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 要:习题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新知识、新技能、新思维以及新方法等创生的增长点,更是学生数学学习个性张扬的舞台。在生本教育语境下,从分层设计、巧设留白、互助探究以及活动导引四个维度来提升小学数学习题教学效能,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和健康学习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教育;习题教学;学生主体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突破传统师本、本本以及考本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也是一种历经实践和探索的教育范式和方法。它主张学生生来就具备学习和发展的无限潜能,而不是一块可以任人涂鸦的白板,而这些潜能也正是学生开展自我学习和发展活动的凭借和基础。所以,学生理所应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适切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而教师则应及时转变自身不当的角色定位,争做学生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前行的“纤夫”,更不是做随心所欲修剪“花草”的“园丁”。而小学数学习题教学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坚强“护盾”,更是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亮丽舞台,但针对某地区的小学调查研究显示,有将近80%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出示习题时,几乎没有把握到学生学习的正确起点,习题设置的主观性、随意性过大,且教师的教学干预以及在提供习题探究支架等方面也存在较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主体本位的缺失。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出习题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生本教育理念的确立以及生本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是关键。
一、分层设计,科学定位起点
生本教育理念指出,学生是富有个性的个体存在,但由于不同的学生所拥有的智能以及智能间的组合结构不同,所彰显出来的个性自然也千差万别,这是对过去以师本、本本、应试等观念左右下的学生观的批判和发展,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体现。所以,小学数学习题教学的起点定位也不可能千篇一律,无法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设计、实施和考量,这就需要教师科学引入“分层教学法”的精华,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学习成果等内容进行习题的分层化设计,以合乎每一个学生对数学习题的难易程度、习题数量以及完成时间等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习题对学生所产生的功效和作用。
例如,教学《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各种表现,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了解学生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和性质以及对它们的实际应用等方面的掌握情况,科学设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基本能够掌握本课教学的文字概念,诸如“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和性质是什么”,所以,笔者在习题中就没有设计这方面的题目,而是将起点定位在知识的应用层面上。又因为不同学生的学习表现情况不同,呈现递增式的分布,所以,笔者设计了一小套由易到难的习题,不仅兼顾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这个小习题库作为一种“闯关式游戏”来进行,学生的练习和探究热情也获得了及时的诱发。
二、留下空白,促进思维发散
事实表明,我们可以控制或束缚学生的躯体,因为其本身作为实物是可控制的,但我们很难捉摸或囚禁学生的思维,因为思维或意识并不像客观实物那般能够很好地彰显它的存在。而且,有主动思考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有思想碰撞的课堂才是真正自由化的课堂。所以,既然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其得天独厚的学习潜能,既然只有思维敞开思索的学习和探索才具备学习上的意义,那小学数学习题设计就应当将“促进学生思维发散”这一微妙而重大的规律作为其灵魂和筋骨来对待。但小学数学习题到底要如何设计才能体现这一规律呢?事实上,小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强,只要小学数学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偏爱,通过巧妙的“留白”和“补白”设计,便能引发小学生的激励思考,思维也从此慢慢舒展开来。
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通过动手实践、连结生活等方式引导学生具体经历了“制作三角形”以及“认识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过程,特别是通过“摆小棒”的形式具体探索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所以,基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知和了解,教师在习题设计上便以此为基点,通过设置巧妙的问题留白,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水平。例如,为了考量学生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的应用,教师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一个留白:
有一天,小亮和小希从图书馆B(如图所示)出来,准备去公园C放风筝,到门口时两人决定比赛,看谁先到达公园,结果,小亮以直线的形式直接跑步先到达了公园,而小希则沿街道先跑步到达学校A,最后再跑步抵达了公园。这时,小希感到很困惑,明明自己平时比小亮跑得快,为什么自己会后面才到呢?
如果你是小亮,你要为小希提供什么样的理由,才会让他输得心服口服呢?
三、互助探究,扬起个性风帆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最终达到教而不教”是现代教学论的精髓所在,也是生本教育理念的筋骨。在这个学生个性和主体意识觉醒的背景下,教师已经淡出“师道尊严”的历史色彩之中,其作为引领学生学习的“牧者”,核心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选择适切的学习内容,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防止学生在学习上进入不必要的误区,真正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拥有互助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个性风帆也能借此“东风”飞扬畅游。因此,小学数学习题教学应当及时改变以往注重“依葫芦画瓢”的训练形式,通过设计各种灵活性的探究题来激发学生间互助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变纯粹的练习为学生主动体验和探索的绚丽舞台。
例如,教学“认识负数”这一课时,由于有关“负数”的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中广泛存在,而且单纯从说理的角度教学并不能帮助学生彻底巩固这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便结合“负数”在现实生活的存在状态,将学生以优化组合的形式分成了5组,并设计了这样的探究题目作为习题,以供小组互助探究:
1. 请各个小组成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并向同伴说出你所写的这些数字代表的是什么。
2.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海平面、温度计、电梯、存折等具有负数的意义,请各个小组结合学校、家庭以及身边的各种情况,认真收集有关负数的资料,并以《负数和我的生活》为主题,形成一篇调查小报告,并以自己小组喜欢的形式将它在课堂上表现出来。
四、活动导引,激发练习活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基本上是以活动为载体而展开的,他们对活动和游戏具有强烈的偏爱,而且他们的注意力品质因年龄的限制而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一个学习任务的持久性注意水平较低。对于那些枯燥无味,紧紧停留在简单操练层面上的习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力根本不屑“顾及”,而由此产生的消极学习行为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因此,为了真正实现生本教育的价值和目标,充分发挥出习题对于巩固学生数学认知,激发学生数学探究欲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等方面的作用,“活动导引以焕发学生练习参与活力”这条主线必不可少。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学生是有感情的“生物”,做任何事都必须要有感情的参与才能焕发出最大的动机和活力,所以,教师在设计本课习题时,便将习题内化到各种活动内容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1. 我是抢答小能手。(由教师出示题目,学生在确定自己知道题目解法后迅速抢答,但必须同时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对吗?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同时扩大3倍,它的面积会出现什么变化呢?
平行四边形的同一条底上可以画出几条高呢?
2. 众志成城闯难关。(引导各个小组通力合作,看哪个小组最快解答出教师所提供的探究问题)
一天,小东不小心将一个由木条钉成的长方形相框拉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此时,他感到非常困惑,这时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长方形的底、高以及面积之间到底有没有出现变化呢?
吴老师家有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园,已知这个菜园的高为20米,底是高的2倍,而且吴老师经过精密计算,她的菜园每平方米可产菜50千克。大伙能帮吴老师算算,她的这块菜园到底能产出多少吨菜吗?
3. 你考我,我考你。(教师将此题作为一道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在围成圆圈的小组内互相出题,考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既然学生具有数学知识学习和发展的一切凭借,再加上习题创设本身也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就应当认认真真践行,以学生为本,及时摒弃传统“师道尊严”的身位,通过分层设计习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需求,通过巧妙留白促进学生主体性觉醒,通过互助探究扬起学生个性风帆,通过活动导引激发学生学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