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阳
(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贵州 贵阳550001 )
西部高校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周阳
(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贵州贵阳550001 )
摘要:文章在分析、反思贵州师范大学等西部院校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从科学定位研究生教育、深化招生改革、优化培养制度、强化质量文化、严格过程管理、拓宽经费投入多元化等方面探讨了西部省属院校构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质量意识;质量文化;过程管理
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培养质量问题凸显成为关注的焦点。2013年是研究生教育改革里程碑式的一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1号文件《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以培养单位为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被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鉴于此,构建符合高校自身校情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这对西部省属院校而言,更是迫在眉睫与重中之重。因为,西部省属院校大多数都承担着研究生培养任务,但是普遍存在着研究生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生源质量较差、师资力量薄弱等状况,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提升培养质量的基石和必由之路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尽管已经初步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上存在着质量保障主体单一、质量评价标准单一的现象[1]。
院校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内部机构,是第一责任主体,也是质量保障的内因。在外部质量保障监督中,政府教育部门通过持续、有效评估来监督院校办学质量,由于政府评估的权威性,致使被评院校迎评时全力以赴,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均卓有成效,但外部专家组离校后,某些暂时得以抑制的不良倾向又故态复萌,令教风与学风严重滑坡,使得通过评估以提高教育质量的初衷难以实现[2]。院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相关制度安排构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它是质量保障的根本。总体来看,目前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西部省属院校研究生教育的一块短板,亟待于改进和完善。因此,西部省属院校建立有效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不仅是对以政府为主导的研究生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而且是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及反思
课题组通过向贵州某三所高校和云南一所高校师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3份),开展座谈会、访谈等,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生培养受制于外部因素,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西部省属院校研究生教育定位模糊,多以扩大招生规模为首要目标。省教育厅对院校年度绩效考核设有“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扩大办学规模”等指标,数量是硬性指标,易衡量,质量是软性指标,难考量。在考核的前提下,院校注重了规模,忽视了质量。西部院校师资薄弱,只要是高层次人才或学术团队,不管是否符合本校学科的发展需求,也不考虑配套条件是否完备,一旦引进就答应让其招收研究生。一些不具备研究生培养条件的学院(系、部、室)为了提升办学层次,绞尽脑汁争相招收研究生。此外,院校为了完成上级部门制定的招生计划,降低招生标准,以招满为目标。
(二)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面试环节问题较大
目前西部省属院校扩招,带来了质量危机。西部院校优质生源报考中东部高校,流失严重,而西部院校又很难吸引到优质生源,所招研究生大多是三本院校毕业的、跨专业的、以同等学力报考的考生及调剂生。更严重的是西部院校在扩大招生规模又面临生源不足的前提下,面试环节基本不淘汰初试上线和调剂过来的考生,照单全收,导致面试流于形式。而在培养环节中暴露出学生专业基础太差、潜力不足等明显缺陷,埋下了质量隐患。
(三)导师评价考核指标不尽合理,相关制度措施执行落实不到位
导师评价考核制度影响着导师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制约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目前大部分西部高校对导师的遴选标准和考核普遍采取“记工分”的量化方式,重科研经费,重论文数量,重期刊级别,促使急功近利、学术浮躁之风盛行。而一些保障制度、政策措施执行落实不到位,是制约质量的关键因素。学校未严格执行导师考核制度,那些不作为和滥竽充数的导师考核轻松过关,原地踏步,导致教学质量与培养质量难以提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匿名评审、专家评议制度及淘汰制度是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举措,西部省属院校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情关系及思想观念的影响,存在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中期检查成摆设,论文评审走过程,答辩环节重形式,通常是“能放就放”,难以实施淘汰。这种“宽进宽出”的培养模式,谈何质量保障。
(四)导师的责任和质量意识薄弱,研究生培养方式混同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着“不作为”现象,实施“放羊式”管理,忽视了应当担负的教书育人职责。教师工资收入较低,大多数导师授课之余,忙于申请课题、发表论文,无暇指导学生学业。不仅如此,而且导师缺乏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部分导师通过买期刊版面发表论文,评职称和应付考核,导师的急功近利与学术投机行为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们更是抄袭、拼凑,甚至整篇下载他人论文作为专业课期末论文,任课教师熟视无睹,助长了学风不端思想和行为的蔓延。此外,研究生扩招但师资匮乏,学术型导师同时指导专业型研究生,虽有学术理论,但实践经验不足,按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方式培养专业型研究生,背离了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导致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较差。
(五)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设立奖助项目有限
西部财力有限,西部院校对研究生教育投入的经费也有限,导致对研究生的奖助种类、范围和金额远远低于“985”和“211”院校以及中、东部院校,特别是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后,除了国家设立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和助学贷款外,学校层面基本上很少有奖助项目和学费减免政策,即便是国家明文规定要求设立的助研、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岗(即“三助一辅”)也因财力有限,很多院校难以全面实施,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这不足以吸引优质生源和解决家境困难学生生活上的后顾之忧,难以让学生安心做学问。
(六)师资力量薄弱,影响培养质量
