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策略谈

2016-05-14 04:35郭琴
甘肃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诗词教学感知诵读

郭琴

【关键词】 诗词教学;诵读;感知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4—0098—01

中国古典诗词醇厚、悠长,历久弥新,它们洋溢着中国文字的魅力,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诵读积累、感悟运用古诗词,能使学生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去学好古诗词?下面谈几点认识:

一、优化诵读教学,积累古诗词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教师要善于变换诗词诵读的形式,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不厌其烦地诵读诗词,逐步感知、领悟诗意。(1)开门见山,从诗题入手,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诵读诗词。比如学习《使至塞上》时,我便由“出使到边塞” 这一题意出发,提问学生:“诗中哪些句子表现的是边塞风光?”,“哪些句子能发映出这一事件的过程?”,有了问题的驱动,学生读起来就不但有劲,而且有方向了。实践证明,问题引领诵读,不论在诗词教学的哪个阶段都很有效,它能激励学生在不断地问题解决中,逐步诵读领悟诗词的深意。(2)选用切合意境的古乐作为配乐朗读的背景音乐,以达到营造气氛,感染学生全力投入到情境诵读当中,以便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选取哪种意境的音乐,教师最好不要先入为主,应尊重学生的初始阅读体验,先让学生判断使用何种意境的音乐,然后再配乐激励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模仿古人,摇头晃脑地诵读,相信这样更易走进诗人的心灵。

二、填补语义空白,整体感知诗意

阅读古诗词倘若沿用阅读散文的思维逻辑,理解诗意可能就会处处碰壁。阅读古诗词要有整体观,要善于依托诗词中的既有语言,填补语义空白,切忌仅停留在表面上咬文嚼字,对诗句做局部的解释。例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句,是诗人撷取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美景,借以刻画长江水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此处按照散文的思维理解,总觉缺少点衔接,看来读诗要换换脑筋,要有紧跟诗人思维,跨越时空,重组诗意的本事。例如温庭筠的《望江南》一诗,刻画了一位独处深闺,盼望远行的心上人归来的思妇形象。学习这首诗,就要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这一主旨,然后再逐句品析,自然就直白浅近了。否则“独倚望江楼”干什么,“过尽千帆皆不是”什么,为什么会“肠断白蘋洲”,这些疑问就会挡在学生面前。

三、突破难点字词句,打通解读关节

古诗词中运用的典故,古今语义差别大的字眼也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拦路虎”,这就需要教师详细讲解。教师的讲解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注重过程性学习,达到强化理解记忆的效果。比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看孙郎”一句,就要讲明作者用了三国时孙权“乘马射虎”的典故,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又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者则化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派“冯唐”来赦免他的罪名,使他能像魏尚一样,有机会再展宏图,为国立功。这里一定要强调作者自比为魏尚,而不是冯唐。教师只要讲清了典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学生自然会心领神会诗意了。再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八百里分麾下炙”里的“八百里”该作何种解释,“八百里”一个在现代汉语里极普通的数量词,在这里却指“牛”。之所以这样解释,其实有历史渊源,教师只有连带讲了其中的历史,学生的记忆才会更牢固。这些“拦路虎”的一一清除,势必会让诗意愈来愈明朗化。

四、了解背景,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体察诗人的情感世界

背景的介绍要恰到好处,要放在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关键点上。比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背景介绍就可以放在理解“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时候,这样会取得一箭双雕的功效,学生既加深了对这句诗意的记忆,又理解了诗人的思想情感。不过有的诗词则适合在新课导入后随即进行背景介绍,比如《使至塞上》、李清照的《武陵春》。当然背景介绍的任务不一定要教师完成,交给学生去做,或许更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虽然古今相隔甚远,存有很多的“异样”,但人类情感的喜怒哀乐却是相通的;虽然像诗人那样的经历、遭遇和抱负,学生可能没有,但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引领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体察诗人的心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诗词教学感知诵读
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之我见
诗词教学:共构言语与精神的春天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感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以趣入境走进诗意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诗词教学:共构语言与精神的春天
将能力培养植根于语段的阅读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