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亚兵 唐开福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教育叙事中的复调写作:历史发展、内涵与三维特征
——兼论《思想肖像》中复调写作的运用*
石亚兵唐开福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让写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书写“复调”的教育生活成了新的学术话题。复调写作的产生和引入教育研究有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在这里,文章从复调写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出发重新定义“复调”的概念,并指出复调写作的三维特征:复调写作的“非结构性”“对话性”与“主体间性”。在此基础上对《思想肖像》中如何使用复调写作进行分析。
关键词教育叙事;写作困境;复调写作
一、 教育叙事中的写作困境:复调写作的提出
作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争论以及深层次教育问题衍生的结果,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一定程度上给困顿中的中国教育改革带来了希望,似乎教育叙事一夜之间“飞入寻常百姓家”,教育场域中的每个个体都成了教育叙事的主体和教育改革的启明人。这就是教育叙事的魅力,也是中国教育现实困境的写照。正如丁刚教授所言,“复杂多变的中国教育状况同样要求研究者调整自己的视野,也就是将研究对象真正转向中国教育空间内的各种人物、机构和事件上,实验现实主义的教育叙事。”[1]
然而,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真的能解决一切教育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困顿的中国教育以希望,但它并不是万能。教育叙事研究也有其内在的困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就是写作的困境。也许在很多研究者那里,写作并不能成为一个问题。经验的表达有很多种,写作只是其中之一,况且很多成果或思想的表达并不需要高超的写作技巧。对于教育叙事,写作又成为了重要问题。写作方式会影响作品的魅力和读者的接受程度。以许美德对中国近代11位著名教育家的叙事为例,他不仅展示了教育家的思想魅力,更是一种极具魅力的写作方式,“使研究者和读者可以一起‘身临其境’,像教育家本人那样去回忆、反思20世纪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动荡历程,而且能够让研究者和读者一起分享只有叙事语言才可以点亮的个人或群体在此坎坷历程中的‘生命颤动’,常常被理论语言遮蔽或删除掉的生命颤动。”[2]这里的写作方式,我们称为复调写作(文后会对复调写作在本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遗憾的是,在汗牛充栋的教育叙事研究作品中并没有对这一写作手法深入研究的作品,更没有使用这一写作手法对教育生活进行叙事的作品。李政涛先生[3]曾撰文提出过写作的问题,他认为教育叙事研究的写作应该转向复调式写作,因为复调式写作不仅具有多元主体、多种立场、多种声音,更有多种文体的特征。但这只是对复调式写作的简单概括,并没有指出这种写作方式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葛孝亿[4]博士也撰文提出复调式写作问题,其研究主要是基于巴赫金的视角,而且葛文中所使用的分析案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调写作。
那究竟什么是复调写作?复调写作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又有何表现?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从复调起源的历史背景和学术脉络出发提炼了复调写作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复调写作的“三维特征”。为更好地理解复调写作的魅力,本文在最后部分深入分析了许美德先生是如何运用复调手法进行教育叙事以及对复调写作未来的发展提出粗浅的建议。
二、从写作技巧到思维方式:复调写作的历史发展及内涵
19世纪的俄国充满着动荡与不安,沙皇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机器,一旦出现动荡便用军队强制镇压,除此之外,还限制言论和出版自由。专制统治为沙皇自上而下的改革活动提供强力保障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矛盾的爆发,尤其是引起民主人士的不满。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作家别林斯基,他在著名的《致果戈理的信》中反对专制农奴制,提出废除农奴制,这封简短的书信在俄国青年中广泛流传,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沉醉在民主热潮中的一员。然而不幸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没来得及实现民主政治的理想就被捕了,被迅速判处死刑,后改为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轨迹,也影响了其后来的写作与思考方式。他开始深刻反思人性、思考生命与社会的问题,将这些思考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从《穷人》到《死屋手记》等作品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生经历的真实反映和残酷的俄国现实社会的写照。这位“残酷的天才”用整个人生的思考来描写内心的挣扎和“浑噩的俄罗斯灵魂”。也正是社会的复杂和人性的无常,让其小说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层次性。用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的话来说,他的作品就是用现实主义的方式来探索人内心的全部奥秘。这里描绘的方式就是下面要说的复调写作的来源。
当然,“复调”这一词并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首创,也不是后来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重要研究者巴赫金发明。“复调”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是音乐术语,复调音乐由两种以上同时进行的声部组成,各个声部在节奏、重音、力度等方面既有独立性,又能彼此和谐统一。1929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一书中创造性地将音乐中的“复调”概念引入小说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复调”或“多声部性”是陀氏小说的根本艺术特质,并做了大量的深入分析。巴赫金指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平等意识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5]210
