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战英
营口市教师进修学院,辽宁营口 115004
高中学困生学习心理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
王战英
营口市教师进修学院,辽宁营口 115004
以新课程为大背景,以营口市三所省、市级示范高中的部分班级为研究样本,选取较有代表性的学困生学习案例,深入开展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个别访谈等,从学习心理角度客观真实地分析高中学困生的类型及成因,积极探讨相应的教育干预策略,并对预防高中学困生的形成与促进其转化方式提出参考建议。
高中学困生;学习心理;优化策略
学习困难是国内外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关于学困生的研究也一直是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长期关注的话题。高中阶段是初等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与初中相比,高中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与学习能力要求都有了质的飞跃,加上初、高中教法的差距以及有效衔接的缺失,使部分高中学生陷入“学习不适应—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学业成绩滑坡”的怪圈,在高考指挥棒下,社会、学校和家长过度地关注学业成绩、升学率和优秀率,促使学困生问题在高中阶段尤为凸显。
本课题以高中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从高中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入手,从教与学的双重视角审视分析,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学困生学习心理成因,研究具有操作性、实用性和普适性的优化策略,以改善学困生学业状态。
课题在营口地区有一定代表性的,以辽宁省实验中学营口分校、营口市高级中学、营口市第二高级中学等学校作为实验学校。从各校高一年级共随机选取了四十一个班级(每班50人左右),又在每班中选取了三次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五次考试的平均成绩均为班级后5%的学生共120人做问卷调查对象。通过对班主任老师及学困生本人的考察,选取了9名较典型的学生为研究个案。
(一)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是在参考教育学、心理学相关书籍以及其他问卷基础上,结合营口市高中学生学习特点编制而成,有《高中生学习情况问卷》《高中生学习动机问卷》《高中生学习元认知能力调查问卷》等,重点调查了影响高中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心理因素——学习情况、学习动机和认知情况等。问卷针对三个实验学校的目标学生发放,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13份,经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后,剔除4份无效问卷,实收有效问卷109份。
(二)课堂行为观察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战场,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通过课堂观察可以了解学困生最真实、自然的表现,更好地把握心理现象的特征。课题组定期组织人员进班听课,侧重对学生个案的课堂准备情况、课堂倾听与发言情况、与教师、同学们的互动情况,还有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等进行记录,观察人员通过上述指标对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行分析,并放入个人研究档案中。
(三)个别访谈
访谈老师是课题组的Z老师、W老师和S老师,访谈对象是9名学生个案。谈话时间选择在晚自习或下课休息时间,每次约半小时左右,谈话内容包括个人的学习感受;高中学习在难易程度、学习进度和学习压力等方面有哪些变化;哪科学习感觉有困难;遇到不会的题目怎么办。谈话可以分2-3次进行。研究人员用手机录音,谈话结束后及时整理誊写,要求记录翔实,包括学生的语言内容和动作表情等,并写下感受与分析,为课题研究保存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要遵守课题研究的保密性原则。通过个别谈话,可以了解学困生真实的学习感受及课后学习情况,从侧面了解学困生对学习问题的感知情况。
从课题组对研究对象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课堂观察、访谈记录分析发现:造成高中学困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复杂,不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来自于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综合形成的。下面针对高中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认知结构等学习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尝试进行分析。
(一)学习动机不足是导致学习困难的关键因素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和内部动力,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反映出:高中学困生的学习动机总体上较弱,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上存在困扰。探讨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其有效动力是本课题重点研究问题之一。
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比较弱,即怀疑自己是否具有达到学习目标所必需的能力,在遭遇学习挫折时,52%的学困生被试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即使努力学习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43%的学困生被试强调学习的外部条件,认为“家庭和教师的影响因素要比个人努力重要”。这些不正确的自我判断会引发他们消极的行为反应和心理健康问题,课堂上不注意听讲,随便说话,玩手机、传纸条,做小动作,甚至搞恶作剧,与同学打闹等,扰乱课堂秩序;课后不完成作业,有抄袭行为,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训斥后,有的甚至采取逃学、离家出走等极端方式。低水平的学习动机既降低学困生的学习目标,又减弱他们的学习努力程度,这种恶性循环使本来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在学习困难的泥沼里越陷越深。
(二)消极的学习态度制约着学习的内心体验
学习态度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感受,对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最终影响其学习效果。被调查的学困生中,仅有46.7的学生在没人督促的情况下能主动学习,说明大部分学困生学习比较被动;有47.5%的同学常认为不努力学习不行,有相当的一部分同学对好好学习没有正确认识,导致缺乏学习动力;上课时仅有21.6%的学生能马上进入学习状态,8.6%的学生怎么也不能进入学习状态,这表明绝大部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情况欠佳;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有部分学生经常有一些小动作,如玩手机、转笔等;4%的学生坐在书桌前立刻感到厌烦,仅有0.9%的学生不厌烦;仅有31.9%的学生认为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必须拼命学习,超过半数的学生不这么认为。
学习态度具有两极性,积极的情绪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使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具有减力作用。高中学困生在学习中屡次受挫的体验而产生的消极情感和情绪,就是造成其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这些消极情绪大多来源于学习过程,学困生由于学习不够优秀,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和同学的嘲笑,自尊心会受到极大的伤害,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是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久之会产生消极的厌学情绪,学习演变成沉重的心理负担。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认知加工缺陷导致学习障碍
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和学习心理系列问卷发现,造成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业成绩低下的原因,除了与本人的学习动机、态度有关之外,还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加工缺陷密切相关,即学困生不具备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学习的核心,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好的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后续学习的基础,是原有知识与问题解决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有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同化,保证学习的高质量。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对知识信息接受、编码、储存及运用知识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比较发现,学困生的学习策略水平明显低于学优生,有37%的学困生被试表示“面对问题情境时,往往不知道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缺乏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无法形成解题思路、步骤,以及如何选择相应策略完成计划达成目标”等。
