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诚(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1)
批判性思维——让逻辑回归日常生活
吴诚(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131)
摘要:我国的逻辑教学被边缘化,且重形式、轻内容,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学生学习逻辑的兴趣不高,逻辑思维的普遍缺乏已成国人之殇。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逻辑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批判性思维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将批判性思维引入逻辑教学,以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质疑与反思,让学生在推理、论证、识别谬误中体验逻辑的魅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逻辑的兴趣,达到提升逻辑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逻辑教学;日常生活思维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需要和别人进行思想交流。平时看书读报﹑新闻浏览﹑影视欣赏﹑工作交流﹑朋友往来﹑家庭生活等,只要你不想把事情弄得一团糟,不想被别人当作思维混乱之人,你就需要进行理性的思考﹑推理和论证,做出相应合理的行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说话﹑做事要合符逻辑,这些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
(一)大学逻辑教学的困境
逻辑学是人们为了解决日常思维中的问题而产生的。它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亚里士多德曾把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但凡涉及思维,就将其归为逻辑问题。因此,逻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思维是紧密相连的,涉及与人的思维有关的一切。直到19世纪末,现代逻辑的创立和发展,逻辑课堂中传统的“大逻辑”教学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高度抽象的﹑形式化的数理逻辑。无容置疑,现代逻辑的创立对逻辑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其自身的严重缺陷也逐渐显露,使原本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逻辑学逐渐远离日常生活,给传统逻辑教学带来了自杀式的灭顶之灾。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学习逻辑的主要目的不是想成为逻辑学专家,而只是希望提升个人的日常思维能力,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日常思维中抽象出来的形式逻辑,已经影响了一些人学习逻辑的积极性,符号化的数理逻辑更加脱离人们的日常思维,没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几乎不太可能学好数理逻辑。本应人人都该拥有﹑都能拥有的思维工具,如今因为不切实际的逻辑教学导向而令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以致成为极少数人专有能力。逻辑学逐渐脱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了高高的象牙塔顶。
(二)批判性思维让逻辑回归本源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对此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较为普遍被接受的是恩尼斯提出的,“批判性思维是为了决定我们信念和行动而进行的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即“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就是为做出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合理的决断。”[1]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对信息的理解﹑识别﹑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和论证等方面的能力,特别是推理和论证能力,批判性思维尤其注重研究以自然语言进行的推理﹑论证。逻辑学也研究推理和论证,但以研究形式化语言为主,从日常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逻辑学,已逐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批判性思维使逻辑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轨道上来,所以从根本上说,批判性思维是一门逻辑学科。[2]
