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戏剧类课文教学的进展与问题——基于11则《雷雨(节选)》课例的分析

2016-04-18 07:38:56王从华施旭辉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雷雨高中语文教学

王从华,施旭辉

(1.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2.赣南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戏剧类课文教学的进展与问题——基于11则《雷雨(节选)》课例的分析

王从华1,2,施旭辉2

(1.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2.赣南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戏剧类课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文章以《雷雨(节选)》为例,分析了各版本《雷雨(节选)》课文编写的特点,挑选了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公开发表的11则课例,从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从课程教材、语文教师和考试评价三个层面作了进一步讨论和思考。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高中戏剧教学必须紧扣戏剧的文本特征,把戏剧当作戏剧来教。

关键词:高中语文;戏剧类课文;教学;《雷雨》

施旭辉,江西信丰人,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科教学语文研究。

戏剧作为文学作品的主要体裁之一,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一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2003年以来,在已出版的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中,除北师大版外,其他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节选了《雷雨》的第二幕。这部分选文情节相对简单,人物关系线索单一,其内容也有较高的艺术性,人物之间的对话具有丰富的潜台词,微妙地传达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个性特征,既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又为后文的矛盾爆发埋下伏笔,有利于学生获得“演员感”、“观众感”和“剧场感”,应该说节选这一部分进入高中教材是比较合适的。《雷雨》在各版本教材中在单元编排上有较大的差异,如表1所示,人教版教材把《雷雨(节选)》放在必修四第一单元,具体编排呈以下特点:(1)以文体形式组合,选文兼顾到古今中外的戏剧文本,编辑者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矛盾冲突、人物语言等方面掌握欣赏话剧的方法。(2)练习设计抓住了戏剧文本的主要特点: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的语言。

表1 人教版《雷雨》(节选)内容编排表

一、《雷雨(节选)》教学目标述评

关于戏剧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部分“阅读与鉴赏” 课程目标中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1]本文收集了2003年到2013年公开发表的11则课例,通过随机编码的形式进行比较。①如表2所示,《雷雨》一文的教学目标大多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1)认知类目标。设定了“认读类”目标的共5个课例,占45.4%;设定了“理解能力”目标的共4个课例,占36.3%;设定了“分析能力”目标的共9个课例,占81.8%;设定了“评价类”目标的只有1个课例,占0.09%。(2)动作技能类目标为空白。(3)情意类目标。设定了“培养人文情怀,增强对社会、人生的理性认识”等情感类目标的共3个课例,占27.2%。但从这三类目标的表述看,戏剧类教学目标基本基本集中在认知类的认读、理解和分析等较低层次,而情感类目标表述又比较空泛。

表2 《雷雨》课例教学目标预设比较表

(续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戏剧教学要抓住戏剧文体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进行阅读鉴赏,那么上述教学目标的预设体现了《雷雨(节选)》独特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了吗?“戏剧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即“戏剧是用来让演员表演的, 是演员演出来给观众看的艺术样式”,[2]表演性是戏剧文学的首要特征。作为高中教材中唯一的戏剧单元中的精读选文,《雷雨(节选)》的教学目标不仅要体现戏剧文学这这种文体特征,也要突出《雷雨(节选)》独特的表现手法,上述11则课例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是围绕“抓住矛盾冲突”、“品味戏剧语言”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等人物的“形象特征”、“性格”或“内心世界”展开的。从这些目标的设定来看,还是抓住了戏剧文本的一些重要特征的,即“戏剧只能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身”;但大多数教师在设定目标时普遍忽视了戏剧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剧本的表演性特征,“戏剧文学阅读教学的关键,是教给学生将剧本还原为‘剧场’的‘表演’的知识与能力”,戏剧文学教学的精要是“基于戏剧模式的阅读模式的获取”,“包括演员感、舞台感、观众感、剧场感等的获得”。[3]另外,《雷雨(节选)》文本的突出特点是通过“转换话题”和故意打破“合作对话原则”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而大部分课例仅仅通过“抓住戏剧语言”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等人物的“形象特征”、“性格” 或“内心世界”,但在教学实施中更多的则是贴标签,没有带领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析剧中人物的情感和矛盾冲突的性格特征。相比较而言,课例8和课例11教学目标的设计比较贴近《雷雨(节选)》文本的个性特征。理想的教学目标应当与课程目标相一致,而上述教学目标(课例3和课例11除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了解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的课程目标。

