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对中国东北政策的转变

2016-03-24 05:11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美国

马 丁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对中国东北政策的转变

马丁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摘要: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即将失败,对于其占领下的中国东北如何安排成为美国战后远东安排的重要问题。出于加速对日战争胜利和实现美国战后规划的目标,美国对于该地区的政策也根据中国的局势和对苏态度的变化而不断作出调整,可分为归还中国东北全部主权;割让部分东北主权换取苏联早日对日作战;遏制苏联在中国东北扩张势力三个阶段。太平洋战争后期的大部分时间里,迅速击败日本的考虑决定了美国对中国东北的政策,只是到了苏联确定参战,且原子弹试验成功,太平洋战争结局已定,苏联在亚洲的扩张才成为美国对中国东北政策的首要考虑因素。

关键词:中国东北;《雅尔塔协议》;美国;太平洋战争

中国东北由于其丰富的资源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备受世界列强的关注,尤以俄国、日本为甚。近代以来,美国对于中国东北的关注仅限于要求日俄遵守机会均等原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出于扶持蒋介石政府以及打败日本的考虑,中国东北成为美国一枚重要的棋子,美国对于东北的政策也随着其总体战略的考虑(尤其是对苏政策)而不断发生变化。

1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中国东北的政策

美国对中国东北产生兴趣及其与俄国在该地区的矛盾可以追溯到晚清。这一时期,资源丰富的中国东北受到美国的关注,为了对抗俄国在东北地区的扩张,美国帮助日本打赢了日俄战争。但日本胜利后,比俄国人更积极地排斥西方在该地区的势力,力图独家垄断东北。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贸易额一直高于对华贸易额,加之国内长期存在的孤立主义情绪,在取得日本的有限让步后,美国向日本作出妥协。美日先后签订《鲁特-高平协定》和《兰辛-石井协定》,实际承认了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独占地位。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柳条湖事变”,在几个月内占领了整个东北四省,并扶持起当地的傀儡政权,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打响了第一枪。美国国务卿史汀生虽然就日本的侵略行径公开提出“不承认主义”,但在发出该声明的同时,史汀生又私下向日方表示,“我们毫不反对日本在满洲的任何权利,我们无意干预中日之间在未来可能达成的任何和解方案,只要这种解决方案不会损害我们的在华权利和《凯洛格公约》”[1]。七七事变后,美国政府仍然和日本维持着正常的贸易关系,向日本的战争机器输入所需的废钢、石油等物资。只是在日本与德意正式签订盟约,并在1940年入侵法属印度支那,直接威胁新加坡、菲律宾等英美远东核心战略据点时,美国才逐步加强对日本的贸易惩罚。一直到日军空袭珍珠港以前,美国从未认真考虑过挑战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地位。

21943:中国——虚幻的世界大国

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不宣而战。美国遵循“先欧后亚”的战略,军事部署上偏重欧洲方面,在物资援助方面也偏重于正在集中力量对抗德国的英国、苏联。相比之下,美国的对华军事援助,在整个战争期间不到其对英、苏援助的零头。然而,中国毕竟牵制了一百多万日本陆军和一定数量的日本海空部队,中国一旦投降,将对战争进程造成重大影响。为了在不提供更多援助的情况下维持中国的抗战决心,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来安抚蒋介石对于美援安排的种种不满。除了安抚重庆外,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更是美国战后世界安排的一个重要环节。罗斯福相信,“在我们与俄国发生严重的政策冲突时,中国将毫无疑问地站在我们这一边。”[2]35而且,如果不尽早树立起中国的大国地位,一旦日本无条件投降,远东地区将会形成一片政治真空,这样的情形不利于战后远东的稳定。

从1942年开始,华盛顿展开一系列外交活动以扶持中国的大国地位。1943年1月,英美废除在华治外法权,同年12月7日,美国国会同意废除施行长达六十年的《排华法》。1943年10月,在莫斯科外长会议上,美国国务卿说服莫洛托夫,使中国成为《关于普遍安全宣言》的四个签字国之一[3]823-824。同年,宋美龄应邀访美,在美国掀起一股中国风,加强了美国扶持中国大国地位的舆论基础。