正是由于受到现代逻辑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有必要改革逻辑教学,使逻辑教学重新回到训练人们思维﹑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轨道上来,尤其要强调逻辑学的工具性,逻辑教学就是要交给学生一个工具,当生活中出现问题时,可以用它来作出相对准确﹑合理的判定和决策。于是,兴起了一场源于北美,进而影响全世界的逻辑教学改革——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学的浪潮。[3]
(一)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特征
质疑和反思是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特征,质疑是对他人的观点﹑理由或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而反思又是对(自己)提出的观点或质疑作出新的解释和论证。因此,批判性思维既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意见的盲从,也不是对一切问题都持否定态度的全盘否定,而是论证哪个更有说服力。一个人即使学会了人类的全部知识,但若没有批判性思维能力,他最多算一个“知识库”,但还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也不可能是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4]我国的教育培养了大批有知识的人,而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者甚少,这从“中国制造”的大起大落中可见一斑。或许是受国外批判性思维教育思潮的影响,也可能是受“中国制造”的大起大落等诸多因素的刺激,在上世纪末,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中国人何以如此缺乏创新,批判性思维能力才在国内开始受到重视。
(二)批判性思维缺乏的原因分析
1.中国文化传统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先秦时期的文化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自秦汉以后,为服务于封建统治,人们的思想受到了禁锢,形成了服从权威﹑师道尊严﹑尊重长辈的文化传统,批判与质疑常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行为。尽管也曾出现过重视逻辑(以实证为主)和实践的墨家﹑重视思辩的名家等,但均受到儒家正统文化的排挤,也最终使得中国文化传统缺乏以实证和逻辑推理方式做分析的论证思维,这些因素既限制了人们的独立思考,也不利于人们的批判性思维养成。
2.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体制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教学仍以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为主,强调教材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计划。当然,这样做对知识的传授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却并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尽管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对学生一再强调不懂就问,但当学生的问题老师一时不能回答时,大多数老师不是为学生寻找答案,而是回避或压制,甚至觉得学生在故意刁难而批评学生,这也是我们现在的学生很少问问题﹑不问问题的主要原因。过去我们总认为学校就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然而,处在知识快速更新﹑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代,这种搬运式的学习方式对创新思维的扼杀也越来越明显。中国人勤奋好学却缺乏对知识的质疑和反思,如改革开放以来,那些可复制﹑科技含量低的技术,我们一学就会,也因此“中国制造”遍天下,但那些科技含量高的技术是难以复制的,也造成许多科技含量高﹑国际竞争力强的产品很少,如发动机﹑电子芯片等,也使“中国制造”走向衰弱。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生在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学习方法,更应当学习思维﹑学会独立思考,提升个人的核心能力。然而,排斥质疑精神的中国文化传统和现行的教育思想及教学体制,造就了一批批有知识缺思维的人才。教育改革提出的全方位育人的素质教育,一旦遇到以分数论英雄的高考这一指挥棒,就无不铩羽而归。因此,切实进行教育改革,转变人才培养观念,要在全社会形成统一认识,教育的目的不单是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更需培养既有知识又有智慧的﹑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好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训练来培养,因此,只要多加训练,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并非高不可攀。
