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青(福州第二中学,福建福州 350001)
改变教材设计实施“以写带读”主体写作策略
于青
(福州第二中学,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本文尝试从教材设计的角度讨论改变语文读写难题策略的实施方法,这个策略被命名为“以写带读”的主体写作策略。文章分析和借鉴了《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在写作方面的设计,并尝试对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的课文,进行写作教学设计的改变,从而达到以写带读的目的。
关键词写作;阅读;带动;主体;策略;描述;修改
“以写带读”的策略并不是讨论写作和阅读谁更重要,而是讨论通过调整“写”和“读”的顺序及比例关系以期改变读写低效的情况,真正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其实“以写带读”的理念并不新鲜。早在20世纪20年代,胡适就阐述了他对读写关系的看法,他认为“读”是一种“吸收”,“写”是一种“发表”,“发表”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交流,更是为了吸收。由此我认为胡适在一定程度上表述了“以写带读”策略的要义。[1]
现行教材(人教版必修)在编排顺序上是先阅读后写作的,教材设计没有体现读写更为直接的联系。
在教材中,阅读教学设计的比例也远高于写作设计;长期以来教师都是以完成阅读教学任务为目标,写作完全交给了学生自己,似乎不属于教学范畴。教材的这个问题也是造成学生成读写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的原因。
“以写带读”策略中“写”和“读”都有着更广泛的意义,它不是课本上狭义的概念,而是基于学生主体的生存需要的界定。下面就从“写什么”和“怎么写”两方面探讨这个策略的实施。
(一)从理论上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的表述分为五个方面,可以概括为积累、鉴赏、领悟、应用、创新。虽然看不出“写”和“读”的比例关系,但是在更为详细的解说中也提到了“提高交际能力”“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这种表述也涉及了生存和精神需求,笼统地说就是写交际生活、写个性的东西,写有创意的内容。
(二)在实践中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我国出版的《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也为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套书的编选本涉及了下面几大类写作训练,也基本解决了困扰我们的“写什么”的问题。笔者经过比较和概括,选择了几类适合我国学生的写作类别:沟通类、特殊用途类、活动类、报告类、媒体类、衣食住行类、叙事、抒情及评论类、宣传告知类。
为了叙述方便,先重点以“叙事、抒情及评论类”为例解释这个策略的实施方法。这个类别包括:为一个故事“写前文”“为故事写续集”“为故事写新版本”“自传式叙述”“人物性格分析”“写一篇文章用到比较和对比”“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信条”“写一篇说服性短文”。[2]
下面是笔者以必修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阅读文本,独立设计的写作活动与阅读活动。所有写作都基于课本中适合于写作的阅读材料,选择时要配合写作的形式,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写什么,进而解决应该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
1.文学与生活:联系你的经历:有些人喜欢用运动将自己推向极限。但是很少有人愿意将自己的人生推向极限;有些时候,就像在这个故事里一样,是环境把人推向这种极限,以致使主人公处于生命的危险之中。
2.日志写作:描述一次你或者身边的人经受的极端生命危险的经历(可以是社会环境造成的,也可以是天气环境或是参加挑战体能活动造成的)
3.专题聚焦:建立新的生活施耐庵走过短暂的仕途之路,林冲也在官场中混迹了一段时间,他们都曾被某种东西吸引,让自己处于危险复杂的官场之中,要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来,最关键的是什么品质?
4.文学聚焦:林冲虽然号称八十万禁军教头,但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教练而已。人生仍然面临各种冲突。林冲在小说中就是始终处于矛盾斗争之中。简单地说冲突就是斗争,这种斗争存在于两种相反的力量之间。冲突可以是外部的可能存在于人物和外界力量之间,可以说是自然界或者是另一个人——也可以是内部的——个人内心的斗争。人物为了摆脱这些冲突而进行的斗争就构成了情节,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基础。在你阅读的过程中,找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相互冲突的力量,以及化解冲突的办法。
①冲突:
②办法:
③问题指南:
④文学与生活:
⑤读者反应:你能想象自己陷入和这个人一样的境况吗?你会怎样面对这种情况?
⑥主题焦点:当矛盾冲突把人推向绝境时,为了摆脱困境会使用极端手段,你认为这样的手段值得吗?
⑦小组讨论:写出你对使用极端手段解决冲突的正、负面影响的看法。
⑧阅读理解:
a.这个人陷入冲突时做了哪些无益于冲突解决的事?
b.这个人试图躲开什么?虽然他不愿意事情发展得更坏,但是还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c.当冲突开始后,他犯了什么错误?
