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辉,赵萍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沈阳 110122
沈阳市发展智能制造业的对策研究
何丽辉,赵萍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沈阳 110122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是沈阳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路径,本文深入研究了沈阳市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业的基础条件和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沈阳市发展智能制造业的基本思路和相关对策。
智能制造;沈阳制造业;发展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发展智能制造,加快产业升级刻不容缓。沈阳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核心城市,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是大势所趋。智能制造是沈阳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沈阳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IC装备、移动终端以及3D打印等产业正在逐步兴起,一批高技术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智能制造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在机器人领域,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涵盖了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等5大类,2015年实现机器人相关业务收入40多亿元。在智能数控机床领域,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推出的i5智能机床上市以来,深受客户好评,商业化进程顺利;沈阳高精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的数控系统、驱动单元及相关机床电子产品,成为国内数控领域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在IC装备领域,沈阳芯源微电子、富创精密、中科博微等一批企业在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能力、封装测试方面开始突破技术瓶颈制约,为国产刻蚀机、离子注入机、匀胶显影等多个IC装备整机和LED等半导体设备提供了数千个零部件产品。
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推动下,沈阳中德产业园、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新松智慧产业园、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纷纷启动;沈阳宝马、沈阳通用、海尔冰箱沈阳工厂、新松公司、辉山乳业在工业4.0领域已走在全国前列;沈阳鼓风、沈阳机床、沈阳输变电、沈阳远大等一批大中型制造企业正在实施智能升级计划,努力建设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同时,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取得新突破,东北区域超算中心正式揭牌启用,生产性服务业平台辐射作用初步显现,远大科技研发创新平台、东网“超云”平台等服务平台投入运营,为沈阳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沈阳是国家重要装备制造基地,在装备制造领域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经过建国以来五十多年的发展,沈阳市已经形成了一个健全的工业体系,作为东三省的经济中心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核心城市,沈阳智能制造业具有良好的基础。
(一)沈阳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聚效应初显
到目前,装备、汽车、航空三大聚集区建设已初见成效,形成了以沈阳机床、沈阳鼓风机、北方重工、三一重工、特变电工沈变、远大、北方交通为骨干,以铸造园、机床零部件园、输变电配套园为依托的新型机械装备体系;以华晨宝马、华晨金杯、上通北盛、沈飞日野、中顺汽车为骨干,三菱发动机、东风发动机汽车零部件集群为依托的新型汽车产业体系;以沈飞、黎明为骨干,航空经济区为依托的新型民用航空制造体系,正逐步实现区域内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的水平分工。[1]
(二)沈阳具备发展工业机器人的条件
拥有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沈阳东大自动化有限公司、沈阳高精数控技术有限公司、沈阳蓝英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沈阳众拓机器人设备有限公司等9家相关行业企业以及国内顶级的机器人研究机构——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代表了我国机器人研发和生产的最高水平。
(三)沈阳拥有多个高水平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及东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能够为沈阳机器人产业和智能制造业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
沈阳近几年的智能制造和应用水平虽然有大幅度提高,但总体上看,相较于南方,无论从本地市场热度、国际巨头参与度还是政府推动力度上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智能装备产业规模小,与国际巨头技术差距明显
虽然拥有智能制造领域的国内龙头企业,机器人等智能产品种类也较国内其他城市有显著优势,但沈阳在具有比较优势的IC装备、机器人、数字化医疗等行业产值均未达到50亿元,产业规模偏小,本地化应用不多,品牌认知度也不高,对沈阳经济的引领作用远未发挥出来。智能制造的一些关键技术环节薄弱,在短期内难以在重点前沿领域先进技术的发展方面取得突破,产品的可靠性相较国外品牌依然存在一定差距,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极高。
(二)产业本地配套能力差,协作成本高
由于产业链发展不够均衡,上游配套企业基础薄弱、数量不足,导致智能产品的核心零部件加工和采购往往依靠国外或南方城市进行,增加了本土企业的物流、生产成本,间接影响了沈阳智能制造的价格优势。数据显示,目前智能制造装备整机和成套设备配套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大量进口,高档数控机床配套的高档功能部件70%需要进口,高档传感器、高档液压件全部依赖进口。
(三)应用市场不活跃,智能化升级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沈阳智能制造尚处于初级阶段,一些企业对产业变革的危机感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智能制造的现实需求。同时,智能设备应用企业大多还停留在引进几台智能化加工设备的水平,技术配套能力不足,缺乏将研发、设计、应用、服务各环节进行系统诊断和智能化整合的战略思维和全盘规划,智能制造市场需求有待培养。另一方面,由于受大环境影响,下游用户企业效益不佳、盈利能力不强,导致很多沈阳地区的工业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无法通过智能制造装备来进行企业转型升级。
(四)政策扶持效应尚未显现,发展合力尚未形成
智能制造的发展需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策的有力推动。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发展的相关政策,发挥了一定的政策效力,发挥了一定的政策效力,但从实践层面和企业反映来看,一些政策订立的门槛过高、标准过严,而且相关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细致,使得很多企业特别是非常具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无法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
(一)建立市场预测培养机制
随着沈阳市以及国内其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断深入,沈阳市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国内市场。《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从8%提高到15%。由此可见,智能制造产业未来的市场前景十分光明。加之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重工业聚集区,拥有巨大的智能制备应用市场。沈阳市航空、汽车、机械、电子、制药等领域的重点企业批量应用表明,智能制造装备市场需求已经开始释放。
作为国内龙头的新松机器人在汽车、能源、矿山等智能装备制造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比较成熟的产品有工业机器人、交通自动化系统、自动化装配与检测生产线、物流与仓储自动化成套装备。但当前涉足航空航天、冶炼、食品药品、饮品饮料等行业智能高端装备的国内企业非常少。沈阳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知识情报分析机构,通过整合政府统计部门年鉴、工商及税务系统的智能制造装备企业登记和税费征缴记录,以及信息中介平台等各方市场数据资料,从中分析智能制造实时动态变化发展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是产业价值实现的最主要途径,准确及时的市场知识情报,将为我市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发展指明方向。