如前所述,思维是个人最重要的能力素质,而逻辑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素质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但目前国内高校的逻辑教学主要讲授形式逻辑,以知识的系统性为主,理论性强而实用性与针对性相对不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要真正提高学生学习逻辑的兴趣,使之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就要使逻辑学走下神坛,离开象牙塔顶,回到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中来。从目前逻辑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高校要单独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恐怕较难,因此,我们可以尝试把批判性思维教学嵌入到逻辑学教学之中。
(一)引入批判性思维更有利于概念意义的澄清
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等,并且常常抛开思维的内容仅研究思维的形式,这不但使本来源于生活的逻辑教学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不能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生学习逻辑的兴趣难以激发。
一般来说,一个语词能表达多种含义,有本义和引申义。若要了解某个语词表达什么意思,只有将其置于语句中使用,才能真正明白它的意义。有时即使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由于对话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所拥有的信息量的不同,说话者的意思和接受者的理解可能仍然存在差异。如某酒店重新装修,在大堂有一些新进设备,其中有台新设备上贴有“消毒洗手机”,营业后不久就陆续有人投诉手机坏了。这个例子中的酒店贴标签的人使用有歧义的概念,而哪些洗坏手机的人更缺乏批判性思维,只要稍加思考就不会这么做的。
日常生活交流时,无论你要表达思想还是准备接受别人的观念,都要求使用清晰和准确的语言,进行论证或反驳时更是如此。虽然形式逻辑也要求概念清晰和判断准确,但当真正出现概念模糊或判断失当时,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形式逻辑就会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一个语词或语句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就会产生歧义。这种歧义常表现为不合理的论证貌似合理,尤其是被说话者故意用模糊概念﹑混淆或偷换概念﹑转移论题﹑断章取义等手法设置陷阱时,粗心的读者或听众常会为其所惑。如2015年国庆期间的“青岛天价虾”事件,从38元一份到38元一只,从基围虾到海捕大虾,店家通过混淆和偷换概念达到故意敲诈顾客的目的。
因此,只有置身于语言环境之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论证中语词和语句进行大胆质疑,澄清语词和语句的意义后,再作出决断,这样才会思维清晰,才不会为其所惑,为其所迷。学生也会在学习中收获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对逻辑学习的兴趣。
(二)引入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推理和论证的有效性考查
1.批判性思维弥补了形式逻辑思维的不足。推理是根据前提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在形式逻辑中,一个有效的推理要求前提为真(可以是假设为真而不要求事实为真),并且推理的形式正确。因此,我们在进行推理时,只要按照逻辑推理规则,结论是从真的或被认为是真的前提推论出来的,这个推理就是有效的,至于结论是否符合事实,形式逻辑不予考虑。如,“长沙人都会说长沙话,所以,他会说长沙话。”形式逻辑认为这是一个有效的省略三段论推理,这个推理一定符合事实吗?有没有不会说长沙话的长沙人?“长沙人”的含义清晰吗?是户口所在地﹑出生地﹑籍贯还是长期居住地?可以看出,符号化的形式逻辑对于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帮助不大,合符逻辑的推理并不一定合符事实,也正因如此,形式逻辑才累受诟病。
而批判性思维则关注人们的日常思维,要求对给出的断言或主张提供恰当的理由和做出合理的论证。论证是诉诸推理的说理方式,重点关注论据的真实性﹑相关性及结论的真实性﹑可信性,论证必须断定论据(前提)真实并与论点(结论)间在内容上有联系,虚假的或不相关的理由不能成为任何主张或结论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的保证。因此,在逻辑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就是要求我们进行推理时不但要使用正确的推理形式,更重要的是保证结论的真实性﹑可信性,即必须对论据的真实性和相关性进行考查。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就是关注人们日常生活的逻辑思维。
