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文化理路

2016-04-07 17:10王丽鸽李炳毅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思想政治教育

王丽鸽 李炳毅

摘 要:在文化选择视阈下,透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形态和文化本质属性,将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加以分析,深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文化内涵和逻辑结构,切实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质,为其现代转型作出理论层面的探索。以社会存在的实践性表征、文化精神的现代性追问和人类主体的社会性选择为切入口,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以文化逻辑的预设前提、内生动力和发展路径为线条,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演进脉络;在此基础上,确证文化选择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旨在从时空境遇、本质表征、场域架构、价值归引等维度下,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考并作出理路上的构想。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选择; 文化自觉; 文化主权; 文化权利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6.019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6-0076-05

历史与逻辑近乎一致地证明,随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的本质力量便会不断得以释放,人类主体意识的日渐觉醒,带有“目的设定”和“价值导向”的选择,必然会成为科学所考究的对象。文化选择既是一个深刻的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复杂的实践命题。所谓文化选择,从广义层面讲,是指与自然选择相对应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选择;从狭义层面讲,是指文化环境发生改变时,关乎文化改造与发展的态度、取向及行为的设计。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双重向度,如何有效完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如何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文化选择成为了现代化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应然之举,它不仅是人类文化进步的动力,也是人类实现自我塑造的科学路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社会、政治需求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性而对某种或某部分文化的撷取与吸收或排斥与舍弃,便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人文过程,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多元文化既斗争又共存的社会格局之中。立足于中国社会文化生活,如何正视全球化趋势下的社会文化张力,如何对待多元价值碰撞中的社会文化选择,已成为透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前提语境。

1.社会存在的实践性表征

当代境遇下,各民族文化不断在全球化进程中交融与碰撞、在现代化进程中博弈与回归,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极为深刻的文化转型和变革。市场经济带给传统社会文化结构的触动与冲击,既生成了多元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也形成了多元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多元文化激荡交错的现实面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选择,日渐成为人与社会发展诉求的理性回应。

从理论层面讲,文化是教育行为和过程的本体,而教育是文化发生和发展的机制。人类总是主动地借助教育来实现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在实践活动中,人的本质得以确证,实践属性是人形成和发展的质的规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同样是一个以文化人的教育过程,这也是文化的创造和形成的过程。从这一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实践的发展,也是文化的演进。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在这样一个动态的文化生态体系中,只有遵循社会存在的实践性变迁,才能主动地进行实践性选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过程,是人格培育、价值养成的过程,也是文化创造、观念生成的过程。

从现实层面讲,人类自我确证和解放的过程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过程,具有一致性和同构性,实践性的社会存在中,表征着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发展脉络,自然也确证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的历史必然。人的社会存在无不根植于特定的文化系统之中,人的实践活动也无不影响和改变着该文化系统的演进模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文化选择,不仅是以文化人、以文化社会的时代需求,更是实现文化传承、文化自觉的题中之义。

2.文化精神的现代性追问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向度,就是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以及将现代推向深化的过程。人们不断地重构着自我存在的方式,不断转变着思想文化的精神内涵,正确认识现代性的文化精神语境,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逻辑基点。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是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的文化动力,而现代化则是现代性的现实实现形式。从时间观出发,要想切实把握现代性的特质,便无法从其他时代获得参照,而只能为当下制定规范。在文化指向及其精神内涵不断重构的过程中,人类应当相信历史的发展是有目的的和进步的,这便是人类进行文化选择的价值标准。

现代性的文化精神影射着一种不断改造世界的内在要求,也就是说,人类不断地作出行为选择来合理地改造世界,使其趋向善的王国。现代性向人类发起的追问是“现在”该做什么、如何做以致更好?回答上述追问必然面临“解构传统”与“重建现代”的双重取向,文化选择自然是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道路的理想视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本质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其动力不仅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运行,更来源于时空境遇变迁所滋生的现代性文化精神张力。基于现代性的文化精神生态,理性的作出文化选择,将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为改变现代文化遭遇带来新的突破。

3.人类主体的社会性选择

人类的主体选择深远地影响并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充满社会性的主体选择,不仅是社会历史领域的普遍现象和必然行为,同时也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全过程。

