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红,杨秀益
(1.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2.黔东南州林业科学研究所,贵州 凯里 556000)
贵州民族地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研究
——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苏晓红1,杨秀益2
(1.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2.黔东南州林业科学研究所,贵州 凯里 556000)
摘要: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各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也取得了初步成效,需要总结提炼,加以推广。为了探索贵州省民族地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为“三农”发展提供持久的人才支撑,同时为进一步深化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提供理论参考,通过文献研究、观察、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建议贵州省涉农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5个方面来做好培育工作:定位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选准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行实践为主培训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多部门协作,共享涉农信息资源;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全面保障培育工作。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现代化;高职院校;培育路径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026
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支撑,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其中,“生产经营型”是全能型、典型的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中的“白领”,“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是“蓝领”,是“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主要依靠力量,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骨干农民[1]。
新型职业农民即职业化的新型农民。虽然各国选择农民职业化的道路不同,但是,部分西方发达国家重视教育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刚性要求经过系统的农业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成为农民。而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农民职业教育与我国相似,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多集中在培训的针对性研究上。国内,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的书籍有81种,其中以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知识普及和技术、科技培训类教材为主,关于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图书未见。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题在知网上精确搜索到相关文献1 919条,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上,与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研究高度相关的文献仅有4条。程伟等(2013)[2]从分类培训的视角提出了职业院校在创新职业农民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刘燕等(2015)[3]基于KSAIBs模型确定了新型职业农民三种类型和3个级别的分类分级培育标准,并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标准实现的具体路径。闫志利等(2015)[4]运用KSAIBs模型针对3种类型和3个级别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和培育的优化路径。以上研究成果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但还存在一些理论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如,具有地域特征的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研究没有。在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上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基于此,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特色产业蓝莓产业对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的急切需求为切入点,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对蓝莓方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视角,探索研究贵州省民族地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以加速贵州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同时为进一步深化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一、贵州民族地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作用和意义
(一)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急缺的现实诉求
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指的是在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中较为稳定地从事园艺、鲜活食品、经济作物、创汇农业等附加值较高的农业生产,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较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的现代农业者,主要是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3]。
在三类职业农民中,贵州民族地区所亟需的是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因为贵州发展的是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建好园区,形成规模化、节约化、集约化、现代化种养殖,依靠科技带动生态畜牧业、茶叶、辣椒、火龙果、猕猴桃、马铃薯、薏苡、食用菌、大鲵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要园区里面的农业工人或者农业合作社里的农业雇员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较为丰富的生产经验,所以对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的需求量远大于对生产经营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培育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更符合贵州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
贵州省目前有各级农业示范园区769个、入园企业2 947家、农民合作社3 400家、社员49.7万人、从业农民426万人[7],但是,其中的涉农类技术技能型人才不足,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需要培育更多的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来从事特色产业工作。可是该省现有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的后备人才资源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一是农村实用人才资源总量小,专业技能型人才少,整体素质偏低。以2012年为例,总量为63.521 1万人,其中技能服务型为7.863 7万人,占总量的1.238%。从受教育程度看,初中及以下学历人55.489 1万人,占总数的87.36%,与新型职业农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培育要求相差甚远;从技术水平结构看,无证技能人员60. 892 8万人,占总数的95.86%,农民高级技师只有337人[6]。二是涉农高职院校培养的涉农技术技能型人才少。贵州省9个市(州)都没有独立设置的农业职业院校,均由原各市(州)的农业学校合并进入职业院校。目前,仅有8个市(州)职业院校承担全省涉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开设的涉农专业有15个,2011—2013年,全省涉农专业在校生平均人数为2 478人,招生难、生源不足,毕业生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求。三是接受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人数更少。贵州省2013—2015年三年总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74 834人,其中培训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22 949人(数据来源于2013—2015年贵州的农民培训工作方案)。
(二)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作用和意义
