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教育:当为、必为、可为

2016-05-14 09:02王杨
职教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

摘 要:近年来,职业素养的缺失日益成为学生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短板与瓶颈,也日益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深刻地折射出高校职业素养教育在主观认识、长效机制、实践创新等方面遭遇的困境和存在的不足,高校需要通过系统规划、健全机制、完善体系、打造品牌、搭建平台等更加清晰的思路全面深化职业素养教育。

关键词: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教育;当为;必为;可为

作者简介:王杨(1980-),男,安徽芜湖人,上海海关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生涯教育与咨询。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计划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8-0014-05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重大使命。然而,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却与“立德树人”的本义日渐偏离,尤其在就业难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日益被功利主义所遮蔽,其人才培养目标日益被弱化和窄化为就业率、职业能力等显性政绩,突出表现在毕业生职业素养的缺失日益成为学生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短板与瓶颈,也日益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阎光才教授对全国部分高校已经工作1-6年的毕业生开展了大范围的调查,调查显示:“高校培养明显不足的是非正式能力。非正式能力严格而言,主要表现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与素养。毕业生进入职业生活后所反馈的非正式能力缺失,正是源自对教育中的人、教育原始底色的体系性和制度化的遗忘。调查中,学历越高、学校层次越高,毕业生所反馈的非正式能力表现越弱,也大致凸显了体制化教育中‘人与‘才颠倒的逻辑。”[1]笔者近年来在走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跟踪调研时也发现,职业素养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一以贯之最看重的就业素质,也被认为是对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生涯可持续发展起决定作用,需要重视的核心素质。这就需要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职业素养教育具有的价值,科学厘清职业素养教育相关概念的内涵和特征,全面审视高校职业素养教育面临的困境,积极构建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从而切实履行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回归教育的本义和本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一、当为:以更加自觉的态度对待职业素养教育

以更加自觉的态度对待职业素养教育本质上是对职业素养教育的价值考量,是对职业素养教育价值的觉悟和觉醒。提升职业素养教育自觉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职业素养的内涵和特征,需要我们深度认同职业素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一)全面理解职业素养和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

“素养”一词由来已久,《新华词典》将人在后天教育或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品质称为“素养”,是“平时的锻炼和教养”。[2]在这一界定中,明确指出了理解素养内涵的关键词暨品质、养成、教育或环境影响。然而,作为“素养”下位概念的“职业素养”普遍认为是一个较为新颖、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因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现有文献看,对职业素养概念的理解尚有不同的认识,对职业素养内涵的界定尚难取得一致。但是,梳理相关文献,结合对素养的理解和对毕业生跟踪调研情况,笔者认为所谓职业素养(professional attainment)是人们在后天教育或环境尤其是职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并通过职业活动体现出来的一系列品质的综合,一般包含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如:忠诚、敬业、爱岗、诚信、务实、合作、创新、学习等。有研究者结合“冰山理论”将职业素养分为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其中显性素养是指职业技能,隐性素养则是指除了职业技能,在完成工作任务时还需要具备的其他能力特质[3]。其中,隐性素养往往容易被忽视,却在个人和组织的发展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职业素养的特征中进一步厘清职业素养的内涵。第一,具有鲜明的养成性和稳定性:职业素养完全是后天养成的结果,职业素养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改变,从而成为个体的典型独特品质。第二,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情境性:职业素养与行业、职业密切相关,职业素养源于职业活动、发展于职业活动、体现于职业活动、作用于职业活动。第三,具有鲜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职业素养在不同的行业和职业中有着显著的差异,同时,一些基本素养在不同的行业和职业又有着共性的要求。第四,具有鲜明的传统性和时代性:职业素养既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在行业和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积淀而形成的。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素养不可能独立于时代特征而存在,时代精神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基调。第五,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内生性:职业实践活动是职业素养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尽管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大多属于意识领域的范畴,但是如果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显然也是无益的。同时,职业素养只有通过培养、体验、实践并不断内化、升华为个体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才能进一步推动职业实践的发展。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职业素养作为一个多层次、立体式概念之于个体、组织和经济社会的重要意义,职业素养是个体核心竞争力构成的必备要素和关键因素,是个人及时充分就业并获得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职业素养同时也是组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立业之本和必要条件。

基于上述理解,笔者认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职业素养养成规律,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主动适应行业、职业发展形势,坚持开放、协同、合作的原则,通过教学、实践、环境、文化等多个维度和途径,将职业素养的理念统合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整合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使广大学生坚定职业信仰、铸造职业精神、培养职业习惯、培育职业气质、唤醒职业意识,内外兼修、神形兼备,促进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职业素养培养内容以隐性职业素养的教育为重点和核心。

