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应回避的几种提问方式

2016-04-08 23:20李小强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分配律全体学生学情

李小强

最近,在一节数学公开课《乘法结合律》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计算25×16(简便运算)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运算符号和数的特点,并细致讲解了为什么将16转化为“4×4”,最后根据乘法分配律计算,得出答案。思路清楚、明了。但接下来:

师:这道题就这样做,同学们听懂了吗?

生:(齐)听懂了。(有点拖音)

师:那么,这种类型的题目你现在会做了吗?(教师略显不信地再问)

生:会做了。

教师继续讲解下一个题目……

课后,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在评课时提到了这个片断,并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她建议在讲解完毕后,应有针对性地抽测个别学生了解倾听效果和掌握情况,或出示1~2道同类型题目做练习等。

事实上,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尤其年轻教师)类似的提问方式时常出现,并非个案。今天我们就讨论四种提问方式:

1.群问群答,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测评。

在这里,“群问群答”指教师的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并希望得到全体学生一起回答的方式。在主观上教师的提问指向的就是全体学生,而非个体,在结果上也得到的是学生的集体回应。

在教授《进位加法》时,课件出示:9+6=

师:同学们,9加6等于几呀?

生:15(学生齐答)。

表面上课堂非常和谐,学生能够快速计算出问题的结果,教师也心满意足地笑了笑。但是不是全体学生都能正确计算?如果你在学生集体回答时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情,很显然有一部分不自信或错误的声音是被正确的回答给覆盖了,也就是说教师掌握的学情是有误差的,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这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测评。

2.直问直答,消耗的是课堂时间。

在考试中有一类题目叫直问直答的客观题,指问题来自于课本,只需重现教材内容即可解答。在这里所谓的“直问直答”特指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答案是肯定的或唯一的。例如文章开始所列的教学片断,我们必须明确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公开课上我们的回答就应该契合教师的想法,所以就会出现这种回答。这说明教师的问题没有辨识度、思考性、是无效的,消耗了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

3.范问,会让你不知所措。

也可称作“散问”,指提出的问题过大,目的性不强。例如,在探索乘法分配律时,教师问:请观察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在课后小结时,师又问:今天,你收获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等等。由于问题太散,学生的回答层出不穷,让教师不知所措。个别教师会抱怨学生的基础差、不配合等。是吗?当然不是,首先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欲,他希望得到同学、老师的肯定,定会积极表现;其次学生基础与差异是现实存在的,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考虑到。所以真正的源头在于提问的方式与问题的设计。建议问题不宜过大,符合学生的学情,指向性明确但也不失思考价值,这样定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不妨试试这样问:观察两组算式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今天,你学习了哪些关于乘法分配律的知识?等等。

4.问堂,让课堂失去色彩。

问堂:新课改背景下,提倡问题引导,部分教师就单纯的理解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无形中让课堂演变为“问堂”,这是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误区。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缺少思考、探索、巩固练习等,也让课堂失去了精彩的互动、自信的展示、安静的思考、激烈的讨论、细致的运算等等。所以,课堂教学中应该设计几个必要的问题以促使学生的思考、探究,但更应该留给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腾出空间让学生去探究,提供机会让学生去表达想法与展示成果,这才是好课。

总之,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互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提问是保证互动有效的基础。但提问也是一门艺术,应建立在学生的实际学情之上,结合教学内容、知识重难点,设计能够促使学生思考、讨论、探索,有助于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问题,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分配律全体学生学情
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江苏省淮安市繁荣小学活动掠影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小学英语课堂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