(二)发展产业集群
发展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沈阳市智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深度分工,而深度分工又有利于做到专而精,进而有利于提高效率。在产业集群内,每一个企业实际上都是其所在产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每个企业都能够集中全部资金和精力做好自己最有优势的那部分,最终发展为本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沈阳市的装备制造业集群虽然在一个区域内集中着大批同行业企业,表面上看具有较高的集中度,但没有形成各类型企业密切合作和分工完善的网络体系,并不能真正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整合资源,扶强扶大,扶专扶特。以优质品牌产品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动力,选择一批优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给与其优惠的扶持政策,通过财政奖励、费用减免、用地优先、银企联手等多种措施,推动生产要素向这些企业集聚,提高其配套能力。
2.发展智能制造业体系中的中间产业,培育一批集工程总包、系统设计、成套制造、成套供货、系统安装、调试、投运和服务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增强沈阳市智能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
3.大力发展技术服务性产业:建立社会化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发展从事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培训的组织;组建可以国际接轨的咨询公司。
(三)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合作机制
各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与历史经验表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优路径。[3]如探索形成具有一定弹性的协同创新网络联盟;对高校主动同科研院所、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协同创新予以重点引导、支持和调控;进一步加强试点和推广工作。
以航空航天领域智能制造为例说明,以新松机器人为中心,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综合东北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研究成果,黎明发动机等航空企业参与到工艺及工装的设计及开发中,共同研发用于航空领域的智能制造装备。
(四)建立联合工程实验室
联合工程实验室将根据国家、辽宁省和沈阳市相关产业发展对以智能机器人为核心高端制造装备的需求,研究和开发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采用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并重的方针,推动以智能机器人为核心的高端制造装备相关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具体发展思路如下:
一是根据国家高端制造装备行业发展需求,围绕联合工程实验室的主要方向,研究开发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建立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的研究开发平台,提高高端制造装备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把握高端制造装备技术发展趋势,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设备,对具有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工程化研究开发,形成适合于规模化生产的技术和成果;
三是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向高端制造装备行业进行技术转移和扩散,持续不断地为规模化生产提供成熟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促进产业技术进步;
四是为整个行业提供工程技术验证、信息和咨询服务,开展相关领域技术和产业发展现状趋势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参与相关领域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
五是为行业培养从事工程化研究和技术研究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加强行业人员培训,提供人才保障;
六是在开放与合作的环境下,积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培养适用性人才
从目前情况看,沈阳高校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相对失衡,根据沈阳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公布的《2016年沈阳市中高级人才需求调查报告》,现代装备制造业急需大量工程师、工程管理工程师等中高级人才,人才缺口较大,但实际情况是该领域中高级工业技能人才“有价无市”,如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虽然高薪揽才,但虚位以待的机器人控制系统高级工程师、研发设计工程师却“乏人问津”。由此可见,沈阳的高校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还需进一步完善,专业设置还需要调整和优化,有些专业培养总量不足,如机器人专业,除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两所职业院校开设该专业外,其他高校未见开设该专业;有些还处于空白状况,如智能制造专业。这就要求沈阳市各高校要抓住机遇做出快速有力的反应,加快调整培养重心,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具体思路如下:
1.以市场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提出现实需求,创新需求和战略需求,进而实现专业调整和资源配置;
2.加强对行业前沿技术的应用跟踪与研究,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深入改革,将“双创”的理念融于实际教学,培育制造人才在流程创新、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3.建立“学院+智能制造园区”、“专业+大型制造企业”、“专业+智能制造企业联盟”和“专业+智能制造行业协会”等典型产学研合作模式。
(六)完善政策发展环境
首先,应加大财税扶持力度,统筹现有财政资源和各类工业发展基金,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扶持作用和财政资金的杠杆调节作用,优先支持智能制造及应用,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制度,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其次,加强金融配套支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股权质押、资产质押等贷款业务,对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智能制造等领域重大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加强投资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种子基金、天使基金、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私募基金等多种投资模式,支持智能制造发展。最后,加快人才引进和培育,以“盛京人才”战略为龙头,结合国家“千百万人工程”,加大优秀企业家群体、技术领军人物、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运用激励手段引导高层次人才向企业集聚。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重点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科研人员和技师。
[1]宋锡坤.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N].沈阳日报,2012-04-25(1).
[2]刘瑶.沈阳市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促进产业丰厚度探析[D].沈阳:东北大学,2012.
[3]温兴琦,李燕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研究——基于领导型用户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2).
(责任编辑:武亮)
何丽辉(1978-),女,内蒙古赤峰人,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本文系沈阳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关于加快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业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YSK2016-17-10)的研究成果。
2016-10-28
F4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