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梵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如何在“立德树人”视域下破解高职教育所遇到的问题已成为时代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德育教育存在的新问题,着重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层面进行思考和剖析,试图找出实现“立德树人”的路径,力求促进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取得实效。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学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我国今后的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立德树人正是对教育本质的最深刻阐释。
一、什么是“立德树人”
全面而准确理解“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是学校切实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前提。我国历来重视教育,特别注重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素有立德树人的传统。“立德树人”由“立德”和“树人”两方面组成,“立德”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是“立功”、“立言”的前提与根本,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德行如何决定着一个人发展的方向;“树人”即培养人才之意,出白《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说明我们的先贤早已认识到:对社会发展有用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与持久的过程。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最根本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德”与“能”,“德”是指人的道德品质,“能”是指人的专业才能与特长,即所谓要成才,先成人;要成人,先育德。今天我们强调“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是因为教育是百年大计,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且是基于严峻现实的理性选择,尤其对高职院校来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立德树人”面临的新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使高职教育的德育功能在弱化,如果没有采取相应的举措来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学校“立德树人”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1.学校在就业压力之下弱化了教育的德育功能
教育部在[2006]16号文明确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连年扩招,高职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但就业压力也在加大。各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率,在突出专业性、技术性的教学过程中,将注意力过多放在了职业与个人的生计关系上,高职教育俨然演变成了职业培训,无形中淡化了教育的德育功能。同时为使学生尽早适应社会,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少院校采取“2+1”人才培养模式,即两年的理论学习,一年的顶岗实习。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时间,就把原来半年的顶岗实习延长为一年,理论课的学习时间由两年半缩减为两年,为此许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为了保证专业课的课时,不可避免压缩德育类和其他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课时,这在工科院校表现得更加明显;这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对德育及人文素养教育存在或多或少的忽视,不仅教育的德育功能被削弱,而且导致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只关注自己所学的专业,对专业以外的领域很少涉及,普遍缺乏了解,更谈不上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这种只偏重“技能”而忽视“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理念相去甚远。
2.高校评价标准直接影响对学生成才成人的关注
对一所学校的评价好不好,并非看其建有多少教学楼实验室、有几个科研项目获奖、在校生的人数有多少,关键是看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力,从长远的眼光、历史的视野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才及其对民族、国家所作的贡献。但由于如今的高校包括高职院校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评估,而评估体系中又普遍缺乏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因此在衡量高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时,往往更侧重那些容易量化的教育资源以及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等硬件。但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无形中就弱化了,一方面就不可避免导致部分高校过度追求多建高楼大厦、扩大招生规模等硬件的东西;另一方面必然忽视教育教学的环节,使学生成才成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影响了学校领导层对教育教学的关注度和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校整体努力方向和核心功能出现偏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倾向。
3.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育人功能
课堂教学仍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具体承担者。老师的课堂教学不仅只是授业,更要懂得育人;让学生领会到的不仅仅只是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注重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做事,也就是要让学生立德。《札记》有载“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这句古语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专业上的知识与技能,更包括优良的道德品德。高职院校部分专业教师由于学科的局限、观念的偏差而对学校“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认识把握不到位,再加上对德育人文素养类课程教育的内涵尚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忽视了育人功能。
4.学校对教师考核评价过多强调科研,轻视教书育人
教师的根本职责本来是既教书又育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对学生思想品德、专业学习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但学校对教师考核指标严重影响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一些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准,没有厘清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照抄本科院校的一些办学模式,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强调科研,轻视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设计上,对育人方面的要求体现不够,这客观导致教师在立德树人效能上的弱化,高职院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一句空话,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无从实现。
5.社会环境的变化削弱了育人的效果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栋梁之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大学生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能否把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但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等一系列因素必然会对大学生的传统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一些大学生群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仰缺失,道德失范,理想信念不坚定,价值取向失衡,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使学校的德育教育难度加大,教育的效果在削弱,已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如何帮助学生把握成长的方向和规律,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已成为突出的时代性课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正是破解这一时代性课题的迫切需要。
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高职院校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要破解这些难题,实现“立德树人”的路径主要有两条。
1.“以生为本”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
在高校的诸多职能中最重要的职能在于人才的培养,立德树人是根本,这就决定了高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的培养以及如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众所周知人才质量包括“德”与“能”两方面的内涵,其中德是首。只要学校确立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把学生培养成高质量的人才当成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并在全校达成共识,那么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扰就会迎刃而解。当学校的领导层在进行各种评估时就不会只注重抓“硬件”而忽视教育教学的环节,就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教学上,设法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不会一味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轻视德育和人文素养等课程的学习,而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教师的考核就不会片面强调科研,弱化育人功能。当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围绕和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全体教职员工都自觉践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理念,学校就能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
2.课程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课程育人”也就是理论育人,即以课堂、课程、课本等理论教育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等知识的传授,对学生道德品质与综合素质产生正面的影响。高职院校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就要求高职教育不仅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得是通过专业课,而高素质的养成主要是得益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教育。
毋庸否认,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以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功不可没,但由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脱节,课堂教学多是纯理论的说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差强人意。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功能,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举措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首先要确保思想政治类德育课程按规定全部开出,每门课程的课时不被专业课挤占;二是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敢于直面新问题、新挑战,要切实改进并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使我们的理论教育能反映社会的现实与学生的实际,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被学生赞同认可并接受,才能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课程育人效果。
增加选修课的开设,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随着大学的连年扩招,用人单位的门槛悄然升高,高职学生就业的压力在加大,如何破解就业的难题,提升就业的竞争力就成为一道崭新的课题摆在高职学生面前。这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更要求其具有较强的锐意创新意识、团队协助精神、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素质。为此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的层次、学生就业的需求、师资水平的状况等,有针对性地增加公文写作、文学名著欣赏、阅读与生活、哲学与人生、艺术鉴赏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进而达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陶冶学生情操,拓宽学生视野,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色,高职院校唯有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明确学校的办学目标,深刻反思在德育教育上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规律,就一定能够培养出专业技能强,知识面广、品质高尚,会做事,更会做人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