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同济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1804)
工科大学生实践教学中几个基本问题的初步探索*
金明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1804)
摘要:对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社会现实下,在实践教学中大学生动手能力与实验能力却日益下降的事实面前,进一步认识工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迫切性,掌握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规律性,探索开展专门的实践教学的靶向性,在工科高校大学生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从工科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可能的解决途径,期望达到的效果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意见,以期给大学生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实践教学;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1]的重要性在本科教学阶段表现得并不显著,学生参与了各种实践教学活动,例如课程设计、专业实验、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大学生都能通过考核且得到不错的成绩,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但是毕业后,在本科生就业、读研等进一步的人生过程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断被放大,动手能力的缺乏与创新能力的不足[2],给社会“大学生不过如此”的错觉。
但是实践教学绝对不是职业教育,现在个别大学混淆了实践教学与职业教育的界限。实践教学是锻炼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实践中学习新的知识;是研究能力,能在实践中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的能力;是思维能力,具有开创性、广泛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想象力。良好的实践教学就是锻炼大学生的这三个方面的能力,而这些是理论教学所不能提供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行发展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生自信和社会适应力[3]。同济大学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突破的一个重点方向。但是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依然是不争的事实,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个人主观上的思想惰性
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根源之一在于大学生的思想惰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指人们有目的的改造、适应社会和自然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所以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必须有目的性,也就是说主观上必须是自愿的。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出发,把实践准确定义为:实践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活动,即“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而现在大学生实践教学的问题就是缺乏实践的主体,实践教学中大学生按部就班地参与,沿着既定的路线或者实验方案来进行教学活动,也就是“手在动而心不在”,思想上走号,不会去用心思考实践的意义,如何解决大学生个人主观上的思想惰性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
(二)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个人的认识误差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要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必须想办法增强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大学生混淆了实践教学与职业培训的差异,因为课程对于将来工作关系不大,因此对于实践课程兴趣十分缺乏。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经营管理、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工作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活动相结合的动手、动脑综合能力。这种认识的误差也混淆了个人兴趣和实践中的思维能力锻炼割裂。
(三)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各种不足
李韶华等人总结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也有不足[4]。首先,教学内容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其原因在于高校缺乏先进的实践教学平台或者校企合作渠道不足,学生不能在实践中学到新技术、新方法,这也是学生兴趣不足,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其次,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单一,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5]。“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方式不需要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学生严重的思想惰性限制了能动性的发展。另外,实践的内容固化,标准宽松,学生应付现象也非常严重;再次,实践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缺乏针对性,没有完善的实习基地建设,无法保证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高校对很多实践课程的要求过低,评分标准宽松,实习或设计结束后只要求交一份实习报告或设计书,学生在实践课程中认真与否都能拿到不错的成绩。
工科大学生实践教学的不足与大学生主观问题与高校实践课程建设的客观问题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现了问题所在,就可以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道路。目前高校层面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实践教学的改革核心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大学生技能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加大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实践教学资源[6]。这些真知灼见从客观上提出了完美的解决之道。但是作者认为,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核心因素还在于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客观环境的引导。总体来说,是一种从内而外,再从外而内的循环促进过程,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一)社会现实驱使大学生自觉加强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
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之后(大三为主),理应对基础知识充分掌握,但是现实是大多数同学因为实践教学经历的缺乏而尚有很多基础知识不能做到融汇贯通,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那是否是专业实践教学真的毫无意义呢?很明显这不是事实。经典的实验内容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以作者从事的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为例,本体聚合、溶液聚合、乳液聚合和悬浮聚合这四大聚合方法相信永远也不会过时。所以实践教学的改革出发点应该是如何调动大学生的主观意愿,让学生乐于做实验,想做实验,从实验过程中得到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的融会贯通。作者认为只能是学生主动释放他们的热情才可能实现,否则无论实践教学的平台建设多么完备,实验的设计多么完善,实践教学的资源多么丰富,都不能解决大学生实践能力低下的根本问题。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让大学生自己想做实验才是改革的最关键步骤。
(二)大学为迎合社会需求对实践教学的进一步重视
重视实践教学最大的关键是增加教学时间,就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的比例分配。以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同济大学的教学周期做一对比可以体现出一些明显的差异。新加坡国立大学每年两个学期,每个学期有14个教学周,2个考试周,共32周,其余20周学生可以自由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或者是科研活动。同时第三学年理论教学很少,主要为实践教学,大四的毕业设计为一整年;同济大学每年2个教学学期,每个学期17个教学周,2个考试周,每年38周,理论教学持续到大四上学期,毕业设计的时间是16周。这组数据的比较和两个学校的国际排名不能说明实践教学的时间决定了大学的建设成果,但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可以允许去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没有时间安排作保证,再好的平台也只能是大部分时间在闲置。
靶向性就是瞄准目标,针对性的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一方面提高实践教学在本科生阶段的教学时间,而且是大幅度的增加教学实践和自由实践时间,例如假期。因此,作者认为,破解工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的靶心就是提高实践教学的时间比例,这比什么都重要,是这场涉及全国各高校的轰轰烈烈的实践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第一步。另外,如何去分配时间也是一个关键问题。以同济大学材料学院为例,近年来在大学生创新实践(SITP),也就是本科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中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过程中发现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时间安排问题。学校和学院层面在排课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实践教学的规律性,导致学生的时间非常分散,而很多实验需要长时间的观察与操作,大学生只有周末有可能进行,而安全问题导致不可能让本科生独立进行实验。作者认为教学周的调整较为困难,但是在理论课程安排上为实践教学预留出时间窗口就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每周安排一天半左右连续的时间段能没有理论教学的课程,大学生就可以安心进入实验室,作为教师也自然有时间去辅导,只是一个老师与学生共同解放的问题。
自由的思想、良好的平台、充足的时间,这三者的结合是工科大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培养的大学生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教学引领大学生的思想,使其重视实践教学的意义;通过平台建设,在素质教育的总体模式下加大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调整教学方式,给予大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从事不同的实践活动,允许他们犯错,允许他们从洗个烧瓶开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后备军。
参考文献
[1]宗士增,曹洪.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长效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11(9):81-83.
[2]阎国华,邹放鸣.大学与社会的共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适度关系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200-204.
[3]尹秀玲,张斌,杜立文,等.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3):86-88.
[4]李韶华,吴文江,韩彦军.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2):118-121.
[5]金明,周磊鑫.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中“迷思概念”与“创新性思维”的分析[J].大学教育,2013(7):85-86.
[6]汤佳乐,程放,黄春辉,等.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J].2013,32(1):88-89.
Abstract:Society requirements for the engineer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re increasingly high and their practical abilities and experimental abilities are getting serious at the same time, all these facts make th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in the 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 becomes more and more urgent. To master the regularity of practice teaching and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 many universities have carried out effective reform. In this paper,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practical abilities, the possible solutions and the desired effects for the reform have been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help and inspiration to the reform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
Keywords:practice teaching; quality education; innovation; experimental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5-0087-02
*基金项目:2015年同济大学教改项目“本科生4I培养模式建设”资助(编号:0500104075)。
作者简介:金明(1976-),男,汉族,上海人,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分子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