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6-04-07 00:27王洋许赞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交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王洋+许赞

摘 要: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作用于教育客体,平等交流,交互沟通,从而达到教学相长与精神共鸣,优势互补与共同提高。它既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思政教育改革的形势使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内在认同出发,通过建构平等对话课堂、多元交互实践、共享资源社区等交往载体,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知识共享、价值共守、情感共鸣。

关键词:交往;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6.003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6-0010-04

习总书记指出,“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最高精神追求与根本价值标准。大学生处于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时期,在大学生中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与核心要求,也是积极践行“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的思想支撑与精神动力。随着交往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兴起,打破传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元对立的主客关系,积极构建两者平等共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的交往模式,已然成为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本质上是教育主体和教育主体之间以共同教育客体为中介,实现教育主体间在核心价值观上形成视界融合、精神共鸣、理论共识的交往实践活动。因此,从交往实践的哲学视域,探索当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不仅紧密贴近时代需求与理论前沿,而且更能增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与生动性,让大学生能够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革新

交往是哲学领域极为重要的范畴之一,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2]而一切社会关系是在个人交往中形成的,因而交往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人与人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及其他重要关系正是在人的物质生产交往中逐渐形成。可见,交往是一个普遍的总体性范畴,具有本体论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究其实质而言,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教育性交往实践,是以人的精神世界为改造对象的特殊精神性交往活动。

1.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主体对受教育者客体单一的对象化改造活动。在这种传统的对象化改造活动中,教育者将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改造对象,凭借在知识、能力、资源、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对受教育者进行控制、训练与塑造,使受教育者成为预想与设定的理想状态。受教育者则始终处于“失语”状态,不仅主体性无法彰显,而且处于不平等的客体地位。教育过程应然的“人—人”关系被异化为“人与物”的主客关系。之后,尽管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逐渐受到重视,但仍未突破单一的主体—客体的思维藩篱,没有较好地处理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而在交往实践的哲学视域下,“任何单一的主体对客体的改造,都不过是交往实践的一个环节,要受到其他主体的制约。”[3]也就是说在交往实践中,存在着双主体或多主体,任何主体对客体的单一改造实质上都归结为主体与主体交往关系的一部分。对于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教育交往的主体而共存,因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再是单向的主客体占有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平等关系。在交往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的对象化思维转化为关系化思维,“人与物”的改造关系转化为“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好地贯彻与践行。

2.交往实践的客观中介性

在对传统主客体对象化思维批判的同时,以主体-主体为框架的后现代实践观也悄然兴起。这种实践观将主体—主体的交往行动单纯理解为“主观际”的精神交往,摒弃客观物质中介,否认真理标准的存在,从而陷入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的泥淖。交往实践并非是单纯地主体际精神交往,是建立在客观中介基础上的主体间活动。在交往过程中,交往的双主体或多极主体通过对客体中介的对象化活动,而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进而完成交往活动。

在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交往,共同作用于教育内容这一客体,从而构成以教育内容为中介或共同客体的“主体(教育者)—客体(教育内容)—主体(受教育者)”相互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教育者通过对教育内容的认识与改造,用主体价值观与学生进行精神交往,引导学生提高道德品质,升华精神境界。另一方面,学生也通过对教育内容的认识与改造,用自身价值观与老师进行精神交往,在老师的引导下完善自身的价值观体系。尤其值得突出的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交往实践过程中教育者应始终发挥价值引领的主导作用,对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应明确批判与抵制,从而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内心深处真正建立起对核心价值观的信念与认同。

二、基于交往视角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关联

交往理论自进入教育领域以来就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者主体性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从交往的视角出发,充分尊重与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构建主体(教育者)—客体(教育内容)—主体(受教育者)的双向关系,既是创新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尝试,也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与深化思政教育改革的形势使然。

1.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要求

价值观,通俗来说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有何价值、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标准,是处理价值问题所持有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体现了人们对客体之于主体的效用性、意义性的基本观点。”[4]核心价值观是指一种社会制度与社会形态长期普遍遵循、相对稳定的根本价值准则,在社会多元价值观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支配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环节,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绝不仅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单一的对象化改造。作为主观能动的受教育者,尤其是个性独立的大学生,他们自身就会对教育内容进行能动的认识与主观的改造。因此,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质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共同的教育内容为客观中介进行交往实践,教育者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受教育者改造价值观体系,建立起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者应高度重视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认识与改造的过程,通过平等对话、多元沟通、网络思想政治等形式,掌握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对象化活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努力走进、深入、认知他们的思想与精神世界,与他们进行知识的碰撞、学理的探讨、资源的共享、情感的共鸣,激发他们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性,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建立起对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行动指南与精神支撑。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形势倒逼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大潮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传统的“主体—客体”单一的对象化改造活动,已然无法满足个体思想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的形势需要,也无法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时代要求。

