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动结构的基本特性与界定条件

2016-03-16 05:19计道宏
关键词:论元及物动词界定

计道宏

(汉江师范学院 外语系, 湖北 十堰 442000)



英语中动结构的基本特性与界定条件

计道宏

(汉江师范学院 外语系, 湖北 十堰 442000)

中动结构是一种跨语言语法现象,一经提出便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文章重点探讨了英语中动结构的基本特征和界定中动结构的具体条件,认为中动结构的界定必须从句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展开,其句法特性包括受事做主语、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及物动词呈不及物化形式、句子通常用一般现在时、必须带状语修饰等,其语义特性包括隐含施事、非事件性、泛指性、情态性、可能性等。

中动结构;显性受事;隐性施事;恒时特征

一、中动结构研究综述

中动结构或中间结构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的Henry Sweet、Otto Jespersen和George Oliver Curme,Sweet首先提出在英语中除了主动句和被动句外,还有一种中动句或中动结构,其特征为:句子中的主语是动词的逻辑宾语,句中动词含有被动意义,但是不用被动结构,即主动结构表示被动含义。Jespersen在他的《现代英语语法》一书中修正了Sweet关于中动结构的解释并援引文学作品为例证,进一步阐述了此结构语法主语的特征并将其称之为主动式被动态(activo-passives)。①Jespersen, O, A Modern English Grammar, Part III: Syntax, Vol. 2, Northampton: John Dickens and Co Ltd, 1927,p.756-780.20世纪70年代,夸克等人在其所著的《当代英语语法大全》中把这类句子称为“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的句子(active in form but passive in meaning)”。②Quick. et al,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72.此后,这种结构又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名称:意念被动句(notional passive sentence)、受事主语句(patient subject construction)、主动式被动态(activo-passives)、中间被动态(medio-passive)(Declerck)、过程被动态(process-oriented passive)(Halliday)、难易被动态(facility-oriented passive)(Fawcett)、假性不及物动词结构(pseudo-intransitives)(Lyons,Smith)等,最终被确定为中动结构(middle construction)或中动句(middle)。③何文忠:《中动结构的界定》,《外语教学》2005年第4期,第9-14页。

李越将中动结构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研究以传统的描写语法为主,从纯句法角度分析中动结构且只限于单语种研究。代表人物有Jespersen、Sweet、Curme等。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研究以形式语言学为主,特别运用生成语法理论分析中动结构,提出了语义分析法,跨语言对比研究和类型学研究。代表人物有Keyser、Roeper、Fellbaum、Dixon、Lyons、Fagan、Roberts等。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专家学者们从形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中动结构,也就是从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来综合分析中动结构的形成机制和语义、语用功能,认知语言学逐渐成为了研究中动结构的主导。代表人物有:Langacker、Kemmer、Yoshimura、徐盛桓、何文忠等。*李越:《英语中动结构的不对称性》,《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105-108页。同时也有学者从事汉语中动结构或汉英中动结构对比研究。如:曹宏、纪小凌、严辰松、司惠文、高秀雪、杨永忠、蓝红军、夏晓蓉、胡翠萍、杨佑文、岑海兵等。其中只有严辰松认为汉语中不存在中动结构,其他学者都认为汉语中也存在中动结构,只不过其中动结构的表现形式和形成机制与英语不同而已。

二、中动结构的基本特征

中动结构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和跨语言特征的语言现象,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Kemmer解释了中动结构在不同的语言中存在的原因和理由:人们认识到某件事存在一个外部使动者,通常是人,但是这个使动者,相对于受事而言,在说话人看来不够明确或相对而言不太重要,因而在语用上被弱化了。*Kemmer, S,The Middle Voice,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3.也就是说中动结构的使用原因从语用角度来讲是说话人认为句中的施事相对而言不太重要或者说不是说话人要强调的重点,因而变成了隐含的成分,受事则占据了主语的位置成为了信息传送的焦点。

(一)中动结构的构成

中动结构是指由中动词构成的、位于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两者之间的一种中性或中间的语态结构,该结构分为典型中动结构和非典型中动结构。典型中动结构的表现形式为:NP+V+ADV,其中NP是谓语动词的逻辑宾语,一般为受事或感事,但是也可以用工具、处所、材料、对象、方式或时间等;V是兼具及物性和不及物性的谓语动词;ADV是表示性质状态的副词或介词短语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1)The book sells well.

(2)The candy eats like a pill.

非典型中动结构包括:作格结构、难易结构、It’s surprising that-clause结构、It’s suggested that-clause结构和句子谓语使用了情态动词、强调词、否定词和对比重音之类的结构。例如:

(3)The window opened suddenly.(作格结构)

(4)The novel is hard to read.(难易结构)

(5)It’s surprising that you adults are being so childish at such a critical moment.