2.引入批判性思维重在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论据通常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论证的过程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一般来说,论据(前提)包括被当作真理的公理﹑定理﹑规律﹑定义﹑规定等,以及假设﹑直觉﹑经验﹑证词﹑类比﹑推论等,还有权威﹑专家﹑学者﹑长辈等的建议﹑意见。就绝大多数人而言,以上面这些作为前提进行推理时都不会怀疑,极少数人即使有怀疑可能也不会提出质疑。其中直觉﹑经验﹑他人证词﹑权威的意见﹑案例﹑类比等由于其取样范围小﹑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其可靠性容易受到质疑。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身处于“枪打出头鸟”的文化氛围中,质疑常会冒一些意料之外的风险,也会使这些极少数清醒的人更多时候选择沉默。因此,哪些懒于思考,寄希望于别人的质疑而乐享其成的人,其结果常常是从上当受骗中吸取惨痛教训。
如被冠以当代“中医食疗第一人”﹑“神医”﹑“京城最贵中医”的张悟本,自称用食疗(仅吃绿豆﹑百薯﹑茄子等)方法治愈了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甚至红斑狼疮等疑难杂症,多次走上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节目,挂个普通号需要500元。他的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的销量已超过300万册。直到2010年5月“悟本堂”被查处,骗局才得以收场。同样,号称“养生作家”﹑“健康教母”的马悦凌称“生吃泥鳅能去肝火”﹑“生吃泥鳅治渐冻人”﹑“土豆养生”等,致使100多人因为生吃了泥鳅而患病入院,人们才发现《不生病的智慧》一书中的偏方很多是误人﹑害人的。
为什么这些专家这么容易就能使人上当受骗呢?我们可以找出以下原因:一是用一些似是而非﹑似理非理的东西忽悠人,二是假借伪造各种头衔迷惑人,三是利用人们渴望健康又少花钱的心理迎合人。其实这些人的谎言或骗术并不高,只要多点思考﹑多点质疑﹑多点求证,就可以揭穿诸如“食疗包治百病”的谎言。所以,人们容易上当受骗的深层原因是他们缺乏批判性思维,他们相信权威﹑迷信专家,即使有疑问也宁愿选择附和盲从而懒于思考。总之,如果一个人缺乏起码的理性判断﹑推理能力,那么他不上“张神医”的当,就会受“马教母”的骗,这也是时下仍然有大量胡说八道的“专家”存在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进行逻辑教学时,引入批判性思维教学,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利用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所谓的潮流或时下流行的鲜活实例,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日常生活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懂得批判性思维的人才不会盲从附和或者盲目相信权威,不致被一些荒谬的流行观念或权威所左右。
3.提出质疑最有效的方法是考查论据的真实性。质疑是全方位的,要想知道主张和论题是否真实,首先就要考查论据是否真实,如果论据不真实,即使论证形式正确,也会犯“论据虚假”的逻辑错误。有时,要证明论据的虚假并不容易,因此,对论据追根索源,即对论据来源的查找是最有效的手段。首先,要考查论据是否已经是被证实为真的理论和已经发生的事实;其次,要考查该论据的真实性是否依靠其他条件来支撑,进而考查这些条件是否真的存在,是否已经得到证实?如果论据仍是有待证实的命题,就会犯“预期理由”的逻辑错误。我们来分析下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
9月8日淮南师范学院学生袁某扶桂某一事,事情可谓一波三折,直到9月21日,警方认定此事为一起交通事故,并向该起事故的双方当事人下达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网上未公布全文)。以下是一些摘录:袁某骑自行车“由西向东行驶至……路段时”,与“由西向东在其前方步行”的行人桂某“相刮擦”,致其“倒地受伤”。袁某承担主要责任,老人承担次要责任。对于袁某微博的质疑,交警的解释是:“小袁和桂老太收到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都未详细说明事故认定的核心证据是根据淮南市公安局龙泉派出所调查取得的事实和我大队现场勘查情况,作出认定。小袁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5条和第38条法规,没有右侧通行,也没有在确保安全﹑畅通的原则下通行,负主要责任;老人违反的是第36条法规,没有在人行道通行,负次要责任。”23日下午,北青报记者致电淮南市公安局宣传处,负责人表示,“小袁微博中提到的警察的解释,那是小女孩说的,是很不负责任的,如果她说警察这样说了,那她可以拿出证据来。”当记者询问警方是通过什么证据作出事故认定时,该负责人说:“我们肯定是有证据的。如果他们最后提起民事诉讼的话,我们也会向法院提交我们的证据。”随后便挂断了电话。到10月10日该事没有其他新消息。
从逻辑角度出发,至少可以提出这样一些疑问:疑问一,“袁某骑自行车由西向东行驶至……路段时”,与“由西向东在其前方步行”的行人桂某“相刮擦”,致其“倒地受伤”。同向移动,骑车从后与行人相刮擦,没有具体说明是如何刮擦的,致其倒地受伤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证据确凿吗?疑问二,如果不能确定撞人的事实,那么,认定小袁“负主要责任”,老人“负次要责任”的结论,存在预设理由吗?疑问三,“根据淮南市公安局龙泉派出所调查取得的事实和我大队现场勘查情况,作出认定。”这里的“调查取得的事实”和“现场勘查情况”为什么不能公开,能够面对质疑吗?疑问四,当被问及警方是通过什么证据作出事故认定时,其解释为“我们肯定是有证据的”,让人不解的是这些证据应当不涉及国家机密,何以警方不公开这些证据还原事实真象,既还当事人以清白,又不会让人感觉警方是乱下定论,诉诸权威?
