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何以可能: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

2016-03-16 05:19:32赵光辉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赵光辉

(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信仰何以可能: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

赵光辉

(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信仰是人类生存状态的时代表征。“上帝死了”,人类从“不堪忍受之重”的“神圣形象”中解脱出来,但却又陷入了“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的焦虑”中。从西方到东方,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信仰日益作为“问题”而存在。由“整体”取代“部分”的片面追求,当代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并没有形成理想性的“一块钢”的信仰。反思当下的教育,重构从思想性到意识形态性的教育路线,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之路,亦是培养实践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之路。

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信仰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一种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理想,是一种源于历史而又重构历史的信念,是一种源于实践而又变革实践的智慧”①孙正聿:《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95页。。

一、“上帝之死”与信仰迷茫:人类性的信仰困境

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现世主义取代了天国憧憬,人文主义取代了神学主义,信仰自由取代了思想专制,人类从“信仰的时代”步入了“理性的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把人类彻底地从“作为人的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的上帝”中解脱出来,正如尼采借狂人之口所宣称的:“上帝死了。”这一振聋发聩的宣言,一方面标志着欧洲“胜利的喜悦”,另一方面又宣告了欧洲“悲剧的诞生”。“上帝死了”,这标志着曾经为人类安身立命提供终极目标、终极价值、终极意义的绝对本体不再有效。“上帝之死”,一方面人类失去了超验的约束,成为“自由的存在”。另一方面,随着绝对本体的死亡,信仰体系、价值体系、意义系统彻底被颠覆,在缺乏目的和秩序的现实此岸世界中,面临“可以为所欲为”的战栗和恐惧,在“重估一切价值”面前失去了标准,陷入了迷茫和无所适从之中。于是,作为“万物尺度”的人,却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尺度,陷入了“没有标准的选择的生命中不堪忍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的焦虑”之中,人生成为“风中飘零的一叶”,无家可归,在虚空中不知飘向何处,虚无主义成为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不祥之客”。

二、崇高的“失落”与信仰的“消解”:中国人的生存样态

当代中国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温饱向小康转变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所形成的维系中国两千年的文化道德秩序土崩瓦解,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与内在规定也轰然倒塌。对“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不再是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的终极价值关怀,与之相适应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实践也不断地被消解。

当中华民族的独立成为时代任务时,在社会各阶级的探索失败时,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完成了“中国梦”的第一篇章——民族独立,马克思主义成为现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信仰也就具备了历史的必然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虽然不知道共产主义怎样一步步建成,但这绝不妨碍人们真诚地信仰它,人们信仰它甚至不需要说服,因为它恰是缘于生命热望的美好理想,或恰与人们热望的美好理想相同”*史铁生:《中华散文珍藏卷——史铁生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180页。。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遭遇了严重的意识形态化、绝对化、偶像化、实体化,当无限美好的实体化信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时,人们产生了怀疑,呈现了“存在性的失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活动,把中国人从“绝对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解放出来,但又使人们陷入了世俗化的物质生活中,对共产主义的崇高追求让位于对现世幸福等世俗价值的追求。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由于计划经济时代过度意识形态化的错误,导致人们厌倦和远离了承载着人类无限美好理想的共产主义这一崇高信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日益发现物质财富并不能成为人类安身立命之本,人们在不断地追问生活的终极意义所在,“中国梦”应运而生,可以说“中国梦”是当代中国人实践哲学智慧的集中体现。“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中国个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仰。”*《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4页。“中国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产生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因此,寻求和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路线,成为当代中国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三、由“整体”取代“部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转型

2007年以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上是处于“部分” 取代“整体”的状态。按照传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三个理论来源”为基础形成了“三个组成部分”,分别相应地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三门课程。分别开设相应的课程,对于学生清晰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马克思曾经说过:“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35页。传统教育中这种人为的分割和划分,无法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一块钢”的理解。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人们重视哲学教学,轻视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偏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运用”,从而导致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理解。

基于上述偏差和中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中国理论界和教育主管部门基本形成一致:马克思主义教育应该从“部分”转向“整体”。因此,在2004年中央开始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将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三门课程合并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版,2008年、2009年、2010年、2013年、2015年修订版)。这标志着我国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从“部分”到“整体”的转变。

孙正聿教授在其著作《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中高度认同这种改革,认为这有助于形成“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块钢的超学科”的理解,更能集中体现和充分地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和思想旨趣。*孙正聿:《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10页。但笔者作为一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在实践中发现,这种教育并未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想性的“一块钢”的信仰。首先,从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来看,客体的差异性造成了效果的不理想性。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对象是广大高校学生,虽然他们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很大一部分的理科生,这部分学生虽然在高中也学过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但是一周一次课的应付会考的教学与学习效果可想而知(笔者曾经在高中担任过政治教师),这一部分同学在学习《概论》的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其次,从高校课程设置来看,时间的有限性与内容的丰富性之间的矛盾造成了效果的不理想性。《概论》课一般安排35-50学时(我校为36学时)的教学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中讲授丰富的内容,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理科生而言难度可想而知。《概论》课最终呈现出了“什么地方都讲了一下,什么地方学生都没有形成理解体系”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学生无法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基本的规律,无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高度去认识社会发展,无法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又怎么会内心坚信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呢?那么理论自信之基何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又何以可能?!科学研究中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无可厚非,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否要考虑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部分”到“整体”的知识生成规律?!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伟做过一个课题——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观现状调查,44.4%的学生选择了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没有明确信仰的学生占到了39.6%,选择了资本主义和宗教的学生分别占了10%和6%。”*《调查称当代中国44.4%大学生选择信仰共产主义》,新华网,http://news.sina.com.cn/c/2014-05-03/123130052723.shtml。马克思主义教育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才只有四成多的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值得我们反思呢?!

