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与转喻在语篇中的认知构建机制

2016-05-04 01:41王芬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龙岩364012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源域范畴隐喻

王芬(龙岩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概念隐喻与转喻在语篇中的认知构建机制

王芬
(龙岩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国内外许多对隐喻和转喻关系的研究认为转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而且可能是比隐喻更重要的认知机制。从语篇层面上分析了隐喻与转喻在构建语篇中的互动和制约关系,指出转喻是更为基础的认知方式,转喻和隐喻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很好的解释了人类在建构语篇时思维从简单、经济到复杂、多内涵的表达过程。

转喻;隐喻;语篇层面;认知机制

Lackoff[1]的经典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让我们认识到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实际上是人类思维具有隐喻性。之后对隐喻的研究层出不穷,成果颇丰。但对于转喻却是轻描淡写。随着研究的深入,Lackoff本人也开始意识到转喻作为认知机制的存在[2]。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转喻的研究处于隐喻的“阴影”中。20世纪90年代,转喻作为思维认知的基础性机制在许多学者的研究里得到了重视。近来几年,Deignan[3]、Barcelona[4]1-28、Goossens[5]159-174等通过语料或语言的词汇层面对隐喻与转喻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了隐喻与转喻之间的互动关系,表明了二者的关系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具有模糊性。这使我们认识到转喻也许是更为重要的,更基础的认知机制。在隐喻和转喻的关系上,有的学者提出转喻从属于隐喻,而有的学者则认为隐喻是转喻的一个类别[6]81-88。本文先讨论概念隐喻和转喻的工作机制,列举了对二者关系代表性的研究,并通过在语篇层次来分析两者的工作机制,试图进一步说明转喻是更为基础的认知方式,而隐喻则是以转喻为基础且受到转喻制约的复杂概念化认知机制。

一、概念隐喻和转喻的工作机制

(一)理想认知化模式(ICM)

隐喻和转喻的工作机制都是在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 Cognitive Modal缩写:ICM)的认知框架内开展的[2],它是指人类思维对一定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的事物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范畴化而形成的对某一经验的复杂的且完整的结构性整体。这一模式的建构主要有四种原则:(1)主题原则在ICM内相对稳定的事物,属性及相互关系。(2)意象图式原则:基于人类体验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理解的抽象关系和意象结构。(3)隐喻映射原则。(4)转喻映射原则。

(二)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

隐喻和转喻最初被定格在修辞的范畴内,并不涉及人类的认知经验,更不要说有什么工作机制。Lackoff [1]破天荒地指出概念隐喻和转喻都是人类思维方式,其工作机制都需要有域的映射(domain mapping),主要来源于经验。这里的域的提法实际上就是认知的实体,包括了心理经验、代表空间、概念、概念的复杂体。Lackoff & Turner指出概念隐喻主要是指属于不同经验的高级概念层次的源域(source-domain)和目标域(target-domain)之间的映射。以Lackoff[1]中的经典例子为说明:

Love Is a Jouney:“旅途”是源域,是更为具体的概念,被用来理解和量化“爱情”这个摸不着,看不见的抽象目标域。通过不同域之间的映射,旅途中的旅行者、交通工具、旅行目的地、旅途中的困难等一系列的概念和意向被启动,并同时被映射到爱情中的爱人、恋爱关系、爱人的共同目标、爱情中的困难,并一一对应。

这一概念隐喻将两个高层次的概念中的图式、特征都启动并一一相互对应。映射的基础是相似性,是两个不同域之间的共性。源域的特征得到了凸显,整个语义系统和图式系统都被激活,所以这些映射主要体现在图式、关系、特征和知识上,且一般不进行反向映射。如果说旅途是爱情,就违反了概念表达抽象到具体的途径[7]170-171。可见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主要具有是不同经验域的映射,其映射使源域特征凸显、映射具有系统性和单向性(或不可逆性)。

(三)转喻的工作机制

转喻主要发生在同一概念领域里,但是对转喻的工作机制分析却不尽相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个认为是转喻是在同一领域内的指称,替代,凸显,并没有体现出转喻的工作机制[1][8-9]1-28,1-38。另一种则认为: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内概念激活映射在另一概念域的心理过程[1][10]17。邻近性是转喻发生的基础也是重要特征。这里的邻近性可以理解为在同一认知域内的相邻关系。如:“the head of the queue”(走在队列前面的人)这里的头和人在同一认知域内,将头的作为身体部位中居首的特征来激活走在前面的人这一概念域。

