采取措施,积极酿造创新性的文化氛围,树立大胆决策的组织风格与培育立足长远决策的心智模式。具备较强倾向的创业导向不仅会帮助中小企业积极发挥市场资源获取对技术创新的作用,而且可以避免盲目构建政府资源获取渠道而陷入“寻租”陷阱。从本文测算结果看,缺乏创业导向的中小企业,政府资源获取对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产生负作用。
第三,与市场资源获取相比,政府资源获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受制于企业的创业导向。市场资源获取的资源具有专业性,例如市场需求信息、技术发展信息、市场开发知识、技术研发知识与管理创新知识等[26],这些均与企业技术创新密切相关。而政府资源获取的资源是优惠贷款、税收减免和市场准入等公共性资源,是否把这些资源的公共性转化为创新所用的专业性资源更受企业创业导向的影响,因此,对中小企业提升技术创新绩效而言,内部创业导向的构建比外部政府资源获取渠道的构建更为关键。
参考文献:
[1]张素平.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内在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2]郑健壮,武朝艳.小微企业的技术获取渠道及对策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8(32):1227-1233.
[3]〔PRC〕Peng , Luo Y. Managerial 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a Transition Economy: The Nature of a Micro- macro Link[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43(3): 486-501.
[4]〔PRC〕Gao,S, Xu, K, Yang, J.Managerial ties,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novation[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8, 25(3):395-412.
[5]郭剑花,杜兴强.政治联系、预算软约束与政府补助的配置效率——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金融研究,2011(2):114-129.
[6]〔PRC〕Sheng,S,Zhou,K Z,Li,J J. The Effects of Business and Political Ties on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Marketing,2011,1(75):1-15.
[7]贺小刚,张远飞,连燕玲,等.政治关联与企业价值[J].中国工业经济,2013(1):103-116.
[8]胡望斌,张玉利,杨俊.同质性还是异质性:创业导向对技术创业团队与新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J].管理世界,2014(6):92-111.
[9]〔SE〕Wiklund,J,Shepherd,D.Knowledge-Based Resources,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and the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307-1314.
[10]王立生.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11]〔USA〕Heide,J B, John,G.Do Norms Matter in Marketing Relationships[J].Journall of Marketing.1992,56(2):32-44.
[12]〔USA〕Adler,Paul,Kwon,Seok-woo.Social capital: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17-40.
[13]〔USA〕Shleifer,A, Vishny,R W. Politicians and Firms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4):995-1025.
[14]耿新,张体勤.企业家社会资本对组织动态能力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0(6):109-112.
[15]〔PRC〕Qian,M J,Pan,H B,Yeung,BY.Expropriation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 in Politically Connected Firm[R]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Conference Paper,2011.
[16]〔SE〕Johan Frishammar,Svenke Hörte. The Role of Market Orientation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in Manufacturing Firms[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07,19(6): 765-788.
[17]〔USA〕Lumpkin, G T, Dess, G G.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21):135-172.
[18]〔USA〕Eisenhardt, K M, Schoonhoven, C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 Strategic and Social Effects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6,7(2):136-152.
[19]〔USA〕Lumpkin, G T, Dess, G G. Linking two dimension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to firm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 and industry life cycl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1, 16(5): 429-527.
[20]〔USA〕Faccio,M. Politically connected firms.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96(1):369-386.
[21]许庆瑞,王海威.全面创新管理形成的动因探讨[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7):17-20.
[22]〔CAN〕Howell,J M. The right stuff: Identifying and developing effective champions of innova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2005(19): 108-119.
[23]〔USA〕Morrison, E W. Newcomers’ relationships: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 ties during socializa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2,(45): 1149-1160.
[24]〔USA〕Miller, D, Friesen, P H.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Phases of the Corporate life Cycle[J].Organization Studies,1983,4(4):339-356.
[25]李永强,杨建华,白璇,等.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研究:基于关系嵌入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2(10):P104-116.
[26]钱锡红,徐万里.企业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一个交互效应模型[J].管理世界,2010(5):118-130.
[27]〔PRC〕Luk, C L, Oliver, H M, Yau, Sin, L YM.etal. The effects of social capital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ness in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context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8,39(4): 589-612.
[28]〔USA〕张雷,雷雳,郭伯良.多层线性模型应用[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年.
[29]〔USA〕Kline,S J, Rosenbegr,N.An over view of innovation:Harnessing teehnology for the positive sum strategy[M],1986:275-306.
[30]吴明隆.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钟昭会)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shb.2016.02.011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6)02-0075-08
作者简介:郑山水(1976—),男,湖南耒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流通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复杂环境下企业战略动态调整的微观机理研究”(13CGL046);广东省社会科学项目“创业团队治理、创业团队过程与创业绩效”(GD15XGL21)。
收稿日期:201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