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程程 王平
摘 要:十月革命后,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薄弱不堪的经济基础、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落后愚昧的文化条件下,苏联创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统一并团结广大人民集中力量建设全面的社会主义,成为了日后苏联人民赢得卫国战争胜利的一项重要法宝。坚持科学理论指导、适应经济建设转变、加强组织与队伍建设、实现与科学文化教育的有机统一,是苏联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落后的社会条件下探索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经验。
关键词:苏联;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社会环境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4.017
中图分类号: G40-0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4-0068-05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目标、内容、方法、管理、队伍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有利资源和积极因素,确立与之相适应并且能够为国家发展所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实现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也是关系到执政党兴衰存亡的重要因素。十月革命后,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落后的社会条件下创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统一并团结广大人民群众集中力量建设全面的社会主义,不仅成为了苏联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成为了日后苏联人民赢得卫国战争胜利的一项重要法宝。现如今,回顾苏联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创立过程,分析影响其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总结苏联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创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有益经验,对于新时期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苏联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创立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早在领导俄国工人运动期间就将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理论,强调“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将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灌输给了工人阶级,使布尔什维克党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高度的政治性、组织纪律性和顽强战斗力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苏维埃政权确立后,列宁又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斯大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建立了严密的政治教育工作机构和宣传鼓动工作管理系统,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全面定型。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索上,苏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在布尔什维克党诞生之时,列宁就提出了“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的概念,强调对工人阶级进行带有鲜明阶级性和政治性的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夺取政权之后,列宁还将“说服大多数人民相信其纲领和策略的正确”作为“任何一个代表着未来的政党的第一个任务”提出来,并且强调这个任务“还远未完成”,“而且无论何时都不会彻底完成”[2]。这一观点不仅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十月革命后苏联党和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提出来,而且阐明了在当时经济文化条件都十分落后的苏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具有相当的长期性和必要性。斯大林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提出了“政治思想工作”和“思想工作”的概念,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苏联仍然要把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首位,并于1934年联共(布)十七大上从提高理论水平、加强思想工作、宣传列宁主义、弘扬国际主义精神、善于批判与自我批评、揭露敌对思想残余等六个方面进一步细化了党在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实现工业化时期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确定上,苏联以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为根本目标,特别强调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就认识到“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3],重视培养青年一代成为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纪律教育、形势与任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斯大林还着重突出列宁主义的重要地位,称之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4],将宣传列宁主义作为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亲自撰写著作阐释列宁主义。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探究上,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创造性地提出了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联系实际等一系列适合当时苏联社会环境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是说服教育法。列宁曾在指导欧洲社会主义青年组织联盟时一再反对用强制和压服的办法对待有缺点、犯错误的人,主张要尽可能耐心对待理论上缺乏明确态度的人,“并且竭力设法主要是用说服而不是用斗争的办法来逐步纠正他们的缺点”[5]。斯大林还将说服教育的方法作为“党领导工人阶级的基本方法”[6]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二是榜样示范教育法。列宁十分重视用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和鼓舞广大人民,曾经强调“要知道,现在用言语既不能说服工人,也不能说服农民,只有用榜样才能说服他们”[7]。因此,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抓住每一个历史纪念日和纪念性人物的机会对苏联人民进行宣传教育,设立劳动英雄、列宁奖章等荣誉称号,营造劳动光荣、向榜样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理论教育方法在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斯大林特别强调了自我批评对于布尔什维克党的重要意义,指出:“没有自我批评,就没有对党、对阶级、对群众的正确教育;而没有对党、对阶级、对群众的正确教育,也就没有布尔什维主义”。因此,自我批评是“布尔什维主义武库中不可缺少和经常使用的一种武器”[8],只有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及时纠正党和国家工作中的缺点,教导和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更好地参与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四是理论联系实际法。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工人运动时就强调革命的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没有放弃这一教育方法。列宁就曾经要求青年学习共产主义不能“只限于领会共产主义著作、书本和小册子里的东西”,否则“就很容易造就出一些共产主义的书呆子或吹牛家”,如果“不善于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也就“不会按共产主义的真正要求去行动”[9]。斯大林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切教条的敌人”,强调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否则一切脱离人民实际需要和社会环境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只能是一纸空谈。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上,苏联继承了革命战争时期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建立了党、政、军的政治教育管理机构,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政治教育工作和宣传鼓动工作的管理体系。1919年,俄共(布)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章程》中规定由“中央委员会设立政治局——负责政治工作”[10],领导全党的政治教育和思想宣传工作。1920年,苏联在人民教育委员会下设立政治教育委员会,并由列宁亲自抓政治教育总委员会的工作,在全俄各省、县都成立了各级政治教育和思想宣传鼓动机构,协助中央的思想宣传工作,将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全置于党中央的领导之下。二十世纪30年代,苏联党中央把中央文化宣传部分为列宁主义宣传鼓动部、报刊和出版社部、学校部、文化教育工作部、科学事业和科技创造发明部等五个部门,细化并加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斯大林执政后又明晰了苏维埃、工会、共青团、学校、合作社、党等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构建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系统,强调苏维埃是“全体城乡劳动者的群众组织”,从“国家事务方面把党同劳动者联系起来”;工会是从“生产方面把党同本阶级联系起来”,即“把各行各业的工人都联合起来”;合作社是从经济方面把“党同农民群众联系起来”,[11]共青团和学校具有培养并教育青年后备军的使命,而党是这一切群众组织的主要指导力量。