(四)隐喻与转喻的关系

很多学者指出,隐喻和转喻不是两种独立的概念,而是相互作用的,这种现在被称作隐转喻(mmetaphtonymy)。主要的代表有Goossens则[4]159-174以大量的身体部位词汇作为研究对象,发现隐喻和换喻的互动关系分为四类:其中第三、四类比较少见。

1.源于换喻的隐喻(metaphor from metonymy)

2.隐喻中包含转喻(metonymy within metaphor)

3.转喻中包含隐喻(metaphor within metonymy)

4.隐喻语境中的非换喻化(demetonymization in a metapho rical context)

Radden则认为[11]93-108,转喻和隐喻的互动关系是一个连续体,这一连续体的中间部分是由以转喻为基础的隐喻组成的,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转喻通过为隐喻提供经验动机而完成了转喻向隐喻的过渡。以一个比较经典的句子为例。He got up on his hind legs to defend his view.Goossens[5]159-174和Mondoza[12]109-132都分析过这个句子。他们认为如果没有“hind”,这句明显是转喻的句子,将人站起来的场景来映射站起来表明自己的观点的场景。但是“hind”的加入就使这一句子隐喻化了,因为人没有后退,只有动物有。动物用后退支撑站立,说明是奋力反击或遇到危险时的动作,这一概念域是这一句子的源域,但这源域里包含的动物站立-动物因恐惧或反抗而站立的转喻。其转喻和隐喻的关系如下图:Goossens[5]159-174

图1 “筹码是山”的隐喻中的隐喻和转喻互动关系

无论是Goossens`的分类还是Radden的连续体理论,转喻和隐喻都是一种互动关系,但更多的是转喻为隐喻的形成提供经验基础,制约着隐喻的形成。

二、概念隐喻和转喻互动和制约机制的语篇实例分析

很多学者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词汇和单句层面,还需要从更大的语义网络——语篇来考察二者的关系。语篇是人类思维的复杂意义表征,它涉及到更复杂的背景知识,语义构建,概念的整合和加工,它需要调动人类的各方面知识。语篇的建构是各类概念和命题以网络的形式得以表征,概念隐喻和转喻是语篇网络表征的结点。在语篇这个层面的研究能更全面的看出概念隐喻和转喻之间的作用。语篇的种类也繁多,此文主要选取的是散文段落和一首诗。以下是实例分析概念隐喻与转喻的工作机制的运作。

1.My God,I actually won! In fact,I defeated the house on the next ten hands.All of a sudden my little pile of chips had begun to resemble Mount Agametnticus but I wanted more.I wanted Mount Everest!①

(哎呀,我真的赢了,我连赢了庄家10把,我把身前的筹码渐渐堆得像约克市的阿曼德克斯山一般高了。但是我还想赢得更多,希望筹码能堆得像喜马拉雅山一样高。)

这里的筹码堆得像约克市的阿曼德克斯山一般高了,通常认为包含了“MORE IS UP”这一概念隐喻。但从认知经验来看,东西堆得多,特别是容易叠加的东西,东西越多,叠加得就越高,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经验,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的认识,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MORE IS UP”是属于转喻。但是“筹码”和“山”属于不同的认知域,所以这句是以转喻为映射理据的转喻。其语篇的隐喻和转喻映射如下图:

图2 “人生是飞翔的鸟”隐喻中的隐喻转喻互动关系

“但是我还想赢得更多,希望筹码能堆得像喜马拉雅山一样高。”中,人们知道东西的堆积有一定的高度,不可能无限堆积。世界上的最高山是喜马拉雅山,所以这里筹码的堆积高度的界限映射到世界屋脊之称的喜马拉雅山,映射的同时认知域就在进行概念的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特别是这段中连续两个隐喻是将对筹码的高度欲望映射到喜马拉雅上,这样读者就很容易看出赌徒的心理,赌徒赢钱的欲望顶峰。

2.

Dreams②

Hold fast to dreams

For if dreams die

Life is a broken-winged bird

That cannot fly.

Hold fast to dreams

For when dreams go

Life is a barren field

Frozen with snow.