在社会历史领域,从生产工具的变革,到生产方式的变迁;从社会制度的更迭,到科技文化的进步,无一不渗透着人类主体的选择,而这选择又无一不充满着社会性。人们按照自身的需要主动地选择着不同时期下的多种“发展可能”,反之,人们又不得不按照自己所选择的“发展可能”来要求自己,并使自己与之相适应。“人离开狭义的动物越远,就越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未能预见的作用、未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越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越加符合”[1]。事实一再证明,人类正是通过社会性的能动选择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完善,从而实现社会发展的螺旋式前进和历史超越。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实践活动,透视其发展历史和演变历程,无不伴随着人类主体的社会性选择。人类主体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能动选择,往往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主体选择架构而成,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运行和发展状态正是这种持续选择积淀的结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文化逻辑

社会与人的发展诉求客观上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价值性”,透过文化的视角观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呈现着一条累积性的进化脉络,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文化内涵,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文化逻辑,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现实要求。

1.文化逻辑预设的认知前提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问题,只要从向度入手,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时间观的追问,即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和发展之可能。回应这一追问,旨在更好地发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文化动力,合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文化理性。

(1)前提考证:打破二元分立的认知视界 问题是对时代的回应,而社会现实又是滋生问题的发祥地。全球化境遇使文化问题得以凸显,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打开新的视阈。马克思认为,文化是在人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中产生的,是以人化为基础、以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为实质的。[2]也就意味着,文化是一种集体人格,是一种作用于劳动对象、又由劳动过程被作用的人的本质力量。既然文化与人的存在相伴相生,我们就必须正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并考究其未来发展演变的可能性走向。

对传统的不同理解,直接决定着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不同命运。文化激进主义彻底否定传统,将其看作是现代化的沉重包袱和阻碍力量;文化保守主义承认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认为前者是后者的根基,应对传统进行现代化的转化;自由主义者主张客观、冷静地分析传统;马克思主义者要求对传统应予以批判地继承。不同主张之间存有争执,却也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在时空维度上承认传统属于历史,并与现代社会是二元分立的,这一点近乎成为不证自明的预设前提。然而,为了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未来走向,为了合理定位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有必要打破这一预设性前提。

(2)视角转换:个体生命的对象性存在 美国学者希尔斯在其经过25年潜心研究后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沉淀”。[3]在希尔斯看来,在人类的代际以及历史阶段之间,社会的文化存在以表意象征的方式保持着连续性和同一性,生成并演绎着社会发展的文化密码,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在一切历史变迁中,人类主体所进行的能动选择累积而成的文化模式构成了传统,然而,传统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存在。在历经数代人的生命体验和生活验证之后,传统在人类主体的生命成长和生活过程中,彰显了巨大的适应性和价值性,为人类所认同并得以传承。从一定意义上讲,传统与现代性并非二元对立,传统也并非是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天然障碍。相反,传统孕育着现代性,现代性是传统的再创造。

分析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打破以往时间观下的二元对立局面,以主体存在的角度出发,将二者统一于个体生命的存在方式和现实活动。著名历史学者、汉学家余英时认为,“整体地看,中国的价值文化系统是经得起现代化以至‘现代以后的挑战而不致失去它的存在根据的。……各大文化当然都经过了多次变迁,但其价值系统的中心部分至今仍充满着活力。”价值系统的中心部分之所以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涤荡而长久不衰,恰是因为这个“中心部分”的价值内核彰显的是人类生命的本质,所以才能够与个体生命同在,并发生作用。客观认识个体生命的对象性存在,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现实,更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传统。

2.文化逻辑变迁的内生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时时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以文化为视角,在教育需要的客观存在、文化多样的现实表现、复杂思维的行为要求等因素的作用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作出理性的选择性行为,这也为其发展演变形成了内生动力。

