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林伟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继1972年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和1996年的《教育:内在的财富》之后,出版的又一份非常重要的报告。报告发布不久,顾明远先生第一时间发表评论,称这份报告必定会像前两份报告那样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可持续发展”是该报告关注的核心问题。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降低了全球贫困率,但全球不平等和暴力现象却在不断加剧;不可持续的经济生产和消费模式导致全球变暖、环境退化和自然灾害频发;技术发展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但文化和宗教不宽容、基于身份的政治冲突越来越多。面对这样的全球背景,报告提出必须根据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取人本主义的方法来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综合起来,采用开放灵活的全方位终身学习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相互依存日益增强的今天,以人文主义价值观为指导,报告“建议”了指导教育政策的新的规范性原则,即把教育和知识作为全球的“共同利益”(common good),而非仅仅作为一种“公益”(public good)事业。
以报告的核心思想观照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至少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反思”。第一,在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上,未来职业教育发展越来越需要强调人的本体价值。既要满足学生当下就业的需要,又要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与企业“无缝对接”、高就业率等都被视为职业教育“质量”的标志。但正如报告指出的那样,教育正在与就业领域不断脱节,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加快,预测新的专业和相关技能需求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一方面证明了“可迁移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思考如何通过技能培训以及其他非正规教育来强化教育和岗位之间的纽带。如果教育与职业之间的鸿沟不可避免,任何试图通过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无缝对接的努力,其最终效果都是差强人意的。要促进现实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是首要的,职业教育应是对职场的超越,而不能只是工作世界的复制,这应该成为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哲学”。第二,在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上,“必须向当前一代和下一代传授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根据生态、社会和经济现状而调整生活和生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培养绿色技能(green skills)、环境意识、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责任感已经刻不容缓。面对环境危机,未来的产业发展将最终决定我们生活世界的走向。绿色产业的异军突起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绿领人才(green-collar workers),而未来就在我们手中,职业教育责无旁贷。第三,在学生能力评价上,《教育:内在的财富》提出学习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存,这四大支柱尽管将长期发挥作用,但面对当前的社会挑战,在“学会做人”方面,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如何既秉持共同、普世价值又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挑战越来越大;在“学会共存”上,必须要超越原来人际交往的社会和文化范畴,涵盖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问题。第四,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体制上,在我们越来越强调行业企业的“主体”地位、提倡发展混合所有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的“公益”属性确实已经不是那么纯粹,用“共同利益”取代“公益”的理念和原则的合理性在于:“公益”是与私立对立的,而“共同利益”则强调利益相关者的共性、不同利益的整合和多元价值观的融合,即“共同利益”的概念摆脱了“公益”概念所固有的个人主义社会经济理论的影响。
王东岳在其哲学著作《物演通论》中论述了世间万物“递弱代偿”的核心思想,世界发展的递减态势不可避免,万物又都在前赴后继地寻找支持因素,以尽量推迟灭顶之灾的来临。现实社会的冲突、矛盾,以及生态环境所承担的无以复加的压力,都让人类社会的前景黯然。如果人类文明的“递弱”态势不可避免,现在看来,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必将成为人类“代偿”机制的重要构成:促进人权和尊严,消除贫穷,推进可持续发展,为所有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作者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秦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