然而,巴赫金并没有机械地接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思想,细心的研究者就会发现两者的不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复调的主要特征是“对话”,“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世界终极问题领域里的真理是不可能在单一个体意识的界面上被揭示出来的。它无法被纳入一种意识里。它在许多种平等的意识之对话性交流过程得以揭示的……只要思索着且寻求着真理的人类还存在,这种在终极问题上的对话就不可能结束,不可能完成。”[6]这里的对话基础是主体的存在。在巴赫金的理论体系里,把主体与客体的对话关系发展为一种“作者—主人公—读者”互动的主体间性的关系,他“很早就意识到,并不能简单地把文艺研究的中心从作者转移到读者,让‘作者中心主义’变成‘读者中心主义’,因为这只是将独白的中心转移而已,有可能把对方客体化。”[7]他一直力图建构一种主体间性的对话关系,在这里不仅强调主客体的对话关系,还把读者考虑在内。
如果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复调写作只是写作技巧,巴赫金那里复调写作便成了哲学抑或艺术,对复调写作的研究是其艺术或哲学思想的一部分,那在昆德拉的小说世界里复调则更多体现了一种思维的变化。昆德拉没有像巴赫金那样用鸿篇巨制去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写作,而是把这种复调写作融入小说创作里,把复调写作转换成一种写作思维融进作品中是一次巨大的变革,也是复调写作发展的终极目标。
通过上面的分析以及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把复调写作看成一种思维方式或是一种写作方式。复调写作体现了众声喧哗的现实生活,让各种声音在文本中进行平等的对话。此时的文本不仅体现研究者的思维,更是研究者、研究对象和读者之间互相对话和影响的结果。复调写作的研究大多在文学领域,在教育叙事中的尝试并不多见,也鲜有研究者提到教育叙事作品所体现的复调特征。这其中的缘由主要有复调写作理论分析难度大、复调写作对研究者的要求高以及教育经验的复杂性等。
三、复调写作的“三维特征”
复调写作的提出并不只是因为写作技巧和表达需要,更是某种哲学思考的结果。巴赫金提出的复调理论建立在其哲学思考的基础上。巴赫金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文学研究者,而且是一位有着深邃思想的哲学家,其《论行为哲学》是我们理解其复调理论哲学基础的重要切入口,也是我们理解和分析复调写作特征的重要理论来源。他认为,“世界围绕一个具体的价值中心展开。这是一个可以思考、可以观察、可以珍爱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人。”[8]这里的“人”指的是“具体个人”,包括“他人”与“我”。“他人”和“我”在这个世界上都存在具体的位置或区域,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自我”和“他人”。而且因为背景和人生际遇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关系的断裂和隔离,因为生活中离不开交往。“他人”和“自我”都生活在一个以“交往”为基础和媒介的统一世界中。正如巴赫金所言:“构成自我意识的一些重要行动,都同他人相关联。离群、隔绝、自我封闭,是丧失自我的根本原因,关键不是内心发生了什么事,而是在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的交界处,在门槛上发生了什么事。一切内在的东西,都不能自足,它需要转向外部,它需要对话。”[9]377“人的想法要成为真正的思想,即成为思想观点,必须是在同他人另一个思想的积极交往之中。”[9]144从中可以看出经验中对话的特征以及对话的复杂性,而这种对话和复杂性构成了复调写作特征的基础。
(一)复调写作的“非结构性”特征
这里的“非结构性”指的是复调写作抛弃传统的结构化写作模式。历时线性结构是传统的教育叙事作品的主要特点,以某种事件的发展线索做历时性叙事,司洪昌的《嵌入村庄的学校》就是利用历时性手法展现了一个村庄百年教育变迁,可以看出这里的写作不仅是历时性的,而且具有非常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复调写作力求突破这种结构,在写作中不断地进行视角的转移和转换。巴赫金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分析中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几乎完全不用严格连续的叙述历史的时间,他‘超越’这种时间,而把情节集中到危机、转折、灾祸诸方面。此时一瞬间,就其内在的含义来说相当于‘亿万年’,换言之,是不再受到时间的局限。空间实际上同样超越了过去,把情节集中在两点上。一点是边沿上(指大门、入口、楼梯、走廊等)这里正在发生危机和转折。另一点是广场上(通常又用客厅、大厅、饭厅来替代广场),这里正在发生灾祸或闹剧。”[5]29当然,这并不完全意味着复调写作没有结构,这里的结构是多变的,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写作,是一种共时性的艺术。
(二)复调写作的“对话性”特征
“对话”不是指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对话,是指一种主体间性意义上的对话。巴赫金的复调写作理论是建立在其对话理论的基础上,在“他人”和“我”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影响的对话关系。教育生活是建立在无数个情景性对话的基础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以及家长和教师的对话等。要想在教育叙事中真实地反映学校教育生活中的真相,就必须让“对话性”在叙事作品中得到表现。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巴赫金认为,对话分为“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两种。“大型对话”主要体现在人物关系方面,“微型对话”主要是从微观心理方面来说的。例如,我们在对学生内心独白进行复调叙事时,我们关注的不仅有独白的内容,更需要关注独白所呈现的对话意义。这里的独白不仅可以指向“他人”,更有可能是一种指向“我”的对话。从这里可以看出,这里的“微型对话”展示了学生复杂的心理结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微型对话”是在“大型对话”的背景下进行。复调写作呈现了一幅宏观结构与微观心理相呼应的完整的对话系统。如果从另外一种角度去分析,对话又有多种划分。以复调写作中的学生对话为例,对话可以分为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学生与他者对话、学生与社会结构的对话等。“对话性”是复调写作的精髓和复调作品的基础。
