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辛杂识》词语训释*

2016-03-07 18:54叶慧涓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集韵上海古籍出版社大词典

叶慧涓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癸辛杂识》词语训释*

叶慧涓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00)

宋末元初人周密所撰的笔记名著《癸辛杂识》中有些词语有较为特殊的意义,或者是辞书尚未涉及的,或者是虽有解释但仍可进行适当补充的,本文从中选取4个词语进行了训释、补充。

癸辛杂识;词语;训释

《癸辛杂识》是宋末元初学者、词人周密所撰的一部史料笔记,该书共六卷,内容广泛,记叙翔实,主要记载了朝野遗事和社会风俗,在史学、医学、文献学、语言学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然而这部书中有一些因传抄讹误或使用俗语词等而造成理解困难的词语。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对其中若干词语进行了考释,本文选择其中四条排列成文,以求正于方家。

一、蒸糊

偶有以本州岛兵马监押某人为荐者,遂召之燕饮,自早达暮,宾主各饮酒三斗,猪、羊肉各五斤,蒸糊五十事。[1](P10)(《癸辛杂识前集·健啖》)

按:上句中的“事”为量词,可解释为“件”,较难理解的是“蒸糊”,《汉语大词典》中没有收录,那么“蒸糊”是什么意思呢? “蒸糊”亦可作“蒸餬”。《玉篇·食部》:“餬,或作糊、木古。”[2](P46)“餬”为“糊”的异体字。“餬”义为“稠粥”。《尔雅·释言》:“餬,饘也。”[3](P153)郭璞注:“餬,糜也。”[3](P153)邢昺疏:“餬饘,鬻糜,相类之物,稠者曰糜,淖者曰鬻。餬、饘是其别名。”[3](P154)“糊”亦为“稠粥”。《集韵·模韵》:“糊,煮米及面为鬻。”[4](P88)“面”为面粉。《说文·麦部》:“面,麦末也。”[5](P112)段玉裁注:“末者,屑之尤细者。”[6](P232)可见,“餬”“糊”均为稠粥。

但若将“蒸糊”(或“蒸餬”)解释为“蒸熟的稠粥”显然不合适,因为粥是液体的,无法与上句中量词“事”搭配,与“事”搭配的应该是固态的东西。此外,“蒸糊”还与量词“枚”搭配使用,如宋·洪迈《夷坚志》丁卷九:“郡守命一府胥兵各买一蒸餬与食,尽三百枚不饱。”[7](P594)液体的粥也无法与“枚”搭配。因此笔者认为“蒸糊”(或“蒸餬”)应解释为“馒头”。

根据《集韵》对“糊”的解释可知,“糊”的制作原料为米或面,而“面”是指面粉,那“蒸糊”就可以理解为将面粉和水后蒸熟的食品,即馒头。“馒头”正是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宋·高承《事物纪原·酒醴饮食·馒头》:“小说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也,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一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向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象人头,以祠。神亦向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8](P242)

“蒸糊”(或“蒸餬”)在文献中用例不多,除上例外,另有:宋·丁谓《丁晋公谈録》:“臣欲省司行文字,告示沿路所经州军,必恐有公用钱,州军及应文武臣僚、州县官僚、僧道百姓有进蒸糊者,仰先具州县、官位、姓名、蒸糊数目申来,待凭进呈,破系省钱,支与一倍价钱回赐。”[9](P2)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一:“率城中诸富家,令出钱米,沽酒,买肉,为蒸糊之类。”[10](P2570)

因此,笔者认为《汉语大词典》可补收“蒸糊”(或“蒸餬”)一词,解释为“馒头”。

二、塔鼻

杭人有嵇供甲者,因往莆田,道中遇女子独行,颇有姿色,问所自来,乃言为父母所逐,无所归,因同至邸中。至夜,甫与交际,而其家声言捕奸,遂急窜而免。及归,遂苦此疾,至于坠耳、塔鼻、断手足而殂。癞即大风疾也。[1](P44)(《癸辛杂识后集·过癞》)

按:《汉语大字典》将“塔”[11](P494)(tǎ)字解释为:(1)“佛塔”的简称。(2)塔形的东西。(3)佛堂。(4)象声词。(5)姓。但此处“塔鼻”中的“塔”若按《汉语大字典》所收常用义解释,则“塔鼻”很难理解。由上下文可知,“塔鼻”和“坠耳”、“断手足”并列,那么“塔”字应该也和“坠”、“断”近义,可解释为“坠落”。

