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料库驱动的批评话语分析
——以美国媒体对“习马会”的话语建构为例

2016-06-13 03:27彭汪鑫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

彭汪鑫

(韩山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语料库驱动的批评话语分析
——以美国媒体对“习马会”的话语建构为例

彭汪鑫

(韩山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摘要:文章旨在运用语料库驱动方法,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揭示美国主流媒体对“习马会”的报道立场及深层次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研究显示,与中国大陆媒体强调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并视会议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契机不同,美国媒体倾向于将两岸看作“相互独立”的主体,并试图将会议渲染成“政治阴谋”,引导受众对会议形成消极的认识定式。

关键词:习马会;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框合结构

“习马会”,是中国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于2015年11月7日15:00在新加坡举行的历史性会晤。自1949年起,两岸间的对峙状态持续了半个多世纪。2008年5月,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两岸关系有了大幅改善,逐渐迈入和平发展新时期。“习马会”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媒体纷纷跟踪报道这一“世纪之握”,解读其内涵,评价其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历程中的意义。台海问题本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但美国却在60余载里持续进行干涉。如今,中美两国正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美国对台海问题的干涉程度也逐渐降低[1],美国媒体将以何种态度和立场报道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如何通过话语建构传达其态度和立场?目的何在?受到什么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左右?这些问题颇具语言学研究价值。

1文献综述

话语如同冰山,人们往往只能看到它所表达的小部分具体内容,难以捕捉其内嵌的大量的社会文化知识[2]。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以下简称CDA)将话语视为一种社会行为,这种社会行为能够建构社会和文化,反映权力关系,并承载意识形态[3]。语篇、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是CDA的三个层面,语篇分析着眼于对词汇、语法、连贯性和语篇结构等的描写,话语实践分析侧重对互文性和篇际互文性的研究,社会实践分析则将话语置于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当中[4]。CDA以语篇分析为基础,结合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进行阐释,通过“批评”来探究事物之间的隐性联系,最终揭露话语、权力与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5]。

CDA自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然而也因以定性研究为主、语篇选取数量过少和分析缺乏客观性等原因而受到争议[6]。在CDA中引入语料库语言学,将定性和定量研究有效结合,不仅能大规模地展现典型的语言使用例证,提高研究可信度[7],还能帮助发现预想不到的语言模式[8]。当前,国内外就有一些学者利用语料库软件,结合CDA,探讨媒体如何利用语言传播价值观。例如,Nerlich等人收集美国和英国对气候的新闻报道,对比两国媒体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关注点[9]。唐丽萍、马月秋收集了美国大报中对“中国崛起”的报道,解读美国媒体对中国崛起和中国形象的话语建构[10]。Kim收集美国媒体对朝鲜的新闻报道,洞悉了美国媒体眼中的朝鲜形象[11]。邵斌、回志明通过分析西方媒体对“中国梦”报道的索引行和高频词搭配网络,探究西方人对“中国梦”所持的态度[12]。

将语料库语言学和CDA相结合的研究范式,主要分为语料库辅助(corpus-assisted)和语料库驱动(corpus-driven)[13]两大类。语料库辅助的研究偏演绎式,研究者以已有的理论框架为出发点,人为选择某个单词、词组或句型在语料库中进行检索,通过例证分析印证已有的理论[14]。而语料库驱动的研究偏归纳式,研究者尽可能避开已有成见的干扰,通过语料库软件的自动统计功能,得出统计数据,再分析和归纳语言特征,得出研究结果[15]。Cheng和Lam就以语料库驱动的方法对比了西方媒体在1997和2007年对香港的报道,阐释西方人眼中的新旧香港形象[16]。

综上所述,将语料库语言学与CDA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已成为一种趋势,但还存在一些研究空白,例如,中西方关于某一共同话题的语篇的对比分析研究并不多见,语料库驱动的媒体报道的CDA成果更是寥寥无几。本文正是以语料库驱动的方法,收集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对“习马会”的英文报道建立语料库,并以中国大陆媒介语料库作参照,从CDA角度对中国大陆和美国媒体对“习马会”话语建构作比较研究,从而解读美国媒体对“习马会”的态度和立场,洞悉深层次的权利关系和意识形态信息。

