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庆华
文言文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是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古人思想的良好途径,也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目的非常明确:1.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2.感受古代志士仁人高尚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据此,教师就可以将文言教学的重点,放在诵读名篇和字词积累上。
一、注重课前学生的诵读预习
对于文言教学来说,课前学生的诵读预习十分重要和必要。一篇文言文,如果学生预习充分的话,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反之,串讲字词,翻译课文,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也影响了教学进度,效果不是很好。
课前预习很重要,怎样才能做到充分预习呢?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这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学生如果能够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作品,熟悉常用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就能逐步具备初步的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
教师要及时抽查或让小组长检查每位学生是否完成预习笔记,没有完成的要督促学生完成。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誊写字词这一环节很有必要。对于语文基础扎实、背诵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多布置一项任务,就是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提前对重点字词、文章内容、作者情感、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有个大体的看法。
通过学生的预习,大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课下字词也识记得差不多。在此基础上,教师就不必逐字逐句讲解翻译,教师和学生上课都会觉得轻松许多。
二、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常教学一篇文言文,至少得三四个课时,备课花了大量时间,结果课堂效果一般,有点付出大于回报的失落感,总感觉课堂效率低,教学进程缓慢。主要原因就是在疏通字词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课堂上字词的讲解的确让教师感到为难。不疏通字词担心字词没落实,害怕学生不知道,事实上的确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再讲一遍大部分学生不大爱听,觉得书下有注释,有画蛇添足之感。这样教文言文,教师觉得痛苦,学生觉得枯燥,提到文言文,师生都很头疼。
如何落实文言字词,是能否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学生在充分的预习后,课堂上可以节省不少疏通字词的时间。教师在课堂上串讲字词的时间少了,就可以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去讲字词,也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读背课文、熟悉内容。这样既避免了对课文支离破碎的解读,又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意。
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多了,教师讲解的少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应该最大限度地挖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起来。
三、强调课后积累
文言词语零散繁多,学生记过之后易忘或者只会死记,不会迁移运用。遇到课外文言阅读,仍是囫囵吞枣,不知其意。
针对现在初中生文言积累较少、文言基础薄弱的现状,可以从课内文言课文中一次挑一两个常见实词让学生积累。可以积累课本中的原句,也可以查阅《古汉语词典》,把实词的常见用法、词义结合的例句积累到积累本上。还要让学生对积累的文言语句进行翻译,教师在检查批阅后有针对性地订正。
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道,创设学习文言文的言语环境。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地在课外学习文言经典,把课内学到的内容尽量运用到课外,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真正学好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