在此基础上的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系统体现出鲜明的阶级属性和高度的集权特性,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长期且巩固的苏维埃政权。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上,苏联重视专职思想理论宣传队伍的建设,尤其强调教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列宁在多次讲话中指出要善于领导教育群众,善于吸收有用的人“参加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行列”,“来为共产主义教育服务”[12]。1921年,俄共(布)中央决定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两地创办红色教授学院,为高等学校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人员。1928年7月和1929年11月联共(布)中央的两次全会上都着重研究了专家的培养问题,将培养大批“红色专家”作为全党的重要任务。斯大林在执政期间还认真分析了政治理论水平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工作成效之间的关系,指出:“在国家和党的任何一个工作部门中,工作人员的政治水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觉悟程度愈高,工作本身的效率也愈高,工作也就愈有成效;反过来说,工作人员的政治水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觉悟程度愈低,就愈可能在工作中遭受挫折和失败,就愈可能使工作人员本身庸俗化和堕落成为鼠目寸光的事务主义者,就愈可能使他们蜕化变质,……这要算是一个定理”[13]。根据这一定理,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极其重视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水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觉悟,培养了大量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带领广大民众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士气和决心。
可以看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索、目标内容,到创新方法、组织管理,苏联创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团结了广大苏联民众,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对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影响苏联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十月革命胜利后,年轻的苏维埃政权既身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遗留的民不聊生、百废待兴的国内困境,又要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其进行孤立封锁的国际形势。总体来看,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薄弱不堪的经济基础、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落后愚昧的科学文化水平成为了影响苏联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立的主要社会环境因素。
1.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
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迫于抗击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动力量的联合进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试图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团结广大苏联人民进行保家卫国的战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共产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不仅鼓舞了苏联军队的士气和斗志,而且广泛团结了广大苏联人民以高度的自觉劳动态度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战争作出贡献,集中了全社会的力量胜利地击退了帝国主义对苏维埃政权的侵犯。二十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世界资本主义进入经济相对繁荣、政治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斯大林在否定“资本主义稳定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强调在一战之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产生着最深刻、最尖锐的世界资本主义危机”[14],揭露了资本主义思想渗透的方式是“力图复活和支持苏联经济中和人们意识中的资本主义残余”[15]。因此,这一时期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视抵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时刻警惕资本主义的包围,及时批判西方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潮,有效地同资本主义思想作斗争。进入二十世纪30年代,随着德国纳粹力量的兴起,苏联国内再度掀起爱国主义热潮。学校里开始进行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关注革命英雄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国家自豪感,这也为日后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情感基础。
2.薄弱不堪的经济基础
十月革命后,为了应对四面八方的进攻、摆脱帝国主义对新生政权的重重包围,苏俄实行了能够保证其军队供给和百姓基本生活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政策与基本国情的脱节。到二十世纪20年代初国内战争结束时,苏联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大量工厂倒闭,交通瘫痪,土地荒芜,百姓民不聊生,社会面貌满目疮痍。据统计,俄国“1920年的煤炭产量为870万吨,只相等于1898年的水平;生铁冶炼量为11.6万吨,比1862年减少一半”[16]。在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异常艰苦的严峻形势下,列宁提出要结合经济建设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将工作重心逐渐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因此,这一时期的苏联积极提倡共产主义劳动教育,鼓舞广大苏联民众投身经济建设实践,为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3.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布尔什维克党本身就是建立在俄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有组织、有纪律、高度集中的政党。正是这样一个具有革命性、集中性的战斗组织领导俄国的无产阶级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后,由于国外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动斗争,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布尔什维克党高度集中的特性仍然被延续,而且不断加强。斯大林执政后,苏联党内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党的中央享有广泛的权力,设立相关部门管理相对应的政府各个部门,使得政府机关各部门变成了党中央各部门的执行机关,党中央实际成为了凌驾于国家政权之上的最高权力机关。随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在苏联党内形成了下级党组织绝对服从上级党组织的高度集权,而且建立了与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相适应的、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机制。受此影响,苏联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系统和管理体制,广泛团结了苏联人民,统一了人力、财力和物力,集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了苏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落后愚昧的科学文化水平
苏联是脱胎于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化教育事业十分落后,文盲半文盲比重极高。与其他国家相比,“人民群众这样被剥夺了接受教育、获得光明、求取知识的权利的野蛮的国家,在欧洲除了俄国以外,再没有第二个。”[17]根据列宁在《日记摘录》中抄录的1920年俄国居民识字状况的统计表显示,俄国每一千人口中识字人数共计319人,可以看出当时的俄国“距离普遍识字还远得很”[18]。连列宁都不得不承认“只要在我国还存在文盲现象,那就很难谈得上政治教育”,特别强调文盲是当时苏联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敌人,消除文盲“并不是政治任务”,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谈不上政治”。[19]况且“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20]。因此,苏维埃政权确立后,苏联开始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将学校作为全民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普及义务教育,扫除文盲,实施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经验
1.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