2研究设计

笔者分别在中国大陆和美国的6个新闻网站以“Xi Ma Meeting”为关键词,搜集了自2015年11月3日至10日(以“习马会”正式举办日期11月7日为中心点的前后8天)的涉“习马会”英文报道,建立共42018词的语料库。如表1所示,中国大陆媒体语料库来自中国日报网(China Daily)、新华网(Xinhuanet)和人民日报网(People’s Daily)三个权威新闻网站。美国媒体语料库选自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和美国之音(The Voice of America)三大网站,皆为美国主流新闻媒体。

表1 中国大陆和美国主流媒体对“习马会”报道统计

笔者以语料库驱动方法,利用软件ConcGram 1.0[17]统计出两个语料库的高频框合结构(concgrams)*利用软件ConcGram 1.0统计高频框合结构时,使用了“排除列表”,排除了常用的限定词、介词、连词、代词、be动词以及助动词等,得出的框合结构均由实词构成。,从CDA角度,结合框合结构的索引行、词汇搭配和语义韵,比较中国大陆和美国媒体对“习马会”的态度立场,从而揭露美国媒体对“习马会”报道中隐含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框合结构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词汇的共现结构,词汇的先后顺序和连续性可存在各种变化[18]。语义韵指的是关键词项的习惯性搭配词组在语境中传达的联想意义,大致分为积极、中立和消极三类[19]。

3研究发现

中国大陆与美国的主流新闻媒体都高度关注并热烈报道了“习马会”的动态,媒介话语的十大高频框合结构如表2所示。

表2 高频框合结构(筛选前)(单位:次)

因ConcGram 1.0软件统计的框合结构存在连续性变化(如AB和A**B)和先后顺序变化(如AB和BA),可能出现两个词不属于同一个文本事件的索引行。例如,在said/Taiwan索引行例1中,said和Taiwan不属于同一个文本事件,不构成同一个语义单位,因此该索引行可排除。笔者依此对高频框合结构的索引行进行筛选,重新统计频数并排列。

例1.They argue that Ma did not even notify the legislature about the trip before making the trip and that the historic trip has hurt Taiwan’s democracy. Ma has said that he is willing to deliver a report on the talks to lawmakers. (TaiwanChinaHistoricTalksFuelCriticismatHome, Voice of America, 2015-11-8)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大陆语料中,Strait/cross是复合词cross-Strait的分开列法,因此仅将之视为高频复合词cross-Strait,而relations/cross和development/cross在索引行的原型是relations/cross-Strait(s)和development/cross-Strait(s),因此,将这两者替换为原型。另外,两个语料库的高频框合结构都出现了Ma/Xi,其最主要的扩展框合结构是Ma/Xi/meeting(147次)、Ma/Xi/meet(22次)和Ma/Xi/met(8次)(共占76%),索引行多是对“习马会”这一事件的叙述和评价。高频框合结构meeting/Xi、meeting/Ma、China/meeting、meeting/Taiwan亦是与该会议有关,与稍后对Ma/Xi的分析有重合,因而将此4项删除。筛选后的高频框合结构如表3所示。

表3 高频框合结构(筛选后)(单位:次)

3.1对会议双方的话语建构

框合结构sides/two、both/sides以及China/Taiwan的高频出现,促使笔者对媒体在同时提及会议双方——中国大陆与台湾时所用的称呼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图1中的“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项包括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和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the mainland and Taiwan”项包括the mainland and Taiwan和Taiwan and the mainland,其他项以此类推。。中国大陆媒体多使用both sides和two sides,既可译为“双方”亦可译为“两岸”,参考新华网与人民日报网的中文报道可知,措辞多是“两岸”。另有一些频次使用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the mainland and Taiwan、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Taiwan,即“中国大陆与台湾”或“大陆与台湾”。将与会双方淡化为“两岸”,表明两者在地理位置上密不可分,而将双方称作“中国大陆与台湾”,则昭示了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同为炎黄子孙的事实。就美国媒体而言,虽both sides、two sides和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的频数过半,但Taiwan and China的频数也近半,这说明美国媒体倾向于将会议双方看作两个“独立”的主体,以“中国与台湾”的称呼突出二者的“相对独立性”。