(二)深度认同职业素养教育的价值

职业素养教育既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精神纽带,又是体现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职业素养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决定了其能够“尊重人、关心人、凝聚人、培养人、发展人”,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润物无声地促进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延伸育人为本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为先的功能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成就学生的生涯发展。同时,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到职业素养与民生的关系。职业素养之于学生,应当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在需求、普遍需求,也是终生相伴的需求。因此,要靠职业素养教育舒缓学生的就业压力,温润学生的美好心灵,涵养学生的多彩人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保障学生的文化权益。我们讲立德树人,职业素养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讲以人为本,职业素养应该是一个显著的标志;我们讲促进发展,职业素养应该是一个必备的衡量尺度。

职业素养教育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职业素养教育的提出正是缘于近年来学生令人堪忧的职业素养现状,这深刻地折射出目前职业素养教育的边缘化、碎片化、低效性。职业素养教育业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短板、瓶颈和薄弱环节。职业素养教育正是力求突破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技能至上的狭隘,将人才培养与素质养成有效衔接,从而实现从“专业技能”向“德才兼备”,从“职业能力”向“职业素养”的转变,将职业素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特色和优势发挥至最大化。同时,不能将职业素养教育仅仅作为一种手段和一种支撑来强调,应该成为高校内涵建设和提升质量更深层次、更高境界的追求。这既是对职业素养教育地位、作用、价值认识的新飞跃,也充分反映了时代赋予高校新的历史使命,充分体现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战略眼光。

职业素养教育既是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加速器,又是高校实现特色发展的新平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社会形态变迁的战略机遇期,既迎来发展机会又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组织的发展都呼唤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深入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无疑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已经从注重数量、规模向注重质量、特色转变。结合高校的发展定位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推进职业素养教育,打造高校特色文化、培育高校特色品牌,既是实现高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必为:以更加客观的视角剖析职业素养教育

以更加客观的视角剖析职业素养教育本质上是对职业素养教育实践现状的理解和把握,是对职业素养教育异化现象的审视和分析,从而让我们更好地担当职业素养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并积极构建职业素养培育体系。

(一)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观认识”尚显滞后,职业素养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高校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在职业素养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则是职业素养教育的主体。目前,双方均对职业素养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突出表现在:一些领导干部认为高校的职能是专业教学和科研,而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视作面子工程,“宣传起来重要,落实起来次要,忙碌起来不要”;一些专业教师认为职业素养的培育是思想政治工作,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无关,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一些学生则把职业素养的培育当作形式主义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更无法体会到职业素养对人生发展的重大作用。这些认识直接导致了职业素养教育被边缘化、表面化、娱乐化,从而使得职业素养教育与高校中心工作结合得不够紧密,难以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和内化。

(二)职业素养教育的“长效机制”尚不健全,职业素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目前,对职业素养教育的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需要进一步深入,突出表现在职业素养教育还缺乏长远和系统规划,也未制定比较清晰的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直接导致了职业素养教育实践一阵风,今天来,明天走,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突击性。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化,突出表现在职业素养教育还存在与教学、管理、服务相脱节的现象,齐抓共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职业素养教育合力和氛围尚未形成,直接导致了职业素养教育实践和高校人才培养等工作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容易形成高校各部门“都管又都不管”的局面。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校外支持网络需要进一步构建,当前的职业素养教育还仅仅局限在狭隘的校园中,与更丰富的社会生活缺乏紧密的联系,直接导致了职业素养教育实践的“孤岛”现象。

(三)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创新”尚有空间,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职业素养教育惟有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才能直指人心,适应广大师生的身心发展和文化需求。目前职业素养教育在师生双向互动上、在入脑入心上、在知行合一上亟需提升实效性;体现国情、校情、生情,能够打响品牌、催人奋进、温润人心的高水平职业素养教育特色实践还不是很多;体现时代特点,应对时代难点,回应时代热点的职业素养教育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径、新项目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培育;当前的职业素养教育实践专题讲座多、理论说教多、口号标语多,实践体验少、分类分层施教少、富有新意项目少,从而使职业素养教育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相比,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职业素养教育的精品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尚有巨大的空间。

三、可为:以更加清晰的思路深化职业素养教育

以更加清晰的思路深化职业素养教育本质上是对职业素养教育内涵发展的向往和追求,实现职业素养教育自强需要我们科学把握职业素养的特性和规律,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职业素养教育的路径和载体。

(一)系统规划,增强职业素养教育的组织力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奢望以一般性的号召,随意性、突击性的建设来实现整体的突破,需要系统设计、科学规划、主动建构。各高校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以职业素养教育为导向弘扬主旋律,以职业素养教育为福祉造福于民生,以职业素养教育为动力提升育人质量,以职业素养教育为目标推动好发展”的建设理念,全面挖掘校内外资源,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的特色经验和有效做法,积极制定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提出职业素养教育的主题和主线,形成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思路,明确职业素养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内容载体、具体措施、行动重点、督导评价等;制定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对职业素养教育实行卓有成效的目标管理,从而形成完整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和框架,系统构画出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蓝图,促进职业素养教育的科学发展和内涵发展。

