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怡文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经贸系;开放型经济与贸易研究中心,福州 350202)
跨国粮商对我国粮食产业的控制战略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肖怡文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经贸系;开放型经济与贸易研究中心,福州 350202)
摘要:粮食是国家重要战略物资,而目前四大跨国粮商凭借雄厚资金在中国粮食市场攻城略地,介入领域不断扩大,渗透速度逐年加快,并实施从“种子-种植-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的全产业链控制战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府及社会各方应采取措施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强横纵协同合作,建立安全审查机制和金融支持机制,并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等。
关键词:跨国粮商;全产业链战略;控制策略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而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整个人类。随着经济和新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粮食安全的战略性地位不仅没被削弱,反而在全球化进程中愈发重要。当前,跨国粮食集团凭借其雄厚资金在各国粮食市场攻城略地,进行全球化的产业链布局,从种子化肥、生产种植到仓储运输、流通销售,跨国粮商们正低调而迅速地控制全球80%的粮油交易量,成为影响国际粮食市场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在拥有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耕地面积却不到世界总额7%的中国[1],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跨国粮商对中国粮油市场觊觎已久,自2001年加入WTO我国开始逐步开放粮食市场,在不到20年里,它们依靠资金、技术优势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成熟的战略布局,对我国粮食市场逐步渗透、扩张。大豆是国内最早全线开放的产品,外资企业和跨国粮商趁2004年大豆危机,几乎全面控制了中国大豆产业和定价权,使我国国产大豆面临滞销怪圈,深陷困境[1]。在大豆产业占领成功后,跨国粮商开始瞄准中国粮食市场。因此,在当前较为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形势下,为保障国家稳定和安全,有必要对跨国资本和粮食集团在我国粮食领域的渗透手段、发展战略、产业链战术进行详细分析,从发展本土具有国际竞争力粮食企业、应对跨国粮商控制策略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1四大跨国粮商及其对我国粮食产业的渗透
当前,进入我国粮油市场的外资企业主要有4个世界五百强的粮油垄断企业,分别是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嘉吉(Bunge)、邦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它们是粮油行业巨头,被称为“四大跨国粮商”,简称“ABCD”。它们垄断全球80%粮油交易市场的同时,又在期货和现货的金融市场直接成立具有影响力的基金公司,与金融力量暗中勾结,企图控制粮油市场定价权。因此,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及在我国市场的渗透情况(见表1),可以让国人更清楚它们的野心和真实面目,提高粮食安全意识。
(1)ADM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02年,总部设在美国伊利若斯,从开始单一的亚麻加工发展到面粉、可可、玉米加工和饲料业、食品加工业、营养品工业、食用油等,甚至还从事粮油仓储和运输等行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走向世界, 1983年在香港设立亚太分公司,1986年在欧洲版图扩张,2000年正式进入中国。2001年与新加坡丰益集团投资组建益海嘉里(中国),该集团设立的工厂遍布广东、福建、江苏、湖南、宁夏、黑龙江等地,直接和间接控股的工厂和企业200多家,覆盖了中国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839个县市[2]。ADM是全球第一大谷物及油籽处理厂,占有中国60%-70%的食用油市场,其中金龙鱼、胡姬花等龙头企业归益海嘉里所有。
(2)邦吉公司。该公司于181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创立,而后总部迁至比利时。随着海外业务特别是美洲业务的迅速发展与扩张,1999年将总部迁至美国纽约。目前邦吉在全球30多个国家拥有450多家实体企业,员工35000多名,业务涵盖农业、食品加工、生物能源、化肥等,各产业之间密切联系,形成一体化产业链,完成了从产品和服务到销售货架的无缝对接。2015年《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中,邦吉以571亿美元的销售额位列第171位。2000年邦吉正式进入中国,目前在南京、日照、天津成立了邦吉(南京)粮油有限公司、邦吉(日照)三维油脂有限公司和邦吉正大(天津)粮油有限公司三家大豆加工企业[2],为拓展业务于2009年在上海设立邦吉(上海)管理有限公司,并且正准备在中国成立第四家大豆加工企业。