1943年年底,开罗见证了蒋介石政府国际地位的巅峰时刻。11月23日,美英中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晤,会议结束后公布的《开罗宣言》明确宣布“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4]543这是《罗伯特——高平协定》后,美国政府第一次以正式文件公开否定日本在中国东北全部利益的合法性。

在国际舞台上,1943年可谓蒋介石政府最为春风得意的一段时间。美国出于维持战时远东战场、稳定战后远东局势以及加强美国国际影响力的考虑,竭力树立起中国的大国形象。赫尔利在其回忆录中指出,“严格地讲,唯一重要的东方大国就是中国。美国、英国、俄国也是太平洋上的大国,然而,她们的重大利益都在别处。如果远东要保持稳定的话,那么在作任何安排时都要保证中国处于舞台的中心。”[2]34对于美国表现出来的善意,蒋介石十分满意,除了宋美龄为罗斯福留下的亲笔感谢信,蒋介石还在会议期间主动表示愿意将旅顺军港供中、美两国共同使用,并同意罗斯福提出的两国就亚洲事务作出任何决定前都要相互协商的提议[3]323。

太平洋战争前,在华盛顿眼中,美日关系远比美中关系重要。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日处于战争状态,中国成为美国在远东最主要的盟友,中美关系成为美国远东地区最核心的政治内容。最为重要的是,美国已经准备告别战前的孤立主义情绪,借二战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凭借美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战后世界按照美国的利益和标准进行改造,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作为扶植中国成为战后远东支柱的必要步骤,美国彻底否定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地位,支持中国政府在打败日本后收复其在东北的一切政治经济权利,进而开展中美在该地区的军事、经济合作。但是,美国这一政策的前提就是他所扶持起来的中国确实是一个可以承担大国责任的国家,有一个能够管理好东北的政府,而不是被一个腐败无能的独裁政府所控制的分裂的国家。因此在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就努力劝说蒋介石在战争结束前,同中国共产党组成联合政府[5]。事实证明,美国人的担忧是正确的,两年后,重庆的腐败无能及其同延安越来越激烈的矛盾使得美国改变了开罗会议上确定的将中国东北主权完全交还国民政府的方案,而不得不与虎谋皮,向苏联出卖中国东北的部分主权以换取前者参加对日作战并在战后支持国民政府的承诺。

31944—1945:苏联——北极熊的归来

日俄战争后,俄国逐步退出了中国东北地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于美国扶持中国成为政治大国的行动,苏联虽然并不认同,但也没有过多干预,在德黑兰,斯大林明确同意了将东北归还中国的《开罗宣言》,也同意中东铁路归还中国政府,只是要求大连成为自由港,以输出来自西伯利亚的货物。一直到这一时期,尚无明显迹象表明俄国人将重返中国东北。

但是,美国扶持国民党政府国际地位的难点在于中国内部必须保持稳定、统一,证明自己在对日战争中的价值。当蒋介石在开罗风头正劲之时,华盛顿早已收到许多并将收到更多来自美国在华文武官员就中国实情的负面报告。美国在华外交官在报告中严厉批评中国此时异常严重的政治腐败和经济困难,史迪威等美国军官除了指出中国军队中普遍存在的效率低下、士气低落等现象外,更对于蒋介石将数十万精锐部队用于封锁延安的作法感到不满。

1943年,美国军方高层最关注的是如何尽快以最小的代价击败轴心国,而不是根据战后政治格局考虑而制定军事计划。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美国开始逐步走上将中国东北的许多主权利权奉送给苏联的道路。10月,作战部就考虑制定美军“主要强调从太平洋,而不是从亚洲大陆…打击日本的短期作战计划”。到开罗会议时,美国所有部门都对中国作为未来基地的重要性产生了怀疑[2]63。1944年,国民党在豫湘贵战役中惨败,中美空军混合联队丧失了中南地区的空军基地。国民党陆军的拙劣表现让一心扶持中国的罗斯福总统十分失望,罗斯福曾向丘吉尔无奈地指出:“在中国成为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力量前,需要三代人的教育和训练。”[6]5441944年10月,美国总参谋长李海向顾维钧指出,苏联必然参加对日作战,而且将以取得旅顺港为条件,美国对此并不反对[7]539。