“过癞”条记载的是有关“大风疾”的内容,我们发现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也记载了“大风疾”的情况:“大风恶疾,疮痍荼毒,脓汁淋漓,眉须堕落,手足指脱,顽痹痛痒,颜色枯悴,鼻塌,眼烂,齿豁,唇揭。”[12](P376)两相对比可见“塔鼻”与“鼻塌”对应,“塔”字应为“塌”义。“塌”有“坠落”的意思。如《西游记》第三十二回:“八戒慌了道:‘那个哭丧棒重,擦一擦儿皮塌,挽一挽儿筋伤,若打五下,就是死了!’”[13](P219)此处的“塌”与“伤”对应,即“坠落”的意思。

笔者认为“塔”为“塌”的通假字。两者意义上本不相关,读音上则相近。《广韵·盍韵》:“塔,吐盍切。”[14](P434)《集韵·盍韵》:“塌,托盍切。”[4](P774)两字读音均为入声,盍韵,透母。借“塔”为“塌”,并解释为“坠落”比较合理。而且“塔”有坠落义还可参见《集韵·合韵》:“塔,物堕声。”[4](P772)可见,《集韵》认为“塔”字与事物坠落有关。

此外,“塔”表坠落义还保留在方言中,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释地》“塔”条:“塔,《广韵》吐盍切,音塌,物堕声也。……与今昭人言堕曰塔同。”[15](P183)

因此,笔者认为《汉语大字典》可在“塔”字下增补一义:通“塌”,坠落。并将《癸辛杂识》中“塔鼻”例作为文献例证收录。

三、疏诞

世以二十八宿配十二州分野,最为疏诞。中间仅以毕、昴二星管异域诸国,殊不知十二州之内,东西南北不过绵亘一二万里,外国动是数万里之外,不知几中国之大,若以理言之,中国仅可配斗、牛二星而已。[1](P44)(《癸辛杂识后集·十二分野》)

按:《汉语大词典》收有“疏诞”[16](P506)一词,认为“疏诞”亦作“疎诞”。解释为:(1)放达,不受拘束。(2)荒疏;荒废。然而上句中的“疏诞”从上下文语境来看是对“世以二十八宿配十二州分野”这种做法的评价,上述二义明显均不能释。

笔者认为此处的“疏诞”与“疏妄”、“疏罔”相似。

疏妄[16](P497):

亦作“疎妄”。虚妄不实。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为政篇四》:“胡氏云‘心无穷而分有限’,说尤疎妄。分固有限,初不可以限孝子之心。”

疏罔[16](P498):

亦作“疎罔”。虚妄不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滱水》:“又即俗说以唐城为望都城者,自北无城以拟之;假复有之,途程纡远,山河之状全乖,古证传为疎罔。”

“疏诞”当解释为“虚妄,荒诞”,属于同义复词。

“疏”可解释为“距事理远,不切实际”[11](P2941)。《礼记·檀弓下》:“天则不雨,而望之愚妇人,于以求之,毋乃已疏乎?”[17](P230~231)孔颖达疏:“无乃甚疏远于求雨道理乎?言甚疏远于道理矣。”[17](P231)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18](P276)

“诞”可解释为“虚妄”。[11](P4225)《说文·言部》:“诞,词诞也。从言,延声。”[5](P55)《国语·楚语上》:“是知天咫,安知民则,是言诞也。”[19](P257)韦昭注:“诞,虚也。”[19](P258)《聊斋志异·向杲》:“官以其事诞而无据,置不理焉。”[20](P832)

由此可证“疏”和“诞”同义,两者合成为同义复词“疏诞”。但“虚妄,荒诞”义的“疏诞”在文献中用例不多,除《癸辛杂识》中用例外还有:玄奘《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九:“忄乔,心怀染污,随恃荣誉,形相疎诞,故名为?。”

由“疏”构成的同义复词很多,例如:

疏狂[16](P497):

亦作“疎狂”“踈狂”。豪放,不受拘束。唐·白居易《代书诗寄微之》:“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宋·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词:“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

疏拙[16](P498):

