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秀,钱万成
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现状及培养策略
——以长春市为例
丁明秀1,钱万成2
通过对长春市几所小学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发现,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儿童文学理论知识欠缺,儿童文学作品阅读不足,对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推广、阅读指导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对策与建议。
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
所谓“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儿童文学素养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对儿童文学进行研讨、阅读中形成的知识水平和文学艺术涵养”[1](68)。而对于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究竟涵盖哪些内容,理论界历来看法不一。北京师范大学的陈晖教授认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对儿童文学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对儿童文学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丰富的阅读儿童文学的经验;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能力和技巧。[2](154~155)
那么,现今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到底如何呢?为此,笔者作了相关调研。本次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吉林省长春市四所小学(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小学部、长春市第二实验小学、长春市朝阳实验小学)中选取了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师作为调研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一)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知识欠缺
访谈中,受访老师一致表示儿童文学理论知识非常重要,然而真正学习、掌握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教师并不多。本次调查的小学语文教师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占72.2%,但只有 11.8%的教师系统学过儿童文学这门课程,而占据这个比例的教师大多工作年限不超过五年。此前高等师范院校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并不多,而且此课程多为学时不多的选修课,这让许多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师缺少了职前全面系统学习儿童文学理论的关键环节。62.8%的教师表示,“学过一些,但不系统”,访谈中我们得知,这些教师对儿童文学理论的了解大多是通过自学。而25.4%的教师则表示,完全“没学过”。
调查中,对“儿童文学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的回答多集中在“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等表象特征上。在“你认为儿童文学对儿童的成长有哪些作用”的调查中,答案集中在“增长知识”、“思想教育”两个方面。这些回答,让我们看到了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认识的模糊和片面。不仅如此,访谈中我们发现,教师不清楚儿童文学的发展史,对儿童文学各种文体的认识模糊,可见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理论素养的欠缺。
(二)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数量有限
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而且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但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情况却并不乐观。调查数据显示,82.6%的小学语文教师有阅读儿童文学的愿望,但经常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师却只占15%,“偶尔读甚至不读”的教师高达85%。每天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教师不足8%,“没有时间”成为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数量有限的主要原因。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师也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中:一方面,清楚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观上有阅读作品的意识和愿望;另一方面,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没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调查中,让教师列举熟悉的儿童文学作家,排在前五位的是: 安徒生、格林兄弟、冰心、郑渊洁、杨红樱。可以看出,这些儿童文学作家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而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作者,如金波、孙幼军、薛卫民等却只有25%的教师列举,一些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国外儿童文学作家,如《长袜子皮皮》的作者阿·林格伦、写出《夏洛的网》的美国伟大的童书作家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等却无人提及。
而教师列举的儿童文学作品,依次是《小蝌蚪找妈妈》、《小马过河》、《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中外经典作品。访谈中我们发现,教师多倾向于阅读更具文学性和教育性的作品,对于时下流行的儿童文学作品,如那些冒险、科幻、悬疑、游戏类的作品,他们了解得并不多。就体裁而言,教师的阅读多偏向于童话、儿童小说,对于儿童科幻作品、儿童话剧等关注度不够。由此可见,多数语文教师真正阅读过的儿童文学作品数量有限,种类单一,他们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认知和阅读还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三)对儿童文学的阅读推广、阅读指导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意味着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小学语文教师面临新的挑战。教师的推荐、引导与阅读习惯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孩子的阅读选择和阅读习惯。访谈中,许多教师明确表示,“引导不足”是小学生没有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主要原因。
在“是否对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推荐”这项调查中,有62.3%的教师表示“经常推荐”,36.2%的教师“偶尔推荐”,另有1.5%的教师坦言“从未推荐过”。调查数据显示,在向学生推荐儿童文学作品时,53%的教师更看重“有用”。大多数教师要么是根据语文教材内容推荐与教学相关的一些儿童读物,要么是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推荐。这说明,半数以上的教师还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文学,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推荐还存在着功利性和随意性。
值得欣慰的是,有67.6%的教师表示,“经常指导学生的课外儿童文学阅读”。但通过访谈我们也发现了问题,当问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是否有具体的计划”时,大多数教师都表示“没有”,主要是看情况随机进行指导。
