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定位及发展途径

2016-04-07 01:36刘静李国辉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发展途径定位

刘静 李国辉

摘 要: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延伸,成为校园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自身特色优势,理工科院校校园网络文化能够以继承性创新为主导,将科学和创新精神更好地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中,应用技术优势更好地提高校园网络文化的科技含量。因此,在定位上哈尔滨理工大学校要突出理工背景和专业特色、深化特色校园网络文化、坚持传播先进主流文化,成为协调师生全面发展的平台,在发展途径上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方向、打造理工科特色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建立高素质的网络人才队伍和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管理制度,才能实现校园网络文化教育、引导、约束、辐射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 校园网络文化; 定位; 发展途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6.028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6-0113-04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对网络这一新的阵地加强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的有利因素,因势利导,把网络文化逐步建设成为对大学生进行开放性全方位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1]。2005年3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占领网络新阵地,建立健全全校校园网络管理长效机制,努力把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成为系统安全、制度完备、管理规范、内容丰富、信息健康的 “绿色网络”。[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创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3]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明确指出当前网络建设和管理的主要思想和目标。[4]在此背景下,网络在高校日益普及,校园网络文化在占据我国大学比例较多的理工科院校校园生活中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校园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理工科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定位及发展不仅对理工科院校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也对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更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水平办学,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校园网络文化功能

校园网络文化是传统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结合物,是以高校校园为聚合点,以大学校园师生为活动主体,依托传统校园文化,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的学习、信息沟通行为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延伸,是大学立德树人的新战场,不再局限于校园疆界,以网络、3G手机等流动性强的移动性数字化信息平台,特别是利用红色网站、QQ、微信、微博等手段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教育作用

经过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理工科院校遵循理工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已积淀具有自身优势、丰富的校园文化底蕴,凝练出展现自身优势的大学精神,形成能够被全校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取向。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通过建设以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艺术素质为主题的特色网站,利用这些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中积极向上元素,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提供能够自主获取知识信息的教育平台,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引导作用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主体是在校师生,由于其敏锐的思想和较高知识水平,经其筛选后进入校园网络文化在内容上主要是特色鲜明的能够代表社会文化的上层部分的先进文化,文化品位高,这决定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示范引导作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将吸取各类文化,通过理智批判、选择后,将其中的消极文化剔除,弘扬先进、健康的主流文化,正确舆论引导,用优秀信息文化熏陶人。

3.约束作用

理工科院校经过历年文化传承,形成了一种有形、无形的力量,影响着、规范着和约束着高校内的每一个成员。有形的规范约束力量主要源于网络制度的建立,通过高校制定相应的网络规章制度、大学生文明上网行为准则等来约束大学生网上行为;这些有形的制度约束力量经过长时间的执行,促使大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又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使其提高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准,抑制错误行为的发生。

4.辐射作用

已经内化了的具有独特校园网络文化的精神、传统、美德影响师生的同时,可以通过毕业后在祖国四面八方工作的学生将这种沉淀、内化的优秀品质扩散和辐射出去,也可以利用网络将辐射范围扩大到全国、乃至世界的任何角落,迅速地、及时地向社会传播其影响。

二、理工科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优势

1.理工科院校校园网络文化以创新性继承为主导

在庆祝清华百年校庆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文化传承创新在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我国,理科、工科是各大高校中最大的学科;对于理工科院校来说,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已经形成具有崇尚科学精神,注重创新精神的自身特色,一直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受其学科特点,专业特色的影响,理工科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早已将追求文化的自觉创新和继承作为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主导力量,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融入其中,切实提高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

2.理工科院校能够将科学和创新精神更好地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中

理工科院校师生注重数理逻辑思维,讲求抽象思维模式,思维敏捷,求真务实,其对于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在需求远远大于其他高校,这种探索追求的科学精神和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精神是理工科院校最为突出的独特优势,其师生也能够科学和创新精神自觉地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而理工科院校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资源库建设也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学生也能将所学专业技术应用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这也为理工科院校发挥校园网络文化作用提供人力保障。

3.理工科院校依托技术优势更好地提高校园网络文化的科技含量

理工科学生思维严谨、求实务实的思维特点,使其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意愿比其他高校学生强烈。在人才培养上,理工科院校经过探索与实践,能够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独特技术优势的理工科人才,使其具有服务于社会、能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这些理工科人才依托技术优势,不仅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也能够提高校园网络文化的技术含量。

三、理工科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定位

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形成了理工科院校的特色和优势,而这特色和优势是建设理工科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优质土壤。理工科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定位必须立足于自身特色,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才能构建和发展具有理工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

1.突出理工背景和专业特色

理工科院校已形成了具有理工背景的崇尚科学、对文化追求自觉创新和继承的自身优势,校园网络文化要突出理工背景,不能脱离理工院校所形成的特色优势这片优质土壤,要汲取其追求科学、创新的精神,并不断将自觉创新和继承应用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注重抽象逻辑思维,以科学、创新为基本内核的理工科专业学科特点,使得在校园网络建设中理工科院校因其硬件建设、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更能充分发挥网络建设的作用,如网络建设、维护由计算机专业学生与网络信息中心教师共同承担,建设成以新闻、图片、视频、百科、问答、搜索、手机客户端、电子期刊为内容和服务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另外,在哈尔滨理工大学所属网域内,因校园网络文化受其学校历史传统、人文理念、办学宗旨等影响,均会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内容,具有强烈的区域性特征。因此,在特定地域里,校园网络文化在内容、形式上要能够突出理工背景,与专科学科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凸显专业特色,从而形成能够突出理工背景和专业特色的特色校园网络文化。