二、《雷雨(节选)》教学内容选择述评

《雷雨》课例涉及到的教学内容主要有9个方面(见表3):(1)了解作者、作品相关知识,8个课例,占72.7%;(2)分角色朗读课文,6个课例,占54.5%;(3)观看影视作品,3个课例,占27.2%;(4)把握戏剧冲突、戏剧情节和戏剧语言,5个课例,占45.4%;(5)抓住语言或动作等细节描写,感悟人物心灵的冲突与碰撞,7个课例,占63.6%;(6)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人物性格,9个课例,占81. 8%;(7)探讨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或主题,5个课例,占45.4%;(8)赏析《雷雨》戏剧语言的特色或丰富的潜台词,2个课例,占18.2%;(9)课本剧表演与评析,4个课例,占36.3%。

表3 《雷雨》课例教学内容一览表

“‘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是有理据可依的。”[4]即“依据体式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根据学情来选择教学内容”。[5]依据这种观点,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雷雨(节选)》独特的文本体式的特点,把戏剧当作戏剧来教。上述课例选择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抓住矛盾冲突”、“品味戏剧语言”,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等人物的“形象特征”、“性格”或“内心世界”这一核心教学目标而选择的,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做得还不够。换言之,戏剧文本中“矛盾的冲突”、“人物的性格”或“内心世界”主要是通过“戏剧语言”来表现的,戏剧语言“丰富潜台词”是如何产生的,有何表达效果等,即理解戏剧表演性的特点②和人物对话中“丰富潜台词”如何产生这一语言表达艺术的,③都是需要深究的。上述11则课例都能抓住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但是,只有少部分课例把戏剧的表演性(3个课例,占27.2%)和潜台词的艺术效果的赏析(2个课例,占18.1%)选为教学内容。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学情使教师要教的内容与学生要学的内容是一致的,即“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5]就《雷雨(选文)》而言,学生不喜欢、读不懂、读不好的地方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从演员视角阅读以获得舞台感、演员感”,“从观众视角阅读以获得观众感、剧场感”;[3](2)如何运用对话和话题转换来产生丰富的潜台词,从而达到推动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目的。因此,课例2通过选择“洋火”、“你们”、“汗涔涔”和“半晌”4个对话细节,进行朗读、讨论、感受和体验的教学内容,是比较符合戏剧的文本体式的,课例11选择的“朗读体验舞台感”、“品味丰富的潜台词走近戏剧人物”和课例9、10、11选择的课本剧表演也是较为合宜的教学内容。

三、《雷雨(节选)》教学方法述评

就一堂课而言,教学方法一般指的是技术层面或操作层面的具体方法。判断方法合适与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11则课例选择的重点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抓住语言或动作等细节描写,感悟人物心灵的冲突与碰撞;(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如下表4所示,就上述两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师们选择的教学方法有朗读体验法、讨论法和点拨法,这些方法与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但如果进一步追问“讨论什么”、“怎样进行讨论”等问题,许多课例运用的教学方法就值得商榷了。如就“抓住语言或动作等细节描写,感悟人物心灵的冲突与碰撞”这一内容运用朗读体验法和讨论法,对于大部分课例来说是比较适当的,这些讨论有的放矢,且有利于引领学生参与其中,感受戏剧语言的表演性特点。而课例4围绕“一张支票的目的”展开的讨论,显然偏离了戏剧表现手法的感受、体验,偏离了戏剧这种文学形式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这种问题的讨论很难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与此类似,针对“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人物性格”这一教学内容,课例1、6、9、11设计的问题“周朴园对侍萍还有感情吗”,则容易脱离对人物语言的具体分析而流于形式;课例3、5、7设计的如“抓住“绸衬衣”、“连你也不认识了”、“做梦”、“儿子”、“五千元支票”等细节问题进行讨论,设问具体但容易导致对人物理解的碎片化。相比较而言,课例4、7、10能紧扣戏剧文学的特点,抓住经典对话展开分析,不仅有利于把握戏剧文学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而且有利于学生获得“演员感、舞台感、观众感、剧场感”。

