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娟
(宁德市高级中学,福建宁德352100)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
孙秀娟
(宁德市高级中学,福建宁德352100)
高中教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多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与生命境界。语文课程因富含人文性而凸显其育人功能。因此,将生命教育渗透进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试着从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生命教育能力、阅读教学中灌注生命观、写作教学中书写生命感悟等三个方面来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生命教育;教师能力;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雅斯贝尔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1]这句话诗意地告诉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与方法——激励、推动与唤醒。这正契合了张文质先生所提出的生命化教育的内涵——“生命在场”,即“关注生命的差异,努力去成全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2]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应该是能够触动和唤醒受教育者的心灵,引起其情感深处的波澜。而教师要做的是“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相信每一个生命的意义,成全每一个生命发展。”[2]换而言之,当前教师应在常规教学中强化生命教育。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因此语文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去感悟生活,探索世界。这恰是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的切合之处。高中三年,正是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他们关于生命的感知、外界的体验已经有了一定的雏形。因此,高中阶段的生命教育尤为重要。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3]泰戈尔如是言。这一传递者正是教师。教师要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其教育教学能力很大程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而广博的本学科基础知识及生命教育相关理论。语文教师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充实自我、丰富自我,热爱读书、重视积累,有着扎实的本学科知识与边缘交叉学科知识,如此方可在教学中信手拈来、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博得学生的认可与尊重。并且,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去关怀、理解、鼓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及其个体独特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使之能够自由地表达自我,从而成就每一个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与完善。
语文教师还应该通过言传身教成为学生为人处世的楷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丰富的学识、良好的品行给学生以精神滋养,促进学生生命观的形成。教师不仅仅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更重要的是用自己丰富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心灵去涵养学生的心灵,用自己对生命的感受与思考去潜移默化地唤醒学生。
当前,高中生中的留守家庭学生较多,单亲家庭学生也在不断增加,这些学生通常得不到亲人完整的关爱,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消极、孤僻、冷漠,甚者发展
至极端,用自杀或者杀人等漠视生命的形式来报复社会。这些都体现了学生生命意识的缺乏。由此,就更加呼吁学校应加强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呼唤抱着悲悯情怀去看待外界,学会尊重、珍惜、关爱生命。
高中语文课文多是古往今来文人智慧的凝集。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能够与文本、与作者、与老师、与同学、与自我实现多向交流,产生心灵的碰撞,从而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因此,通过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融注生命情感体验,不失为一种好的生命教育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做大量的技术性解读,而应重点让学生探究文本所散发的感动人心的力量。如,在教授张承志的《汉家寨》时,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关于“绝地”的荒凉恐怖死寂的环境描写作用何在?对一老一少的刻画又有何意图?在恶劣荒凉的环境之下,生命如何做到顽强坚守,又为何要顽强坚守?假如我们生活在此绝地,会如何做?生活在文明都市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命?通过问题串联、思考、感悟、讨论探究,学生对“生命”“坚守”这些词语有了更为具体可感的体会,感受生命与人性的高贵,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应该注意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师切勿一味强调生命教育,以机械化说教来对学生进行刻板的观念灌输。应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课堂,在自我感悟中、在个性化的表达中、在有着不同生命体验的学生观点的融合碰撞中,学生也能发现生命的意义,从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加强以生命为话题的写作训练
在平时生活中,学生通常能形成独特的人生体验,而这种体验呈现碎片化,稍纵即逝。写作是学生内心情感、自我生命力的外在呈现,一篇习作往往能够反映出作者为人处世的风格、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生命观。因此,教师应及时为学生创造平台,进行写作训练,这样才能让学生叩击内心,将情感体验转化为文字,得以沉淀保留。在平时的写作中,可以有目的地多进行一些关于生命主题的训练。通过习作讲解,引导学生懂得感恩,提升学生思考生命、解读生命的深度。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教师要耐心倾听来自学生心灵的声音,在学生习作中若发现学生有一些消极避世或错误的生命观时,教师应及时加以疏导,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有幸福也有苦难,理想与现实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只有直面苦难与冲突,才能够体悟生活的精髓,活出生命的超然。
(二)坚持随笔周记演讲,关注记录生命状态
除了课堂布置的习作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周写周记,随时将周围发生的一些对自己有所触动的事情记录下来。在学生上交周记后,教师认真阅读,并且可以适当地做一些点评,如此,可以更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教师应倡导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用心感受周围环境的变化,并及时将这些观察与感受转化为文字。如此,能够让学生在看、思、写中对生命有了别样的理解与感悟,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外界对他人真诚而博大的悲悯情怀。
此外,可建议学生多做读书笔记,关注时事热点。将这些摘抄分主题归类整理,比如:亲情、友情、爱国、责任、信念等。学生在做这些读书笔记时,既为写作积累了全面的素材,也能从古今中外成功人士身上汲取到可贵的精神品质,让这些伟人的生命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生命观。
总而言之,将生命教育渗透进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让语文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语文教师应关注学生生命状态,寓生命教育于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展现别样动人的生命风采,这也是高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
[2]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印度〕泰戈尔.飞鸟集[M].郑振铎,译.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G632.0
A
1673-9884(2016)09-0030-02
2016-08-24
孙秀娟(1987-),女,福建宁德人,宁德市高级中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