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实习阶段心理素质培养的探讨

2016-03-16 20:27冯素玲马丽萍李建国蔡凤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实习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

冯素玲,马丽萍,李建国,许 冰,蔡凤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医学生实习阶段心理素质培养的探讨

冯素玲,马丽萍,李建国,许冰,蔡凤间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摘要:当前医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重视并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乃至全社会的责任。针对医学生实习阶段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影响因素,按“三步走”的方法,在各阶段采取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并将其贯穿整个实习阶段,对于培养具备精湛医疗技术、高尚道德情操和过硬心理素质的医学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医学生;实习;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

几乎每年都会出现的高校学生因学业、工作、感情等的自杀案、伤害他人行为在令我们痛心疾首的同时,再次引起我们深刻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悲剧的发生呢?表面上是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引起的,然而,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现行教育体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也应承担部分责任。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现状,但如何在教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探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方法,无疑非常重要。进入实习阶段,医学生由校园走进医院,由理论到实践,所处环境等的变化,极易诱发其各种心理问题。我们通过对进入我科实习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 医学生目前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21世纪的大学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而医学生的心理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高达25%[1]。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障碍、抑郁、消极懈怠、偏执及极端个人主义。其发生主要与以下几方面原因有关。

1.1学业压力

医学专业学制长、课程多,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单调而枯燥,重复性的学习活动容易引发疲倦,繁重的学习任务限制了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生活单调,仿佛重新回到了高中时代“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宿舍)的生活;众多的考试成为一大“隐形杀手”,每学期平均考核4~5门课程甚至更多,考核不及格需要重考甚至留级,考试成为压在大部分学生心里的“石头”。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缺乏娱乐活动,生活沉闷而失去活力,常常感到茫然。

1.2就业压力

考研失败,就业前景不乐观,不知出路何在。一方面,医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部分学生对就业形势缺乏正确认识,对自己缺乏客观评价,因而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岗位,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极大的落差导致其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面对逐年下降的就业率,医学生的心情也随之跌到谷底,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改行还是屈居偏远地区级别较低的医院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此外,除了学业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不公平的竞争也给毕业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心理影响[2]。

1.3社会适应压力

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学生常常因无法适应陌生的医疗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法适应从学生到医生角色的转变,无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缺乏与医护及患者沟通的技巧以及面对日益严峻的医患关系,心理压力与日俱增。

1.4情感压力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育的过渡期,对情感问题的处理尚不能游刃有余。恋爱的过程是美好而甜蜜的,但往往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失恋成为大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诱因。

1.5经济压力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攀升。据报道,高校贫困生约占30%[3]。这些学生大多数来自偏远山区、贫困地区,与周围的同学相比,会有强烈的自卑感,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

1.6性格因素

目前,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90”后,他们长期受到家庭的溺爱,凡事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是利己第一,唯我独尊。另外,有些学生在中学时代学业成绩通常出类拔萃,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进入大学后,失去了众月捧星的优越感,巨大的落差也使其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由于大部分学生成长比较顺利,一旦达不到预期目标,会因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差,而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甚至走向极端。

因此,加强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

2 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1)面对陌生的医疗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所适从,无法正确处理医护关系、医患关系、师生关系。(2)由被动地在课堂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个人学习。(3)不习惯这种双重身份,在教师面前,是一名学生,必须认真谦虚、勤奋好学;在患者面前,是一名医生,必须自信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4)会因为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无法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而受到教师的批评和责骂。(5)诊疗操作不熟练,想做好却不知如何下手。(6)对一般单一的重复性操作感到厌倦,觉得不被重视,还需要看老师、患者“脸色”行事,学不到东西,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懒散、厌倦情绪,甚至敌视、偏执心理。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3 分“三步走”,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整个实习阶段

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之前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如邀请心理学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与实习生定期面谈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上,采取“三步走”的方法,在实习初期、实习中期及实习后期分别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培养。

3.1实习初期——加快角色转变

3.1.1实习前集中进行岗前培训(1)实习前,教学院长、教学科及相关职能部门(如总务科)向实习医生介绍医院概况、各项规章制度及实习注意事项。

(2)邀请医院名师名医、督导开设专题讲座,如如何适应学生—医生的角色转变、怎样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实习医生、如何加强医患沟通等,深入剖析学生—医生角色的转变历程,探讨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培养临床思维;并在人际关系和沟通方面给予学生指导,使他们学会与患者、教师沟通,鼓励学生脚踏实地,从日常看似小事、杂事的医疗工作中一点一滴地积累临床经验。

