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涂启锋
高中历史主观题解题思路探讨
湖北 涂启锋
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很多老师都会对学生强调“得选择题者得天下”,从而不断强化选择题训练,这很有必要。然而,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优中选优,就历史学科而言,选择题固然非常重要,但主观题也决不能小觑。这是因为,一方面主观题占历史总分的50%以上,分值大,赋分点多;另一方面,主观题要求学生用文字形式来表达,更能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质。
由于主观题答案相对比较开放,答案组织难度相对较大,很难做到像地理答案那样客观或像政治答题那样很有规律,因而如何思考作答便成了多数学生头疼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对高考的探究,对历史主观题的作答思路进行粗浅的思考。
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可往往有不少学生在这一点上出了问题,不是审错需要回答什么,就是审掉本小题有几问需要回答,特别是有时候提问中有这么一个问题,但命题者没有用问号,而是用逗号或是句号,学生往往容易遗漏掉。更何况,就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每个小题设置的问题往往超出一个。因此,审题时需要对命题者设计的问题认真把握,不能有任何遗漏。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注意:
一方面,要把握每小题问题的“量”,即本小题有几问?问的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
另一方面,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定词,题目中的重点词与关键词是什么?这些限定词往往是答案的条件与范围。
在我们明确了需要回答什么之后,接着就需要搞清楚答案从哪里来。
根据最近几年的高考设问来看,答案的来源主要有四种情况:材料、教材、笔记以及彼此结合。到底答案来自于哪里?这同样需要在设问中去寻找。
一般情况下,主观题的问题有四种问法,即:
(1)“根据材料回答”。这是目前历史材料题中最常用的一种问法,要求答题者根据一段或几段材料的信息进行回答。对于这种问法,答案往往要求从所要求的材料中直接或间接得出,考生可以根据分数值逐条从材料中找出并作适当的归纳与概括,一般一到两分一个要点,且不需要妄加论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此类问法告诉我们,答案应该来源于两个方面,即材料和所学知识(包括教材、笔记等)。也就是说,这类问题的答案不能全部从材料中得出,有部分答案还必须要考生要根据材料中给出的时间、关键词来判断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再结合这部分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此类提问方式是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充分利用材料中的各方面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此类问题带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在于学生自己的表达,但是谈认识、启示等问题时必须要有充分的史实作为支撑,谈评价的时候则要坚持全面、正确、客观的原则。
(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这种提问方式要求考生从所学知识出发去探寻问题的答案。此类问题中材料只是起到创设情境的作用,几乎完全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思考。
很明显,前三种提问方式都与材料有关,都应该充分利用材料,从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以一个主题(话题)统领材料,分别写出其核心内容。
此外,偶尔也会出现“根据材料和以上问题回答”。这种提问方式是将材料中所涉及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处理,既提供了题目的思考方向,又设置了新的情境,这种情况下理解和把握好材料是作答的关键。
历史主观题答题需要做到要点化、序列化和条理化。其中要点化就是要明确该问需要回答几个要点,这也是我们在审题时需要注意的。
如何判断该问题要回答几个要点呢?秘诀就在问题后的分值上。如今高考试卷每一个小问题后面都标有相应的分值,高考改卷时大多也是踩点给分,该小问有多少分,则意味着考生要回答相应数量的要点。很显然,标10分分值的题目需要回答的内容一定比标4分分值的题目需要回答的要点多。根据笔者近几年的经验,一般每个要点1~2分,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赋分状况来判断该问题需要回答几个要点。有的时候,一个小题可能有几问,而小题后面只有该小题的总分,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具体问题判断每一问大概有多少分,然后根据分值判断要点数量。
当然,我们建议学生在这几个要点的基础上再多回答一至两个要点,这是因为,你回答的要点不可能和标准答案完全一致,也有可能出现要点的遗漏和其中某个要点的错误。所以,你组织的答案应该尽可能详尽,尽可能全面。
在审题等各方面都完成以后,最关键的就是组织答案。此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从材料中提取答案,既不能完全照抄材料,也不能脱离材料。也就是说,若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即可从材料中摘抄有效信息,做到“意思不变,用词稍变”;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就是要从课本中迁移知识进行回答。
在明确答案之后,作答时一定要“要点化”“序号化”,保持卷面的整洁,同时在内容上要尽可能做到要点齐全,语言简洁。
我们以2015年全国Ⅰ卷第40题第(1)小题为例,材料及问题如下:
材料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我、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根据前面思考问题的步骤,我们作如下思考:
第一步:审问题——需要回答什么。
首先,把握问题的“量”和问题:本小题共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回答“不同”,第二问要求回答“发展”;
其次,关注限定词:第一问的限定词是“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第二问的限定词是“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第二步:审问法——明确答案从哪里来。
根据题目问法“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本小题的答案来源于材料一、教材及笔记,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充分理解材料,寻找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又要充分调动我们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回答。
第三步:审分数——明确回答要点数量。
本小题所给的总分是10分,但有两问,因此需要我们先判断每一问的分数有多少。根据总分来看,本小题的分数比可能有如下几种:2∶8、4∶6、5∶5、6∶4、8∶2。再结合问题判断,本小题两问的分数比以5∶5、6∶4的可能性最大,由此判断,第一问应该有两个要点,“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各有一个要点,而第二问应该有两到三个要点,为稳妥起见,最好回答三个要点。
第四步:思考并组织答案。
在明确本小题“回答什么”“答案从哪里来”以及“需要回答几个要点”之后,就要充分运用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充分调动所学相关知识对该问题进行思考。第一问问的是不同点,根据所学即可得出答案,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但不受统治者重视;汉代董仲舒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学说,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成为正统思想。第二问问的是发展,第一个要点可以根据材料“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可知,宋明理学更加重视先秦儒家思想,更加重视《论语》《孟子》;第二个要点可以根据教材知识,宋明理学在利用佛道思想阐释儒家义理,完成了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因而更加重视思辨;第三个要点根据我们所记笔记所得,宋明理学提出“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其核心是强调伦理道德,所以可概括为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最后组织答案如下:
不同:①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②汉代儒学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分)
发展:①更加重视《论语》《孟子》;②重视思辨;③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5分)
又如,2015年重庆卷第14题第(1)小题:
材料一 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摘自梅鼎祚编《两汉文纪》
根据材料一,回答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及其原因。(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禁学”的具体表现。(2分)
分析如下:本小题共有三问,分别要回答“要求”“原因”和“表现”;其中第一、二小问答案来源于材料,第三小问答案来源于教材知识。由此分析,第一小问问要求,由材料一“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可得出刘邦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儿子应该多读书;第二小问问原因,从材料一“谓读书无益……追思昔所行……”可知,当初高祖形成读书无益的观念,实践证明这是错误的思想,从而不希望儿子重蹈覆辙;第三小问问表现,根据材料一“吾遭乱世,当秦禁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推行焚书坑儒政策,意在加强在思想领域的控制。
最后组织答案如下:
①要求:勤奋学习;自己写奏章。(4分)
②原因:汉高祖对读书无益的反思。(2分)
③表现:焚书坑儒。(2分)
(作者单位:湖北省宣恩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