二战后期的美国政府,刚刚脱离30年代的孤立主义思潮,其处理国际事务的经验相对缺乏,加上罗斯福对于战后的美苏合作十分乐观,并未将苏联作为最主要的防范目标。此时的美国尚不“习惯于为政治目的而诉诸武力”[2]202,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打败日本的军事考虑压倒了美国战后安排的政治考虑,在国民党军队已被证明价值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减少美国军人伤亡、加速战争进程,美国决定以包括中国东北主权在内的一批东北亚的权利作为交换条件,向苏联敞开远东的大门,换取苏联尽快参加对日作战。

1944年12月14日,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与斯大林会谈,让斯大林阐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要价。斯大林要求获得千岛群岛和下萨哈林;租借旅顺、大连及其周围地区;租借中东铁路;承认外蒙古独立[6]378-379。1945年,美英苏三方在雅尔塔召开会议,最终确定旅顺租借给苏联;大连成为自由港;中东铁路由中苏联合委员会共同管理。苏联的要求基本被满足,尤其是条约中 “苏联之优越权益应予保障”的条款,为日后斯大林在中苏谈判中提高要价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虽然蒋介石曾经一再提醒罗斯福苏联对于东北的野心,驻苏大使哈里曼也警告道“苏联会利用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和满洲建立一个独立或自治的地区”[8],白宫仍然准备接受苏联的要求以换取苏军出击关东军。除了换取苏联出兵的考虑外,华盛顿还相信,以东北为代价来换取苏联和国民党的友好和合作,可以避免苏联通过支持中共来“分裂”中国。

总而言之,由于国民政府没能够实现美国的期望(既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军事力量,又没有实现国共合作),美国从最初支持国民政府收复全部东北主权的立场上后退,转向将部分东北权益出让给苏联以换取对日战争的迅速结束以及战后苏联在远东问题上的合作。苏联则夺回了沙俄时代在中国东北的全部权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罗斯福总统让给俄国人的这些权益正是当年他的叔叔西奥多·罗斯福所不欲俄国人所享有的。

但是,美国高层并非人人都抱有战后可与苏联合作的乐观态度,越是临近战争结束,美国高层对苏联的强硬声音就越大。如果说对苏合作的主要倡导者罗斯福凭借自己的威望尚且能够顶住对苏强硬派的压力,罗斯福死后,这股越来越强大的反苏力量势必冲出束缚,美国对中国东北的政策将伴随美国对苏政策的变化再次发生转变。《雅尔塔协定》的秘密附件将受到检讨,与此密切相关的中苏谈判也会受到影响,而当苏联在《雅尔塔协定》基础上提高要价时,美国在中国东北的态度上势必更加强硬。

41945年中旬:美国——纠结的满洲问题

4.1《雅尔塔协定》的再讨论(1945年5月)

当《雅尔塔协定》签署后,美国的一些苏联问题专家就对苏联的意图表示出了深深的疑虑。哈里曼大使向国务院提交了一篇报告,预测道“如果苏军占领满洲和华北,中国政府控制这些地区的前景将一片黯淡”[9]861。罗斯福总统在4月12日的去世则进一步加强了美国政府内部对苏强硬派的声音。23日,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在一封电报中指出,“苏联意在对目前被日本控制着的中国北方所有地区施加充分的控制,……,这意味着在该地区最大限度地排除外部强权(如英美)的渗透,……如果由于我们迫不及待地寻求苏联支持,加之斯大林谨慎、和蔼和巧妙地运用具有广泛适用性的辞藻,而导致我们在实现对华远期目标的时候过分依赖俄国的帮助甚至默许的话,那将是灾难性的。”[9]343-344

