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2016-05-09 14:34程然李梅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9期
关键词:映射麦田里的守望者源域

程然++李梅

摘 要:大卫·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一部经典小说,是许多文学学者的研究对象,例如研究叙事风格,小说主题或主人公的心理发展。与以往研究有所不同,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该小说的成长主题,使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映射理论分析小说中的主要隐喻,分析其背后的概念隐喻,帮助读者更深刻理解作者的真正表达意图。

关键词:映射;隐喻;源域;目标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02

一、引言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著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视为美国20世纪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该书一出版,就受到国内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本书描写一个名叫霍尔顿的十六岁青少年的生活,作者塞林格以犀利的洞察力剖析青少年的复杂心理,透过现象观察精神实质,描绘了霍尔顿的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既揭示了他受环境影响颓废的一面,也写出了他纯朴、敏感、善良的一面,反映出了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青少年的成长的担忧。

隐喻是文学创作中的修辞工具,但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也是我们的一种思维表现手段,隐喻的背后是我们思维中固有的概念隐喻。映射理论主要分析概念隐喻的形成,发现概念隐喻中的源域后,我们才真正知道文字背后的含义,作者的真正想法。本文通过从各个概念隐喻的分析的角度,重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成长主题。

二、理论基础

Lakoff 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考方式和认知工具帮助人类组织认知系统。[1] 隐喻式的文字表达反映了我们思维中的概念隐喻,所以解析这些隐喻表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什么样的概念隐喻植根于我们人类的思维中。

根据概念隐喻理论,隐喻的形成是把源域的性质、结构和内部关系映射到目标域上。例如,“时间是金钱”这一概念隐喻早已存储在我们的思维中,把源域-“金钱”的性质、内部关联以及结构映射到目标域“时间”上,就出现了我们经常说的:“你正在浪费我的时间”。[2] “浪费”这个动词本来修饰的是“金钱”,但通过映射这一认知过程,这个动词也可以与“时间”搭配使用,表达荒度时间。

束定芳曾指出映射是隐喻的运行方式。映射这一概念反映出我们与世界接触时产生的认知经验,它可以被理解为当源域的性质或结构迁移到目标域时的一系列约束条件。[3] 这些约束条件包括意象图式、基本关联和以文化为依据的评估,它们帮助我们筛除源域中不适合迁移到目标域的任何特质或结构。映射包括单一映射和多元映射,单一映射是为了突出目标域的某一种特质;多元映射则是对一个抽象的目标域,提供更形象的认知结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目标域。本文主要使用单一映射分析小说中的隐喻。

三、《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要隐喻的分析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塞林格通过描述一个名叫霍尔顿的男孩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他对青少年成长的堪忧。塞林格认为扭曲的成长意味着失去天真和永恒的事物,这些失去的都是孩子们所专属的,相反,成年人的世界则是充满了谎言、虚伪和冷漠。因此,他把霍尔顿描写为一个立志要做保护纯净世界的守卫者,保护在这个纯净世界生活的孩子们,以免让孩子们的纯真受到玷污。所以,塞林格使用了大量的隐喻,表达青少年在刚接触这个冷漠社会时苦苦寻找关爱,逐渐迷失自我。

1)题目中隐喻的分析

小说的英文题目“the Catcher in the Rye”中的“catcher”原意为棒球中的“捕手”。捕手主要责任是投手投球及接捕本垒附近的击球。小说的主人公为十六岁少年霍尔顿,所以题目中的概念隐喻则为“霍尔顿是捕手”。源域“捕手”的负责接球的特质映射到目标域“霍尔顿”上,表明了霍尔顿也具有负责某项事物的任务。小说中,霍尔顿表达了渴望保护纯真的孩子们的愿望,希望通过他的守护不让孩子们堕落到腐朽的成人社会中。所以,可以推断出霍尔顿作为一个“捕手”的职责是保护未踏入社会的孩子们。通过分析这一概念隐喻,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痛斥社会的腐败使未成年人的成长受到不良影响而变得扭曲,表达了作者希望能为青少年的成长保驾护航。

2)小说中主要隐喻的分析

纯净世界的概念隐喻

源域 目标域

孩子世界 老菲苾

孩子世界 博物馆

表格1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作者塞林格虽然描述了很多颓废,堕落的人物,揭露了社会丑恶的一面,但他仍期望存在着干净,纯洁的世界。所以,塞林格使用比喻来表达他的希望。“老”菲苾是霍尔顿的妹妹,是一个天真,懂事的孩子。每次菲苾都倾听霍尔顿的烦恼,在父母面前帮他说话。霍尔顿也深爱着自己的妹妹,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满足妹妹的愿望。一次,霍尔顿带着妹妹去游乐园,看着菲苾坐着旋转木马时,他心里一直想的是:“不要摔下来,菲苾”。[4] 作者塞林格表达的是菲苾不要受到颓废,冷漠的成人世界的影响,一定要快乐地成长。所以,从表1中,可以看出其中的概念隐喻是“老菲苾是孩子世界”,源域“孩子世界”的纯洁,天真的特质映射到目标域“老菲苾”上。霍尔顿不希望菲苾从旋转木马上摔下来,一直紧张地关注着菲苾的一举一动,表现出保护妹妹菲苾,进一步而言表达了作者把霍尔顿描述为一个守护者,守护这个没有污染的世界,以及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孩子们,防止他们堕落,沦为腐化,冷漠的人。

在小说的最后,霍尔顿等菲苾下课,他在学校附近的博物馆消磨时间时,心里不住地在想:“这是那么舒服,那么宁静。”[5] 但当他发现有人在墙上刻上了令人不悦的脏话,霍尔顿笃定世界上根本没有一个宁静,舒服的地方,因为总有人偷偷溜进来刻下肮脏的字眼。在这里,作者想要表达他对纯净世界的向往,但也有些失落。从此处,我们可以得出“博物馆是孩子世界”这个概念隐喻,作为源域“孩子世界”的干净,宁静的特质映射到目标域“博物馆”上。霍尔顿找到了一个没有形形色色人的地方,本是很欣慰,但发现原本宁静的最后一个庇护所也遭到了污染,心中不免有些失望,他试图去把所有肮脏的字眼抹去,但失败了。这也体现了霍尔顿努力保护纯真的孩子世界的责任。

四、结论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隐喻背后的概念隐喻,我们能够深刻地了解作者对生活在20世纪的美国少年成长的忧虑。20世纪的美国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后,社会依旧动荡不安,反越战争,朋克文化,层出不穷,美国的五十年代则被称为“怯懦的年代”,许多年轻人以消极的方式对现实进行反抗。作者通过描述一个十六岁男孩的三天生活展现了一个少年的痛苦,扭曲的成长,对未来感到迷茫,对社会也丧失了信心,但依旧誓言要成为保护纯洁,干净世界,以及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天真的孩子们的守卫者。

参考文献:

[1][2]F.Ungerer, H.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p.117-119.

[3]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p.160.

[4][5]J.D.Salinger. the Cather in the Rye. Little, [M].Brown and Company. New York.1991p.4-5,p.91-93.

[6]施咸荣,《麦田里的守望者》,[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7]蓝纯,?从认知视角看佛经?宝积经?中的比喻?,[J].中国外语,20129卷.

[8]太星南, ?从叙事风格看?麦田里守望者?的成长主题?,[J].云南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映射麦田里的守望者源域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浅析《离骚》中的跨域映射现象
《麦田里的守望者》与禅宗思想
RMI原则在代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美国动画电影题材变化及现实映射意义
试论泰国文化对外来广告的映射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
可迁移测度准则下的协变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