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江涛
摘 要:语文教师在研读教材,设计教案时,务必要锁定那些对于训练语感有帮助的词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以期在语感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语感 感知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09-01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依靠阅读实践活动来实现的,情感的积累与升华也是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语感、感知、概括、情感,这些《课程标准》中出现的关键词,是对语文教学方向的一个指引。教师应以此为依据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让学生的能力与情感之花绽放在阅读实践活动的园地中。
1 抓住关键词句,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语文素质的发展状况。一个人对语言有着敏锐的感悟能力,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地感知与运用母语,而不是表现得迟钝、僵滞。语感培养尤为重要,叶圣陶、吕叔湘等语文教育大家都曾大力呼吁教师重视在课堂上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所以,语文教师在研读教材,设计教案时,务必要锁定那些对于训练语感有帮助的词句,进而开展有效的训练,以期学生在语感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比如,《郑成功》一文第3、4两个自然段中分别出现了“眺望”和“瞭望”两个词语,而这两个词在意思上是有区别的。于是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引导学生用心揣摩:两段中的“眺望”和“瞭望”都含有登高望远的意思,但有时“瞭望”还有另一种意思,请利用工具书来查阅一下。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发现“瞭望”还有监视敌情的意思。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理解了两个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但此时还只是停留在字面上,而要让学生深入地领会,还要将词语放在语段这个语境中来揣摩、体会。于是,笔者又运用课件呈现出了这样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联系课文想一想,郑成功分别在“望”什么?心里又会在想些什么?通过思考与交流,学生探寻到了问题的答案。下面是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的发言:我认为“眺望”,望的是宝岛台湾,此时他心里一定在想:“我一定要带领军队收复台湾,让台湾人民过上自由的生活!”“瞭望”,望的是敌人的动静,此时他心里在想:“侵略者别再横行霸道了,你们的末日就要到了,我郑军官兵一定会打败你们这伙狗强盗的,让宝岛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学生的想象合情合理,说得也非常精彩,充满情感,笔者由衷佩服。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眺望”和“瞭望”两个词语的内涵就有了深刻的理解,语感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 通过浏览课文,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感知是提取信息的一个过程,思维活动伴随其中。初读感知是阅读实践活动中比较重要的一环,教师要格外重视。“感知”的意思是“利用感官对物体获得的有意义的印象”,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感知就是通过阅读来获取文本中有价值的信息,包括句子、句群、语段乃至整篇课文的内容、叙述顺序或人物形象特点,等等。“概括”则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归纳,是对感知结果的一种“物化”的形式。
比如,学习《郑成功》一文,在初读课文一两遍之后,要能够知道课文主要写了郑成功的两件事:一是收复台湾,二是建设台湾。这就是感知与概括的结果,是建立在阅读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在弄清课文重点讲述了这两件事之后,学生还可以感知到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画龙点睛之笔,起到总结上文的作用。当然,通过这一自然段,也可以感知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个方面的事。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来寻找中心句,并抓住其中“收复台湾”、“建设台湾”这两个核心的词组来辐射全篇,引领学生回过头来研读课文,感受郑成功其人其事,触摸英雄人物崇高的精神世界。
3 通过课内品读与课外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识字学词,能读书看报,写出文通字顺的作文——这只是“工具性”方面的任务;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的教化与情感的熏陶,要让学生的精神境界更美好。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如六年级上册中的“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名人风采”,等等。教学这两个单元,通过阅读课文要让学生领悟爱国志士的情怀,在心中也萌生热爱祖国的信念;要懂得人间自有真情在,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教学课文,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感知、概括课文内容,领悟人物形象之外,还要抓住充满情感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反复默读、朗读、诵读,将自己的一颗心融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间,去触摸文字的温度,体会其中的情感。比如,教学《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笔者抓住第2自然中的细节描写大作文章,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来感受师生们对肖邦的不舍以及肖邦对祖国无比眷恋。再如,《郑成功》一文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郑成功与士兵的对话,教学此段,笔者反复指导学生品读郑成功的那句慷慨陈词,进而体会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决心之大。
品读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尽享其语言与形式之美,这固然是正确的,但语文教学不能死啃一本教科书,死教一篇课文,这样会导致学生的目光变得狭隘,语文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相反,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积极开发与运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源,借此巩固与丰富情感,促进对教科书内容的理解。拓展阅读可以安排在学习课文之前或之后,比如,学习《郑成功》一文,学生缺少的是对台湾方面的知识,而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一书中恰好设置了《隔海相望》这一单元,讲述了台湾的相关历史,还有描写阿里山风光的美文,并配置了能够展示台湾地理位置的局部地图等相关图片。笔者在教学课文之前布置要求学生用心阅读这一单元,以拉近学生跟台湾的距离,消除学生的陌生感——这为学习课文作好了知识的铺垫与情感的积累。在学习课文之后,笔者又将《郑成功塑像》这首现代诗歌印发给学生,并指导学生深情诵读。该首诗歌以凝练的语言叙述了郑成功的光辉业绩,赞美了郑成功博大的爱国情怀——这跟课文的主题、构思及语言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品读诗歌是以另一种美的形式来走近英雄,表达对英雄的钦佩与讴歌,进一步升华自己对英雄仰慕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