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

2016-04-09 11:22陕西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6年4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史观史实

陕西 张 岚

关注“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

陕西 张 岚

历史学科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它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多个层面。由于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是在一定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因此,“历史解释”能力是历史学科诸多能力中最高层次的能力,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

陕西师范大学的徐赐成教授指出,2015年全国卷的命题思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那就是更加突出学科特点,尤其突出历史学科的功能,以增进社会理解为命题的根本出发点。在突出历史学科的功能中,尤为突出历史学科的“社会解释”功能。2016年的历史高考也会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前行。这就要求考生重视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训练,学会“解释历史”。

高考试题对“历史解释”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论述和评判历史时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

(2015・全国Ⅰ卷・40节选)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此题第(1)问要求考生从纵向来比较儒学的发展演变,第(2)问则要求从横向来比较不同历史时期儒学的共性。

以第(1)问为例。孔孟儒学讲仁义、讲民本、讲心性,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使儒学带有了神学倾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他构造了一个有意志、有道德且能主宰人类命运的人格神——“天”,又以帝王作为“天”在人间的代表,实现了皇权的神化。其二,以阴阳五行观念将三纲五常等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进行神化,确立了三纲五常的神圣地位,论证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这类试题,都要求考生能理解、运用课本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养成比较历史知识,合理迁移历史知识的能力。

考生在复习中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落到实处,会大大提高历史学习和复习的效率。那么,如何将这一原则落到实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注意同一时间段,不同文明发展的不同方向、趋势和影响;

第二,注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出现的同类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比如,复习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业金融的变迁史时,可以将中国古代的“坊市制度”、宋代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商业革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的货币金融战、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欧元的问世、世界贸易组织等知识点联系起来,寻找商业金融发展变迁过程中,所呈现的趋势走向,探讨不同阶段发展的特征。

二、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历史进程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

2015年山东卷第40题考查考生对世界近代社会特征的掌握,第(3)问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所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这道题要求考生从全球化的研究视角,将世界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拓展世界市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发展、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融会贯通,认识到科技、工业、政治领域内发生的这三大革命使欧洲获得了影响和支配世界的巨大力量,西方迅速确立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的优势,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对15世纪以后的世界近代历史进程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将教材中零散、具体的历史知识迁移到该题的作答中。

历史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其实质是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推论事物发展的动向。历史的基本线索就是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历史的总体趋势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动向。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应重视三本必修教材中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如,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是从古代中央集权制到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再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从这一基本线索中得出如下总体趋势:中国从古到今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从人治到法制,从专制到民主的过程,且这一过程还在不断地完善中。又如中国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儒家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演变,到近代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的深入过程,最后选择马克思主义直到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三、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阐释,辨明导致不同历史解释和评判的原因

2015年山东卷第39题,给出一份1980年四川广汉县向阳人“换牌”的图片以及文字材料,要求考生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这是一道创新题,所给出的参考答案更具有创新性。参考答案从“提取历史信息”和“进行历史解释”两个层面赋分。一方面要求从材料中全面、准确地概括历史信息,如从“1980年”和换牌图片可得出,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悄然进行;从“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了”“换牌半年多的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等信息中可得出,向阳人是悄悄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向阳人对摘牌行为并非底气十足,而是感到忧虑。另一方面,要求考生在材料所反映的史实信息和所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进行合理地解释。向阳人的这种表现反映出:①人民公社体制存在弊端;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已做出了改革的决定;③当时拨乱反正工作正在进行;④思想领域已经开始解放;⑤改革初期,改革理念与“左”倾思想有冲突;⑥向阳人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⑦改革极具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

历史叙述包涵历史事件本身和历史阐释。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事件本身已经经过阐述,阐释者的思想已经渗透到其中了。历史阐释会随时代的变化发展而不同,这种不同的基点是史观的不同。面对现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不同的历史理论,同一历史事件被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和评判,这一考查方向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如2014年全国Ⅰ卷第41题,要求考生修改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材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此题的关键点是寻找不同于传统的认识问题的角度,结合史实对革命史观下“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做出修改。

基于此,考生要熟练掌握七大史观。面对新材料、新观点、新知识合理利用史观,对教材解释进行整合、优化,从而形成自己的合理的历史解释。

四、对史实进行实事求是的判断,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的问题

历史学家们研究历史,首当其冲的是求真,探索历史的本原。历史的本质是解释,但必须有史实做支撑。只有先追求接近真实的历史,然后才谈得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阐发自己的观点。

近些年来,新材料、新方法的使用,新史学范式的运用,社会氛围的宽松,国际学术交流的频繁等都促进了对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的新解读,越来越趋向求实的判断。近些年来的高考试题在这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

2015年全国Ⅰ卷第30题:“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此题通过向考生展示材料,揭示出教材中并未体现出的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积极备战的历史事实。近几届国家领导人对国共两党和两个战场的历史作用已经做出了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尤其是对国民党及其正面战场抵抗给予了较多的评价。教材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滞后性,对抗日战争的全貌仍然缺乏全面、客观的论述。

考生面对高考历史试题,应该本着“不唯师”“不唯书”的精神,从所给材料出发,而非从固有价值判断出发,对历史现象、事件、人物做全面、客观的论述。如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不仅仅是民族危机不断深化的反映,也是中国早期近代化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反映。若固守传统价值取向,枉顾材料中所展示出的价值判断,就会对外务部的设置给予完全的否定,使得历史评价失之偏颇。

五、运用正确的史观,全面、清晰地论述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目前,常见的史学研究范式有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运用一种或几种史观,结合所给材料,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做出论述,已经成为近几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灵魂,此种类型的试题不胜枚举。

史学范式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史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从多种史学范式设计试题,实质上就是从不同视角、不同方法,认识丰富多样的历史现象,鼓励考生不断创新,不断更新史学研究范式,解决人类历史上的复杂历史问题。这种能力属于“历史解释”能力中最高层次的能力。

近五年来,全国卷第41题无论怎样变化,都围绕着在一定的史观下,“以史证论,因论据史”这一命题思路。41题的作答情况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孤立地罗列史实,无法呈现这些史实间的联系,史实与论点之间也不存在什么逻辑关系,“史”和“论”严重割裂;或者罗列少量的史实,然后进行自言自语式的议论。

考生在运用史实论证时,应该利用典型的史实论证,同时也用史实去批驳错误的观点以让人信服。还要把史实与历史理论结合起来。有了典型的史实,科学的历史理论知识,表达才能清晰、准确、逻辑性强。

历史的解释能力的这一高层次要求要想落到实处,考生要多接触不同的史料和历史叙述;要理解历史学家和他人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手段和不同的方式形成对历史的解释,并探讨他们的意图,评价各种历史解释的意义和价值;了解为什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价值体系会导致不同的评价;在正确的历史观指导下,通过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阐释和评判,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渭城中学)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史观史实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
日本“大东亚战争史观”阴魂不散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史实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