(3)进入各科实习前,教学主任、实习班主任进行入科前培训,包括实习安排、病历书写要求、值班制度、考核制度、准假制度、交接班制度、与患者沟通技巧等,使学生对本科日常工作有初步了解,增加感性认识,消除恐惧心理,尽早适应临床工作。

3.1.2岗前座谈会(1)召开师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心情,对其进入临床的期望值、医患关系、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满分10分,8分以上为有较严重的焦虑感,6~8分为有中度焦虑感,3~5分为有轻度焦虑感。根据调查结果,掌握学生心理状况,以便及早干预。

(2)邀请毕业一两年的师兄师姐现身说法,交流经验,如“我进入临床的第一天”“第一次交班”“第一次值班”“第一次上手术”等,消除学生焦虑、不安情绪。

3.1.3发挥教学区长的作用(1)教研室明确教学区长及带教教师职责,各科教学区长安排高年资、责任心强的本院医生作为带教教师。

(2)学生入科后,教学区长就科室常规操作流程、实习生应掌握的重点内容等做详细介绍,使其有的放矢地学习,尽快适应常规医疗工作,早日实现由学生向医生角色的转变。

(3)教学区长督促带教教师增强带教意识,耐心细致地对学生进行临床指导,培养其自信心,在严格要求的同时态度和蔼可亲,使学生对临床工作有一个正确认识,尽快适应环境、熟悉临床各项工作,缓解其心理压力,疏导不良情绪,并在日常医疗工作中指导他们掌握医患沟通技巧。

3.2实习中期——强化专业知识学习

3.2.1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和教学比赛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教研室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及小讲课等,采用以TBL、PBL为基础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定期组织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比赛,促进教学相长。

3.2.2深化专科学习针对此阶段学生易出现的自满、懒散心理,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先进诊疗技术介绍、多学科多领域交叉学习、全院大会诊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医学是一门要求不断学习的学科,迄今为止医学上仍有很多不能解决的疑难杂症。医学生必须谦虚、脚踏实地地学习,形成严谨、客观的工作态度,才能开辟自己的一片天地。

3.2.3定期座谈教学科负责人、实习班主任、教学区长、带教教师定期举办学生座谈会或以某个主题,如“我如何与带教教师相处”“我的实习收获”“如何改善医患关系”等为主题的讨论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以便尽早发现、解决问题。

3.2.4加强考勤医学的严谨不仅体现在它的一丝不苟,更强调纪律性,教学科、教研室及教学区长共同参与考勤,做到有张有弛。

3.3实习后期——树立正确的考研观、择业观、爱情观

实习后期学生面临着就业、考研、感情等问题,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目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部分医学院校就业率仅为40%,于是很多学生选择考研。医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一般比较高,但往往与现实相去甚远,极大的落差容易导致巨大的心理压力。为减少这方面的不良影响,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3.3.1开设考研、就业专题讲座邀请不同工作年限的医生,如工作10年以上、工作5年左右、工作2年以下的医生进行有关考研、就业的专题讲座,如“我的考研经历”“第一次面试”“面试失败以后”“第一份工作”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研观、择业观、创业观,摆正心态,放低姿态,同时坚定“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先就业再择业。

3.3.2提供就业信息学校、医院通过网络平台、广播站、校报、校刊、宣传栏等多渠道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3.3.3提供心理辅导对个别有情感困扰的学生,及时向带教教师、实习组长、同学、室友了解情况,帮助其成熟、冷静地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主体,肩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因此,重视并加强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从医疗技术、道德风尚和心理素质三者相结合的角度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乃至全社会的责任,是实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栗红侠.关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校医,2011,25 (3):187-189.

[2]佟柏峰,邹小明.关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12):104-105.

[3]周炎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 (6):530-53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9-0094-02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教学改革项目“医科学生实习阶段心理素质培养的探讨”(81000- 16300038)

猜你喜欢
实习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校企合作对毕业生实习的重要性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呼吸科实习护士带教的几点做法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