(3)嘉吉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865年,总部设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经过150多年沉淀,嘉吉已跨越五大洲,在全球67个国家有14.3万雇员,堪称世界之最,其经营范围覆盖农业、食品、金融、工业等领域,是美国最大的非上市公司。嘉吉于1972年进入中国,2005年成为第一批获得国内代理权的外资农产品企业,2013年它在全球首家通过管道运输模式供货的果糖工厂在河南投产运营。至今,嘉吉在中国设立了45家独资和合资公司,拥有50多个运营点和8000多名员工,业务涵盖农产品加工、动物蛋白、食品配料等领域,曾一度控制了中国60%左右的玉米出口量,同时是中国最大的浓缩苹果汁代理出口商。
(4)路易达孚。该公司成立于1851年,总部设于法国巴黎,开创了欧洲谷物出口贸易,号称粮商中的“拿破仑”。在版图扩张上它继承了拿破仑席卷欧洲大陆的霸气,在全球55个国家设立了独资或合资企业;在经营范围上与ADM公司相似,但与ADM高调上市的做法不同,它凭低调作风减少了其在敏感行业扩张的许多麻烦,将触角伸到农业、食品加工、金融业以外的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贸易领域。1972年进入中国,目前在24个省市经营咖啡、棉花、油料、谷物、食品加工等业务,其占中国棉花进口的50%,大豆和玉米进口贸易占中国的15%[3]。
表1 四大粮商在中国的主营业务及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四大粮商官网,2014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http://www.bunge.com.cn/aboutbg.htm。
2跨国粮商对我国粮食产业链的控制战略
随着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中国粮食市场开始逐步放松对外资限制。国际垄断粮商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经营和管理经验及低调务实的作风,不断对中国粮食市场渗透和扩张,它们积极实施“从种子到餐桌”一体化产业战略,打造“种子-种植-加工-运输-仓储-销售”核心产业链[2],目前已拥有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和分销中心,加之当前国内宽松的投资环境和优惠的外资政策,在短短20年便形成了一股对中国粮食产业具有重大影响的隐秘而不可忽视的力量。
2.1从对大豆领域的渗透到对大豆全产业链的控制
控制大豆是外商渗透中国粮食产业的开始。大豆源于中国,各国大豆种植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传播出去的,但现今中国国产大豆和大豆产业萎缩严重,外国转基因大豆几乎占据了全部市场,定价权被外商控制,对外依存度高达90%以上,是被外资侵入和掌控最严重的粮食行业之一。外商控制大豆产业的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利用政策变化巧妙控制大局。中国大豆产业作为入世后最早开放的粮食领域,1996年取消进口配额制,2001年将关税降至3%以内,导致进口转基因大豆价格低于国产大豆,外资趁机大肆低价入侵,进口激增(如表2所示),2005-2015年大豆进口量逐年增加,不到10年我国从大豆出口大国变成世界最大进口国。第二步,外商在期货市场的高明而卑劣的手段击垮了我国大豆榨油企业。2004年美国农业部以天气为由对外宣称大豆库存为20年历史新低,期货市场大豆价格开始上涨,而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缺乏期货市场经验,纷纷恐慌地赴美“抢购”,以4400元/吨的高价购入150万吨大豆。订单签订后,美国期货市场大豆价格开始下跌,一个月跌至3100元/吨,中国压榨企业在此次“抢购”中损失15亿美元,致使原先盈利变为全行业亏损,大半企业停产或倒闭,最终全面亏损80多亿美元。第三步,以ABCD为主的跨国粮商低价收购本土压榨企业,渗透食用油压榨市场,并要求外资压榨企业只收购转基因大豆,不收国产大豆,且收购价更高,逼迫农民或种植商户耕种转基因大豆,而种子需进口,就这样,转基因大豆便占据了大豆种植市场,定价权沦陷至外商手中。
表2 中国大豆进出口数据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农业信息网数据整理得出。
2.2从对大豆单一产业控制到对主要粮食产业的冲击
在大豆市场得手后,四大粮商开始操控价格,2007年我国国内食用油价格猛涨,即使中储粮抛出20万吨食用油,也无法平抑油价。大豆失守只是外资渗透我国粮油市场的缩影,小麦、稻谷、玉米三大主粮市场也遭受全产业链战术。从进口方面看,由表3可知,自2005年起,中国小麦、玉米和稻米进口值有明显增加,2015年小麦、玉米和稻米进口值分别为9.02亿美元、11.09亿美元和15.02亿美元,分别是2010年的2.85倍、3.01倍、5.94倍,相比之下,我国主要粮食的出口值却逐年递减,贸易逆差严重,进出口结构失衡。引起进口比重不断增加的因素,除了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耕地面积逐渐减少,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以外,更重要的是我国粮食生产水平与跨国粮商相距甚远,附加值低,无法为出口带来盈利。
表3 中国主要粮食进出口值 单位:亿美元
续表
年份小麦玉米稻米进口值出口值进口值出口值进口值出口值20149.791.107.300.0812.432.3820159.020.7311.090.0515.022.67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农业信息网数据整理得出。
2.3从单一“种子”环节控制到上下游各环节的牵制