首先,教育需要是主体行为选择的发生前提。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映”[4],而对人的需要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人的本性的拷问。既然承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就必须遵循教育化人过程中的人文规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具有主体性的人,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的主体。从主体出发,不难发现教育需要是主体对教育活动不断表现出的缺乏、依赖和倾向,正是这份源自主体的教育需要,构成了主体行为选择的内在规定性。需要是生命活动的表现,但是,全面的人的活动指向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使其满足需要的选择标准和行为方式也呈现着多样性与广泛性的特征。在个体性与社会性、价值性与功利性、客观性与主观性、历史性与发展性以及内容性与形式性之间,主体基于需要而不断进行着选择,在自己的活动中通过选择证明着并实现着自我的全面性,完成了自我生成和创造。

其次,多样性文化是主体行为选择的现实要求。随着全球性移民现象的广泛存在,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国家在民族、种族、文化和语言等方面的多样性也随之增强,民族国家日益加深的种族多样性,和不同族群对文化认同与权力的诉求,不断地挑战着民族国家构建新型公民的教育模式。教育是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方式,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多样性的统一,将导致的是文化独裁主义和霸权主义;同时,缺乏统一性的多样,也将导致文化的割据和民族国家的分裂。精确地平衡统一性与多样性,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项时代任务,在统一与多样之间实现动态的平衡,主体行为的能动性选择是必然要求,将使得多元民主社会的公民既能够维持对自身文化共同体的忠诚,也能积极参与到多元文化的共享与繁荣之中。

最后,复杂性思维是主体行为选择的实践方法。思想政治教育选择的发生,潜在地包含着一个基本的前提和假设,即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可选择性,抑或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切实存在多元而异质的对象和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因其众多元素和变量纵横交错地充斥其间,形成了复杂的系统。除了复杂的内部结构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于各种复杂的关系之中,多样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和机会,复杂性则为其提供了选择的思维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是简单地自我转变和完善,更是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整合。所以,在深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自身内涵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复杂性思维带给主体行为选择过程中的指导,不断汲取发展的理论养分和实践动力。

3.文化逻辑演进的发展路径

深入研究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不仅是进行理性文化选择的认知前提,更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的题中之义。如何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化、现代化、社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如何解决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对接,如何面对本土性与多元性的激荡,以及如何实现目的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文化逻辑演进中的路径分析,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解决上述追问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1)文化传承: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对接 传统与现代共同依存于生命个体而独立存在,作为社会化的生命个体,在承担社会化使命的同时,也以传统的产物而客观存在着。作为一种主动的、自觉的意识活动,个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性决定了传统的人文性、动态性和现实性;作为一种当下的现实存在,个体生命的现实活动自然是考察传统、把握现在的逻辑起点。所以说,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树立文化自信、自尊、自主意识的理路要求,更是解决传统性与现代性对接的应然路径。

现在是过去的继续,亦是未来的起点。亟待解决的问题无不是具体问题发乎当下的时代追问。同样,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理路,探其所遵循的文化逻辑和客观规律,必须深入地认识传统、透彻地了解现在,借助主体性存在而合理定位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有理由认为,现代性的产生,实质上是传统对于自身所作出的当下否定和发展。传统不属于历史,而存活于现实,内在于现代性本身之中,传统借由文化传承所促成的现代性转化,既是一个决定性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主体能动选择的创造过程。

(2)文化自觉:本土性与多元性的激荡 人类历史的前进,始终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着眼当下,在这样一个力求“以文化国、以文化世界”的时代,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世界文化的交融,又该以怎样的作为来推进人类文化的繁荣,这是文化强国带给我们的时代追问。在此追问下,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通过文化自觉达到“各美其美,美人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似乎成了最好的解答。

文化自觉实现了民族与世界的交融。重塑和复兴与时代相契合的民族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使命。“世界上不论哪种文明,无不由多个族群的不同文化融会而成。”[5]与社会相适应、与时代相协调的文化自觉,将有助于我们在本土性与多元性的激荡下,保持民族性、走向世界,为文化繁荣注入时代元素。在内在文化转型、外在文化变迁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强国任重而道远。对于摆脱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和满足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而言,文化自觉既是基于本土性与多元性激荡中的呼唤,亦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战略内的部署。