(二)健全机制,夯实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力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体制机制管根本、管长远,因而需要建立健全与职业素养教育内涵建设相适应、遵循职业素养发展规律、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具有可操作性、全面规范的体制机制。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全领域,与高校中心工作一起部署、落实、考核。为此,需要建立健全调查研究机制,坚持以课题或项目的形式,对职业素养教育规律、学生对职业素养教育的关切和需求等进行前沿研究、宏观研究、理论研究、运用研究、比较研究、跟踪研究等;需要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分管领导亲自抓,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全院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纵有领导、横有沟通、上有布置、下有落实的强大教育合力;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进一步加大教育的经费投入,切实保证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需要建立健全督导评估机制,对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状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定期进行督促检查,标准要科学,制度要规范,时间要常态,结果要公示,先进要奖励,落后要惩罚,以促使责任的担当和职责的履行。

(三)完善体系,强化职业素养教育的渗透力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个内容涉及面广、途径丰富多样的实践过程,必需认真探讨职业素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努力整合职业素养教育途径,始终突出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产生最佳效果。

1.突出课堂载体,不断完善职业素养教学体系。在言传身教中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职业素养教育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网络课程等多种形式,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各层次、各学科专业、各课程类别以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施分类、分层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同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聚焦“职业素养”精心设计内容体现教育的深度;以跨学科视角、整合校内外人力资源组建教学团队体现教育的广度;以问题剖析、专题研讨、实践探索等方式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教育的效度,从而解决好“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的问题。

2.突出活动载体,不断完善职业素养实践体系。在实践育人中培育学生职业素养:要抓住重大事件和重大时间节点,根据学生关键阶段的需求,创建多元情境,开展有针对性的系列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活动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潜在感染和榜样示范作用,使学生受到身边人、身边事的熏陶教育。同时,要坚持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为内涵的实践导向,把校门打开,把围墙推倒,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不同的资源,通过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让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全方位地融入社会、融入市场、融入企业,以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与社会之间“零距离”对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职业素养。

3.突出文化载体,不断完善职业素养引领体系。在营造氛围中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文化是大学的基本特征,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校园文化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坚持树魂立根,熔铸“国魂·关魂·校魂”于一体,用核心价值、行业精神、职业风范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大力培育具有感召力和向心力的精神文化;坚持注重抓“小事”、抓“细节”,从小处着手、从细节着手规范言行举止,用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推广和展示文明清新的行为文化;坚持把职业素养理念和精神糅合和渗透到校园规划设计的一景一物中,用丰富的校园景观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注重提升凸显个性和特色的物质文化;坚持努力打造严格规范、系统科学的制度体系,切实提升对制度的执行力,努力寻求刚性约束与人性关怀的最佳契合点,用点滴养成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积极完善刚柔相济的制度文化。

(四)打造品牌,提高职业素养教育的吸引力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追求和注重实效的落地工程,必须依赖具体的项目实施,因而职业素养教育项目的打造非常关键。通过职业素养教育项目建设,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觉职业素养教育就在身边,从而感受教育的力量,领略素养的真谛,自觉接受所倡导的理念和规范。为此,高校应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和整体目标,紧紧把握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新特点、新变化,充分尊重和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首创精神,精心培育凸显职业素养特色、符合师生特点,植根学生、服务学生的载体和样式,及时总结来自师生的生动鲜活的创新经验,形成项目源于师生、活动依靠师生、舞台成就师生、成果惠及师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氛围,从而不断增强职业素养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只有多策划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项目,多建设直指人心的项目,才能营造良好氛围,才能多出成果,才能提高职业素养教育的吸引力。

(五)搭建平台,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的推动力

职业素养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找准载体,建好平台。为此,高校应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各方资源,采取得力措施,搭建起支持职业素养教育的广阔平台。

1.积极搭建网络平台: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日益广泛和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同时也为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职业素养教育必须重视借助新媒体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样式,把互联网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新阵地。

2.积极搭建基地平台:要拓宽职业素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广泛利用社会、行业资源,共建教育基地,形成校内外良性互动机制。

3.积极搭建传播平台,通过环境文化、形象识别、行为活动等探索职业素养传播体系建设,努力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职业素养传播体系,提高职业素养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阎光才.我们的教育究竟缺什么[N].光明日报,2016-01-05.

[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938.

[3]杨玉芹.从职业能力到职业素养: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超越[D].渤海大学,2012.

责任编辑 肖称萍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实践教学中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先生”该如何做才好
教育国际化视阈下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之职业素养培育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