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武胜
数学教学不妨“将错就错”
曹武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很多教师总希望能狠狠地堵上这些错误,并将错误扼杀在摇篮之中。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黑德有句名言:“畏惧错误就是在毁灭进步。”教师不能把所有的路都给学生设好了,不断地堵住错误,准确无误地把所有的知识告诉学生。这样做只会让学生越来越感到学习没有挑战性,没有刺激,平淡无味,结局只会是“错误堵不住,春风吹又生”,教学效果也会越来越差。笔者认为数学教学中应该“将错就错”,在教学中留一些“岔路口”,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或故意让他们走上“歧途”,“摔摔跟头”。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学生只有吃“堑”吃多了,才会长出更多的“智”。
总是正面地传授新知,永远一本正经地按流程授课,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无比。如果平静的湖面上能激起一些浪花,对教学将有锦上添花的作用。
制造错误,让学生内心的不平衡在疑惑与争议中找到了平衡,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没有错,学习就不会进步。学生出错,教师才好引导和点拨,学生的疑惑才能解决,教学才会有效果。对学生常出错误的地方,我们期待学生早一点出现。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必急于指正,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自己悟出错误原因,从分析错误中学会反思。这样学生才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只有教师对学生可能出错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应付学生的错误,防患于未然。
这是一道有陷阱的题,学生往往不考虑函数的定义域而直接用奇偶函数的定义解答:由题意得f(-x)=f(x),从而得出f(x)是偶函数。此时,教师可浇他们一盆冷水——答案错了。一开始学生还不服气,坚持认为自己的解法没错。学生的质疑、反对,能够使思维总是处于活跃状态。这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自己找错误的原因,认真地思考、讨论。学生发现,原来是忽略了一个重要条件——定义域。函数的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所以它是一个非奇非偶函数。
设置陷阱让学生出错,是为了学生能早一点改正错误。学生出错后,让他们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更能发现自己的不严谨和不细心,就更能警示自己:“不要定式思维,要缜密思考,注意隐含条件,不要再犯类似错误!”这比教师苦口婆心地反复提示效果要好得多。
一些学生常出的错误,如果直接提醒,往往不能引起他们的重视。教师不妨在板演的过程中故意给出一个错误的演算,通过貌似正确的推理得出似乎合理的结论。这时,一些细心的学生会发现老师的错误,当然会非常有成就感,上课也会更专注。如此故意展示错误,让学生意外发现错误,引起讨论与探究,学生会为自己这种意外的发现感到惊喜,从而主动寻找正确的解法,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教师故意板演错误的求解过程:
解:由基本不等式得:原式≥22+22=8,所以原式的最小值为8。
一开始学生觉得没错,但慢慢地出现了异议,指出老师的解法有问题。“老师也会出错吗?”平静的课堂一下子热闹了。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终于发现了错误,指出“=”取不到。学生经过努力,终于得到了正解。原式的最小值为(a=b=时取得)。
教师故意出错,相当于给学生打了一次“预防针”。学生找到错误,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免疫力”,大大减少了以后犯错误的几率。
教师在教学中,要说明一个命题正确,必须在给定的条件下,严格地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出,但要说明一个命题错误,只要举一个反例即可。由于定式思维的影响,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判断的错误命题,此时一个反例常常会让学生茅塞顿开,反例能够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作业能及时反馈教学的效果,有效地解决作业中的错误,有利于及时调节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师“全批全改”作业的方式,形式单一,且效率低,教师可改变一下作业的批改方式。
随堂改:对于“概念型”或“答案型”的简单题目,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改,自己分析出错误原因。
变形改:师生互换,教师做作业,学生改作业。教师精选一些易错题组成一份“变形作业”,“有心机”地去做这份作业,将学生常见的错误在作业中展示出来。做完后,将“变形作业”印发给学生,由学生评改。学生们长期被老师评价,终于有机会评价老师了,会非常认真和积极地批改老师的作业,努力地寻找老师的错误,也仿照老师修改这些错误。这样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大大提高辨错能力和解题能力。
评语改:传统的“√”或“×”会让学生乏味,在学生出错的关键地方提示一下,指出错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公式用错”“解法不全”“没考虑定义域”等。
事实上,很多学生都制作过错题本,但却没有用好它,只是机械地抄写错题与答案,缺少对错题的反思与总结,日后也不会翻阅做过的错题,导致错误一犯再犯。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建立的不只是错题本,而应该是《错题反思录》。
《错题反思录》主要记三类题。一是不会做的题。这些题说明自己存在学习漏洞,需要补全。二是会做但做错了的题。这些题反映了自己的不细心之处,必须要找出问题所在,不能一错再错。三是模棱两可的题。这说明自己对题目的理解还不够透彻,需要进行强化。记录好这些错题后,最重要的是,要在每个错题后面做好四个反思:1.属于哪个知识点?2.我为什么会出错?3.应该如何做?4.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定期给学生上“错题反思课”,让学生专门整理错题,将已经会了的题从中删去,并要学生将经典错题反复温习。《错题反思录》能让学生从被动地“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很好地避免一错再错。
有时课的结尾不妨以错误而终,借错给学生制造悬念,留下思考的问题,为下一次课埋下伏笔。
例如,已知(x+2)2+=1,求x2+y2的取值范围。学生错解为
教师可告诉学生答案错了,学生很想知道错在哪。这时,教师可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学生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激发了课后的思考及对下次课的期待。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只有让学生在错处“摔跤”“碰钉子”,充分暴露自己的不足,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反败为胜。错误是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资源,如果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机智好好利用,数学教学就会更有效。
(作者单位:郴州市湘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