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活动”栏目的功能拓展——以鲁教版教材为例

2016-03-21 10:02许维红江苏省泗洪县洪翔中学江苏宿迁223900
地理教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德育功能人文素养激发兴趣

许维红(江苏省泗洪县洪翔中学, 江苏 宿迁 223900)



例谈“活动”栏目的功能拓展——以鲁教版教材为例

许维红
(江苏省泗洪县洪翔中学, 江苏 宿迁 223900)

摘要:本文例举了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材中的六个“活动”实例,拓展了该栏目的五个新功能,即善用“活动”,开发其德育功能;善用“活动”,开展生活化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善用“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善用“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善用“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等,从而有效地落实了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活动;德育功能;激发兴趣;人文素养

一、善用“活动”,开发其德育功能

【实例11】必修一第84页的活动:水是生命之源。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离不开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样化,从饮用到灌溉,从渔猎到养殖,从工业用水到休闲娱乐……。请以水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解析】狩猎文明阶段,人们以狩猎为主,对水资源的利用仅限于生活。因此,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没有体现出实际意义;农业文明阶段,水的重要用途是灌溉、航运、养殖。水资源的数量直接影响到灌溉面积、通航里程和通航季节的长短,而水的质量则影响人们的饮用,与人们的身体健康直接相关;工业文明阶段,水资源的用途进一步增多,用水量急剧增大,污染逐渐加重。水资源的数量己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水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人们的饮用,而且还影响到作物灌溉、淡水养殖、工业使用,甚至关乎人类生命健康。

【功能拓展】此题若到此结束,实在可惜,因为它潜在的德育功能基本未得到开发。教师应趁热打铁,继续拓展延伸,开发其德育功能。1992年,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文件中这样确定了水对人类的意义,水不仅是维持地球一切生命所必需的,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随着人口的增长,世界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据世界气象组织统计,从1900年到1995年,淡水的消耗增长了6倍,比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快两倍。随着世界人口的继续增长,人们对水的需求量还将急剧增长,预计到2050年,约有占世界人口2/3的66个国家将由一般缺水发展到严重缺水。目前,全世界有20多亿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全球由此而带来的疾病每年能使1500万人丧生,其中大部分是儿童。然而,由于人们的浅见,丝毫没有珍惜它,甚至破坏它,出现了诸如湖泊干涸、湿地消失、水源短缺和水资源污染等令人痛心的现象。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适时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结合地域差异的特征去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促进环境的良性演化,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和人地关系观。

二、善用“活动”,开展生活化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例22】必修一第89页的活动:我国地域辽阔,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大,致灾因素分布不均,导致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类型的灾害发生。读图4-2-4(略),结合调查访问,并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你所在地区主要有什么自然灾害,形成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少危害。

【解析】通过读图,可以认识到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地区差异大、许多自然灾害分布广。分析当地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危害及防治措施的实践活动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到当地气象局了解,可以到图书馆查阅地方志、文献等。本节的重点是洪灾,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区域的特点,收集当地洪水资料,考察附近河道及防汛设施,了解当地洪水灾情,分析当地洪灾的特点、成因及防治措施。

【功能拓展】如果本题的解析仅限于此,那么学生一定会不满足、不“过瘾”、无兴趣,因为课本上关于洪灾的防治措施基本上是从政府和社会的宏观层面进行分析的,都是些学生暂时不可能做到的“大道理”,远离学生的真实生活。此时,教师应及时拓展与学生息息相关且学生能做到的“洪灾防护注意事项”:①避难所一般应选择在距家最近、地势较高的地方(城市中大多是高层建筑的平坦楼顶);②将衣被等御寒物放在高处保存;③扎制木排,并搜集木盆、木桶等漂浮材料加工为救生设备以备急用;④准备好药品、手电、打火机等物品;⑤保存好尚能使用的通讯设施,可与外界保持良好的通讯联系[1]。

通过以上拓展延伸,不仅增强了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抗灾减灾的能力和技巧,同时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学习地理是有用的、地理是“有血有肉”的、地理是最接“地气”的学科等。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由此被激活和点燃。因此,我们在解读教材的时候不能将目光仅仅落在单纯的知识点上,而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世界和心理感受,从而更好地发挥教材的引领作用,真正实现教材的育人功能。

