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战略思考*1

2016-03-18 23:45蔡志奇
高等理科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蔡志奇

(广东药科大学 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广东 广州 510006)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战略思考*1

蔡志奇

(广东药科大学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对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与内涵、推动高校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是转型改革的主导者,行业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是重要的参与者。具备转型条件的普通本科院校都应纳入转型范围,可采用“试点实施,逐步推广”的方式进行。高校可从明确办学定位、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实施转型改革。

关键词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近年来,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问题被推向了风口浪尖。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其中包括“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上发表讲话,提出将着力推进三个重点领域的改革,其中之一是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从根本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2014年6月26日,教育部在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到已有130余所高校提出试点转型申请。至此,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这是涉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将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持续和深远影响[1]1-8,对加强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理性思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普通本科高校为什么要向应用型转变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的要求

过去数十年,欧美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速普遍放缓,我国则进入高速工业化和高速增长时期,经济总量迅速超过所有欧洲国家,至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先后启动“再工业化”进程,希望在新的高度上夺回工业发展的主导权,对我国加快工业创新与升级进程形成倒逼之势[2]。与此同时,我国低端制造业面临东南亚国家的“抢食”,成本优势不断减弱,而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低成本、低附加值、高耗能的经济增长模式,生态平衡破坏严重,难以可持续发展。这要求我们从两个方面做出改变,一是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二是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均需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包括数量、层次和结构的多重支撑[3],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其中一种重要的人才类型。但是,目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从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15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4]可以看到,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其中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2.00、1.94、1.81、1.77,往前追溯可发现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持续10年以上。同时,本科高校“同质化”现象严重,许多高校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追求学科专业“大而全”,专业陈旧雷同,人才培养方式与实际需求脱节,还有一些学校盲目追求博士点、硕士点的设置数、论文发表数和国家级课题数[5],这种状况不及时改变将进一步加剧应用型本科人才供给短缺的情况。2015年3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2015年5月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再次强调“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充分说明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二)高等教育体系结构优化与内涵发展提出的要求

普通本科院校的转型一方面有助于明确高校的办学类型,至少在大体上可以把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作为分类依据,将目前的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985”“211”院校;另一类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地方本科院校和民办院校为主。前一类院校所占比例为10%~20%,后一类院校则占80%以上,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类型的需求比例是相互匹配的,即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需求较少,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则是巨大的。另一方面,转型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举措。通过转型,使得职业教育的“断头路”变成立交桥,学生可以从中职教育进入高职教育、本科教育、专业硕士教育,甚至专业博士教育,达到优化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的目的。

目前规模的扩张已不是高等教育发展最主要的问题,转向内涵式发展则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其中一些省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或接近50%,我国已处于普及高等教育的前夜。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2 529所,其中本科院校1 202所,普通本科在校生数15 410 653人。1 202所普通本科院校中,中央部门院校数量为110所,地方院校数量为672所,民办院校数量为420所[6],地方院校和民办院校所占比例共计90.84%,是普通本科院校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把人才分为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两类的话,学术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由中央部门院校承担,应用人才的培养任务则主要由地方院校和民办院校承担。潘懋元先生指出:“除个别院校外,一般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7],民办院校何尝不是如此?也就是说,培养面向地方、面向行业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和民办本科院校的根本任务。然而,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影响,这类院校大多参照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培养学术性人才,这是非常错误的,违背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忽略了学术型人才需求远低于应用型人才的现实。因此,现阶段提出普通本科院校转型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本科院校进行合理定位、特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高等教育体系的内涵建设。

(三)高校自身发展提出的要求

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完成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突出存在以下七大方面的问题: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意识弱能力低;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明显不足;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8]。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违背了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人为地割裂了学校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忽略经济社会在持续发展中蕴含的对高校有利的战略机遇[9],仍在削尖脑袋拼科研项目、谋求新增博士点、坚持以综合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取向,并未充分意识到自身发展的危机,长此以往,将耗费学校办学资源、影响学校社会声誉、造成生源萎缩、引发生存危机。办学目标与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思路不清晰是导致以上问题的根源所在。以转型改革为契机,坚持“面向地方,服务地方”,实现“错位发展,突出特色”,脚踏实地地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绝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二、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谁主导,谁参与

