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印路,任家河
(聊城市技师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让课堂“动”起来
——技工学校理论课堂教学范型探析
任印路,任家河
(聊城市技师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提出了一种技工学校理论课堂教学模式,概括为“三个步骤,六个环节,一个核心”。 该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划分学习小组,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多种教学形式融合。促进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室功能三个改变;达到让课堂“动”起来、学生活跃起来、效果好起来这一最终教学目标。
关键词:学习小组;导学案;教学环节
0引言
技工学校在校学生大多数理论基础薄,学习兴趣低,厌学思想较重,但是具有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等特点。学校采用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不愿教,学生也深感厌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的睡觉、玩手机、看小说,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效率差。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由“教本课堂”向“学本课堂”转型,做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在学习上让学生由“苦”变“甜”,由“愁”到“乐”;让课堂“动”起来、学生活跃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我校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上,做了有益的探索。
1改变学生坐位次序,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从教室布置开始,首先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和交际能力等因素划分小组。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都应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这样利于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各个小组内部优秀、良好和较差的学生要有合适的比例,同组内部的差异利于同组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携手共进。其次,调整学生在教室里的坐位次序,由“稻田式”改为“马蹄式”。每小组要以7—10人为宜,成员围圈而坐,利于交流、协作。第三,选拔责任心强、管理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为小组长,小组长认真负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力保障。第四,确定小组名字和口号。小组成员集思广益,选出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利于凝聚人心的名字和口号。
小组的培养和建设需要学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划分学习小组,老师激励他们自己合作解决问题,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每个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帮助、监督、启迪,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竞争中快乐成长。
2融合多种知识,科学编写导学案,发挥导学案纲领性作用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交互式、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我们的思路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稳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科学编写“导学案”是新教学模式成功的重要基础,“导”是引导,“学”是目的,“案”是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导学案是活跃课堂的纲领性文件,是达到课堂活泼、高效的辅助工具,是帮助学生“会学”和“创学”的手段。导学案不是习题集,它是教师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情、学法,把课堂浓缩到纸上、变教为学的一个综合性资料。其实质是“三案合一”,即课前自主学习案、课内探究学习案和课后巩固训练的有机融合。
设计合理的“导学案”是优质高效课堂成功的一半,优秀的“导学案”不是一次就可以做到完美的。一个优秀 “导学案”是教师在认真细致“备学生”、“备知识”、“备教法”、“备学法”和“备课堂设计”的前提下,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完善才能完成的,是教师群策群力集体备课的结晶。 “导学案”主要内容包括课前准备、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法指导、自主学习知识、合作探究内容、达标训练项目、学后总结和课下作业等,其内容要根据不同课程特点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授课需要为原则,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此外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添加一些内容活泼、格调清新的栏目来增强“导学案”的趣味性,比如:小故事、开心一笑、与你共勉、格言警句等。“导学案”提前1-2天发放,要全批全改(教师批改或学生互批)。
3把握教学过程,重视课堂设计,合理建构授课环节
划分了学习小组,有了导学案,然后要合理建构课堂授课环节。美国著名教育家爱德加·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把人类学习的经验依据抽象程度的不同分成三类十个层次(见表一):
表一
知识经验的来源渠道不同,留给人们的记忆效果也是不同的。根据戴尔理论两周后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如下表所示(见表二):
表二
所以重视课堂设计,合理建构布局授课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做法是教学分三步,课堂六环节,具体如下。
步骤一:授新课前——准备阶段。
1.教师提前3-5分钟到教室,提前板书或展示学习目标,与学习小组长交流导学案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教师核查学生人数,作好记录,填写教学日志。
3.课前励志:上课铃响后进行,教师用语“我们的口号是”,学生齐声朗诵适合本班或适合本课程的激励自己、催人奋进的话语。
4.复习回顾,对上次课导学案完成情况评价,导入新课,教师或学生宣读本堂课学习目标。
步骤二:授新课时——课堂授课阶段。
1.个人自主学习环节:教师提出新学内容,学生自主学习教材。
2.小组合作探究环节:疑难问题合作探究。
3.展示诠释环节:(1)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展示解答本组分配的题目(学习内容)。(2)展示结束后该组另派一个代表进行解释说明(3)学生裁判要对展示诠释组赋分。
4.点评质疑环节:(1)质疑环节,其他小组可从不同角度对展示小组的解答提出疑问,这期间可能会引起大家的讨论。(2)学生裁判要对点评质疑组赋分。