三、善用“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实例33】必修二第24页的活动:三峡工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由于工程建设,长江三峡段出现了一个河道型狭长水库……。围绕谋求合理的人口容量,妥善安置好库区百万移民问题,形成了三种移民方案。第一种方案:原库区居民全部就地后靠,大力发展山区农业生产;第二种方案:原库区居民全部外迁;第三种方案:原库区居民就地后靠与外迁相结合。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比较科学、合理,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一种方案,即全部就地后靠方案,受移民数量众多,当地移民环境容量不足的限制而不能实行。三峡地区不利的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造成了三峡移民环境容量不足。特别是人多地少,使得农村移民现有的环境容量明显不足,这是解决移民问题的最大困难。就地后靠安置会给三峡库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第二种方案,即全部外迁方案,推行的难度很大。因为从三峡库区受淹特点和移民特点来看,三峡工程淹没范围广、移民人数多、搬迁规模大,这就决定了移民问题解决的难度,同时也成为其受公众关注的主要因素。受当地文化、风俗和乡土观念等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全部外迁工作的难度。第三种方案,即原库区居民就地后靠与外迁相结合,既可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又可降低外迁安置难度和经济投入。综上所述,第三种方案比较科学、合理。

【功能拓展】如果本活动教师就这样公布一下答案了事,那就真的“辜负”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本活动教师可以按以下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划分小组,明确责任—自主学习—小组(组间)讨论—成果展示—互动评价。教师可以在课前根据学生座位、个性特点及成绩等分成5-6个学习小组,这样可有效地把个体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为了使大家都能真正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可以让组长给每个组员分配具体任务,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某种方案的优点与不足)。学生明确任务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基础,要想提高合作效率,必须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小组任务展开讨论,也可组间讨论,直至达成共识。这期间教师要深入学生,做学生的伙伴、朋友和合作者。教师要创设自由、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做到有话想说、敢说、会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这是培养学生协作创新的前提。在师生、生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各主体之间要展开互动式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有学生之间的评价;既要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还应有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特别对教师而言,教师要从权威的主讲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

四、善用“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实例44】必修三第56页的活动:植被可以有效地阻止水土流失,而黄土高原环境的破坏主要是因为植被大量减少。因而要治理水土流失,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问题:分析上述三位同学的说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解析】三位同学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但都不够全面。他们分别从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发挥人类聪明才智,工程措施阻止水土流失等角度阐述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都有理有据。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有些是直接因素,有些则是深层次的内在因素。因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应该坚持合理利用与综合治理相结合,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入手,采取工程、技术、生物、管理等各种措施。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

【功能拓展】由于该活动安排在本节教学内容的结尾处,因此,本活动的开展还应起到对全节教学内容的概括和提升作用,为此笔者认为在上述解析的基础上,还应该及时提醒学生:不能仅满足于知道水土流失的危害、产生原因和治理措施,更重要的是“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能否从中得出解决诸如土地荒漠化、全球变暖、酸雨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教师启发、拓展,学生讨论,师生是能够构建出上述问题的学习模式的(如图1)。

图1

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课本上呈现出来的“水土流失”的有关问题,还提炼出了课本上未“现身”的一系列规律性问题,真可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善于从问题的联系发散、迁移拓展、以点带面、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做法,一定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五、善用“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实例55】必修一第19页的活动: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解析】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加之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不变,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同,从而产生四季更替。

【功能拓展】若“照本宣科”地将上述答案给学生讲述一遍完事,不引伸拓展,效果可能一般。笔者曾目睹一位名师是这样处理的:按照常规分析它的成因后,及时用2分钟左右时间带着丰沛的情感给学生背诵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日出入行》中的四句蕴含哲理、令人深思的妙语,并作了简单的评析——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草儿不会因为春天的萌发而感谢春风,树木也不会因为叶子的枯落而怨恨秋天。是谁挥舞皮鞭驱动四季轮回?其实,万物兴衰都是自然而然的)。此四句诗意在说明草木荣落,四季更替都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它停止。经过此番拓展,不仅教学效果倍增,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实践证明,科学合理地拓展“活动”栏目的教育功能,将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展现给学生,则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兴趣和方法、激情和素养、成长和智慧,而这些不正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育人目标吗?

参考文献:

[1] 陈澄.地理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德育功能人文素养激发兴趣
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的五个转变
浅析充分发挥中学党建的德育功能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