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东,赵莉莉,张慧研,岳彩霞,吕秋君
(黑龙江工程学院 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转型发展时期关于校企务实合作的几点思考
郭树东,赵莉莉,张慧研,岳彩霞,吕秋君
(黑龙江工程学院 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摘要:在过去的办学经历中,依托行业产业的优势,与部分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产学合作基础,并在共同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目前阶段,还存在“学校热、企业冷”、“叫得响,落不实”、“走不出,进不来”等问题,通过建立企业行业参与的治理结构,与企业全面开展合作育人,完善“三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合作育人平台,完善校友交流平台,校企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三位一体”的利益共享关系,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把握校企合作这一转型发展路径。
关键词:转型发展;校企合作;思考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为标志,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深刻的变革,其总的目标和导向是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明确指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试行分类管理,引导各类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当前核心的问题是高校能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促进学生有更好的就业机遇。此外,能够有效地发挥出区域、行业以及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也是关注的重点。想要实现以上目标,最主要的渠道便是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明确提出在转型发展阶段,高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三对接”:分别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安排与产业需求对接。除此之外,为了能够实现学以致用,还应该加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力度。具体来说,在办学机制层面,高校应该构建校企合作的指导委员会制度,而在师资队伍层面,需要规定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讲授专业核心课程,并且“双师型”的教师比例需要占教师总人数的50%以上;在专业、课程设置层面,为了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则需要高校与职业标准、产业需求相结合;在实践教学层面,需要满足学生实训的时间累积满1年,主干专业需要全部有企业参与等。以上这些都需要行业、企业发挥积极能动作用,为学校的转型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这就要求学校与行业、企业进行实质性对接,务实合作。
1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在过去的办学经历中,依托行业产业的优势,与部分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产学合作基础,并在共同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目前阶段,还存在以下问题:
“学校热,企业冷”。主要原因是存在体制方面的问题。通过对德国“双元制”进行分析,能够看出除了参与主体外,政府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从企业角度来分析,企业最关心的是学校与企业间合作后,能够给企业带来怎样的效益,或者是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假如这些问题不能够明确的话,那么企业必然不会主动与学校合作。众所周知,企业发展的目标是利润,而企业为了配合学校开展教学任务,势必会对生产效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利润。此外,在实践过程中,常常会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造成机械设备损坏或原材料浪费等情况,给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不良影响。最后,由于学生到企业中实习时容易出现人身伤害,同时还存在超员安排工作岗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员管理的工作量,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在校企务实合作过程中,企业的积极性都较低。
“叫得响,落不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调查发现各个学校均有庞大的校外实习经费支出,却普遍处于“认知实习”的简单协作,不可否认,有订单培养的合作比较深入,但很大一部分校企合作项目停留在浅层次,合作形式和内容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企业全程参与不够。并且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深度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其主要的原因是企业不了解学校的教学过程,而高校也不了解企业的行业标准,进而导致在对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方面合作困难。
“走不出,进不来”。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要求专业教师不但具有高水平的教育能力,还要有丰富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对专职教师比例要求达到50%以上。为了进一步推动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与完善,要求学校建立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团队,这对于教育教学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也是目前亟待完善的环节。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的提高,这仅仅是一个建立目标,目的还是为了组建一个高素质、高水平,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但要对应用技术能力充分的掌握,还要能对基础知识进行熟练的运用。组建教师队伍的目标,要着重强调整体团队的实力,根据建设工程的技术水平对教师团队进行合理的优化和配置,对教师团队的实践能力进行整体的设计。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制约和影响校企合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转型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利益,学校追求的是教学质量,二者之间只有切实找准合作的契合点,才能合二为一。
2积极作为,夯实基础,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
2.1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治理结构
教育部已经通过第21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自2014年9月1日起施行,对参与学校治理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普通高校应该对现代化大学制度加大投入力度,将校企合作视为学校建设的主要内容。对行业支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优化和配置。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行业及用人单位董事会参与制度,董事会成员大部分都是来自政府、行业以及其他合作方,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对大学的二级学院进行扩大自主权,明确院系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制定合理有效的战略发展目标,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统筹院系经费管理的职权,实现学校的进一步稳定与发展。
