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内蒙古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及效果评价
——以《国学与人生》课程为例
王蕾
(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
摘要:本文以《国学与人生》作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代表,分析了该课程进行考核方式的具体措施和效果评价。通过强调全程化、多元化、互动化的考核方式的改革,一方面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也逐步提高,最终形成良好的教学相长局面,为学校良好考风、学风的形成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探索。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效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教育家杨叔子先生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所以,以人文精神为核心教育目的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些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继承民族传统,坚守人文精神,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应该有扎实可行的措施。只有将潜移默化的教学与科学多元化的考核相结合,摆脱单一的考评内容和机械的考核方式,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使其成为一个真正“和谐发展的人”。
素质教育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88年,是柳斌在《人民教育》发表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文中。随后,原国家教委在1995年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52所高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正式揭开了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序幕。根据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文化素质是大学生各项素质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意见》出台后的十多年来,几乎全国所有的高校都在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并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但关于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却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胡显章、李曼丽提出:“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个体化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人’为目的”;王义遒、金顶兵认为,“全面的文化素质教育,应该包括科学精神的培育和认为素质的培养两个方面”;王全才认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学文化学习来锻炼和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是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大学生健全的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包括一般的自然科学技能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从以上观点的介绍可以看出,学界普遍认同文化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方面,而讨论较多的,或者说更受关注的是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学者们普遍承认人文教育在文化素质提高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传统优秀文化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的最大特征是专业性强,由于自身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办学目的,专业的具体划分是必要的,这样的目的直接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会将大部分时间投入某一领域的学习。而且,根据中国的特殊情况,几乎所有的高中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已经进行了文、理科的选择,这样的人为规定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偏科”特征。当然,这样的规定有利于学生更加专注的学习某一类性质的学科,以争取更高的考分而考入理想的学校。但是,这样也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出现严重的缺陷,在未来更加深入的学习中陷于过窄的学术视野,最终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为了能够弥补过早文理分科和专业学习的窄化,国家和学界都积极倡导要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同时以国家文件的形式强制使其成为大学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必要组成部分。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检查评测功能、激励与促进功能以及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功能。进一步说,课程考核本身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它必须和教学本身密切结合,成为教学的一部分,体现教学作用并服务于教学,这才是现代教育考核的精神。这一点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尤为重要,因为根据前文的分析,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性质与专业类课程并不一样,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弥补文理分科和专业窄化的缺陷,核心是增强学生的个人能力、拓宽学术视野,通过人文关怀而达到具有某种责任意识和更加高远的理想情怀。也就是说,考核的重点是能力、情怀、视野而非具体知识的记忆及应用。而现行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考核的实际情况是依然采用传统的书面闭卷式考试,学生60分及格万岁。这样的考核方式一方面不符合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不能很好的展现基于能力提升的教学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此种考核方式会使学生更多关注期末考试而忽视平时的学习过程,出于功利化的目的,甚至出现作弊的现象,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展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尤其我校是一所以理工专业为主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充分考虑这一情况,结合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特点和成长规律,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以《国学与人生》课程为代表,介绍一下我们在该课程考核方式所进行的改革措施。
(一)由期末考核变为全程考核
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投入程度,教师借鉴了国外通识课程“多次+平时”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把考核的周期从单次的时间点变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时间段,从而督促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鼓励他们与教师积极互动。具体的做法是:整个课程考核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各占总成绩的50%。此处我们大大提高了平时成绩的占比,给予它与期末考试成绩一样的地位,目的在于强调、突显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从外力上强制迫使学生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课程的学习。
在平时成绩的部分,我们又分为出勤率、课堂发言和提问、随堂测试三个部分,其中出勤率占30%,课堂表现和随堂测试成绩共同占70%。整个学习过程会安排4次随堂测试,形式将以人物点评、事件感想、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前两者要求每位学生根据教师所讲授内容即兴书写500字的内容;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分成不同组(每组6-8人)经过15-20分钟的组内讨论就同一问题给出自己的观点并且选择一人代表本组进行发言。分组讨论发言后,教师会当堂给予点评,即兴写作会在下一次授课时给予点评。课程学习过程中,每一次学生进行提问、发言都会给予5-10分的加分,每次加分直接计入4次随堂测试的平均成绩内。
注:课程总成绩=【出勤率*30%+(随堂测试总成绩/4+课堂提问和发言成绩)*70%】*50%+期末成绩*50%
这样的考核方式将课程的考核全程化、平时化,考核过程中教学互动的次数也明显增加,真正做到了对于学生能力的训练。而且随着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加深,学生对于课程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
(二)不设限制,鼓励创新
与平时考核的要求相比,期末考试,我们没有按照传统的考核方式,简单的用试卷或论文的形式,相反本课程不对学生做任何形式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从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灵感来完成自己的最终考试,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唯一要求是尽量进行原创。从学生已经提交的作品来看,形式十分多样,有的学生会背诵或默写一段篇幅较大的经典古文或诗词;有的学生以新的思维方式对古典小说的人物进行梳理和分类;还有的学生亲自动手创作了一首诗词或一幅画作;还有学生为一首古诗词进行编曲,并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演绎。通过这些完全不同的方式,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看到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后的收获。这样的成果不仅真正符合了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而且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想象力,为今后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动力,真正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评价标准及形式的多样化