(6)It’s suggested that we hold a class meeting at once.(被动形式表达主动意义)

(7)The floor might wax.(情态动词)

(8)The bread does cut.(强调动词)

(9)The door won’t open.(否定词)

(10)I thought we were out of gas, but the car DRIVES.(对比重音)

有些专家学者反对将作格结构、难易结构、It’s surprising that-clause结构、It’s suggested that-clause结构划归中动结构,认为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句子结构,但是笔者认为根据中动结构的特征及界定条件,从广义上讲,将以上三种结构划归中动结构是合适的,尽管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特殊性。

(二)中动词的特征

Maza认为,中动词是由与它配对的及物动词派生来的,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其主语与动词原本的受事一致,原本的施事隐含在深层没有表达出来;第二,英语的中动结构缺乏特定的时间性和事件性。*Maza, C. de la,“ Lexical Approach to the Derivation of the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Cambridge Occasional Papers in Linguistics, 2004(1),P.127-146.

中动词在深层结构中绝大多数是及物动词,少数是不及物动词(包括作格动词,其特点是缺乏自主性,常常用来表示状态和过程的变化,其后不能接宾语,动词论元在深层结构中做宾语,在表层结构中做主语),有两个论元,反映在表层结构中是不及物的,只有受事论元,施事论元是隐含的。两个论元是指域内论元和域外论元,域内论元被指派的是受事/客体题元,是深层结构的逻辑宾语,在表层结构中做主语;域外论元被指派的是施事/主体题元,是深层结构的逻辑主语,在表层结构中没有语音实体的实现。

对中动结构持句法观的学者有Keyser和Roeper、Stroik、Kemmer、Sung、高兴刚、司慧文、余光武、鲁曼和杨佑文等,他们认为中动词是及物动词。持词汇观的学者有Fagan、Hale & Keyser、Massam、Ackema & Schoorlemmer、Rapoport和徐盛桓等,他们认为中动词是不及物动词。熊学亮、付岩和牛悦等学者认为中动词是派生的不及物动词,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中动词是介于及物和不及物之间的“间及物动词”或低及物动词。*熊学亮,付岩:《英汉中动词的及物性探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1期,第3-12页。笔者赞成熊学亮等人的看法,认为将中动词归为派生的不及物动词比较恰当。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动词在深层结构中既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但是在中动结构的表层结构中绝大多数动词后面都不能跟宾语(少数情况除外),符合不及物动词的特征,因此不能将其视为及物动词;但是将其视为不及物动词同样不合适,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不及物动词都可以用于中动结构,只有以主动形式表达被动含义的不及物动词才能进入中动结构。例如:

(11)Mary smiles.

(12)The road runs quickly.

前一句是主动句,不存在受事主语和隐含施事,而后一句则不同,the road是受事主语,隐含施事是任何一个开车的人。

Vendler和Dowty根据动词的体貌特征将其分为4种:状态动词(state),如:look, know等;完成动词(accomplishment),如:advance, build, complete等;活动动词(activity),如:feel, frighten, shock等;成就动词(achievement),如:break, recognize等,认为只有完成动词才能用于中动结构,但夏虹则发现事实正好相反,只有完成动词不能用于中动结构,其它三种都可以用于中动结构。*夏虹:《动词深层语义与中间结构系统》,《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第65-67页。实际上我们发现这四种动词都能够用于中动结构。例如:

(13)How well you look!

(14)The house builds easily.

(15)Baby shocks easily.

(16)Porcelains break easily.

当然,也有少数完成动词和状态动词不能用于中动结构。例如:

(17)English learns easily.

(18)The truth understands easily.

(19)The theory knows easily.

Levin曾用语义特征描述四类动词和三种句式结构的相互关系,认为中动结构要求动词具有“变化”特征:一为cut类(scratch, hack, claw, poke):变化;接触;移动;二为 break类(break, crack, snap, rinse, fold):变化;三为 touch类(stroke, tickle, rub):接触;四为 hit类(punch, tap, whack):移动。按照Levin的标准,只有cut和break类(具有“变化”特征)动词才能中动化。*Levin, B.,English Verb Classes and Alternation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但是语言运用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没有“变化”特征的动词中动化,例如:

(20)This ink stain won’t rub out. (touch类)

(21)The cotton feels soft. (hit类)

综上所述,从动词的类型和“变化”特征来确定什么样的动词能够用于中动结构是不科学的,从理论上讲,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都能用于中动结构,但是真正确定中动词的条件是动词的及物性、具体性和自主性。及物性是指中动词能否带受事主语和隐含的施事。具体性是指中动词能够表示具体、短暂的事件,而不能表示事件长期的过程。自主性是指中动词表达的是隐含施事的有意识的行为动作。以上三个特征只能用于判断典型中动结构,不能用于判断非典型中动结构。

(三)中动结构的特征

中动结构传统语法认为是主动结构表示被动含义,是居于主动句和被动句之间的一种特殊语言结构。这种结构的特征分为句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句法特性包括受事做主语、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及物动词呈不及物化形式、句子通常用现在时、必须带状语修饰等;语义特征包括隐含施事、非事件性、泛指性、情态性等。具体讲就是:

第一,中动结构的主语是动作的受事或感事,而非施事。即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或受影响者,而非动作的执行者或发起者。例如:

(22)This book sells well.