由上可知,警方作出认定的根据是“调查取得的事实”和“现场勘查情况”,往上追索是由于“相刮擦”,而对于认定“相刮擦”没有进一步的说明,其是已被证实的事实还是证人证言?如果“相刮擦”不是事实,那么,认定就犯了“论据虚假”和“预期理由”的逻辑错误。因此,在逻辑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考查推理形式是否正确,更要质疑推理的前提和结论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4.辨别谬误最有效的途径是考查论据的相关性。有时,即使论据是真实的,但是否就足以支持论题,有了这些论据是否就能充分地推出结论?是否还有论证没有提及的其他原因?从前提推出结论,除了已经表述的论据以外,是否还需要假设其他条件?这些条件是否成立?是否存在未被提及的更有力的证据?尤其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当需要使用来自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的信息作为论据时,这种考查就显得更为必要。如果论据不足以支持论题,常会产生“推不出”或“不相干”等逻辑谬误。
如,微信圈经常能看到这种广告:“某某出版社读者服务部,招收兼职打字员,每天工资至少100元,每天2-3小时,适合在校学生。家里﹑网吧均可工作,工资每日结算。”这类零门槛﹑高收益的网络兼职的诱惑性实在太强,你有没有想试试的感觉。但只要你去试,那不被骗都难。因为接下来就会被要求交纳诸如“资料审核金”﹑“注册手稿费”﹑“诚意金”﹑“保密金”等不同名头的小费用,当你感觉有些不对劲,而要求退款时,对方一般先是敷衍,之后却杳无踪影。其实,只要稍加思索,就能从广告中发现漏洞。试想,在电脑普及的今天,还会有作家或科研人员不会打字?还会有出版社收手写稿?即使是纸质稿,也可以通过扫描等快速录入,还会花重金请人打字?每天2~3小时能赚100元,一天工作8小时就是三四百元,月工资万余元的员工难聘吗?如果能对这则广告稍加质疑,多点理性思考,就会发现广告语中提出的理由根本就推不出会存在这么一个好工作,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又如,在张院长是否有受贿行为时,“有人说张院长有受贿行为,这不可能,他参加工作三十余年,工作很积极,平时生活简朴,还是一名老党员,工资也是最高的,他怎么可能受贿呢?”这里提供的证据可能都是真实的,但是,这些与张院长有没有受贿行为有多大的关系呢?
综上所述,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今世界,本已不善于逻辑思维的国人,无意间已使谬误充斥于各类信息之中,再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散布虚假信息,更有一些人为达到欺骗的目的故意设置陷阱﹑谬误,更是让人防不胜防。因此,人们要想身处信息海洋不迷航甚至不被淹没,就要大胆质疑;要想自己的观点能被人接受,就要理性思考,时刻反思,也就是提升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在逻辑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逻辑的兴趣,更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达到个人核心能力提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Ennis R H.A Logical basis for measur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4:4-10.
[2]杨武金.论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作用[J].宜春学院学报,2007(12):4-7.
[3]刘叶涛.批判性思维及其社会文化功能[J].学术论坛,2009(9):30-33.
[4]钱颖一.批判性思维在教育中的作用[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3):5-7.
责任编辑:安国江
Critical Thinking
——Let Logic Return to Daily Life
WU Cheng
(Hunan Judicial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Changsha 410131, China)
Abstract:The logic teaching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marginalized.As this course lays stress on the form rather than the content and keeps divorced from people's daily life, the students tend to have less interest in learning it and it is regretful that most Chinese people lack the abilities of logical thinking.How to enhance students'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within limited teaching hours has become a key issue in the reform of logic teaching.Since critical thinking concerns people's daily life, its introduction into the logic teaching may guide students to question and reflect on the living examples, and help them experience the glamour of the logic in the process of reasoning, argumentation and identifying fallacies.These tentative efforts may contribute to enhanc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logic and achieving the goal of improving people's logic attainments.
Key words:critical thinking; logic teaching; thinking in daily life
DOI:10.13310/j.cnki.gzjy.2016.02.016
[中图分类号:B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95(2015)02-0102-06]
作者简介:吴诚(1969- ),男,湖南浏阳人,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逻辑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逻辑学。
基金项目:湖南省“十二五”教科规划课题(CXJK012CZJ068);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特色科研团队(2014TSKY003)。
收稿日期:2015-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