第一,单一的灌输式教育呼唤多元平等的教育革新。“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有着不容置喙的必要性,受教育者囿于自身经历、信息来源、知识结构、掌握资源等限制,在认知理论学说、接受理论体系、应用理论指导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具有局限性,需要教育者从理论的高度、思想的深度、知识的广度加以引导,发挥教育者对思政教育过程的主导作用,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教育者更应旗帜鲜明,带领受教育者批判与抵制各种不良思潮。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灌输必不可少,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更是不容置喙。但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各种社会文化思潮通过多元化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影响。在此影响下,大学生独立意识较强,掌握的知识、信息、资源也愈益丰富。如果还是仅仅依靠灌输,不但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甚至会引发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与抵触。因此,教育者需要转变教育思维,将自身的主导作用融入教育交往的主体间性之中,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平等地位的基础上,调动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第二,自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占有个体性地位被打破。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者独享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知识拥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随着信息化突飞猛进地发展,以微信、微博、博客、论坛及网站为主要载体的自媒体成为了社会的主要信息来源。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麦克风,也可以是搜索引擎。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资源搜集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强化,他们不再是唯师至上,你讲我听的被动参与者,而是勇于表达自己思想、敢于质疑教师权威的独立个体。“网络的开放性,使每个人通过自媒体分享的信息成几何倍数增加……也是受教育者缩短了与教育者知识方面的距离。”[5]随着教育者不再是信息资源、知识内容的垄断者,甚至在某些方面存在信息的短板,其原有的对受教育者的占有个体性地位被打破,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在自媒体的推动下不断增强。这也对教育者单一的对象化改造模式提出挑战,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加强迫切要求教育交往的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借鉴,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交往视域下的培育路径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作用于教育内容客体,在各自进行主体—客体对象化改造活动的同时,又通过平等交流、交互沟通的主体—主体的活动,实现教学相长与精神共鸣,优势互补与共同提高。在交往的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积极从社会实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有效途径出发,一方面尊重教育者与受教育的主体性,从受教育者的内在价值认同出发,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广泛交往、平等对话,让受教育者从内心认同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发挥教育者在交往活动中的主导性作用,帮助受教育者提高思想认知水平,自觉批判与抵制各种不良思潮,从而自觉践行和培育核心价值观。

1.改变单一灌输模式,建构平等对话课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弘扬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主课堂。受传统主体性教育模式的影响,如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理念落后等问题,集中体现在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课堂的效用大打折扣。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改变单一主体的思维模式,自觉树立主体间的交往意识,建立师生平等对话的主课堂。对话并不意味着任何形式的交谈,而是两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进行的知识碰撞与智慧交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并没有尊卑、上下之分,他们在人格上是独立的和平等的。”[6]因此,课堂上首先应营造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师生应相互尊重,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内容以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展开对话与探讨,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尊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艺术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次应丰富多元平等的对话形式,通过征集微视频或照片、组织课堂主题演讲、开展小组研究性学习等多元形式,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展现自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教师通过平等而有效的对话一方面针对学生思想认知的误区进行纠正,另一方面从学生的思想展示中汲取有益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

2.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建构充分交往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抓手与第二课堂。要使核心价值观能够进学生大脑就必须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自我感受、自我感悟、自我总结,在服务社会、勤工助学、就业创业、挂职锻炼中体悟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深刻内涵,体悟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真正价值,从而自觉落实“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行为准则。当然,在社会实践中教育者的思想引导角色必不可少,因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无法完全通过自我实践,科学而全面地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需要教育者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充分的交往,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存在的困惑与困难。交往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主体间性生成的主要机制。在交往中,“每个主体才会真正意识到他人与我同等地位的存在,真正把他人作为主体来看待。”[7]因此在社会实践中教师首先要积极主动与学生交往,树立平等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与想法,肯定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的形式选择,不再把学生当做任务的执行者、活动的协助者,而是作为一个个富有知识、创见的个体进行思想的碰撞,深入的磋商,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其次,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动性、创造性,通过实践主题选择、实践内容确定、实践任务分配、实践成果分享等全过程的交往环节,让学生充分表达见解,充分从社会实践组织、实施、总结中感悟核心价值观,最终与学生达成实践目标的一致、过程的一致、结果的一致,实现对核心价值观的共同认同。

3.积极搭建网络平台,建构共享资源社区

随着信息网络化的日新月异,尤其是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师生关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教师不再是知识资源的垄断者,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也不再适应教学变革的需要。在人人都可发声、人人都是信息源的大背景下,积极搭建网络平台,建构共享资源社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全覆盖成了当务之急。交往的生成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相待,互为资源共享、情感共鸣的交互主体,而自媒体环境下带来的信息平等共享与去中心化对话则为主体间的深入交往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充分抓住信息网络化的机遇,主动出击,积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网络阵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大力弘扬主旋律,传播青春正能量,发挥教育者在主体间交往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首先,教育者要提供丰富的理论学习资源以深化受教育者对核心价值观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提高受教育者的独立思考与自我反思能力。教育者要扮演好网络的引领者,通过对教育内容的对象化改造活动,积极发布有思想、有深度、有原则、有底线的引导性评论,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共同对理论学习资源进行分析加工,达到两者对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统一、视域融合。其次,教育者要关注与掌握受教育者的网络思想动态,重视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主体性思想活动,及时根据舆情的变化或重大时政热点,从核心价值观的角度与受教育者在网络社区开展讨论与平等对话,善于从理论的高度、知识的广度、阅历的厚度帮助受教育者克服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自觉抵制各类不良信息的腐蚀。最后,教育者要创新网络思政教育的形式,营造和谐的交往氛围,通过“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网络接力、“一张图读懂核心价值观”文化产品制作等载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思想碰撞,积极引导与鼓励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习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8]教育者要始终秉持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平等对话课堂、多元交互实践、共享资源社区等交往载体,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性,从而实现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共享、价值共守、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8]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5-5(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3] 闫艳.交往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80.

[4] 王建成,郭幼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4.

[5] 岳宗德.论自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67.

[6] 王冬云:交往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专项[J].思想教育研究,2010(8):34.

[7] 张跃聪.主体间性视野下高校交往式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1):92.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交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