5月12日,助理国务卿格鲁向陆军部、海军部提交备忘录,提出两个问题:“苏联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对美国核心利益的价值是否足以压过美国要求苏联在进入远东前认可符合美国远东政治目标的努力?雅尔塔协定中有关苏联在远东的政治目标是否应该重新考虑?”格鲁接着表明国务院的意见:要求苏联使用其对中共的影响,帮助美国政府实现蒋介石政府统治下的统一中国的目标。在美国政府就《雅尔塔协定》与中国政府作任何接触之前,苏联应该认同美国所认可的最理想的中国统一的实现。苏联应明确遵守《开罗宣言》中有关将满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以及朝鲜未来地位的条款。”[9]8699天后,陆军部就格鲁备忘录作出回复,

“俄国参加对日作战将由俄国根据自己的军事和政治情况来决定,几乎不会顾忌美国的任何政治行动。……俄国参战将大大加速战争进程,进而挽救美国人的生命。就远东事务在雅尔塔对俄国人所作的让步均处于苏联军事力量可以夺取的范围之内。陆军部相信俄国军队能够打败日本并在美国人前面占领库页岛、满洲、朝鲜和华北。如果美国为了针对苏联对于上述地区的野心而先发制人的话,美国将承受直接对日作战的战役成本,并承担难以接受的美军伤亡。进一步说,如果俄国人愿意的话,他们可以在美国实际已经摧毁日本的军事力量之后参战并占领他们的目标区域,而为此付出的代价相对于早日参加对日作战将小得多。……陆军部认为这个时候重新讨论雅尔塔协定不会带来多少好处。……俄国军队有能力单边实现《雅尔塔协定》的目标(千岛可能除外),因此,除了美国军事协助以外的其他办法必须找到以督促俄国同认同国务院备忘录所列的四项条件。”[9]876-878

21日,海军部表示同意陆军部的看法[9]878。至此,军方的态度即已十分明显,面对苏军在亚洲大陆的地缘优势,美方就自己与苏联争夺东北的能力持悲观态度,不愿付出较大的战术成本去追求政治战略上的目标,当然这样的考虑是基于对于关东军战斗力的明显错误的高估[2]217。

5月底,霍普金斯、哈里曼会见斯大林,探求斯大林在满洲等问题上的立场,结果是令美国人满意的。斯大林明确表示,苏联对东北和新疆没有领土要求,苏联尊重中国主权,支持中国的统一,蒋介石是中国唯一一个可以担负起统一任务的领袖,苏方更愿意和蒋介石而非中共打交道,满洲的行政机构也将由蒋介石政府设置[10]。即便是一贯对苏强硬的哈里曼大使也在其报告中向总统表示,霍普金斯同斯大林的这次会谈比他所希望的更为成功[11]。

至此,中苏谈判开始前的美国就《雅尔塔协定》秘密附件的检讨告一段落,美国决定继续对苏履行《雅尔塔协定》,不会考虑通过军事手段直接介入东北亚地区以修改《雅尔塔协定》,只是要求苏联就中国政府在东北的主权及其对于蒋介石政府的支持做出保证。虽然美国的此次讨论在结果上没有改变罗斯福逝世前对于中国东北的安排,但其对于苏联的态度已发生了根本变化。不论是国务院还是军方的报告,都看不出战后美苏远东合作的影子。如果说罗斯福向苏联敞开中国东北的大门是为了加速战争进程以及实现战后美苏合作,此次政策讨论的结果之所以决定继续履行《雅尔塔协定》秘密附件,主要源于美国对其自身军事干涉能力的有限、国共合作的遥遥无期以及苏联在东北亚地缘优势的无奈。

4.2中苏谈判(1945年6月—8月)

不管是出于执行《雅尔塔协定》秘密附件以及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需要,还是考虑到战后远东局势的稳定,中苏之间就东北、外蒙问题的谈判都是不可避免的。就重庆政府而言,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加上中苏历史上的积怨使得蒋介石无法信任苏联。但此时孱弱的国民政府内困外焦,难以挑战苏联强有力的谈判地位。国民党此时唯有向美国求助,期望美国的压力可以迫使苏联克制其在东北、华北的活动,正如宋子文在与美国情报局的会谈中指出的那样,“中方在未来的与苏联的谈判中没有多少资本可用,他的主要资本就是美国对重庆政府的支持。……中国政府可以允许俄国使用满洲铁路和港口,但是他们不能容忍俄国在满洲土地上建立陆空军基地。……他们担心俄国会出于战略考虑进入满洲,然后为了政治经济目的留驻在那。”[12]871-872在宋子文与杜鲁门会谈前,蒋介石向宋子文指出,旅顺“主权与行政必须完全归我国自主,各国不能干预,若俄提归其独占或租让,则我必反对到底”[7]554-555。然而,美国已经决定继续遵守《雅尔塔协定》秘密附件。6月18日,美国国务院告知蒋介石,美国政府拒绝蒋提出的中美英苏共同使用旅顺作为海军基地的主张以及美国作为中苏协议一方的提议[12]907。宋子文不得不在美国拒绝就旅顺问题支持中国的不利情况下,前往克林姆林宫虎口索食。