造成学习困难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在诸因素中,学校教育是关键环节。下面就如何通过针对性的学习策略训练与指导,优化、调试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逐步引导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改善学业状态,步入良性轨道提出策略建议。
(一)运用参与式教学策略,提高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
参与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学生真正有效参与,主动进行学习与认知活动,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意义学习。通过本课题的调查研究发现,学困生参与课堂的时间远远低于其中优、中等生,教师要有效运用参与教学策略,实现学困生的教学“参与”。
1.设计多层次的教学任务。一般而言,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难度越大,学困生参与度越低。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困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大多数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考虑到学困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布置多样性和层次性的任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激发学困生的自我发现、自我鼓励的学习欲望,避免因任务太难而产生负重感和畏难情绪,让他们有能力有信心参与教学活动,拥有话语权和交流权,能够通过课堂表现实现自我价值。
2.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是影响学习参与度的外部因素,包括课堂环境、班级制度、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等。一个课堂气氛热烈的班级往往能促进学困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的学生往往能感染和带动相对消极的学困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要和学生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宽容的课堂氛围。关注处于弱势地位的学困生,为他们提供更多地参与教学的机会,使学困生愿意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学间的友谊可以使学困生在课堂表现中感到轻松,友善的班集体人际关系是保证参与教学的重要条件。
3.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我国现阶段的学校课程仍是以集体授课式为主,围绕试题组织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以强化记忆为主,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重了学业负担,学困生尤为感到不适应。教师要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特别是针对学困生的问题要小而具体,有启发性,难度适当;学困生的基础知识较差,只有当某一知识领域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有可能使他们对这一领域的知识学习产生兴趣,所以课堂上教师要精讲多练,凝练教学重点内容,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谈”、“析”、“练”;教学中教师不要盲目赶进度,“磨刀不误砍柴功”,每堂课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指导,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调控好学习心理,认真做好学习规划,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激励机制策略,提高学困生内在的趋向力
心理学研究结果证明:激励和能力的发挥呈正相关,充分而有效的激励甚至可以使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出80%-90%,产生强大的趋向目标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和创造性,积极主动地实现目标。
1.实施赏识教育,催化进取心。高中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意识有了很大发展,教师不能简单地用类似“你真棒”这样的激励语言,而是做到“赏识”行为有理有据,让学困生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值得肯定。教师要确定适合学困生的教学目标,实施差异性教学和分层教学,使学困生在学案预习、课堂参与、布置作业和反馈评价等教学环节中体验到成功感;教师要讲究激励的艺术,坚持正面教育。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学困生做到因人而异,赏识适当而又实事求是,有说服力,会对学困生学习产生持续的激励作用。
2.进行归因训练,强化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的内部动力,可以通过培养学习兴趣、给予成功体验、树立勤奋观念等方法强化学习动机,而归因训练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即指学生对他人或自己的学习行为的原因作出解释或推测的过程,归因风格会深刻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努力程度。研究人员采取了具体的教育对策对学困生进行归因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每次考试之后,教师都设计一些归因训练程序,启发他们作出恰当的归因,尽量将学习进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避免将学习失败归因为任务难度和机遇还有能力差等个人无法控制的因素。通过反复归因训练,多数学困生明显作出努力归因,学习行为的坚持性有显著增强。
(三)掌握适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困生学会学习
通过本课题调查结果发现,学习不得方法,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导致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帮助他们学会学习的关键应该是掌握学习策略。
1.使用自我暗示肯定策略,克服焦虑感。个体是根据自己的直接认识和他人的评价来形成自我概念的,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人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特别是学困生学习的进步是有很大波动性的,为了巩固学困生已取得的学习成果,教师要持续不断地关注学困生的情况,即真诚关心学困生,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都应该是接受和支持的,唤醒他们内在的力量——相信自己“我能行”,积极使用自我暗示肯定的策略,减轻自我压力,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念,真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困生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实现自我成长。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调整内部学习策略。成为独立的学习者的前提,就是获得了调节自己学习内部过程的有效策略,教师要帮助学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首先,教师可结合某学科的知识教学,帮助学困生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计划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能够将学习中的“执行性”落实到底;其次,做好新课的课前自学。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但不能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把教材弄懂,尽量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再次,要及时复习,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将新旧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行分析,并有重点地记笔记,真正使所学的新知识由“生”——“懂”——“会”;最后进行学习自我评估和小结。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通过分析、类比、综合、概括,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深刻内化领悟。
一旦学生发现自己近来的学业成功得益于学习策略的运用,就会提高自我有效感,增强学习动机,进一步改进方法。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认知能力自然得到加强,会尽快摆脱学困之困。
[1]李峰丁,罗瑞图.高中学困生文化价值观形成心理及行为之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 (51).
[2]姜红升.高中学困生“混乱—假设—转变—和谐”的心路演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3]刘毅,叶连生,邓忠鹏.农村薄弱高中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1).
[4]田顺江.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对策[J].素质教育,2010(10).
[5]张生.学困生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C].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集.教育管理,2005.
[6]吴主敏.农村高中生物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武亮)
王战英(1971-),女,辽宁营口人,营口市教师进修学院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与教育科研。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高中学困生学习心理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G12CB043)的研究成果。
2016-10-08
G44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