在教育经费不足而又普遍以扩大办学规模作为发展标志的西部省属院校,师资配备跟不上扩招步伐。西部院校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具有导师所应具备的条件和资格,仅靠买版面发表几篇论文,评上职称。由于扩招,指导教师匮乏,学术水平较低的教师,就被培养单位聘为导师,他们的学识、资历、学术水平难以胜任指导研究生。此外,西部院校采用外聘导师弥补师资短缺,所聘导师多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或知名人士,他们实践经验丰富,也乐于接受导师头衔和聘用,但责任心不强,指导学生的时间难以保障,学生们普遍反映一学期或一学年也难得见一次导师,更不用说指导学业,长此以往,培养质量就无从谈起。
(七)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陈旧,平台建设滞后,制约研究生创新
一方面,课程学习的科目数量偏少,公共课比例大,专业课比例偏低,选修课选择的余地小,且授课方法仍是以灌输传授为主,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启发引导少,缺乏实践环节,教学效果欠佳,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另一方面,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图书馆、创新基地、学术交流等建设都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图书馆的书籍、期刊的品种少且更新慢,学术专著和各学科代表性期刊不多,甚至部分院校图书馆因未缴纳使用费,数字期刊不能下载当年的CNKI上的学术论文;理工科的实验设施亟待更新,诸如此类的学习条件,影响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制约其学术发展。
(八)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学习动力
由于受就业压力、功利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西部省属院校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毕业文凭在找工作时缺乏竞争力,读研只为拿或混文凭,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以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为己任,导致缺乏刻苦钻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当一部分学生要么热衷于兼职赚钱,要么虚度时光。
三、西部省属院校构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路径探讨
(一)科学定位院校研究生教育,深挖学校培养特色
科学合理又具特色地定位研究生教育办学导向是提升质量的灵魂,避免“一个模子,大而全”的办学模式。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2011)提出:“对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其重点在于精英型的博士生教育……;对于一般研究型大学,应以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辅以适量的学术型研究生和小规模的博士生;对于一般本科院校,应以高水平本科生教育为其工作重点,辅以适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无须进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3]西部省属院校在教育投入、师资配备、科研设施、平台建设、学术交流等各方面与部属院校、重点院校和中东部院校有较大差距,在学术、科研方面不占优势,在短时期内难以弥补,学校发展多处于一般本科院校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层次,因此,要清醒认识本校实力,找准办学定位,挖掘办学特色,利用后发优势,控制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大专业型研究生招生比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职业型和创新型人才。
(二)深化招生方式改革,建立健全招生动态调整机制
吸引优质生源是保障培养质量的基础。属院校应不屈服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压力,以提高招生选拔质量为核心,控制招生规模,坚持宁缺毋滥原则,结合实际,优化初试,强化复试,发挥导师作用,注重对考生专业基础和综合素质的考察。具体而言,就是依据省属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理念,控制学术型招生规模,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促进协调发展;招生与就业情况、培养质量挂钩,编制招生计划。招生指标更多向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专业、学校重点学科专业、重点实验室、创新基地和培养质量好、研究水平高的导师倾斜;逐步扩大推免生的招生比例,尝试“申请—考核”制度等灵活多样的招生方式。严格把关公平、公正的招生程序,为吸引优质生源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优化院校培养制度建设,保障培养质量
如果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那么制度则是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遴选、培训、监督与考核制度,提升指导水平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仅负有学业、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还承担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一方面大力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另一方面积极聘用校外知名专家学者,壮大导师队伍。
依据相关政策、院校实际情况、学科特点、培养目标等,界定学术型导师和专业型导师的申请条件,完善导师遴选制度;健全导师评聘分开,打破导师终身制;积极遴选校外导师,逐步实现“双导师制”;加大对导师进行培训力度,提升导师的能力和水平;综合学科特点、师德表现、学术水平、科研任务和培养质量,确定招生导师及其指导研究生数量;聘请德高望重的退休教师组建导师督导组,定期或不定期巡视导师上课情况,听取研究生对导师上课和指导学业的评价,向学校部分反馈信息;创新导师管理和考核制度,优化考核措施,规范定期考核,严格执行,对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其招生和指导研究生的资格。
2、加强学术规范惩戒机制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规范建设对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学术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西部省属院校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教师为了评职称、年度考核或项目结题,学生为了评奖评先,大肆抄袭、篡改试验数据、拼凑论文,花钱买期刊版面发表,学位论文也是如法炮制。若学术不端行为成风,必然侵蚀校风和学风,危害甚重,因此,学校一方面应建立健全学术监管与惩戒机制,制定严格、易操作、科学合理的惩处措施,为师生设立一条红线,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另一方面通过积极举办讲座、研讨会、辩论赛、宣传活动等形式,积极倡导恪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的风气,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
3、健全淘汰和退出机制,倒逼学生重视学业
研究生的淘汰制,是院校内部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淘汰率一般为40%或更高。西部省属院校应建立健全淘汰和退出机制,逐步加大培养过程管理和各种考核,加强惩戒与淘汰力度,畅通分流渠道,让学生有压力感,倒逼他们用功学习。同时,要完善研究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保护学生权益,对淘汰的学生做出相应的安排,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4、建立健全质量评估制度和预警机制,定期公布质量评估报告
西部省属院校应成立质量评估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公布质量标准,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评估。敢于公布质量评估报告,敢于自我揭短,接受社会监督,并把评估结果作为编制招生计划和考核导师的依据。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教育质量,才会自我改进,提升质量。
(四)推进学校质量文化建设,强化师生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