5.指导评价环节:(1)这个环节可与点评质疑环节融合进行,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知识的纠正和补充。(2)师生根据各个环节的各小组得分及课堂表现,评出本堂课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
6. 达标拓展环节:(1)教师根据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知识拓展延伸。(2)当堂达标训练。(3)学生整理导学案,查缺补漏、巩固提高。上述六个环节,根据课程内容可以适当融合、交替、穿插等。
步骤三:授新课后——预习下次课内容阶段。
此步骤把学生的学习从课上延伸到课下,提前发放下次课的导学案,明确预习重点、难点,指出学习方法,再配合对学生成绩综合评价的措施,使学生的学习课上课下有机融合成一体。
4克服单一课件教学的弊端,多种教学媒体综合运用,常规教法与现代教学技术自然交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社会化或情景下,利用学习资源,与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协作、会话和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老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和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交流者。现代教育研究也表明: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30%的因素是智商,70%的因素是情商,即学生的情感、态度、愿望、动机、意志力、恒心等因素;10%的因素是行商,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手段、学习工具等。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做到常规教法与现代教学技术自然交融,才能很好的完成“教”与 “学”的任务。
现在职业学校注重强调更多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强调多媒体课件教学,而忽视了常规教法。多媒体课件充满课堂,虽然课堂信息量大,但是从心理学上看,单一课件也会造成学生视觉审美疲劳,反而影响教学效果。其实常规教法是基础,经调查学生并不喜欢单一的课件,学生喜欢的是课件加黑板,最好的做法是课件、黑板、粉笔、教具和实物模型有机融合。心理学有一个重要的研究结论,只听不看,五年后的记忆指数是20%,且看且听,记忆指数是50%,如果环境和谐,语言生动,记忆指数可以达到80—90%。所以单一的课件、动画代替不了教具教学和实物演示。最好的是传统教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综上所述,我校构建了新的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以导学案和划分学习小组为依托,以“三个步骤、六个环节”组织教学过程,使用多种教学形式授课,以达到课堂授课的优质高效。 概括为“三个步骤,六个环节,一个核心”。“三个步骤”是指:授新课前准备阶段、授新课过程阶段和授新课后复习预习阶段;“六个环节”是指课堂授课六环节: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展示诠释、点评质疑、指导评价和达标拓展环节;“一个核心”是指创新教学模式的目的:让学生活跃起来、课堂动起来、效果好起来。
5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了“三个改变”,带来了一个成果
我校教学模式的改变,终于让课堂“动”起来了,并且促进了三个改变,达到了一个目的。教学模式的改变,促进了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师由原来单纯的说教变成了启发式教学,教师由课堂“演员”变成课堂“导演”,由“师长”变为“学长”,由原来的灌输者变成了设计者、指导者、调控者、评价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模式的改变,促进了学生角色的改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由课堂“观众”变成课堂“主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模式的改变,促进了教室功能的改变。由于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室”变成了“学室”、“活动室”;由于我校数字化校园的逐步完善,监控视频和仿真软件的开发利用,聊建集团、鲁西集团等企业的生产场境很方便地展现在教室,教室又变为“车间”。教学模式的改变,达到了一个目的,就是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不仅较好的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锻炼了表达能力,提升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敢于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增强了团结协作能力,拥有了健康阳光的心态。
6结语
总之,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基本达到了让课堂“动”起来、学生活跃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这一最终教学目标。当然,这种教学模式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我们继续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探索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走进学校实践的教育理论》张福建、王维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孟庆国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美)加侬 (美)柯蕾著,宋玲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编辑赵欣宇)
“Moving” the Classroom——Teaching Pattern Analysis of the Technician TrainingSchool Theory Classroom
Ren Yinlu, Ren Jiahe
(Technician College of Liaocheng City, Liaocheng 2520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a teaching pattern of technician training school theory classroom, summed up as “three steps, six links, and a core”. The class teaching pattern mainly includes dividing study group and using the guiding case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six links; A variety of teaching forms work. Promote the three changes of the teachers’ role, students’ roles, and classroom function; Get the final goal of teaching that let students “move”, students be active, and effect be good.
Keywords:study group; learning case; teaching link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码:1672-0601(2016)02-0059-04
作者简介:任印路(1969-),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收稿日期:201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