句中的主语this book是句子动作的承受者或受事,而不是句子动作的执行者或施事。

第二,中动结构中存在着一个隐含的施事论元,在句子的深层结构中,句子中的动作涉及两个参与者——施事与受事,而在投射为表层结构时,施事却没有明确表现出来。Stroik认为中动结构中的主语包含显性照应语,就是中动结构隐含施事存在的强有力的佐证。例如:

(23)Letters to oneself compose quickly.*Stroik, T,“ Middles and Reflexivity”,Linguistic Inquiry, 1992(23): 127-137.

第三,中动词必须要用性状副词或介词短语等类似成分修饰,否则不合规则,但非典型中动结构如作格结构等不受此限制。例如:

(24)The clothes hang easily.

(25)The cloth tore.

第四,中动结构具有泛指意义,即非事件性,不指任何具体事件,专指事物的属性状态,因此常用现在时,但是偶尔也有例外,特别是非典型中动结构例外情况更多。例如:

(26)Chickens kill easily.

(27)Their albums are selling well.

第五,中动词具有使役性或致使性。只有具有“使役”或“致使”特征的动词才能用于中动结构,也正是因为中动词所具有的这种“使役”或“致使”属性使得中动结构所描述的行为动作发生。如在上例中,他们的相册之所以畅销是因为相册本身质量过硬,这才致使相册有了畅销的结果。

第六,中动结构具有情态性,情态动词的使用使中动结构具备了“可能性”的特点。实际上,即使是不使用情态动词中动结构也含有“可能性”的特点。例如:

(28)The key wouldn’t turn.

(29)This book reads easily.

(30)This book can be read easily.

三、中动结构的界定条件

根据以上中动结构的特征,我们可以归纳出4条中动结构的主要界定条件:

一是中动词一定要具有主动形式表达被动含义的功能,不管它们是静态动词还是动态动词,也不管它们是及物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因为如果仅仅根据句子的形式NP+V+ADV来界定中动结构,很多句子都会成为中动结构,但是实际上它们不是中动结构,因为动词不含被动意义。例如:

(31)Children learn quickly.(主动句)

二是中动结构必须要一个显性受事或感事论元做句子主语,绝对不能用动作的施事做主语,否则就是典型的主动句。例如:

(32)Children scare easily.(主语为感事)

三是中动结构必须要有一个隐性施事论元,也就是句子的逻辑主语,这个隐性施事一般是指任何人,偶尔可指具体的人。与被动句一样,中动结构也含有隐形施动者,但是与被动句的表现形式不同,被动句的施动者能用by短语引导,中动结构的施动者则用for短语引导。例如:

(33)These bags carry easily.

(34)People can carry these bags easily.

(35)That book reads quickly for Mary.

(36)That book reads quickly by Mary.

四是中动结构必须具有非事件性的恒时特征,中动词必须受表示性状的副词或介词短语修饰,句子时态必须用一般现在时。笔者以为前三者是界定中动结构的主要标准,第四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无论是在典型中动结构还是在非典型中动结构中在时态和修饰语方面都有例外。以下两句一句没有副词修饰语,一句用的是进行时态,它们都是合格的中动结构,因为它们仍然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例如:

(37)Glass recycles.

(38)This manuscript is reading better every day.

(39)What’s wrong with your car?

I don’t know. It drove well yesterday.

玻璃具有再利用的特点,不需要副词状语加以限定或修饰。手稿每读一次都有提高,表达的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用进行时表示这种属性或性质正随时间发生变化。

结 语

中动结构的界定是一个难点,其结构具体特征与界定条件并不完全相等。归根结底,一个句子是不是中动结构主要看它是否以主动形式表达被动含义,如果它以主动形式表达被动含义就必然带有隐性施事并以显性受事做主语。其次看中动词是否具有恒时特征,表示状态。再次看中动词后是否有副词修饰语。

(责任编辑:袁宇)

Basic Features and Defining Conditions of the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

JI Dao-hong

(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s,HanjiangNormalUniversity,Shiyan442000,China)

The middle construction, a grammatical phenomenon of cross-language, has immediately drawn due attention from the linguistic circle since its occurrenc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basic features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middle construction, and opines that the middl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defined in two ways: one is the grammatical way and the other the semantic way. The syntactic features include the patient used as a subject, passive meanings shown through active forms, transitive verbs presented in intransitive forms, a sentence normally written in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and the use of an adverbial as its modifier. The semantic features include an implied agent, non-eventiveness, genericity, modality and possibility, etc.

the middle construction; the explicit object;the implicit subject;constant time features

湖北省重点人文社科项目“英语中动结构的认知生成动因分析研究”(项目编号:15D136)、汉江师范学院重点社科项目“英汉中动结构生成的句法-语义层面研究”(项目编号:2014A06)

2016-04-20

计道宏(1964- ),男,湖北房县人,汉江师范学院外语系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

H314

A

1674-5310(2016)-09-0129-05

猜你喜欢
论元及物动词界定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基于语料库的俄汉“怀疑”语义客体论元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基于论元结构和题元指派对汉语处置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分析
高血压界定范围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的界定
离合词扩展式的句法成因
基于依存树距离识别论元的语义角色标注系统
Swagger:气场压人
及物与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