(三)复调写作的“主体间性”特征
教育叙事中主客体的关系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与文学叙事不同,教育叙事需要完整地和力图客观地呈现教育生活的真相。“主体间性”不仅意味着研究者在进行复调写作时需要尊重和完整地呈现教育真相,更意味着研究者价值退位。任何书写都是写作对象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与交互建构的过程,作者建构并呈现写作对象,写作对象影响着作者。例如,在复调写作过程中,学生并不仅仅是叙事对象,更能与作者站在同一平台与作者进行对话并产生影响。在这种“主体间性”特征的影响下,教育叙事呈现出一种“多声音”的立体状态。此时叙事者不需要给予学生某种特质或某种价值,只需呈现学生的观念。这种呈现不需要说明外在特质,只需说明学生的心里所思所想,抑或学生的某种眼神即可。
四、 《思想肖像——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中的复调写作分析及启示
加拿大学者许美德那本《思想肖像——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以下简称《思想肖像》)用访谈的方式叙述了11位近代中国知名教育家的一生,包括他们的受教育经历、生活经历以及学术思想等。“结合他们个人的以及其所处大学的发展历程,勾画出近百年来中国教育复杂多变和丰富多彩的发展图景,精彩诠释了在中国社会文化及其教育发展中,通过这些知名教育家所呈现的中国教育发展取向和独特命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富有魅力的研究视角和领域”[10]3。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本书中充满着多元主题、多种声音及作者与研究对象甚至第三人之间的复杂对话。这种叙事方式与我们前面提到的复调写作极其相似。 本文试图从多元声音、文化旨趣的体现和对话特征等三个方面对《思想肖像》所运用的复调写作进行分析(这三个方面是从复调写作的基本特征中提炼而来),同时揭示《思想肖像》在复调叙事的结构上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肖像》中的多元声音
拥有众多不同的声音是复调写作的基本特征,这里的多元并不是“众声喧哗”的多元,也不是音乐中的“同声齐唱”,而是各种声音、价值和意识贯穿在一个统一的事件里。《思想肖像》里至少存在3种不同类型的声音:
第一,作为写作对象的声音,鲁洁、王承绪、潘懋元等11位先生构成了一幅教育变迁的动态图景。他们讲述着过去的生活、学术经历以及观点,特别是珍视留学经历以及每个人背后的大学。在这里,虽然他们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但是贯穿在故事背后的主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变迁。个人所处的历史是中国大学教育与西方教育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历史。
第二,作为写作者的声音,这里特指许美德先生。研究的展开和推进都存在许美德先生的声音。正如许美德先生自己所说:“我自己的研究是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现代中国大学的形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中西方之间根深蒂固的知识文化冲突……除此之外我还想将中国大学未来的美好发展蓝图描绘出来。”[10]10为此,她访谈了中国的11位教育家,并收集了他们所在大学的校史著作,每一个环节都是许美德先生思想和声音的体现。例如在对李秉德先生的故事进行叙事时就说道:“我与李秉德先生有着更多的个人联系,因此,在叙述的过程中也交织了一些我与李秉德的个人故事。”[10]46
第三,在《思想肖像》的叙事过程中还出现了大量旁观者的声音。例如在《李秉德:教学论和教育实验的开拓者》中大量使用了王明汉的成果。《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奠基人》中提到的12名研究生聚集在潘懋元先生家开展沙龙时的讨论情景以及讨论对《思想肖像》及许美德先生的影响,“我入迷地观察着整晚的沙龙,亲眼见识到了潘懋元教授的教学风格和对学生和蔼可亲的态度,而这是此前在相对一点的场合中我所未见过的他。”[10]96
正如钱中文先生所说:“多线索、多结构未必构成复调,而不少人同时对话,也未必与复调相关。”[11]真正的复调写作就如《思想肖像》那样把多元声音贯穿在一条主线中,这条主线就是复调写作的灵魂。
(二)《思想肖像》的对话特征
对话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和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基础,也是理解复调写作的关键。在巴赫金那里,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主体进行交流的活动才能成为对话。正如前面说的不同位置的“我”与“他人”实现沟通的过程就是对话。当然这里的对话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交换,而是一种互相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是对话主体平等、自由表达价值意识的结果。在《思想肖像》中存在多种场景的对话。许美德先生在《鲁洁:一位杰出的女教育家》中谈道,“我曾先后两次对鲁洁进行专门访谈,一次是在南京,时间是1998年10月4日,另一次是在香港,时间是在2000年3月14日。”[10]199两次访谈构成了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内容。细心的读者发现,许美德先生在这里对鲁洁先生的称谓并没有加上“先生”或“教授”,这是一种平等意识的体现。另外,在第二次访谈时鲁洁先生交给许美德先生那份《一份无悔的选择》对许美德先生来说,是一次对话。而且对读者来说,也是一次对话。文章中提到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着的是生命的交换,教师工作是人生幸福的追求,是一种享受,很多读者也认同鲁洁先生所说。这对很多读者来说也是一项影响与对话的过程。当然,《思想肖像》中的对话是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互叙事出来。