(By Langston Hunghes)

这首诗中的转喻与隐喻的互动关系是非常显现的。这首诗的标题是“梦想”,诗的两个段落都出现了“人生”,其实际上是探讨梦想在人生中的作用。源域“鸟”和“田野”被映射到目标域“人生”上,这里存在着明显的隐喻关系。从诗的表面上看,诗的上篇里的源域“鸟”范畴化为:“折翼的鸟”、“无法飞翔”。下篇源域“田野”范畴化:“贫瘠的田野”和“被冰雪覆盖”。目标域“人生”类范畴化“梦想”。这些都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的转喻现象(PART FOR WHOLE)。源域与目标域里的类范畴是如何一一映射而达到理解主题的目的,转喻机制在这里起到了基础作用。这首诗的转喻和隐喻工作机制如下图.

图3 “人生是田野”隐喻中的隐喻转喻互动关系

如何理解这首诗“没有梦想的人生”的主题,转喻将源域和目标域内的范畴细化,并通过隐喻映射达到理解主题的目的。而且笔者也注意到源域中的“鸟”和“田野”是相对于目标域“人生”比较简单和直接的人类认知范畴,是人们容易进行概括和抽取他们特征的心里表征,用他们的特征来映射人生没有梦想的主题。也就是说人们在建构和理解这首诗的时候首先是通过转喻机制将目标域和源域范畴逐一细化,然后通过隐喻映射把“没有梦想的人生”主题突出出来。

结语

通过语篇层面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隐喻和转喻是构建和理解语篇的认知机制,在隐喻语篇理解中转喻将范畴化,层级化和细化概念来构建隐喻语篇理解,是制约了隐喻映射中要素选择,也成为了隐喻形成动因。语篇中的转喻和隐喻关系为隐喻互动关系提供了又一佐证,相信转喻是比隐喻更为基础的认识机制,概念隐喻和转喻不分伯仲,是共同作用于人类认知世界的思维表达方式。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转喻和隐喻两种认知机制的相互作用于语篇的表达实际上是符合人类思维于语言表达从经济,节约型到复杂性,内涵性的交织互动过程。

注释:

①节选自Gamblinig on Our Future ,J.G.Fabiano,P98世界英文散文精粹,江西文化音像出版社.

②A poem written by Langston Hunghes.Retrieved from http:// www.wwenglish.com/en/ez/5/2819.htm.

[1]Lakoff,G.&Johnson,M.1980/2003.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and London:The UniversityofChicago Press.

[2]Lakoff,G.1987.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Deignan,A..Metaphor and Corpus Linguistics [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2005.

[4]Barcelona A.On the Plausibility of Claming a Metonymic Motivation for Conceptual Metaphor [C] // A Barcelona 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 Berlin/New York Moulton de Gruyter 2000.

[5]Goossens,L.1995.Metaphtonymy:The interac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figurative expressions for linguistic action.In Goossens,L.et al.(eds).By Word of Mouth: Metaphor,Metonymy,and Linguistic Action in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6]张辉,杨波.隐喻和转喻区分:研究现状和分歧[J].外国语文,2009,25(1).

[7]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8]CroftW.TheRoleofDomainsintheInteractionofMetaphors and Metonymy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3 (4).

[9]Langacker R.W.Reference Point Constructions[J].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3 (4) .

[10]Radden G &Z K?vecses.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 [C]// Klaus- Uwe Panther & G Radden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9.

[11]Radden,G.2000.How metonymic are metaphors.In Barcelona,A.(eds).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M].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12]Ruiz de Mondoza.The Role of Mappings and Domains in Understanding Metonymy.In Barcelona,A.(eds).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 [M].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Analysis on Constructive Mechanism of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Textual Level

WANG Fe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Longyan University,Fujian Longyan,364012)

Metonymy is thought to be an important cognitive mechanism,perhaps,more basic than metaphor according to many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The paper explores interactive and restraining mechanism between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constructing a text,thus,points out metonymy is indeed a basic cognitive mechanism.Their interaction fully illustrates textual expression is a process of human mind from simplicity and economy to complexity and full-connotation.

metonymy,metaphor,textual level,cognitive mechanism

H0

A

1674-8891(2016)01-0079-03

2015-12-05

王 芬(1982—),女,龙岩新罗区人,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谢雪莲

文艺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源域范畴隐喻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不能把范畴不同的两个问题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