调查中我们看到,这几所学校都有图书馆和阅览室,有的班级还设置了图书角,可以说学校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以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小学部为例,教学楼的每层都设有书架,备有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漫画、杂志类除外),儿童文学读物占60%以上,图书每周更换一次。学生每天都有“晨读”,年组还会定期搞读书比赛。
(一)高等师范院校应“必修”与“选修”结合,构建阶梯式的儿童文学课程体系
现在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在校就读时没有全面系统地学习儿童文学相关知识。著名的儿童文学理论家蒋风曾发出呼吁:“希望全国师范院校和文科专业都能把儿童文学列为选修或必修,借以提高全国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3]作为培养中小学师资队伍的高等师范院校应有远见卓识,把儿童文学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现在有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已经设置儿童文学课程,通常是三十多学时,而且多是选修课。但儿童文学课程内容丰富,在为数不多的学时里,许多内容的学习就只能浅尝辄止。为改变这种状况,针对儿童文学课程,高等师范院校可以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起来,尝试构建阶梯式的课程结构体系。具体讲,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开设“儿童文学经典导读”的先导课,让学生对经典的儿童文学文本有较细致的了解;然后进入“儿童文学理论”基础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儿童文学的发展史和基础理论;对高年级学生可以设置“儿童诗歌研究”、“儿童小说研究”等专题课,培养学生研究儿童文学现象的能力。由此就形成了先导课——基础课——专题课这种阶梯式的课程结构体系。另外,可以视课程特点将“儿童文学理论”设定为必修课,先导课和专题课设置成选修课。这种课程设置有利于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丰富知识储备,提高能力,有效提升其儿童文学素养,可以为其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继续教育培训应强化儿童文学内容,尝试开展模块式的儿童文学讲座
继续教育培训是提升教师素养必要且重要的一种方式。笔者的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对儿童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了解和认识,82.3%的教师希望通过进修或培训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 80%的内容选自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发重要,这也进一步说明在小学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增加儿童文学课程,强化儿童文学内容的必要性。
就目前的调查情况看,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不高,但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时期的教师需求,设置不同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可以采用模块式的儿童文学讲座,如儿童文学基础理论讲座,儿童文学文本研读讲座等。培训过程中,可以针对小学语文教师实际教学的需要,将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不仅如此,还应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最新、最前沿的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成果,让教师了解当前儿童文学的发展趋势。
(三)教师应丰富自身的阅读经验,做好学生儿童文学阅读的推广与指导
在调查与访谈中我们发现,对于儿童文学的阅读,许多教师还没有学生读得多,部分教师还只停留在“孩子看什么书我得看看”这样的层面。这样的老师,怎么能向学生展示儿童文学的特殊魅力,又怎么能引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的阅读?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崔峦说:“只有热爱阅读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热爱阅读的学生。”广泛阅读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影响、感染学生喜欢阅读,而且可以提高教师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既要拓展对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广度、阅读数量,又要注重提升阅读质量。首先,教师应广泛涉猎各个时期的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要熟悉传统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而且要了解当下热点儿童文学作品;其次,教师应广泛阅读各种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要探索童话、儿歌等常见的儿童文学体裁,还要努力开拓儿童科幻作品、儿童话剧等阅读领域;最后,教师还应关注儿童文学评论,不仅关注前沿的儿童文学研究动态,还要以理论知识为指导分析、鉴赏儿童文学作品。事实证明,具备一定的文学积累,才能走进儿童的视野,才能了解儿童、认识儿童,拥有丰富的阅读积淀,才能和儿童分享阅读经验,才能有效指导学生阅读。
现在的小学生对课外儿童文学的阅读往往处于无序的状态,诚如北京师范大学王泉根教授所言:“不是没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而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儿童文学作品到达不了儿童的手中。”[4]好的阅读指导能调动孩子的阅读热情,让孩子真正享受到阅读的自由与快乐,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调研结果显示,多数教师认为影响小学生课外阅读不足的首要原因恰恰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的引领和指导,这里的引领和指导包括给孩子推荐儿童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帮助孩子制定和推行课外阅读计划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阅读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调动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兴趣。
另外,为使“课外阅读指导”规范、高效,有必要将其列入教学计划,使之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课程,将课外资源“课内化”。这样,“教师不但有督促、执行、操作、安排文学阅读的便利,还可以集合集体阅读的力量和利用同伴阅读的效应,切实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5](152)。
[1]黄耘:《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研究》,《高教论坛》,2009年第7期。
[2]陈晖:《通向儿童文学之路》,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5年。
[3]蒋风:《儿童文学在中国:作为一门学科的处境尴尬》,《文艺报》,2003年9月2日。
[4]陈莉:《老师,你是否点亮了儿童经典阅读的灯》,《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3日。
[5]陈晖:《儿童的文学世界——我的文学课(教师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责任编辑全红]
G451.2
A
1002-2007(2016)02-0039-04
2015-05-15
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项目编号:2014B248;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第312号。
1.丁明秀, 女,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2.钱万成,男,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作家,研究方向为儿童诗歌。(长春1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