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桥生
摘 要: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潮流中,高师音乐学专业的一切转型与改革都应围绕如何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师范技能”而进行,使学生毕业就是“成品”而非“半成品”。为此,笔者结合多年从事音乐学专业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实践,从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课型与课程及专业内容的改革、实践教学考核考评方式、教风学风考风建设等方面,对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应如何进行转型与改革作了简要的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高师;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9-0208-02
一、引言
为贯彻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四个全面”战略需要,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求,全国一大批高校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都掀起了一股转型改革的新高潮,并分别出台了各校关于转型发展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相应的工作要求。因此,高校的转型发展与改革是目前急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的一切改革都应围绕如何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师范技能”(包括音乐理论与技能、教师理论与技能)而进行,使学生从学校毕业就是“成品”而非“半成品”。笔者从事多年的专业教学与管理工作,现以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为研究对象,针对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转型改革,谈谈自己一些初浅的改革思路与发展设想。
二、不断完善并落实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学校转型发展的重点。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向合作培养、突出“师范”职业能力建设转变,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中心,以整合课程内容与优化课程体系为重点,科学制定并不断完善、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地区基础音乐教育与文化建设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目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具备从事基础音乐教育与教学、音乐艺术实践与表演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改革要反映教学改革成果,要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要,把握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在专业教材建设中,要紧紧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需要,抓好重点规划,注重专业配套、锤炼精品,努力编写出能代表我院专业水平的省级、国家级规划精品教材,并结合专业改革与发展,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完善教材系列;强化实践教材的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多媒体课件的研讨与开发,抓好适应转型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的立体化教材建设。
本着编选并重、择优选用的原则,加强教材选用管理,时刻注意教材的“新”与“优”,积极选用最新出版的、高质量的新教材进入课堂。
四、课型与课程改革
目前音乐学院的课型主要有合班课、自然班课、小组课、双人课等,尤其是技能课主要以小组课为主。十三五期间,应该结合专业特点与课程特点科学设置课型,基本思路如:基础钢琴、形体训练、舞蹈等开设小组课;音乐学专业技能课采用双人课(具体措施可探讨);音乐史论及美学等课程可以合班上课;和声课、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写作等课以自然班上课;钢琴即兴伴奏、视唱练耳等课程以小班(15-20人)上课。等等。在教学中需要强调整体任务学习,强化团队协作意识,达到共同进步。如:声乐双人课中要求学生必须一人弹奏、一人演唱,强调学生弹唱双项技能。
学院要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深入开展调研和论证,合理设置课程模块,优化课程结构,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将“理论取向”的传统课程,转为“实践取向”课程,课程设置主动实现与基础教育改革、社会与企业文化需要对接,将课堂延伸至中小学,强化核心课程、整合一般课程、新开应用课程。
从社会对音乐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看,利用学院学科团队优势以及学校外部的社会资源,与校外的艺术机构开展合作与协同发展,是锻炼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拓展学生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开设一些《爵士乐演奏与编配》、《街舞与爵士舞》、《幼儿钢琴教授法》、《流行音乐演唱与配弹》等相关课程,以优化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
将中西《音乐史》课程与《音乐欣赏》整合为《音乐史与名作鉴赏》,使理论与实践(作品)相结合,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又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师范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在原有一学期课时基础上增加一学期课时,切实训练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与自弹自唱能,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五、教学内容改革
师范专业(音乐学)课堂教学内容应该紧紧围绕“培养中学音乐教师”的目标进行调整与整合,避免“精、深、难”的专业与学术性内容。