实现“从种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控制战略是四大粮商的最终目的。自2008年我国开放外资在粮食市场的投资限制,四大粮商加快投资步伐,成立并收购了大量农副产品生产制造企业,逐步控制了粮食生产行业中的上下游企业。以四大粮商中的ADM为例,ADM的市场定位是成为农产品全产业链的综合供应商和服务商,因此,ADM与新加坡丰益集团联合投资以粮油加工、生物能源、仓储物流、内外贸易为主的多元化益海嘉里集团。经过多年经营,ADM通过益海嘉里集团已在农产品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市场势力。从上游看,益海嘉里直接控制粮油工厂38家,参股多家国内著名粮油加工企业,每年油籽压榨量高达1500吨,豆类出口量占全国年总量的70%以上,此外ADM还将势力延伸至稻谷、小麦、玉米、棉花、芝麻等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从下游看,益海嘉里先后投资控股和参股国内的铁路运输、仓储物流、船务船代等公司,组建物流公司并建设仓储基地,形成了强大而高效的的物流网络系统,为其粮油生产、加工和销售提供便利,而其他业务拓展也为物流业务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图1所示,在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下,各项业务相辅相成,促使ADM实现“从种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战略。
图1 丰益国际从种子到餐桌的产业链布局图
2.4从控制局部定价权到日益蚕食粮食产业自主权
与跨国粮商相比,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效率低下,且国内粮食企业规模小、档次低,大多是独立作坊,生产力分散,缺乏横向和纵向产业之间的协同合作,物流系统更是不健全。在外国粮商进入中国市场后,国内粮食生产企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特别是在粮油价格调控和收购方面。粮油价格调控方面,2007年国内粮油价格猛涨,严重影响了国计民生,中储粮抛出14万吨食用油进入一家跨国粮商仓库却收效甚微;粮食收购方面,2010年对早稻收购,ADM参股的益海嘉里早在8月1日就挂出每百斤98元收购价,既高于国家最低收购价每百斤93元,也高于当时市场平均收购价[5],严重冲击了我国粮食收购市场。据统计,四大粮商已控制中国75%以上的油脂原料和加工市场,国内97家大型压榨企业中它们参股或控股64家,在我国实力雄厚的粮油企业如金龙鱼、胡姬花等就是外资参股或者控股。由此可见,我国粮食加工产业话语权日益被蚕食,甚至可能威胁国家安全。
3我国应对跨国粮商全产业链控制战略的对策
3.1大力培育本土跨国粮商和行业龙头企业
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措施优化传统农业生产模式[6],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推进科研机构与粮油企业合作,提升粮企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粮油研发工作,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及附加值。在遵循市场规律基础上,引导大型粮企资源整合,强强合作,特别是上下游各环节的协同合作,激活粮企市场活力与动力,通过优势互补降低交易成本。大力扶持粮食行业的龙头企业,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粮商,在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下,提升市场集中度,加快粮企国际化步伐,以抗衡跨国粮商带来的风险与威胁。
3.2加强横向与纵向协同,实行全产业链经营战略
我国粮食收储、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是分散的,每年中储粮代表的国有粮库先从农业发展银行取得贷款后向农民收购粮食,再按计划卖给下游的粮食加工企业[6],且国有粮库没有加工业务。由此可知,我国粮企注重储备环节,却忽略加工、销售和运输环节,缺乏全产业链控制与经营能力,从生产到加工都无法与国际粮商的发展水平相提并论,而四大跨国粮商早已在全球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格局。因此,中国粮企必须调整战略,借鉴跨国粮商发展模式,以全产业链布局为目标,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整合横纵资源,优势互补,实行研发、生产、仓储、运输、销售全产业链控制与经营,形成具有一定垄断优势的粮企,才能与国际粮商抗衡,维护国家安全。
3.3建立严格的粮食产业安全审查保障机制
在跨国粮商精心而隐蔽的布局下,中国粮油市场话语权逐步被蚕食,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因此,我们要联合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社会主体构建严格的粮食产业安全审查机制,包括市场准入机制、安全审查机制、预警机制、监管机制等[1],做到各方主体信息互通有无,建立及时有效的应急措施,一旦发现危险信号各市场主体联合启动应急措施来应对。同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加强对外资进入粮食产业的限制,有效制约跨国粮商的行业渗透、垄断和市场扩张行为,打造公平、有序的粮油市场秩序,为本土粮企提升市场势力创造良好的环境。
3.4建立粮食产业金融支持机制
资金支持不足是制约我国粮食企业实施种子研发、发展业务、市场拓展、设备更新、品牌建设的关键因素,而这与我国金融支持机制不健全密切相关。由于粮食产业除了有市场风险外还有无法避免的自然风险,特别是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机械化程度低,“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严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机构自然不愿意提供相关的金融支持。因此,政府需要出台优惠政策,明确农村金融体系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降低农村金融准入门槛,加强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金融体系的改革和政策扶持,如减免税收和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并吸引银行及非银行性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建立真正惠及农民特别是基层农民和种粮大户的农村金融体系,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3.5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技术创新