1.民族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贵州省是全国扶贫开发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省份,备受中央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4年,该省有贫困人口623万人,占全国总数的8.9%,贫困发生率18%。全省88个县(市、区)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个,934个贫困乡、9 000个贫困村[7]。贵州省要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要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很重要的一个脱贫办法就是进行智力扶贫。杨颖(2011)[8]指出性别、学历、家庭规模、接受过技能培训等因素是西部农村反贫困的决定因素。通过涉农职业教育,使得农业从业者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从而能够进入到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园区中工作,逐步成长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逐步实现脱贫,为2020年贵州省与全国同步小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2.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需要。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9]。贵州省辖6个地级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2014年末全省总人口3 508.0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 104.47万人,占60%;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人均耕地只有0.67亩。农业人口和农业产业比重较大。第一产业增加值1 275.4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8%,是传统的农业大省[10]。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农业仍处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农业的发展成为该省三农问题的瓶颈障碍,需要培育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需要。舒尔茨指出,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决定人贫富的关键[11]。2014年,全省城乡就业人员1 909.6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 171.02万人,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61.32%[12]。现有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弱,农业经济收益低于打工收益,更多的是依靠政府救济,一旦失去政府的帮助又将返贫。而通过接受涉农职业教育,比较系统地学习、掌握农业科学知识,随着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能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转化农业科研成果,广泛应用现代农业新技术,不断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从而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增收,逐步成长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过上幸福生活[13]。
二、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蓝莓方向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实践
(一)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基本情况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位于黔东南州州府凯里市,既是黔东南州唯一的一所涉农高职院校,又是贵州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有着技术人才密集、综合技术优越的优势。该院涉农中高职专业有6个,2006年至2014年九年间培养了涉农大中专技术技能型人才1 125人,其中大专层次938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6%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在90%以上。
(二)蓝莓方向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实践
蓝莓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绿色产业,黔东南州将蓝莓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来大力发展,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蓝莓种植基地10万亩,其中绿色、有机基地占80%以上,形成较完备的基地、保鲜、加工、销售产业体系。目前全州16个县市已有11个成为基地县市,蓝莓产业覆盖人口近10万。蓝莓产业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需要精品化、标准化、生态化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亟需一批熟悉农业政策、法规,掌握蓝莓生产加工技术,具有创业精神和一定经营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蓝莓相关企业多次与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商谈要求订单培养蓝莓方向技能型人才[14]。为了更好地服务蓝莓产业的发展,该院领导2009年带领骨干教师深入全州进行“区域经济发展中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调研,并将蓝莓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呈报给黔东南州人民政府。黔东南州政府高度重视,于2012年3月在该院主持召开了关于蓝莓产业发展的专题会议,会议决定连续3年由政府出资,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培养蓝莓方向技能型人才;以全州蓝莓生产基地的种植户及村干、企业骨干为主体对象,以及农村应往届初中毕业立志蓝莓种植及推广的有志青壮年为招生对象;州政府劳动人事部门、基层政府用人单位与蓝莓班毕业生签订“委托培养与就业协议”,在校期间的学费、生活费与住宿费补助由州级财政划拔,毕业后按协议安排工作以确保蓝莓产业基地项目实施,为蓝莓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在州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该院于2012年开始招收园艺专业蓝莓方向班学生。该院与蓝莓行业企业专家一起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结合蓝莓方向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专业核心课程;实行任务驱动、产教合一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将专业理论教学内容与蓝莓的种植、采摘、保鲜、加工、运输、销售等具体工作任务涉及的相关知识相融合,力求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内容相融合。另一方面与贵州省蓝莓仙子商贸有限公司、凯里双学双比科技示范园等多家企业建立稳固的就业顶岗实习基地,根据蓝莓生产季节性、周期性的需求,合理安排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或顶岗实习,实践学时占总学时50%以上;推行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组织学生参加园艺专业类别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获得进入蓝莓企业行业工作的就业准入资格;为了更好地教学,专任教师主动到蓝莓相关企业行业去顶岗锻炼,与兼职教师所在的部门或单位进行多方面合作。如,参与蓝莓基地科研、蓝莓基地规划、农业示范园规划、园林规划、苗圃规划等项目工作,掌握相关技术规程和管理标准;共同研发课程并编写了《蓝莓生产技术》及《实验实训》配套资料在蓝莓班使用;参与贵州省林业科研课题《蓝莓促萌采穗圃营建技术研究》、职教科研课题《高职农林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相关度研究》等课题研究。专兼教师的互动融合使得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整体得到很大提升,教学成效明显;开通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解困释疑的同时实时了解到蓝莓产业发展新动态,延伸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注重加强企业文化认同教育,强化职业规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培养,学生以其综合素质高、技能性强而备受蓝莓企业行业青睐,7月份首届蓝莓班53名毕业生全部就业[15]。
三、贵州省民族地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
贵州涉农高职院校必须为贵州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和农业产业发展做出贡献,必须培育出大量的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从而整体提高农民的职业化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使得农民脱贫致富,实现贵州同步小康的“中国梦”。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对蓝莓方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取得了成效和经验,值得借鉴,从中可以找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
(一) 定位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选准人才培养模式
贵州民族地区的涉农职业院校要以服务“三农”培养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为新的培养目标,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结合当地既要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又要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上建议实行政府主导下的校政企合作或者是校政行合作,以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和委托培养等三种培养模式为主[16]。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立足于服务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需要,开展“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涉农行业企业需求契合度”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校企双方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以涉农产业现状为背景,以现代农业技术为主线,赋予专业产业化内容,将人才培养与地方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紧密结合,与涉农企业对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的需求精准对接,科学设置涉农专业,专业设置涵盖到种植、采摘、储藏、加工、检测、运输、环保、销售等农业产业化生产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与人才链对接,培养出与涉农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17]。