反观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无论是“部分”取代“整体”,还是“整体”替代“部分”,都是在“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对立思维中完成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不仅“直到现在仍困扰着西方思想”*伊·普里高津:《确定性的终结》,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页。,同样也规定着国人的思维。因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一块钢”的理想性信仰,必须从根本上“从这种‘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孙正聿:《解放思想与变革世界观》,《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实现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袪魅与超越,在“整体”与“部分”中实现统一。

四、从“思想性”到“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

纵观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已经印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今天的小康社会。横看世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本主义的普世主义、普世价值在渗透中国(西方人眼中的普世主义,在非西方来说就是帝国主义*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第161-162页。),价值多元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抗不再是赤裸裸的武力,而是演变成为深层次的文化渗透。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所说:“最终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而不是武力。”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刻不容缓。

如果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88页。,那么在当下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则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自信。现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追求导致学生没有形成“理解体系”。在先理解后信仰的时代,当下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被部分教师人为地降格为一种纯粹的“意识形态”的教育。作为任课教师,曾经遇见过一位“聪明”学生跟我讲:“老师,您讲的这些我们都学过了,其实您就是要说两件事:第一,社会主义好。第二,共产党好。”这就是传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化”教育产生的典型后果。那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之基呢?

(一)以思想性为教学基础,寓意识形态性于其中

高校思想政治课,确实承担着意识形态教育的重任,这毋庸置疑。但是在教育教学中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性、真理性,把意识形态性寓于其中,从而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由“灌输”到“润物细无声”的转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宏观构架来看,教师通过细致的课堂讲解,实现学生能够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明白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中“发现社会主义新世界”——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最终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科学之理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共产主义信仰:因为共产主义不仅仅是人类的美好理想,而是规律之规定、历史之自然。“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当代大学生被马克思主义所掌握,自然变成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力量。那么,《概论》课所承担的意识形态功能亦实现。

(二)化宏大叙事理论框架,观照当代社会与生活

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而得出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在这种宏大叙事背景中形成的理论体系,确实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重大的理论指导,但是这种宏大叙事必然远离日常生活体验,这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疏离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概论》课中,任课教师必须用这种宏大叙事背景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生活,让学生“生活”在马克思主义之中,生成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代社会发展。例如学习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之后,可以结合当下“四个全面”进行分析,为什么要全面改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全面改革的目的何在?——改革也是一场革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领导改革?——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根基等等。另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照学生个人生活。例如学习了矛盾理论,本人设计了“人发展的动力何在”这样一节讨论课,在“理想与现实”中让学生找到大学学习的目标何在,让学生重新寻找自己的“初心何在”,这恰恰切合了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呈现出目标迷茫的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解读当代社会发展,解读人生之路,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又让学生生成了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知识传授的任务,更在无形中完成了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又让学生形成了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三)坚持辩证法批判现实,直面理论现实之差距

当代大学生不能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论与现实之间的一定差距。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但是现实却与理论有一定差距。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承担着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这导致部分教师上课过程中不能、不敢直面社会主义中存在的问题。而对这些差距的认识,学生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自然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质疑。这就需要我们任课教师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现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但是我们依然存在各种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依然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不完善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样是有一个过程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要实现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前提是学生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过程论、矛盾论等知识,因此,必须重视基础知识讲解与学习。

一言以蔽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性、真理性,在充分的时间中深入细致地讲解马克思主义,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的科学性,从思想逻辑中认可马克思主义,才能转化为人生信仰,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只有成为人的终极价值关怀的崇高信仰,才能落实到现实的社会政治层面,才能落实到个体的人生实践中,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亦即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实践中国的中坚力量!

(责任编辑:李莉)

On the Possibility of Belief in Marxism—A Study of Marxist Education for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ZHAO Guang-hui

(SchoolofMarxism,HainanNormal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

Belief is the temporal representation of human life. Since Nietzsche’s claim that “God is dead”, human beings, though freed from those grave divine images, have been trapped in the “existential anxiety”.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in both capitalist and socialist nations, belief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 “problem”. In fact, Marxist education for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not led to the desired unified belief due to the partial pursuit of wholeness rather than reasonable allocations. To reconsider our current Marxist education and to reconstruct our Marxist education plan in its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aspect may be the approach to not only developing students’ own belief in Marxism but also to training the dominant force in practicing the Chinese Dream.

belief of university students; Marxism; ideological education

海南省社科联、海南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当代大学生生存价值观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于生存论哲学的视角”(项目编号:Hnsz2015-17)

2016-04-20

赵光辉(1980-),男,山东诸城人,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G643.1

A

1674-5310(2016)-09-0134-05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与信仰同行
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信仰
心声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