在中苏会谈中,蒋介石和宋子文对于苏联意图的疑虑得到了证实,斯大林提出的要求超过了《雅尔塔协定》的界限,除要求中国承认外蒙独立外,在旅顺问题上,苏联不止要求雅尔塔协定秘密附件所规定的“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应予恢复”,而是“大连和旅顺口租借的界限应以1904年日俄战争以前关东半岛的租借界限为准”。对于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苏联将雅尔塔协定秘密附件中的“应设立苏中合办之公司以共同经营之,苏联之优越权益应予保障”条款解释成对上述铁路“拥有支配权”[4]179。双方分歧太大,无法在波茨坦会议前达成协议。7月14日,宋子文离开莫斯科,前往重庆,斯大林奔赴波茨坦。

在中国代表再次返回莫斯科之前,美方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副国务卿格鲁就大连港和铁路问题指出,“美国政府对于大连港‘国际化’的理解不能解释成苏联对大连港的行政主导权;共同经营铁路也不能理解成苏联对铁路的独家所有权和管理主导权……中国应该作出合理的让步,但美国不应支持中国作出其他损害美国利益或违背美国政策的让步。”[12]940-941史汀生也向杜鲁门指出,必须确保不会因俄国人控制铁路而断绝美国与满洲的商业来往,而俄国人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13]。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美国最高层的态度也发生明显转变,美国不再需要苏联参加对日作战。7月23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向蒋介石指出:我曾经要求您执行雅尔塔协定,但我没有让您作出任何超过这一协定的妥协[12]950。在中苏第二轮会谈展开之前,美国驻苏大使向斯大林通报了美国就中苏会谈的立场,主要内容包括:美国相信宋子文已经做出了满足雅尔塔协议的让步,美国十分希望蒋介石不要做出更多让步;出于门户开放的考虑,大连港不应包括在苏联的军事区内或被苏联用作军港;斯大林应该确认并公开承诺在满洲遵守门户开放政策;美国不反对建立包括美英苏中四国代表的委员会监督大连作为自由港的运行[12]955-956。而就在中苏第二轮谈判开启前一天,原子弹首次在广岛被运用于实战。

8月7日,中苏谈判再度开启,由于此时美国明确的表态以及对于广岛的原子攻击,中国的谈判地位较一个月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伴随着战事的进展,中美苏三方都沉不住气了。8月8日,苏军进入中国东北,迅速击溃了因为支援太平洋岛屿战而早已成为一具空壳的关东军。宋子文、王世杰于8月9日向重庆要求授权“于必要时为权宜之拒纳,因苏已对日宣战,形势紧迫,不容过事牵延也”[7]644。8月10日,斯大林威胁宋子文如果再拖延时间,中共就将进入东北[2]251。美国介入中苏谈判的压力也让苏联希望尽快达成协议,否则,一旦日本投降,驻扎在中国的数十万苏军将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由于担心进入东北的苏联会提出更多的要求,美国也决定作出让步,只是要求苏联以“明白而不致误解的辞句述明”作出按照利益均等、不歧视原则管理使用中东路和大连港的保证[4]180-181。8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各方各得其所,苏联得到了许多在远东的权益,美国得到了苏联支持国民政府和维持中国东北门户开放的保证,苏联向蒋介石承诺在国共竞争支持国民党。