2.2全面开展合作育人,完善“三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产业链的基本要求,针对高技术人才需求和职业资格的专业设置方面,应该建立合理可行的评议制度,对企业单位进行监督和管理,根据社会和学校的整体需求,对其进行专业性的指导。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生源变化情况,以专业认证的理念和标准为指导,启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将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落到实处。按照职业岗位群要求,整合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加强核心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妥善处理“坚持培养目标”与“竭诚为企业服务”的关系。可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但是不能采用改变培养目标的方法促进校企合作。目前各个学校已经渡过了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在此过程中,根据校企合作的整体需求,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随时调整和更换。如何通过初级和中级阶段之后达到高级阶段,成为主要分析和研讨的内容,高级阶段主要就是对校企合作进行合理的推进和融合,将其组成有机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筹划,创新和实践。只有不断的创新发展,勇于尝试,才能有利于新形势和新道路的形成。
从校企参与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选择“学校为主”的模式,还是“企业为主”模式或是“校企联合渗透”模式?从人才培养的方向来分析,是从“顶岗实习”模式选择,还是“工学交替”模式或“订单式培养”模式选择?不同的专业对应的不同的职业岗位,按照“因地制宜、深挖资源、不拘形式、互惠互利”的原则,各个专业应该根据各自职业特性选择不同的合作方式,确立不同的课程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强对企业的服务和支持能力。
2.3搭建合作育人平台,深化校企合作
将其融入到所在地区,并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依据,根据实际的生产、服务水平、知识体系、技术技能体系和实验环境等方面,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引进真实的企业设备、企业任务,企业环境,积极利用企业资源,开展专业教学实训。共享企业资源,使专业教学实训对接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根据服务行业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建立校企一体化、产学一体化的研究中心,对学校和企业的实验实训学习制度加以建立和完善,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避免学生在校时间的浪费。现阶段,我校正在积极建设“三创园”,创建该平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发挥出校企办学的育人优势,向学生定期开放内业计算、工程咨询、标书编制、礼仪培训等实践活动。
2.4完善校友交流平台,加强与校友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校友资源是学校最为宝贵的资源。在现代高等教育中,校友资源已经成为评价一所大学的重要指标。校友资源作用的发挥,能有效推动学校建设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校友来自各行各业,其中不乏商界、企业界的精英和佼佼者。我们将尝试通过搭建平台,如成立行业协会,行业俱乐部等平台,定期举办活动,加强校友间的了解,创造机会,以成就母校的公共事业和校友的个人事业以及校友事业的发展为目标来推进双方的发展,使学校和校友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得到增强。
2.5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三位一体”的利益共享关系
应用技术大学要求专业教师,除了在理论水平方面达到学校的要求外,在实践能力方面也需要满足教学需求。并且这种“双师型”教师的数量需要达到50%以上。在高校对教师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从企业引进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等作为兼职教师。与此同时,也需要将高校的专职教师委派到企业中进行培训,以提升实践能力。教师也应该加入到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以及设备改造当中,不但能够有效的对企业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实力。高校的部分实践教学中,可由企业的技术或管理人员与教师共同教学,以实现对学生技能的提升。总之,只有构建出“三位一体”的关系后,才能够真正做到高校与企业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张洪田.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4(1):33-36.
[2]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57-62.
[3]朱虹.坚持问题导向 发展职业教育[J].江西教育,2014(5):126-129.
[4]赵荷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3):86-89.
[5]胡世刚.略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三个选择”[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2):72-76.
[责任编辑:路晓鸽]
Reflections on pragmatic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during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period
GUO Shudong,ZHAO Lili,ZHANG Huiyan,YUE Caixia,LU Qiujun
(Research Center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Reform,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50,China)
Abstract:In the past experience of running a university, we depend on the advantage of industries and form a very good collaborative basis between them. At the same time, certain effec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cultivating talents through their joint training. However, at present, problems like “schools are more enthusiastic than industries”, “well-known but not practicable”, “hard to get out and difficult to get in” still exist. “Three-docking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ng system can be improved, platform of cooperative cultivating talents can be built and alumni communication platform can be perfect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which allows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and carry out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industries in all-round way.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can be deepened and the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path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can be grasped by cultivating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and establishing a “triune” interest-shared relation.
Key words: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reflection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679(2016)01-055-03
作者简介:郭树东(1963-),男,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收稿日期:201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