表4 《雷雨(节选)》课例教学方法比较表

四、戏剧类课文教学的进展

戏剧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的文体样式,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部分强调戏剧教学的重要性,选修部分则单列“小说与戏剧”系列,从6个方面阐释了“小说与戏剧”课程的内容和学习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戏剧与高考在形式上联系不够紧密,受“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惯性思维的影响,大部分戏剧类文本在教学中没有受到重视。本文选择的11则课例充分体现了近年来一线优秀教师在戏剧文本教学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也反映了戏剧类课文教学的最新进展。主要进展体现在以下方面:(1)教师们越来越重视高中阶段的戏剧类课文的教学,在教学取向上,开始关注戏剧类课文的体式体征,尝试用阅读戏剧的方法教学生阅读和鉴赏戏剧作品。(2)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趋向合理,突出分析能力的培养。近年来的一些课例正由了解戏剧知识、分析戏剧人物和戏剧主题等较低认知目标转向更高认知水平的目标:品味话剧语言,体会潜台词的丰富内涵,分析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部分课例开始把体验戏剧的观众感与演员感作为教学目标,并选择了恰当的内容,这是特别值得肯定的。但认知类目标设定的层次普遍较低,缺少评价类目标和创造类目标及相关教学内容的选择。(3)教学方法呈现多样趋势,力求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指导和围绕表演的讨论与分析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对学生走进戏剧文学的天地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这些进展也给戏剧类课文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戏剧文本的阅读获得观众感的同时,也要指导学生获取戏剧演员获得的演员感、舞台感和剧场感,但这也是戏剧课文类教学的难点之所在。

五、戏剧类课文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目前,高中戏剧类课文教学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我们必须从课程、教师与评价诸层面进行思考和讨论。

1.语文课程教材层面的讨论

王荣生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理想标准是“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具体而言,就是“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相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戏剧部分的课程目标不够具体明晰,比如针对“了解……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这一目标,对“戏剧文学题材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等方面都留下空白,而对于戏剧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几乎没有规定。从语文教材编写情况来看,也不容乐观,通过人教版《雷雨(节选)》的编排来看,虽然练习题能紧扣戏剧课文的文体特征设问,但对教师教什么、怎么教而言,还是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另外,戏剧类课文数量偏少,课文内容缺少有效的统整。

2.语文教师层面的讨论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一定程度的积极变化,但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课堂教学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教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的理解不准确,导致课堂教学目标的错位;(2)教师对语文课程新理念理解的偏失,导致教学内容与方法选择不当;(3)教师受应试教育惯性的影响,导致课堂教学固守传统,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6]通过上述目标预设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语文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介绍戏剧知识、理清情节发展、分析人物性格和探究作品主题等方面。与此同时,由于忽视对学情的有效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有较大距离。教学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缺少专题教学形式的设计。因此,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不仅需要发展“实践性知识”,也要提升自己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把戏剧当做戏剧来教”,[2]依据学情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并能突破单篇课文的教学模式,开展专题教学,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戏剧的情趣,提升涵养与能力,形成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