以往考核方式的评价标准就是分数,在此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中,我们把教师对于学生表现的评价也加入其中,使得评价标准从单一变得多样化。这些评价一部分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口头评价,也有一些是在随堂测试和期末作品的文字评价。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希望传达给学生一种多元的认知理念,成绩不仅仅是获得的分数,更是教师的认可和点评,希望学生从内心可以对课程产生归属感和参与感,更多的与任课教师产生良性的互动,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内化。
经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下面将具体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不同的角度介绍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一)学生角度
1.加深了知识的掌握程度,降低了考前突击学习的比例
根据我们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的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有79.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考核方式的变化加深了他们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70.8%的学生认为此种考核方式可以避免考前突击。
2.与教师交流次数增加,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关系
由于在考核过程中特别增加了关于教学互动的设计,学生在结束学习后给出了比较令人满意的反馈结果,有81%的学生同意“学习过程中与老师交流的次数增加”的说法。
3.提升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77.2%的学生同意“我认为考试改革有利于提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的说法;有高达84.8%的学生利用图书馆等渠道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大幅增加。
(二)教师角度
1.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同时增加了教师工作量
有79.7%的学生认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促进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有68.4%的学生认同“课程考试改革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这一说法。
2.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接近一半的学生,即49.4%的学生会向低年级同学或其他同学推荐此门课程。这表明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以及课程的认可程度,通过这样最为有效的口碑传播和累积效应,教师的教学成果将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这种认可也将激励教师更加努力地提高个人教学水平,进一步设计和完善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教学组成部分,最终形成良性的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的双向互动。
(三)学校角度
1.降低作弊比例,形成良好的考风、学风
调查结果显示,45.6%的学生在“在当前的考试模式下,我班作弊同学占全班的比例大约是”这一问题的选择是“10%以下”,17.7%的学生的选择是“10%-29%”,这表明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作弊情况比较低;82.2%的学生认为“考试改革有利于良好考风的形成”。
2.间接提高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
70.8%的学生认为“我校的本科文化素质类课程考核方式必须进行改革”,说明大多数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的考核方式存在不满,而对问题“我对自己所经历的考试方式改革满意”做出判断时,70.8%的学生表示满意;73.4%的学生认为自己所经历的课程考核改革方法是科学的。我们根据这样的结果可以说,本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直接回应了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的不满与期望,间接的改善了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满意程度。
经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说关于此次《国学与人生》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效果是极为显著的。通过强调全程化、多元化、互动化原则的考核方式的设计与实施,我们看到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看到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更看到了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良性双向互动关系的形成。以上种种成效都进一步促进了我校良好考风、学风的建立,同时也间接提高了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当然,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还有许多可以完善和进步的空间,下面根据我们的实践工作经验对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希望能给予大家启示和借鉴。
(一)增加社会实践机会,最好可以与校园课外活动相结合
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都反映应该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这是学生真心渴望和期待的,当然考虑到现行的办学条件,我们建议可以尝试课程考核与相关校园课余活动相结合,把课程作品、考试作业等转化为活动的参与,例如我校每年都会举办的常规活动“百家讲坛”,旨在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并且把所想所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活动本身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一个非常好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如果我校教务处和团委进行合作,尝试把课程的考核方式改为参加该项活动,任课教师参与活动的评选,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手段
数字化带来了世界的“第三次革命”,互联网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文化素质类课程的教学、考核环节应该加入对学生更有亲切感的新媒体手段,例如开设网上学习、讨论小组;建立课程微信公众号、认证微博,增加教师与学生的线上交流;甚至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把考核的结果以网页的形式呈现,以供教师、学生浏览。
(三)丰富教学手段,以不同形式的手段吸引学生
现行的课程教学还是相对单一,主要以教师教授为主,我们建议应该丰富教学手段,例如课程可以改为专题性的讲座,邀请不同领域的相关教师;还可以采用经典原著阅读的形式,教师布置阅读书目和阅读任务,每次课程由教师带领以读书分享会的形式进行;另外也可以带领学生去校外参观博物馆、观看相关艺术演出。这些教学手段的丰富必然会带来考核方式的丰富,也会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四)缩小班级规模,为教师配备教学助手,保证教学质量
课程考核方式的变化,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建议应该缩小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的班级规模,同时为教师配备教学助手,或者给予教师相应的助教岗位名额,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从课程学生中选择。教师的全身心投入是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成功的前提性条件,所以学校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M].许良英,等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2]杨叔子,王湘,刘平清.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文化身份证[N].广州日报,2014-10-17.
[3]陈少徐,许巍,尹光彩,等.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综述[J].社会工作与管理,2009(S1):9-11.
[4]胡显章,李曼丽.文化素质教育与创造性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0,21(1):43-46.
[5]王义遒.文化素质与科学精神——谈学论教续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1.
[6]王全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浅论[J].中州学刊,1997(3):141-13.
Abstract:The paper takes the course of "National Classical Culture Studies and Life" as the representative curriculum of the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and analyzes the assessment methods and the effect evaluation. By emphasizing the diversified and interactive reform in whole process in the assessment method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improved on the one hand, and gradually the students study more actively and autonomously on the other hand, ultimately making a good situation where teaching benefits teachers as well as students. It also helps to make a good style of study and examination.
Keywords: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course assessment methods; reform; effect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5-0152-03
作者简介:王蕾(1983-),女,陕西大荔,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博士,现为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网络传播和高等学校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