图1 对会议双方的称呼与频数的百分比直观图

框合结构Ma/Mr和Mr/Xi的高频出现,促使笔者统计了媒体对习马二人的称呼,结果如图2所示。中国大陆媒体多数情况下直呼习近平的姓或姓名,少数情况下称其为President Xi Jinping,即“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马英九虽也多直呼其姓或姓名,但在少数例子中称其为Taiwan(’s) leader Ma Ying-jeou,即“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反观美国媒体,除直接使用二者的姓外,也以Mr.即“先生”称呼二者,或是对习冠以president,译为“主席”,对马冠以president,译为“总统”。事实上,在“习马会”召开前的两年时间内,马方面多次表态要以“总统”身份与会,以赢得“尊严”和“台湾人民的支持”,这是因为两岸的政治分歧尚未彻底解决,社会制度尚存差异,台湾当局仍对马冠以“总统”身份。双方经多番沟通,最终确定以两岸领导人的身份见面,互称“先生”。这说明,两岸领导人皆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共同目标,都愿意以改善两岸关系和造福民众为出发点,搁置争议,对会议作出了务实合理的安排。美国媒体对马的称呼虽以中立的Ma和Mr. Ma居多,但President Ma (Ying-jeou)的频率接近15%,有标示台湾“主权独立”的倾向。

图2 对习马二人的称呼与频数的百分比直观图

3.2对会议本身的话语建构

通过对框合结构Ma/Xi/meeting、Ma/Xi/meet和Ma/Xi/met的索引行分析发现,“习马会”这一本身不带情感色彩的事件因不同词汇搭配而被赋予了不同的语义韵。大陆语料库中,这3个框合结构的搭配词包括historic(19次)、first(8次)、new(6次)、milestone(4次)、breakthrough(4次)、peace(ful)(3次)、chapter(3次)、supported(3次)、inevitable(2次)、important(2次)以及landmark(2次),赋予会议“继往开来”“和平美好”“民心所向”的积极语义韵。此外,大陆语料库中框合结构cross-Strait(s)/relations、cross-Strait(s)/development和development/peaceful的典型组合是cross-Strait(s) relations、cross-Strait(s) development和peaceful development(皆占各自总频数的100%),共同的搭配词包括promote/promoting、deepening、push和forward,赋予会议“向好的方向发展”的积极语义韵。大陆媒体彰显了会议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意义,强调会议顺应民心、造福两岸同胞的重要价值。

美国语料库中,由于框合结构Ma/Xi/meeting、Ma/Xi/meet和Ma/Xi/met的搭配词historic(2次)和empty(2次)频数较低,笔者辅以meeting作关键词的索引行统计,结果发现,meeting的搭配词包括historic(21次)、first(18次)、election(s)(12次)、protest(4次)、symbolism(3次),以及短语in secret(3次)和secret deals(2次)。搭配词historic和first赋予会议“历史性突破”的语义韵,其他则赋予会议“暗中进行”“反对者众”的消极语义韵。这说明,美国媒体虽承认会议乃历史性突破,却称其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且指责马英九“暗中筹备”会议以助国民党赢得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刻意将会议渲染为“反对者众”的“政治阴谋”,引起读者的排斥情绪。