⑨思考:在某个时刻,主人公曾经愤怒过,由此产生的故事结局是因为命运还是因为主人公心里的什么想法?请解释你的理由。(评价能力)
⑩扩展:假设这个故事发生在今天,主人公的结局会有怎样的不同?请解释你的理由。(联系能力)
⑪作品累积:(300字左右)
⑫写作:
a.日记:想象你是故事里的那个人,用日记来记录你的心理活动。写出你能写下的一篇日记。
b.续写:为这个故事续写一个故事,描述他遭遇到的种种可能。(不能和原著一样)
c.人物分析:在这个故事里,主要人物的决定和行为起到了揭示的作用,写一段文字,分析这个人的性格,从故事里摘录必要的例子来支持你的结论。
d.给林冲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主人公解决命运冲突手段的看法和建议。
这段设计除了阅读问题外,包含了日志写作、日记写作、故事续写、人物分析和评价。
为了写好这些内容,学生就要学习这四种文体的写作;同时需要阅读与四种文体相关的范文。进而学生就要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同时阅读《水浒传》,把作品中关于林冲矛盾冲突的内容,与写作要求结合进行阅读比较得出结论。从这个角度来看,读不再是停留在浅层的兴趣激发,而增加了主题研读和文体研读的成分,可以说这就是以写带读策略的实践。
(一)关键一:设计写作步骤的指导
《美》的“微型写作课”与《课标》要求的写作内容和形式很接近。借鉴《美》,以下按照“个人叙述”“构思”“写稿”“修改”四个步骤[2]。(这是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训练设计的延续)
“个人叙述”:从个人叙述的角度,强调表现自己生活中一个既带有纪念的意义又具备冲突特征的事件。要求“以感官描述为主,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你的真实感情需要详细描述。这种详细的感情会使你的读者产生共鸣,进而对你产生认同感”,“写作中,注意保持其他人的话语原貌。因为能感动读者的往往是真实的对话。”
“构思”要求“选择四五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冲突事件,直接写下来,不必考虑和准备。然后在每个事件下面,分析出两三个会使其他人感兴趣的原因。最后决定你要叙述的是哪个事件。”
“写稿”要求“语言和细节需要精心挑选,从而可以创造一个适合你叙述的事件气氛。建议使用第一人称,在叙述开头描写一个记忆清楚的冲突细节或观察的景象。
“修改”要求请一个同伴阅读你的稿件,总结出它对你具有的主要意义。将同伴的答案和自己的观点进行对照检查。你的同伴理解这次经历的重要意义了吗?如果没有的话,考虑你可以通过哪些修改,来启发读者理解你的经历。
上面四个写作步骤指导最大的亮点是不断告诉学生要让你的读者感受你的感情,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注意你的语言和细节,必须有一个写作搭档,搭档要负责阅读你的文章,他/她必须对你的文章做出反应,你要做出对照检查,你要通过他们是否理解你的经历的意义来决定做怎样的修改。总之你所做的写作活动必须是基于读者的,其实也是基于作者的。
(二)关键二:写作指导和阅读积累交替进行:
比如学习高中语文《必修四》的诗词单元时,为了介绍李清照的生平,把准确详细的资料印发给学生,利用指导训练议论文“对比举例分析”的论证方法”的契机,让学生有完整的时间阅读李清照的素材,对李清照的人格、词风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
接着要求以李清照为素材,自己确定角度,运用对比举例论证的方法写一段150—200字的论述文段。比如为了对比,有的学生除了阅读教师发给的资料,还查阅了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家的例子,有的查阅了古今其他名人的例子。同时,也出现了一个班52人,就有13人列举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的例子,这个结果让这13位同学明显感觉到自己阅读的内容与同学有很大差距,他们内心被激发起来的阅读欲望在训练的第二阶段显现出来。从学生的修改稿中清晰地看出大家竭力要超出别的同学的阅读范围,以显示自己的阅读质量,这种心理就无形地促成了更好的写作效果。
(三)关键三:讲评与修改并行
针对同一篇文章或文段的点评,是带动学生彼此学习,彼此刺激的有效手段,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多阅读别人的文章,要写好文章的意愿被激发了出来。同时必须让学生的想法视觉化,所以讲评材料,一定要有如下设计:这篇文章“给我的阅读启示:________________。”(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这个训练还是基于写作。这样又可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阅读,学生有了反思自己的阅读活动的过程,并且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还要和同学交流这个结果。
这个环节设计目的很明确,就是写作过程的完成不是写作的全部目的,写作后的阅读改变并呈现出更好的写作水平才是最高境界。
比起单一的阅读训练,以写作带动阅读的需求,从心理上看更积极和健康,教学效率也更高,还可以缩短耗费在被动阅读训练上的时间。如果能把阅读教材和这个策略结合起来,应该是一举两得的做法。(今后会陆续完成对必修教材的改编)
初步解决了“以写带读”策略中的“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也就初步具备了实施策略的可能。相信不断完善这个策略的实施手段,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的学生语文读写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潘新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M].福州: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M].马浩岚,译著.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石修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