在中苏谈判期间,美国对于中国东北的政策再次发生变化。伴随着战争临近尾声,对苏强硬派的影响逐步加强,原子弹的爆炸也使得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不再必要,由于此时美国对苏联的疑虑不像日后那样明显,加上碍于《雅尔塔协定》已经生效,美国并未打算修正《雅尔塔协定》。但美国已经加强了自己在东北问题上的立场,坚决抵制苏联索取超出《雅尔塔协定》条款的利益。伴随着冷战气氛的加强以及苏联独占东北的意图日益明显,日本投降后,美国为了加强国民党在东北的地位而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如帮助国民党向东北运兵和出兵保护京津地区的交通线;在中苏经济谈判中支持中方立场;在国共调停中偏袒国民党在东北的军事行动等等。

5结语

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对中国东北的政策经历了对华归还东北全部主权、对苏敞开中国东北的门户、限制苏联在东北的势力扩张三个阶段。在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统治即将终结的情况下,对战后的中国东北作出安排成为美国战后远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美国最初决定将东北主权全部归还中国,但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力量不足以承担罗斯福所设想的中国战时以及战后的责任,为了早日以最小的伤亡打败日本,美国向苏联出卖了中国东北的部分主权以换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虽然有避免苏联战后支持中共以及美国部分高层领导对战后美苏合作持乐观态度的缘故,但美国的这一政策调整主要是为减少美军的伤亡并加速对日战争的进程,这实质上却是本末颠倒,用战后的战略安排去迎合战时的战术目标。此后,原子弹的出现大大降低了苏联参战的价值,而苏联在中苏谈判中也表现出令美国不安的野心,美国开始采取补救措施以遏制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渗透,但潘多拉的魔盒已经在雅尔塔打开,苏联在中国东北的势力将长期存在,直至60年代中苏交恶。

参考文献:

[1]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s.ForeignRelationsoftheUnitedStates,1932,TheFarEast:VolumeⅢ[M].Washington: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9:9.

[2]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s.ForeignRelationsoftheUnitedStates,1943,China[M].Washington: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7.

[4]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5]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50[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302.

[6]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s.ForeignRelationsoftheUnitedStates,1945,ConferencesatMaltaandYalta[M].Washington: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5.

[7]秦孝仪.战时外交:二[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

[8]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哈里曼回忆录——与丘吉尔、斯大林周旋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443-444.

[9]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s.ForeignRelationsoftheUnitedStates,1945,TheFarEast:China:VolumeⅦ[M].Washington: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9.

[10]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哈里曼回忆录——与丘吉尔、斯大林周旋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563-564.

[11]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s.ForeignRelationsoftheUnitedStates,1945,TheConferenceofBerlin(ThePotsdamConference):VolumeⅠ[M].Washington: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2:62.

[12]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s.ForeignRelationsoftheUnitedStates,1945,TheFarEast:China:VolumeⅦ[M].Washington: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9.

[13]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62.

责任编辑:沈宏梅

Change of American Policy toward Manchuria during Later Period of Pacific War

MA Ding

(Graduate School,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later period of Pacific War, Japan was on the way to be defeated. How to arrange Manchuria ruled by Japan became an important issue of American arrangement of Far East after the ending of the war. Considering the goals of accelerating the victory of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accomplishment of American post-war planning, America has constantly made adjustment according to Chinese situation and attitude towards Soviet Union, which included three phrases: returning all sovereignty of Manchuria to China; cutting part of sovereignty of Manchuria to exchange for the promise of Soviet Union to fight against Japan as soon as possible; containing Soviet Union′s expansion in Manchuria. During most of the time of the late period of Pacific War, the consideration of defeating Japan rapidly determined American strategy towards Manchuria. Only when Soviet Union conformed definitely to join the war, America accomplished the experiment of atomic bomb and Pacific War had a certain end, has Soviet Union′s expansion in Asia become the priority point of American consideration of Manchuria policy.

Keywords:Manchuria; Yalta Agreement; USA; Pacific War

收稿日期:2015-12-02

作者简介:马丁(1986-),男,安徽芜湖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政治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D8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5-0110-06

猜你喜欢
美国
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美国儿童绘本出版中的性别理念研究
当代美国恐怖影片中的哥特元素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