3.3对观点的引述

新闻报道由于“客观性”和“中立性”要求,常利用他人话语来隐蔽地表达个人观点,借中性动词say能更好地维持自己的中立姿态[10]。美国语料库中就出现了与引述有关的高频框合结构Ma/said,其典型组合是Ma said(占85%),变体组合为Ma*said(占15%),即Ma Ying-jeou said和Ma has said,都是对马英九话语的引述。马的观点大致包括5类:(1)与会心情,共3次,会前状态“非常平静”,会上感觉“非常好”;(2)与会愿景,共10次,希望“习马会”后,两岸能巩固“九二共识”,深化交流合作,构建两岸领导人常态化会面机制;(3)动机释疑,共10次,强调会议透明公开,服务于台湾地区民众的利益,绝非外界所说的以影响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为目的;(4)导弹释疑,共4次,先是向习表达对大陆导弹部署的担忧,又转述习称导弹部署并不针对台湾人民;(5)美国态度,共3次,称美国知悉并“积极支持”会议的举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以上5类,还有1次是引述了马在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前作出的“决不”与大陆领导人会面的承诺,如索引行例2所示,紧接着斥责马违背诺言,质疑其复杂动机。

例2.In the run-up to the 2012 elections that ushered him into his second and last term as president, Mr. Ma said there was “no way” he would meet with the leadership of China. (Taiwan’sPresidentCavesIntoChina, The New York Times, 2015-11-6)

美国媒体多次引用马阐释自己参加会议缘由的话语,达到的效果其实是“欲盖弥彰”,引导受众进一步质疑其“真实动机”,出尔反尔的特例更是给马的形象蒙上了一层失信的阴影,使读者对马产生消极的认识定式。同时,利用3次有关美国反馈的话语突出了美国在两岸关系中的影响力以及美国作为世界霸主的地位,又以4次有关导弹的话语暗示中国大陆的国防建设是一种“潜在威胁”,这说明,在美国维持自身世界霸主地位、实施亚太制衡战略的背景下,其对中国的崛起存在着疑虑,对台湾问题插手的意向并未减弱[1]。

在筛选前(见表2),美国媒体语料库还出现了与引述有关的高频框合结构said/Taiwan,因在多数索引行中Taiwan和said并不构成同一文本事件,故删除。但研读索引行发现,观点的来源和立场都有失偏颇。排除马英九的观点,said/Taiwan引用观点的来源大致包括5类:(1)台湾以及西方政治研究专家、教授和电视评论员,共13次消极观点。或否定“习马会”对推动两岸政治经济发展的价值,或否认两岸经济合作对台湾经济的提振作用。(2)台湾政治人物,包括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民进党政策会执行长吴钊燮和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主席夏立言,共7次。其中4次是蔡英文指责马英九就会议一事通知仓促,破坏台湾“民主政治”;1次是吴钊燮声称“台湾民众憎恨中国”,为消极观点;2次是夏立言就会议相关事务进行说明,为中立性观点。(3)普通台湾人民,6次皆为消极观点。例如,台北某21岁大学生担心两岸将通过深化经济合作实现一个中国的统一;再如,台北某咖啡馆经理声称“许多”台湾民众有“台独”愿望。(4)习近平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共6次,都就会议相关事务和目标进行了说明,张志军还表示中国大陆政府不会介入台湾地区2016年选举。(5)大陆民众,共2次,为新浪微博网友表达“两岸统一”的愿景。

引用的观点大部分来自台湾和西方,只有小部分来自大陆。对习观点的引述远远少于对马观点的引述,大陆民众的发声机会亦是远不及台湾民众。消极观点的优势比重表明,美国媒体表面上借用从专家到政治人物再到普通民众的社会各界人士之口,营造一种普遍客观的氛围,实则将大部分话语权交给有“台独”倾向的主体,刻意放大个别人的“台独”意愿,引导受众对会议本身、大陆政府和台湾当局形成消极的认识定式。