2.深化理工科特色校园文化

经过长期实践教学,理工科院校已形成具有自身文化特点的特色校园文化,形成了被全体师生认同的价值取向(如“双实双崇”文化品质的理工精神),形成了能够展示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基于“一院一部一文化”品牌文化建设的社团文化、寝室文化;将育人文化与学术文化有机结合的团队文化(大学生艺术节、科技节,社会实践,知行论坛,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工作坊)。理工科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将网络文化与特色校园文化结合后所形成的崭新的文化现象,如青马工程红色网站、招生就业网、学风网,以及由此形成的理工官方微博、人人、博客等宣传、学习窗口。[5]因此,校园网络文化是对传统特色校园文化的深发展与延伸,必须能够体现理工科高校特色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校园网络文化的“教育”、“引导”、“约束”和“辐射”功能。

3.传播先进主流文化的新阵地

从历史上看,很多新思想新观念新认识都起源于高校(如北京大学便是新文化运动的基地),向社会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发挥先锋作用,为社会思想变革和社会进步作出突出贡献。如今,校园网络文化因其传播公开、迅速、实效的独特魅力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成为传播先进主流文化的主阵地。它利用网络,将社会领域引入到校园,填补了传统校园文化覆盖不到的空白,打破地域界限,改变教育工作方式,通过传播与时俱进、与时代发展方向一致的先进文化,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扩大其求知途径、方法,实现足不出户的全方位教育。

4.协调师生全面发展的平台

人类社会发展最终取决于人的全面发展,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寻求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想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通过文化创新来实现。[6]校园网络文化除了承载理工科院校传统校园文化以营造氛围、熏陶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外,在获取信息、互动交流、价值重塑等方面对协调师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校园网络文化中,师生可以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交流、研讨,通过思想的碰撞,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利用信息资源能力、信息制造能力;还可以公开、公平地在网络中发表见解,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

四、理工科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途径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方向

在对思想文化敏感的大学校园里,如果不用社会主义先进的主流文化统领这块阵地,那么必然被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占领。因此,理工科院校校园网络文化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方向,确保与时代发展方向一致的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掌握传播先进文化、主流文化的主动权。除利用校园网络大力宣传科学真理、先进文化外,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如建立网络德育讲堂,将名师巡讲视频资料上传至此,将德育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网络上,营造浓厚的网上舆论氛围。

2.打造理工科特色校园网络文化品牌

理工科院校要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及学生特点,创新继承校园传统文化特色,建立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校园网络文化品牌。通过开展学生社团建设、辅导员博客建设、主题教育、网络辅导答疑等线上线下互动,以平台为纽带、借助SNS系统的独特功能,拓展了学生教育的新阵地,促进师生实时交流,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如在校园内创建实行实名制注册的“易班”系统,涵盖班级论坛、个人博客、校友录、SNS社区等各类互联网应用,以学校各行政部门、基层学院作为一级群组,以班级、党支部、各学生组织为二级群组,不仅提高学校及班级事务的民主管理水平,促进师生实时交流。

3.建立高素质的网络人才队伍

建立一支具有新观念、新技术的高素质队伍,对于规范网络文化、提供网络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支队伍应该是专兼职相结合、以专职为主的多层次队伍,涵盖了校院领导、教师、职能部处领导、学生工作人员和学生骨干,他们可以结合自己身份自由平等地,通过参与论坛、BBS等与广大师生进行实时交流,传播科学前沿知识、解读各类规章制度和政策、答疑解惑,做好舆论监督、引导和评论工作。为提高实效性,对网络人才队伍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熟悉现阶段网络语言及特点规律,增强其信息的掌控意识,重点培养执政素质过硬、业务能力较强的学生骨干,充分发挥其网上内容监督、引导、更新的作用。

4.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校园网络文化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的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络欺诈、网络垃圾等不良现象,可能影响师生认识,出现不道德现象。因此,通过强化师生法制观念、通过IP地址跟踪、身份证认证、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等技术手段,或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网络文化宣传、网德研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心理威慑和道德约束,提高师生网络道德意识。另外,要转变观念,变堵为疏,通过专业教师、辅导员线上与线下沟通、指导,提高大学生网上判断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提高网络道德水平。

5.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管理制度

只有建立完善、科学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才能使网络信息规范有序地传播,才能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品位,才能充分实现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一是建立健全网站建设备案制度、信息发布审查制度、网络舆论监督制度、网络安全事件响应体系、学生网络自律规范条文等,形成“统一指挥、分块管理、按级负责”的网络管理体系,坚持法律管制与行政管制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校园网络秩序。[7]二是建立健全网络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形成对专兼职网络人才队伍的考核、评议制度,按考核和评议结果确定待遇,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对考核评估表现优异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提升干部的参考之一。

综上所述,基于长期教学科研形成的特色和优势,理工科院校校园网络文化要突出理工背景和专业特色,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将独具特色的理工精神和在网络下形成的主流文化共同构成理工科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核;要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规范网络文化、提供网络安全保障,保证网络信息规范有序传播;要以行为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要以环境文化建设为突破,建立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校园网络文化品牌,推动校园网络文化的教育、引导、约束、辐射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 山东省教育厅学生处.高校学生工作文件选编(上册)[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56-58.

[3]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5(1).

[4] 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骆郁廷.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4-7.

[6] 王春明.以文化创新引领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N].光明日报,2012-01-02(3).

[7] 陈涛,潘伟国,穆玉兵.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实现形式[J].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85-86.

[责任编辑:刘慧婷]

猜你喜欢
发展途径定位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难与易
巧用“余数定位”,突破周期函数的计算问题
我国内陆地区口岸发展现状、成效与途径
少林武术发展途径及建议
探析校园体育文化发展途径
农民发展致富途径
贵州布依傩戏传承发展研究
产学研相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途径探微
理想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