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教育医教结合模式初探

2016-04-13 22:53周娟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聋生

周娟(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9)



聋教育医教结合模式初探

周娟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医教结合”作为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改革探索的一种途径,受到特殊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积极探索聋教育医教结合的模式对我国聋教育的发展以及聋生更好的融入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聋校实施医教结合模式的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聋教育;医教结合;聋生

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人们已普遍认识到“合作”既是当代特殊教育最基本的实践形式之一,也是满足学生各类特殊教育需求的关键。在这种背景下,“医教结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已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聋校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探索“医教结合”的模式即将教育教学与医疗康复密切结合起来,为聋生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打下坚实基础。[1]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中国聋儿康复与研究中心开展了人工耳蜗术后汉语语言康复教育机理和方法研究,推动了医教结合教育模式在聋教育领域更广泛的推广与应用。[2]

一、聋教育实施医教结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聋生的生活质量。从聋生自身特点来说,聋儿康复的“阻力”主要可分三类:一是因听觉神经系统损伤又长期得不到有效刺激,导致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发育迟滞。二是听觉器官的异常导致发音、构音器官的功能蜕化,产生发声障碍和构音障碍。三是由于上述两种原因造成大脑皮层听觉和语言中枢发育迟滞。[3]针对上述三大阻力,聋儿康复教育中,“医教结合”模式形成了三个不可分割的板块,即听觉康复,言语矫治,语言教育。通过听觉康复与言语矫治使聋生听写能力提高,最后通过语言教育使聋生达到交流自如的效果。

以医教结合为基础,三大板块为载体,学校从自身的办学条件出发,在医疗康复设备的帮助下,贯彻医教结合、多重干预的先进教育理念,通过客观科学地评估测量学龄前聋儿,加上系统的课程模式,以及理论支持,能够使聋儿在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并充满互动性的环境中进行康复训练。同时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聋生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使他们在听中学、说中学、玩中学和乐中学,有利于激发了聋儿的学习兴趣,开发聋儿的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康复训练成效的最大化,为早日回归主流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有利于提高聋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从教学方式来说,在聋校,传统的单纯的口语教学方式使教师在面临一些情况时会手足无措。例如,聋校教师在面对发不出或发不清音的聋生,往往一味让聋生反复模仿,而这种统一的口语教学手段针对听力损失程度不同的聋生来说,效果往往会事倍功半。通过“医教结合”实践,教师可以明白,说话困难并不仅仅通过反复的模仿才能获得进步,还可以从呼吸,口唇舌运动,发生和构音等方面尝试找原因。教师通过利用医学方面做出的科学评估,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对于损失程度较严重的学生,可找到替代沟通的方式,如手语、书面语等,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同时,在“医教结合”实践过程中,可以使教师在特殊教育观念上逐渐摒弃“教育万能论”的错误观念,加强对现代康复医学的深入了解,并提高其对聋生康复过程、康复需求的认识。[4]

(三)有利于解决聋校教育面临的新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如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助听设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聋儿的身上和学习生活中。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给聋儿带来了机遇,然而聋校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帮助聋生改善生存和生活现状,如何利用这些设备更好地为聋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是聋校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在医教结合的实践探索过程中,通过教育、康复与医疗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有利于聋校和教师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使聋生得到更理想的发展。通过实践操作和继续教育的形式,聋校大部分教师可以掌握在学校环境和教学中实施的康复方法和技术,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所配备的基本康复器械以及聋生个体所适配的辅助设备的作用。

(四)有利于实现聋校的顺利转型。如今,聋校的孩子倾向于低龄化,重度听力损失学生增多,使聋校传统的办学模式面临挑战。采用“医教结合”的办学模式能更大程度优化整合医疗和教育的资源,对特殊儿童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和早康复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聋儿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聋校唯有将“医”“教”结合起来,才能满足聋生接受教育和康复的双重需要,使聋生从中受益,并为其回归主流打下坚实基础[5]

医教结合的实践也能使聋校逐渐认识到,学校的职能定位仅仅是单纯的学科教学和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在面临重度听力损失的学生时更显不足。通过提供康复训练,满足聋生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这有利于实现聋校由单一教学功能向多重服务功能的转变。

二、推进聋教育医教结合模式实施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是实施医教结合的基本前提。

1.转变教师观念。医教结合作为聋生教育的一种新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还有部分特殊教育教师对医教结合存有抵触思想,总是将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定位在单纯的学科教学与知识的传授上,对医教结合的基本理念、实施路径和方法知之甚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教结合的有效实施。因此学校应通过邀请专家讲座,自学感悟等方式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医疗、康复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了解医教结合科学研究的进展,理清“医中有教,教里融医,医为教用,教需辅医,医教结合,科学发展”的结合思路。[6]

2.转变家长观念。许多聋儿家长观念落后,认为“十聋九哑”,对听障语言康复训练这一领域了解少之甚少,因此家长缺乏积极性,不愿意配合,这严重阻碍了听力语言康复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转变家长的错误观念,加强他们对医教结合的了解,有效实现学校康复和家庭康复的对接,学校应高度重视家庭康复指导工作,积极开展“家长心理疏导”讲座,定期开展家长免费培训,经验分享,设立家长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组织参加亲子活动,成果展示会,家长考核等,使家长的观念得以转变。[7]