例如《歌曲分析与写作》、《曲式与作品分析》两门课程都涉及“作品分析”,两门课有较多的重复内容,我们可以通过研讨,明确“作品分析”方面的内容都纳入《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歌曲分析与写作》直接更名为《歌曲写作》,而且针对中学音乐师资培养目标,应该以学习青少年儿童歌曲的写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钢琴即兴伴奏》课也应该摒弃各种复杂的理论运用与炫技织体,盲目地演奏大难度的声乐作品,而是应该着眼于中学音乐教材上的歌曲作品进行训练,由易渐难、循序渐进;《学科教学论》注重对师范生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等技能的训练;将中小学课堂乐器教学(含竖笛、口琴、口风琴演奏等)融入到《器乐》或《乐队排练》等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并以举行课堂乐器小型音乐会的形式进行考核;等等。这样做符合音乐学专业的职业要求,其目的是为了在音乐学人才培养阶段直接与基础音乐教育的需求接轨。
六、实践教学
教育部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中强调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应充分参与艺术实践,即“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
艺术实践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与窗口。音乐学院筹建了艺术团、合唱队、舞蹈队、民乐队等等,为学生提供了多个可供选择的实践平台。在未来的几年中,我们将逐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探索切实可行的运行与实践模式,在每年的教学活动中贯穿着多种形式的声乐、钢琴及器乐音乐会、舞蹈汇报演出、综合文艺晚会,以促进艺术实践效果与教学质量。
对音乐学专业而言,专业建设更要体现音乐教育“社会性、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要大力加强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构建高校—中学—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根据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的需要,整合现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大力加强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争取逐年新增一批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以较好地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目前我们的合作单位中有省级师范中学衡阳市某中学教育集团,与该集团主要以面向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对接为主;同时,应主动与社会需求接轨,积极探索与社会音乐教学机构协同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例如我们的合作单位——长沙市某艺术教育学校,它是一个社会性的音乐办学机构,兼有一些启蒙类的音乐课程。因为该机构直接面向市场,因而是我们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的一个重要渠道之一。
结合音乐学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要构建一个立体式的贯穿大学四年全程的实践实训体系。除了常规的见习、实习、毕业设计以外,还应开展其他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比如:音乐专业基本功比赛、师范生教师技能比赛、中小学课堂乐器演奏比赛、合唱与指挥比赛、微课比赛、抄谱大赛、原创歌曲大赛、十佳歌手比赛、班级晚会、年级晚会、元旦晚会、毕业晚会等等。因为要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学生都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并进行一段时间积极有效的精心准备才可能完成,因此,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
七、考核方式改革与“三风”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推动以考促学的实效,我们将改变期末一考定分数的学业成绩考核办法,实行每学期都统一实行期中、期末考试,期评成绩由期中、期末及平时成绩三部分按相应比例综合而成。
在对音乐学学生综合的考核中,毕业设计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音乐学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与其他专业一样都以毕业论文的形式来完成,这种做法从理论上具有一定的严谨性与科学性,然而音乐专业性的特色不够突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吹、拉、弹、唱、跳、讲”缺一不可,而毕业论文只是从理论上去考量其专业水平,它无法关注这些未来音乐教师基本技能的实践操作能力。
针对这一现状,音乐学专业的毕业设计与考核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比如:
1.音乐教师基本功考核。即考核声乐演唱、钢琴演奏与即兴伴奏、自弹自唱、音乐理论知识、合唱指挥等项目,学院成立一个专家考核小组,给学生评分或等级评定,达到相应要求即可;
2.毕业论文设计。基本模式与过去要求相同,但要求更多关注一些音乐教学中的热点或者焦点问题;
3.音乐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及统计与分析。这种形式采用学生自行设计问卷,并选择研究对象进行调研,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完善数据整理、统计与分析;
4.毕业音乐会。针对音乐专业技能较为突出的学生,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并独立完成不少于6首曲目的毕业音乐会,由学院专家考核委员会考核通过;等等。
最后,一切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以良好的教风与学风为前提,学生上课是否认真、课后是否积极努力地进行专业训练,也就是学风如何,这与教师的教风直接相关,只有严肃认真负责的教风,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具体要求并严格督查到位、奖惩分明、客观公正,才能形成好的学风,即“良好的教风能有效带动并促进良好的学风”。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考风建设,使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形成考风、学风、教风“三风”的良性循环,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