4结语

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对比中国大陆与美国媒体涉“习马会”英文报道,是为窥视美国媒体对会议的报道态度和立场,发现其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帮助受众提高批判思维能力,从而正确认识这一会议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中国大陆媒体倾向于将与会双方淡化为“两岸”,以突出两岸同胞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并肯定会议对增进两岸团结合作、造福两岸同胞的里程碑意义。相对而言,美国媒体虽也评价会议为历史性突破,却倾向于将会议双方看作两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刻意将会议渲染为“反对者众”的“政治阴谋”,引起读者的反感情绪;并反复引用马英九解释自己参加会议缘由的话语,引导受众进一步质疑其“真实动机”,使读者对马英九产生消极的认识定式;同时,借用从专家到政客再到普通民众的社会各界人士之口,营造一种看似普遍客观的氛围,实则将话语权交给有“台独”倾向的主体,刻意渲染个别人的“台独”意愿,引导受众对会议、中国大陆政府和台湾当局形成消极的认识定式,从而满足美国维持自身世界霸主地位和实施亚太制衡战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震远.台湾问题对中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影响[J].国际问题研究,2013(5):23-32.

[2]van Dijk T A.Society and Discourse:How Social Contexts Influence Text and Talk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viii-ix.

[3]Fairclough N,Wodak R.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van Dijk T A.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London:Sage,1997:271-280.

[4]Fairclough 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73.

[5]Fairclough 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M].London:Longman,1995:124-127.

[6]Fowler N.On critical linguistics [C]∥Caldas-Coulthard C R, Coulthard M.Texts and Practices:Reading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Routledge,1996:3-14.

[7]郭松.基于语料库的媒介批评话语分析[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5):12-17.

[8]Hunston S.Corpus Linguistics[C]∥Brown K.Th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Vol.3.Oxford: Elscvicr,2006:234-248.

[9]Nerlich B,Forsyth R,Clarke D.Climate in the news:How differences in media discourse between the US and UK reflect national priorities [J].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A Journal of Nature and Culture,2012(1):44-63.

[10]唐丽萍,马秋月.“中国崛起”在美国大报中的话语建构:一项语料语言学方法辅助下的批评话语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11.

[11]Kim K H.Examining US news media discourses about North Korea:A corpus-base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J].Discourse and Society,2014(2):221-244.

[12]邵斌,回志明.西方媒体视野里的“中国梦”:一项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J].外语研究,2014(6):28-33.

[13]Tognini-Bonelli E.Corpus Linguistics at Work [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1:11.

[14]Biber D.A corpus-driven approach to formulaic language in English:Multi-word patterns in speech and writing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2009,14(3):275-311.

[15]滕延江,李平.基于语料库的语篇分析范式研究[J].外语学刊,2012(1):94-98.

[16]Cheng W,Lam P W Y.Western perceptions of Hong Kong ten years on:A corpus-driven critical discourse study [J].Applied Linguistics,2013(2):173-190.

[17]Greaves C.ConcGram 1.0:A Phraseological Search Engine [M/CD].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9.

[18]Cheng W,Greaves C,Sinclair J McH,et al.Uncovering the extent of the phraseological tendency:Toward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concgrams [J].Applied linguistics,2009,30(2):236-252.

[19]Sinclair J McH.Trust the Text:Language,Corpus and Discourse[M].London:Routledge,2004:34.

责任编辑:柳克

A Corpus-drive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U.S. Media Perceptions of “Xi-Ma Meeting”

PENG Wangx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521041,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positions of the U.S. media in “Xi-Ma Meeting” discourse and yielding insights into the underlying power balance and ideology. It is concluded that American media, unlike its mainland counterpart who stresses the fact that Chinese mainland and Taiwan are parts of one China and the meeting will consolidate the peaceful cross-Strait relations, tends to view the two sides as “independence from each other” and tries to manipulate readers into regarding the meeting as a “political conspiracy” and taking a negative view of it.

Keywords:Xi-Ma Meeting;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orpus; concgram

收稿日期:2015-12-26

作者简介:彭汪鑫(1988-),女,湖南衡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5-0045-05

猜你喜欢
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
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英汉新闻报道对比分析
英国执政党网络报对中式教育纪录片评论的批评话语分析
中文访谈节目的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及其对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启示意义
新闻语篇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意识形态解读
基于COCA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以choose和select为例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