亦作“疎拙”。粗疏笨拙;粗略拙劣。《韩非子·难四》:“事以微巧成,以疏拙败。”唐·成玄英 《〈庄子〉序》:“依子玄所注三十篇,辄为疏解,总三十卷。虽复词情疏拙,亦颇有心迹指归。”

总之,笔者认为《汉语大词典》应在“疏诞”词条下增补一义:“虚妄,荒诞。”

四、寖洽

安吉县村落间有孕妇,日馌其夫于田间,每取道自丛祠之侧以往。祠前有野人,以卜为业,日见其往,因扣之,情寖洽。[1](P103)(《癸辛杂识续集下·孕妇双胎》)

按:“寖洽”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未收录。那么“寖洽”为何意?“寖”有逐渐的意思。“寖”字在《汉书》中用例较多,如《汉书·礼乐志》:“是以诈伪萌生,刑罚无极,质朴日消,恩爱寖薄。”[21](P954)颜师古注:“寖,古浸字。浸,渐也。”[21](P954)《汉书·赵充国传》:“如是,虏兵寝多,诛之用力数倍,臣恐国家忧累繇十年数,不二三岁而已。”[21](P2580)颜师古注:“寖,渐也。”[21](P2580)此外,用例还有汉·桓宽《盐铁论·世务》:“夫汉之有匈奴,譬若木之有蠹,如人有疾,不治则寖以深。”[22](P140)《新唐书·萧铣传》:“诸将擅兵横恣,铣恐寖不制,乃阳议休兵营农,以黜其权。”[23](P3723)

“洽”有“和谐;融洽”之义。《广韵·洽韵》:“洽,和也。”[14](P438)《诗·大雅·江汉》:“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24](P984)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洽作协。”[24](P984)晋·陶潜《答庞参军》诗:“欢心孔洽,栋宇惟邻。”[25](P239)宋·司马光《乞令皇子伴读官提举皇子左右人札子》:“语言不洽,志意不通。”[26](P79)

根据文意,“寖洽”可释义为“逐渐融洽”。如上例,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孕妇由于每天从丛祠边经过去给丈夫送饭而逐渐与丛祠前占卜的野人熟悉起来,感情也逐渐融洽。此处的“寖洽”解释为“逐渐融洽”比较符合上下文的意思。此外,可参见《汉语大词典》“寖”字条下收录的其他词,如“寖多”,解释为“逐渐增多”;“寖昌”,解释为“逐渐昌盛”;“寖弱”,解释为“逐渐微弱”等等。

“寖洽”一词在文献中的用例较少,就笔者所见,除了《癸辛杂识》中这一用例外,还有程敏政的《篁墩文集》中的一例:

我朝景帝嗣位,文化寖洽,乃复求颜孟周程朱子之孙一人俾为翰林五经博士。[27](P412)(程敏政《篁墩文集》卷二十三)

根据上下文语境并结合史实可知,此处“寖洽”解释为“逐渐融洽”也较为合理。因此,笔者认为《汉语大词典》应补收“寖洽”一词,并将上述两例作为文献例证收录。

[1]〔宋〕周密撰.王根林校点.癸辛杂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宋〕丁度,等.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宋〕洪迈,夷坚志.续修四库全书第126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宋〕高承撰.事物纪原.四库全书第92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9]〔宋〕丁谓.丁晋公谈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16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汉语大字典(第2版)[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

[12]〔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四库全书第74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3]〔明〕吴承恩.西游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4.

[14]〔宋〕陈彭年.钜宋广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5]姜亮夫.姜亮夫全集(十六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16]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17]〔汉〕戴圣.礼记注疏.四库全书第11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8]〔晋〕嵇康著,夏明钊译注. 嵇康集译注[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9]〔吴〕韦昭注.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0]〔清〕蒲松龄.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1]〔汉〕班固撰.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2]〔汉〕桓宽撰.盐铁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3]〔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4]〔清〕王先谦撰.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5]〔晋〕陶渊明.陶渊明诗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26]〔宋〕司马光撰.司马温公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7]〔明〕程敏政.篁墩文集.四库全书第125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095-4654(2016)06-0053-03

2016-01-11

H1317

A

猜你喜欢
集韵上海古籍出版社大词典
荆璞《五音集韵》之形制
《集韵》征引《说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邻父伐树
《集韵》征引《广雅》研究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登楼
考古是“神马”
《集韵》编撰的起讫年代考辨
《新论》词语释义:兼论《汉语大词典》之义项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