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涉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局,涉及面广,牵涉问题多,整个改革过程将持续较长时间,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政府是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和高校的举办者,且拥有大量可调配的资源,理所当然要主导改革。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注重近年出台的系列相关政策文件的协调性,包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国制造2025》等,全盘考虑问题,强化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实施计划;二是要为转型高校提供充足的政策和资源保障。出台优惠政策、投入专项经费、制定考核标准、加强过程监督与引导。既要充分调动有关院校的积极性,又要防止高校把转型当做获取政策红利的契机,却缺乏实际性改变的情况,还要逐步将高校的发展引入市场竞争环境中,用市场竞争而不是强制性和保护性政策来促使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改变高校对政府过度依赖、政府对高校过度干预、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僵硬、对社会需要和市场变化反应不灵敏、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10]。

要积极引入行业组织参与转型改革。本科院校转型的重点是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的问题,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与行业密切相关,也离不开行业的支持。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对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有深入的了解,对人才需求、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最有发言权。他们参与其中,与高校共同完成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模式的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协同育人平台建设、评价考核的优化等工作环节,对转型改革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要引入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参与转型改革。2008年12月,14所本科院校共同成立“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2013年6月,在教育部的推动下,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35所以应用技术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发起的“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正式成立;2014年4月,重庆6所属于教育部确定转型发展的试点高校共同成立“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2014年11月,“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在安徽合肥学院成立,首批理事单位共有23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的联盟虽有一些差别,但价值取向基本一致,即通过成立联盟的形式,帮助联盟成员明确办学定位,通过成员单位之间或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为行业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供技术服务支撑,并在加快高校转型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谁转谁不转,谁先转谁后转

2014年上半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我国将有六百多所高校转向职业教育,主要是指1999年高校扩招后“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2014年6月27日,教育部官员在国新办对该传闻予以澄清,明确表示“推动600所本科学校的转型”这个表述不准确,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表示:“转型的这些学校可以是新建学校,也可以是办学历史非常悠久的学校;可以是学校里的绝大部分专业都转型,也可以是其中一部分专业转型,面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他还指出:“如果‘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愿意转型,并符合转型条件,从政府角度来说,肯定是鼓励的。”可以看到,国家教育部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即转型高校并不能以“985”“211”“地方性老牌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作为转型范围划定的依据,而是符合条件的都可以转。

有学者认为,1999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是转型的主体[11],理由在于这批高校处于“上有老牌本科院校,下有高职高专”的位置,追求“高大全”、向老本科、老模式看齐的现象十分普遍,办学目标与定位存在较大问题,容易对其自身发展和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造成影响。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出发点主要落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问题上。老牌本科院校的转型条件更为成熟,它们办学历史较长、规模较大,拥有较为深厚的办学积淀和较高的社会声誉,带头转型能起到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再看民办本科院校,它们在转型方面也拥有自身优势。较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它们缺乏政府的财政支持,面临巨大的办学压力,深知“提高办学质量是唯一出路”的道理。它们在人事编制上没有束缚,在教学改革上充满激情,也没有老牌本科院校“积重难返”的压力。因此,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应抱以 “成熟一所,发展一所”的思路。至于哪些高校拥有转型资格,则有待教育部尽快出台相关的设置标准。此外,应考虑“试点实施,逐步推进”的方式,正如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得出的经验:渐进式改革的效果优于激进式改革的效果。

(三)如何构建多元利益共同体

2014年4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驻马店举行的“第三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表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继管理体制改革和扩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变革,影响更为深远。同时,也与每一个地区、每一所行业、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实现这一任务,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由此可以看到,高校转型牵涉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高校、行业企业以及学生,他们的目标函数各不相同。教育主管部门的目的在于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地方政府的目的在于发展当地高等教育事业,获得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高校的目的在于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行业企业的目的在于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学生及其家庭的主要利益诉求在于高质量就业。也就是说,各方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但他们必须成为利益共同体,才能有效推动高校的转型发展。如果不能在政策设计上实现“博弈均衡”,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被各利益相关者合力保持“静态平衡”[1]1-8。因此,应由政府牵头,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使各方利益诉求能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形成转型改革的多元利益共同体,才能保证转型发展高校能够得到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面的支持,这是推动高校成功转型的重要保障。