(3)文化认同:目的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众所周知,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也不仅停留于文化生成及其传承,还包括文化交流、融合与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旨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体现着一定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指向。“不同思想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也使大学生在对传统价值的重新评价和思考中确立了多样化的价值观念。”[6]文化视阈下,能否做到价值牵引实践,理念指导行动,直接关乎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发展的走向与成败。时至今日,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任何一种试图远离他国而孤立发展本国事务的想法都将是短视、幼稚而无异于自掘坟墓的。然而,在这个价值多元共存的时代,毫无戒备地追逐“现代性”,而无视于暗藏其中的权力因素和同质化倾向,同样是盲目和危险的。

随着世界各国联系的日益紧密和我国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普世主义思维定式和国人原本就有的大同理念,共同罗织着一个“文化同质化”特征的话语空间。加之以部分国民妄自菲薄的民族文化自卑感,使国人先验地形成了一种无意识的民族文化批判观念。全球化时代背景和中国文化的当下境遇,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赓续,并且在多元社会化构成的全球化系统及其运作中,切实加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实现目的性和价值性的真正统一,践行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

三、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文化选择

在全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和文化逻辑的基础上,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文化选择,既要立足于特定的时空境遇,遵循客观的本质表征,也要架构起应然的场域空间,维系理性的价值指引,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路带来新的突破。

1.转换:文化选择的时空境遇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境遇随着时空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转换。面对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实践,以及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经验,我们必须以时空境遇的变迁为认知和实践的前提,坚持批判地继承与借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汲取鲜活的动力。文化关乎教育,更存于生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必须认识到,传统与现代统一于当下的主体性选择,文化伴随着选择性行为的发生而自然演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随之进行。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壤中汲取精神养分,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取动力,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充满着历史的继承性和现代的合理性,这也构成了时空境遇转换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内生逻辑。选择行为发生的前提始终是多样性的客观实在,而选择行为遵循的标准却随着时空境遇的流转而各自不同。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空境遇,就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动态地定位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就必须立足当下,将视角既回转于传统、又聚焦于未来,通过文化选择,来维系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活力和历史意义。

2.归真:文化选择的本质表征

人类历经着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化变迁,这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法规避的历史命运和必须担当的时代责任,人类不断地通过反对、顺从抑或接受和承担等行为而进行着能动的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同样遵循着相似的文化变迁,都将历史地面临着继承与创新的双重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在追寻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无从抗拒这种巨大历史变迁所呈现的进步,应然地作出了由反抗到顺从,再到自由选择的取舍。如何理性认识双重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何科学解决现代化的实然问题,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选择视域下进行创新发展的本质性追问。

3.坚守:文化选择的场域架构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理论与文化选择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根植于“生活世界”,力求实现个体思想行为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统一。立足当今文化战略的话语空间,“文化选择如同政治选择、经济选择一样,会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产生重大影响”[7]。通过文化选择,我们坚持将古今文明相汇合,着力开掘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在批判中作出建树性的思考;通过文化选择,我们努力将中外文明相融通,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科学化和民族化;通过文化选择,我们积极反映时代特色,致力于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是在与个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展开的,体现着社会生活领域的实然景观和现代社会的客观发展需求。文化选择伴随着历史行进的全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将实践场域回归于“生活世界”的文化路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在社会生活场域下的行动指南。

4.观照:文化选择的价值归引

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文化选择表征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从心理结构到思维方式,从价值观念到制度建设皆展现了意义非凡而影响深远的时代内涵。既然文化选择发生于社会历史领域,是人类或社会系统所特有的行为,就应该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价值取向性。在文化选择探索与文化强国建设之间,古今文化为我们呈现不同时空境遇的精神内核,中外文化为我们搭建着多元价值的坐标体系,探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文化选择的理性观照。我们既要着眼于文化强国的治国方略,更要在文化自觉之上建立文化权利和文化主权的价值理念。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积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必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发展的应然任务。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2] 王仲士.马克思的文化概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20-26.

[3] [美]E·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4.

[5] 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上)[J].群言,2005(1):17-20.

[6] 梅萍,罗佳.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1-4.

[7] 王京生.观念的力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7.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思想政治教育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