(三)《思想肖像》具有的文化旨趣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是其哲学思想表达的结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是建立在其思考社会现实、人性和曲折人生经历基础上。许美德先生这本《思想肖像》与其个人经历、文化理想与学术追求密不可分,是其文化追求和旨趣的结果。从早期伦敦留学时跟王承绪先生的相识到后来出任香港教育学院院长都给其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尤其是接触《叙事探究》(克兰迪宁和康奈利著)让她找到了书写的新方式。她说,“我的思考很自然地被这部叙事著作中的某些观点左右了。第一个观点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与他人的交往之中,绝不可以将他们视为独立的个体,而应该把他们看成是家庭、某个机构或几个机构、社区和国家的成员。”[10]199除此之外,许美德先生想通过11位教育家肖像的描写来反映出动荡百年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而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家们的影响以及中西文化冲突。作者的文化旨趣虽然不是具体的写作手法,但这贯穿复调写作的全过程,对传统文化中知行关系的认识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从复调写作的角度来说,《思想肖像》依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复调写作力图超越传统的叙事结构,而《思想肖像》第一章就以“框架解释”出现,整本书都是以人物为单元进行的结构性叙事。不过,《思想肖像》也并非完全是结构化写作的产物,许美德先生也试图超越传统的叙事模式,把中国教育百年变迁聚焦在每一个教育家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如果非要找出《思想肖像》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的原因的话,作者的学术背景也许可以窥探端倪。西方的学术训练和论文写作模式使许美德先生无法摆脱对教育家们进行结构化叙事。
总之,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复调写作必定会成为教育叙事的主流书写方式。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作家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在给她的颁奖词中说道,她的复调书写,是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这不仅是对复调写作的认同,更鼓励着我们使用复调写作来揭示教育现实中的苦难和勇气。
参考文献:
[1]丁钢.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
[2]丁钢.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J].现代大学教育,2008(1):13.
[3]李政涛.教育经验的写作方式:探寻一种复调式的教育写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7):157.
[4]葛孝亿.论教育叙事的复调写作[J].教育学术月刊,2015(8):20.
[5]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6]周启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复调性:巴赫金访谈录[J].俄罗斯文艺,2003(2):40.
[7]杨春时,简圣宇.巴赫金:复调小说的主体间性世界[J].东南学术,2011(2):180.
[8]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1卷[M].钱中文,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61.
[9]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5卷[M].钱中文,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10]许美德.思想肖像: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M].周勇,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1]钱中文.复调小说:主人公与作者:巴赫金的叙述理论[J].外国文学评论,1987(1):30.
(责任编辑李世萍)
Polyphonic Writing in Educational Narration:Historical Development,Connotation,and three-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The Application of Polyphonic Writing onPortraitsoftheMind
SHIYa-bing,TANGKai-fu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7,China)
Abstract:The narrative tur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makes writ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How to write the "Polyphonic" educational life has become a new academic topic.Polyphonic writing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has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context.The new the concept of "polyphony" is fro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polyphonic writing,and points out three-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olyphonic writing:polyphonic writing is "Non-Structural","Dialogue" and "Subjectivity".On this basis,we analyzes the how to use the polyphonic writing in Portraits of the Mind.
Key words:educational narration;predicament of writing;polyphonic writing
收稿日期2015-10-14
作者简介石亚兵(1988-)男,安徽安庆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和教育叙事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