三、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路径选择

现从高校自身角度出发,对如何向应用型高校转变进行讨论。

(一)明确办学定位

树立正确的观念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少普通本科院校领导是从“211”“985”院校或老牌本科院校“空降”而来。他们深受传统的“培养学术精英、办高水平一流大学”观念影响,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理解也许不够深入,容易抱着“以前我所在的高校如何,现所在的高校又是如何”的思维模式,致力于“向原所在高校看齐”,却忽略了“现所在高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实际,也容易错误地认为“应用型就是低水平,学术型就是高水平”。能否在任期内增加博士点、硕士点数量、增加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平台,能否把“学院”改成“大学”等往往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却忽略了办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高校之间的竞争环境等方面。这是很要命的问题,短期内也许由于“惯性发展”的原因还不致于出现大问题,但长远来看,或许能导致学校一直走下坡路,甚至把学校“搞砸”。因此,领导层对学校的办学定位要有清醒的认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办学历史、办学实际进行准确定位,还要将办学定位从上至下地灌输到行政干部、一线教师和全体学生中,做到思想上的统一。

(二)科学制定规划

发展规划相当于某个时间段内的顶层设计。制定发展规划的目的在于在相应周期内按照明确的目标要求开展各项工作,以期在规划的时间节点达到目标。普通本科院校的转型应有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规划,并在转型过程发挥引领、动员和凝聚作用。规划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实际进行制定。具体而言,规划制定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充分了解高校所在区域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人才需求数量与类型、科技帮扶与智力支撑的重点等等;二是充分考虑学校发展现状。包括分析学科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学科专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的对接程度,师资队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对接程度,从中寻找转型改革的着力点;三是规划的制定要适度超前,明确阶段性目标。应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和学习,加深大家的理解,使大家形成共识,把全校干部、教师发动起来,规划才有可能得以实施[12]。

(三)构建独具特色的专业体系

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根本任务,专业体系布局直接影响高校转型发展的成功与否。专业体系建设应着重把握以下方面:一是要与学科建设相匹配。每所学校的学科建设都有自己的历史与特色,可围绕优势学科构建核心专业群,依托交叉学科构建交叉专业群,利用相关学科构建延伸专业群,形成“三群一体”的专业体系。构建过程应注重各专业群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同专业群应相互支撑,协同发展。二是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结合学校学科建设的特点,围绕地方产业机构发展趋势及其所带来的人才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及时淘汰陈旧的、过时的专业,适时发展新专业,以吻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要形成特色。结合对同类院校的专业设置及建设情况,在专业类别上尽可能做到“人无我有”,在专业建设上努力实现“人有我优”,逐步形成鲜明特色,在区域行业企业中形成较强影响力。

(四)着力推动课程改革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所在。传统的做法是首先形成学科体系,根据学科体系设置专业,再根据学科建设情况开设理论课程,进而围绕理论课程确定实验课程等实践教学内容。在这种模式所建立的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围绕理论教学体系展开的,为理论教学而服务,导致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与岗位技能要求脱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很大限制,毕业以后在工作岗位上仍需经历“再学习、再适应”的过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严重不符。可以考虑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从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出发,首先明确实践能力的素质要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进而围绕实践教学要求,再决定开设哪些理论课程,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13]。课程体系设计不仅仅是从某一岗位需求或职业需求出发,还要充分考虑产业链中岗位群的共性要求和复合能力要求。学术型本科是学科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大A型”结构,讲究厚基础;高职高专是岗位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大T型”结构,注重大量专业训练;应用型本科则是技术导向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大I型”结构,课程内容则不应强调学科角度的系统性、完善性和逻辑性,而是强调它的服务性,强调这门课程对人才培养起什么作用[14]。