构建完善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既依赖于完善的刚性制度保障,也依赖于院校质量文化建设,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质量文化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没有质量文化意识就缺失了质量保障和提升的精神诉求。一方面,强化学校和导师的质量意识。现实中,西部省属院校大多是党政领导班子影响着学校的发展重心和决策方向,因此,党政领导应高度重视培养质量,达成共识,把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衡量尺度,培养质量文化,严格质量管理,常抓不懈。导师应在观念上、思想上树立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的核心理念,回归与重塑崇尚学术、甘于寂寞、抵住诱惑、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培育责任和质量意识,激发导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培育学生的质量主体意识,激发社会责任意识。学生是质量保障的重要参与方,要让其认识到培养质量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倒逼学校重视质量、提升质量。也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才会激发奋发有为的意识和动力。
(五)严格执行培养过程管理,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
西部省属院校不仅把好进口关(招生)与出口关(毕业),而且应严抓培养过程管理,完善相应制度,并切实把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一是制定科学、实用的培养方案。学术型,重在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型,重在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二是加强优质课程建设。要重视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增强学术型课程内容前沿性,突出专业型课程实用性和综合性,强化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三是从严上课考核、中期考核、学位论文评审、答辩关等环节,加大学位论文抽检力度,完善“盲评”措施,赋予论文答辩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充分的权力,杜绝行政、人情等干预。四是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做好科研配套项目建设,深化创新基地合作,切实做好学术论坛、暑期社会调查实践、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校际交流、校企合作等平台建设。五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手段,以学生活动为载体,以评优评先为抓手,加强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
(六)拓宽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多元化,构建功能完善的奖助贷体系
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取消公费,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西部院校招生形势会更加严峻。院校应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拓展研究生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如倡导企业家、社会人士、知名校友捐资助学等;落实助学贷款政策、“绿色通道”和减免学费政策;强化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等对研究生的激励作用;健全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和担任辅导员制度;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加大学校层面资助力度,逐步扩大覆盖面;构建一套公平、公正、发挥激励导向的研究生奖助机制体系。总之,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奖助体系,多管齐下,吸引品学兼优的学生报考,激励科研创新,保障学习生活。
总之,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理念正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由扩大规模转向提升质量,以知识为本转向以能力为本,教育质量由政府主导向院校内部控制的关键时期。西部省属院校应守住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就须高瞻远瞩,建章立制,构建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切实保证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状课题调研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2011)[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183.
[2]石磊·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状课题调研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2011)[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178.
(责任编辑:王德红)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Postgraduate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Education in the Western Provincial Universities
Zhou Yang
(Graduate School,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550001,GuiZhou, 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problems facing the analysis, reflection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and othe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West China, from the scientific orient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deepen reform of the enrollment, optimization training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cultural quality, strict process management, broaden the funding diversification of Western Provin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nstruct the internal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n the path selection.
Key words:postgraduate education,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quality consciousness,Quality culture,;Process Management
收稿日期:2016-02-25
基金项目:2012年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基金课题《西部省属院校构建以校为本的硕士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项目编号:研管2012(02));2013年贵州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项目编号:黔教研合JG字〔2013〕005)中期成果。
作者简介:周阳(1981~),男,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团工委副书记,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2016)03-00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