(二)培养师资队伍是实施医教结合的关键因素。

1.引进人才,培养师资。医教结合对专业性的要求较高,其涉及听觉康复、言语矫治和语言教育的专业性知识,因此应引进此方面的专业人员,并选派他们参加相关的合作科研项目,促进其知识结构的更新,丰富相关经验,为医教结合的顺利实施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另外分梯度进行师资培养,加大宣传与引导,使聋校部分教师率先定位与转型,采用重点培养、以点带面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完成教师的专业转型。[8]

2.坚持开展校本研训。学校应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鼓励并引导教师进行校本研训。采用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机结合的方式,建立教研组,明确团队各成员的分工,提高执行力。在每周定时定点的理论学习基础之上,要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强调集体备课和教学反思的环节,使教师的学习形式由过去个体、单一和封闭向多元化方向转换,使校本研训成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效路径,从而推动医教结合办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三)硬件设施建设是实施医教结合的重要保障。

1.对专用教室进行功能定位。在实施医教结合的过程中,对专用教室进行正确的功能定位对医教结合的顺利开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应根据自身能力,最大限度给予资金支持,设立康复功能室,如测听室、听觉训练室、言语语言评估与训练室、多功能语言康复室等。邀请有关的专业人士对各功能室的大小、环境及功能区的布置等进行专门的设计,最大限度地为聋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2.配备必要的康复教学设备。为了更好地满足聋生的康复训练和学习需要,在专业的康复设备辅助下得到更好的发展,使之更快地融入主流社会,学校应配备现代化技术设备辅助教学,如先进的听力检测、全数码集体语训机、嗓音言语矫治和多媒体教学平台等设备和技术。

(四)深化课程改革是实施医教结合的根本途径。

1.学科课程与康复课程进行整合。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要真正实施“医教结合”,从根本上说,还是需要从课程这一载体入手,深化课程改革,通过设置相关康复课程或在课程中渗透康复的内容,将“医教结合”真正落实到实处。学校针对低年级的聋生可开设康复训练课,对中、高年级的聋生开设心理辅导课。采用集体康复、个别化康复和家庭康复相结合的康复训练形式,使家庭在聋儿康复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提高聋儿整体的康复质量。[9]

2.规范课程教学,渗透医教结合的思想。为了规范课程的教学,学校应制定专门的课程纲要。在教学形式上,可采用协同教学,即由聋校教师担任主教,另外配备一名医学方面的专业人员作为助教,进行合作教学。同时,教师应尽可能结合学科特点将“医教结合”的理念和方法渗透并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

(五)广泛合作,寻求支持是实施医教结合的重要力量。

1.寻求教育行政力量的支持。医教结合”的实施过程,必然会遇到诸多困难,如资金短缺,医疗康复设备的配备不足,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办学模式的改变,教师的编制等等,这些问题仅依靠学校单方面力量是不能解决的,因此,学校应该积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民政、残联等单位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为“医教结合”的顺利推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要实现“医教结合”的深度融合必然需要医疗团队的加入,学校应积极主动取得当地正规医院的配合,广泛开展聋校教师培训、学生入学评估和康复会诊等活动,使教师了解耳聋方面的医学常识,认识现代医学与康复、教育之间的关系,推进聋教育医教结合模式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是我国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之一,是解决我国特殊教育学校问题的一条实践之路。“医教结合”作为特殊学校探索的一种办学模式已经写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聋校实行医教结合的办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聋生的生活质量,提升聋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实现聋校的顺利转型。同时,“医教结合”作为一种新思想、新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如康复课程开发与传统课程设置存在冲突,教师的专业转型还需要一个较长过程等,但总体上医教结合办学模式的前景是光明的。因此,我们应不断探索“医教结合”办学模式,推动特殊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晓明.我为什么提出“医教结合”理念[J].现代特殊教育,2013(3):19-24.

[2]杜晓新,孙喜斌,黄昭鸣.人工耳蜗术后汉语语言康复教育机理和方法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5 (6):44-46.

[3]黄昭鸣,杜晓新,季佩玉.聋儿康复中——医教结合——模式之探讨[J].中国语言康复科学,2004(2):42-44.

[4]张伟峰.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2013(11):19-24.

[5]韦正强,王磊,邓兰.积极探索“医教结合”的办学模式[J].现代特殊教育,2011(2):8-10.

[6]谢敬仁.以人为本,科学推进“医教结合”的的实验和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11(2):5-7.

[7]祁寿光.有效实施“医教结合”,加快现代盲校建设[J].现代特殊教育,2011(2):10-12.

[8]韦正强,王磊,邓兰,等.“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实践与反思[J].现代特殊教育,2013(1):13-15.

[9]梁晓明.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课程体系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3(8):16-20.

[责任编辑郑丽娟]

作者简介:周娟(1990-),女,河北沧州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硕士,研究方向: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

收稿日期:2015-08-19

中图分类号:G7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6)01-0139-03

猜你喜欢
聋生
小学中学段聋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聋生舞蹈教学中“形”与“神”的培养
中学聋生作文写作能力分层教学的策略
浅谈低年级聋生数学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
论聋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聋生写作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