(五)大力推进实施协同育人

应用型人才是与学术型人才相对的人才类型。从概念而言,学术人才是指从事揭示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人员,而应用人才是指一切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前者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抽象的价值符号系统构建某个学科或领域的概念、定律和学说,其活动常与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相联系;而后者则是把科学原理应用到社会实践,以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其活动与职业和知识应用紧密相关[15]。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培养过程要按照行业的职业规范制定人才标准,要以技术体系为依据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要以胜任人才培养为原则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以加强能力培养为目的构建“工学结合”为特征的培养模式[16],所有这些要素都指向协同育人的实施。综观近五年国家层面出台的高等教育改革相关的系列文件,不难发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成为反复提出和强调的关键词,原因就在于人才培养过程只有和行业企业协同,才有可能实现培养多规格、多样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六)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如果教师不转型,学校转型就是空话。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在目前本科院校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不少教师的成长之路可以归结为“从学校到学校”“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再到教师”。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性早已成为共识。一是要构建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包括建立青年教师发展中心,建立健全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二是以“内培外引”为主要措施。一方面,针对缺少实践经验的教师,应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和促进他们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共同完成科研成果转化、开展课题研究,促使他们能长期与行业企业接触,深入了解行业前沿、技术进展及人才需求,进而“反哺”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要围绕转型改革,加大力度从行业一线引入具有丰富生产、实战经验以及相关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充实到师资队伍中,完善师资队伍的人员结构。

(七)科学研究向“应用型”转变

“重科研轻教学”“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科研成果无法为教学服务”是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情况。虽有不少高校强调要“以教学为中心”,但人、财、物的实际投入以及政策、制度的制定却严重偏重于科研,使得教学成为“假中心”。同时,科研项目缺乏应用性、科研项目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也是普通存在的现象。这一现状对高校向“应用型”的转型发展构成极大阻碍,既影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又违背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服务面向定位:科学研究侧重与地方、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研究;社会服务强调解决当地生产建设和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7]。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长期以来的评价体系及科研工作导向具有直接关系。因此,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通过对教学及科研评价体系、政策体系的修订及重构,引导和鼓励教师结合教学搞科研,结合产业搞科研,结合行业搞科研,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科研能力、水平及技术贡献率,使科研工作切实服务于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6) :1-8,112.

[2]田德文.欧美国家“再工业化”的启示(势所必然)[N].人民日报,2015-05-22(7).

[3]汪明义.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8) :8-10,36.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15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EB/OL].

[2015-07-25].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wgk/szrs/sjfx/201507/t20150715_214874.htm.

[5]杜玉波.高等教育要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N].中国教育报,2014-07-24(3).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2015-09-11].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4/2014_qg/.

[7]潘懋元.理论自觉与实践建构:高等教育的历史与未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34.

[8]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EB/OL].(2013-11-01)[2014-08-13].http://www.jlgjxh.cn/article/5/guonadongtai/2014/0406/2638.html.

[9]陈斌.我国高校战略发展困境及其破解[J].现代教育管理,2015(5) :22-26.

[10]张应强.从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江苏高教,2014(6) :6-10.

[11]陈小虎.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兼谈创建新型应用型本科[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1) :1-5.

[12]别敦荣.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5(5) :1-9.

[13]陈小虎.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中的十个困惑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 (7) :11-20.

[14]唐景莉,刘志敏.高校转型:重构高教核心价值: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J].中国高等教育,2015 (7) :24-35.

[15]邵波.论应用型本科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4(5) :30-33.

[16]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66-70.

[17 ]吴晓义,唐晓鸣.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指导思想与校本特色[J].高教探索,2008(4):75-79.

(责任编辑李世萍)

*收稿日期2016-04-19

资助项目2014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地方医药院校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综合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GDJG20141165);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项目“广东省应用型本科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JK090).

作者简介蔡志奇(1979-)男,广东揭阳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Strategic Think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from Gener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CAI Zhi-qi

(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 administration office,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The gener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towards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y plays a great role in catering the needs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epitomiz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and connotation,and promoting the university itself development.Moreover,government acts as a leading in this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and is also regarded as a participant in the alliance with industry authorities,organizations and universities.Gener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with transformation conditions should be considered and included in this reform process,which can adapt the strategy of "pilot program and gradual generalization".All in all,we can implement these transformation reforms from the aspects of university-running orientation,disciplines and majors,personnel training,and scientific research.

Keywords:gener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试论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环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