3.考试评价层面的讨论

戏剧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受重视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中高考几乎没有与戏剧直接相关的考题,尽管各地历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会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提到“戏剧”。因此,大部分语文教师作出的判断是高考“考查戏剧文体的可能性极小”。考试评价脱节必然导致戏剧教学地位低下,教学内容纷杂,从而造成戏剧教学的低效或无效。从国外语文考试情况来看,大部分欧美国家都选择了戏剧文体作为重要考试内容并作了详细的说明。例如,英国《牛津、剑桥和皇家人文学会联合考试委员会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英语课程考试大纲》[7](P21,P45)在单元四“传统文学与想象性写作”部分,规定了对“阅读英国文学传统作品——莎士比亚剧本”的考核要求。单元五“口语与听力”部分规定了“参加戏剧表演活动”的考核要求。考核的内容分行为考试和课程作业两部分,“莎士比亚剧本”考试部分和课程作业占总分值的5%;“口语听力”部分“参加戏剧表演活动”与“小组活动”和“个人才艺充分展示”共占课程作业总分值的20%。在“传统文学”考评分标准中,把对“莎士比亚剧本”的阅读分为8个等级,最高等级是1级,要求考生在评价中能显示三个方面的“分析与阐释技能”:第一,“剧本的寓意,哲学意义和社会反响”;第二,“莎士比亚剧本的表演技巧和观众的反响”;第三,“句型与词汇、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这些评价内容可以说是紧扣戏剧文本的体式的,既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更注重对戏剧“表演性”和“对话性”的考查。因此,中高考关于戏剧文本的考查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行合理设计并落到实处,这对促进戏剧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在教学层面,要加强对戏剧教学内容选择和方法运用的研究,紧扣戏剧的文本特征,把戏剧当作戏剧来教。

注释:

①选择的课例有:谭佚斌,王云峰.换个角度学《雷雨》——《雷雨》教学实录及评点[J].语文建设,2003,(12) .童志斌.由语言走进文本,由语言深入内心——《雷雨》教学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2005,(3).孟丽华.换一种方法教《雷雨》[J].语文建设,2007,(10).元泽.《雷雨》课堂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4).张海容.《雷雨》教学设计与反思[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7).黄孟轲.《雷雨(节选)》备教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08(7).卢良军.《雷雨(节选)》教学简案及评点[J].语文教学通讯,2010,(3).王志敬.《雷雨》教案[J].中学语文,2010,(9).张红梅.《雷雨(片段)》一课时教学设计[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12).张浙中.让鱼儿回归大海——《雷雨》课堂实录及反思[J].语文教学通讯,2011,(11).郭尚明,万福成.《雷雨》课例鉴赏[J].语文教学通讯,2013,(8).

②这方面内容的选择,课例8作了有益的尝试,教师首先演示话剧《雷雨》中与本课有关的片段,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好”的表演应具备的要素:要进入角色,表演时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要依据情节需要把握好语调高低、声音大小、语速快慢等因素;恰当地“留白”,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等。

③课例2、3、5较为关注这方面内容,能够抓住一些关键词如“你们”、“哦”、“老爷”、“朴园”、“绸衬衣”等来体会戏剧语言丰富的潜台词,但对潜台词的表现特点缺少具体的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孙慧玲.把戏剧当成戏剧来教——以《雷雨》教学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07,(14).

[3]李海林.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思路[J].语文学习,2010,(6).

[4]王荣生.该如何面对语文教学内容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10,(10).

[5]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0).

[6]王从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5).

[7]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母语教材研究(卷六)·外国语文课程标准译介[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Progress and Problems of High School Drama Text Teaching Sinc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leven Lesson Examples of Thunderstorm (Excerpt)

WANG Conghua1,2,SHI Xuhui2

(1.Education College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234;2.Literature College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 341000)

Abstract:The drama text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course is in a very awkward position, highlighting on the choices of teaching contents. This paper chose 11 Thunderstorm (excerpts) lessons, it has been using three angles that carri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from the teaching goal of presupposition, the choice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to analysis the lesson. In the meantime, it also has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ree levels which are from the course textbook, the language teacher, and the test evaluation.Drama teaching content choice must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xt characteristic of drama so as to teach drama as what it is truly are.

Key words:high school language, drama, teaching content, Thunderstorm

作者简介:王从华,安徽固镇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2013年研究生教改课题“教育硕士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编号为JXYJG-2013-103),赣南师范学院教改课题“基于课例研究的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研究” (编号为GNSY-2013-004),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课题(编号:CX14133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雷雨高中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雷雨天
幼儿画刊(2020年8期)2020-09-15 07:09:16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雷雨
小读者(2019年20期)2020-01-04 02:13:42
雷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雷雨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