无论是在指导俄国工人运动的解放斗争时期,还是在苏维埃政权确立之后,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捍卫其在党内的主导地位,有效地同包括资本主义思想在内的一切错误思想作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列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和引导广大苏联群众,化解了苏维埃政权内忧外患的矛盾危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斯大林主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有力地回击了资本主义的孤立和封锁。尽管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斯大林时期存在着“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但是此时期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注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及时批判各种错误思想和来自西方的反动思潮,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21]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宝库和最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旗帜,保证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前进方向和顺利推进。正是因为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并且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时期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没有迷失方向,也没有丧失思想灵魂的支柱和源头。
2.落后的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经济建设的转变
二十世纪20年代初,列宁清醒地认识到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当时苏俄的实际发展需要,转而实行了向共产主义迂回过渡的新经济政策,明确了“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开采更多的煤炭,解决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应当根据这些来安排整个鼓动工作和宣传工作”。因此,这一时期的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倡导结合经济建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群众同国家经济生活的建设联系起来”,强调“整个宣传工作应该建立在经济建设的政治经验之上”,[22]并且坚持“政治教育的成果只能用经济状况的改善来衡量”[23]的观点。在新经济政策的指引下,苏联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生产劳动,甚至组织儿童和青少年参加绿化家乡、搜集废金属、帮助企业完成生产任务等多种社会公益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劳动的思想和情感。短短几年间,遭到战争破坏的苏联经济得以迅速恢复,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蓬勃兴起。斯大林利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迅速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到二十世纪30年代末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面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伟大成果,斯大林继续强调:“经济胜利本身,它的巩固和持久,完完全全取决于党的组织工作和党的政治工作的胜利,如果没有这个条件,经济胜利就会是建筑在沙滩上的东西”[24]。因此,斯大林一方面带领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另一方面紧抓思想政治工作丝毫不懈怠。可以看出,适应经济建设的转变,用政治工作和思想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果保驾护航,是苏联在落后的经济条件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经验。
3.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组织和队伍建设
执政党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核心,肩负着向本国人民传达灌输方针政策和领导本国人民进行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使命。苏联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党、政、军的政治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宣传鼓动工作管理体系。在二战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这一组织管理系统保证了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统一领导,使广大苏联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完成了苏维埃政权确立初期紧迫繁重的建设任务。同时,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清醒地认识到思想理论宣传队伍对于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开展了大量的思想理论教育培训活动,一时间党内呈现出一大批活跃的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者和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极大地鼓舞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顽强斗志。因此,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加强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唤醒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这样才能最大地发挥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4.落后的文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与科学文化教育的有机统一
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认识到在俄国这样经济文化条件十分落后的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种困难不仅来自于经济基础的薄弱和科学技术的落后,更重要的是本国人民落后的思想文化水平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因此,苏联共产党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将扫除文盲、普及义务教育、实施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这一时期国民教育的主要任务,试图通过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科学知识文化课程教育来引导广大苏联人民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小生产、宗法意识等顽固的旧习惯、旧风气作斗争。二十世纪20年代,苏俄成立了全俄扫除文盲工作非常委员会和扫盲大学,专门进行扫盲工作;同时又通过发行通俗报纸和读物,对人民群众进行通俗的文化教育。在学校,苏联一方面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紧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中、小各级学校都开设了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课程,通过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给青少年,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专门人才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所以,学校教师不仅肩负着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的义务,还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到二十世纪30年代末,苏联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据统计,俄罗斯联邦9-49岁居民识字的百分比在1926年为56.6%,到1939年上升到87.4%[25],苏联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得以深入推进,培养出了大批具有专业水平的理论工作者。因此,在落后的文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与科学文化教育的有机统一。只有大力推进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3][7][9][20]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6,277,353,279,290.
[2]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2.
[6][11] 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85,427,412-414,
[5] 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88.
[13][15] 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5-56,462,331.
[10]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593.
[12][22] 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05,407-408.
[14] 斯大林全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234.
[16]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新编苏联史(1917-198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66.
[17] 列宁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10.
[18] 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56.
[19][23] 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00,201.
[21] 王秀阁,闫艳.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解读苏联解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51-52.
[24] 斯大林文集(1934-195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0.
[25] 吴式颖.外国现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85.
[责任编辑:刘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