与跨国粮商相比,我国粮食产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自主创新意识薄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政府应加大农业科研的财政投入,培育粮企自主创新及品牌建设意识,培养现代高科技人才,实现人才与战略的高度契合。同时在自愿原则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引进国外先进粮种技术,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构建产学研结合种子研发机制,不仅要研发出适合市场和国情的粮油产品,而且鼓励科研工作者到基层开展科技咨询服务,丰富基层农业劳动者的科学知识,把高新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毛细灌溉、化肥施用检测等应用于基础农业,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并将其贯穿整个产业链布局。此外,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鼓励企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粮食产业园区,研制粮油多元化产品,增加粮油产品附加值,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为应对跨国粮商全产业链控制战略提供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裴晗.跨国粮商对我国粮食产业的控制战略及应对措施[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3:44-47.
[2]邢乐.中国大豆产业被外资控制后的若干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14(4):92-95.
[3]吴志华,徐艳丹,胡非凡.跨国粮商冲击下的粮食流通安全问题探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3):11-17.
[4]余莹.跨国公司控制粮食产业链战略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14(6):146-148.
[5]王新华.国外典型国家的粮食贸易策略及经验借鉴[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5(4):8-10.
[6]裴晗.跨国粮商在我国粮食市场的竞争战略及影响效应[J].现代商业,2013(3): 36-37.
责任编辑:沈玲
Control Strategy of Multinational Food Dealer on China’s Food Industry and Our Countermeasures
XIAO Yiwe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Trade; Open Economy and Trade Research Center,Fuzhou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Trade, Fuzhou 350202, China)
Abstract:Food are important strategic goods for a nation. At present, four major multinational food dealers with their abundant financing captured China's grain market, expanding interventional field unceasingly, speeding up seepage year by year and implementing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control strategy of "seed-planting-processing-transportation- storage-sale". In order to ensur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cultivate leading enterprises, strengthen 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cooperation and set up security review mechanisms and financial support mechanisms, promot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so on.
Keywords:multinational food dealer; whole industrial chain strategy; control strategy
收稿日期:2016-03-09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B类项目(JB13368S)
作者简介:肖怡文(1988-),女,福建三明人,讲师,主要从事WTO、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75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5-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