(二)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涉农职业院校要与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企业、农业科研院所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围绕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职业技能。以涉农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把专业能力要求与对应的国家职业标准以及涉农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结合起来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把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特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18]。以农业生产过程为导向,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的变化采用“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农闲季节在校进行专业及“三农”相关知识学习,如农业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营销等理论课程学习。农忙时节参与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生产实践或者是顶岗实习,逐步掌握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所需的基本技艺,增强职业技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职业精神的培养。英国学者舒马赫指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传授价值观念,传授如何对待生活”[19]。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树立“服务三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奉献”的职业价值观。在讨论分析当地三农问题的基础上,组织学习“三农”优惠政策,让学生意识到务农同样能实现人生价值,进一步坚定学农、爱农、为农的职业责任。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和各级职业技能大赛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细致严谨、勇于担责、拼搏进取等优良品质。通过参与农业生产实践和顶岗实习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树立起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生产意识,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和遵纪守法的职业品格,教育引导学生端正职业态度,努力提高职业能力,认同优秀企业文化,强化职业规范,提高综合素质,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职业农民。
(三) 推行实践为主培训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实行以到涉农行业企业实践为主的教师培训制度。以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加强校企合作,教师轮流到涉农企业行业进行顶岗锻炼,与技术人员合作进行产品研发、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和产学研的能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支持专业教师参加行业任职资格考试获取技能等级证,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鼓励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师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在获取涉农行业企业各个岗位技能要求和培养需求的同时,还可从中聘请到实践经验丰富、各具特长的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等作为兼职教师担任专业实训课教学或实习指导教师,以改善双师结构;重奖为校企双方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兼职教师,以激励更多的教师主动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努力,从而建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0]。
(四)多部门协作,共享涉农信息资源
与当地涉农企业行业、农业科研机构、教育部门等多家单位密切合作,收集整合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涉农信息资源平台,让师生乃至农民等都能随时查询到专业性、实用性的信息。如涉农行业企业的就业需求信息、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实用技术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以及农业气象变化等多方面的信息。同时,通过平台上的互动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实训实习中的实践经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最终实现信息共享、经验互通、问题互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五)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全面保障培育工作
各级政府应坚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法规、政策以及资金的引导来促进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如给涉农职业院校一定的自主招生权,除了高中毕业生之外,还可定向贫困地区招收务农青年、返乡农民工和新生劳动力,以拓宽生源;通过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来激励和帮助立志务农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建立职业准入制度来规范涉农行业就业程序。凡拥有“双证”的涉农技能型学生优先进入涉农企业行业工作,优先认定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优先享受资金、信贷、技术推广、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扶持,使其能够在农业现代化生产中获得较高的、较为稳定的收入,从而激发更多的人报考涉农专业,坚持接受农业职业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成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加快当地农业现代化进程,带动大家脱贫致富。
四、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如果不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起来,不把农业现代化搞上去,现代化事业就有缺失,全面小康就没有达标。贵州民族地区要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就必须着力培育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而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政府统筹,各涉农行业企业加入到涉农职业教育中来,形成合力才能使培育工作有序进行。涉农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以下5个方面来做好培育工作:一是定位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选准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推行实践为主培训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四是多部门协作,共享涉农信息资源。五是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全面保障培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曹茸,刘远.为现代农业建设培育核心主体——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家咨询组组长、中央农广校常务副校长王守聪[J].云南农业,2013(7):21-22.
[2]程伟,陈遇春.创新职业农民培养模式中职业院校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基于分类培训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3(21):52-54.
[3]刘燕,王伟哲,高玉峰.基于KSAIBs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标准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34-38.
[4]闫志利.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与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61-67.
[5]罗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绽放”示范园区[N].贵州日报.2015-03-31.
[6]陈军义,孙兴,卢博礼.贵州省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状况[J].贵州农业科学,2014(9):291-294.
[7]周娴.贵州4年减少贫困人口526万[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7-06/7387732.shtml,2015-07-06.
[8]杨颖.西部农村反贫困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贵州农户家庭层面的问卷数据[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 (5):11-16.
[9]戴冲云.国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EB/OL].http://www.ynagri.gov.cn/qj/news655/20120326/1507017.shtml,2012-03-26.
[10]贵州农业信息网.贵州省农业概况[EB/OL].http://www.qagri.gov.cn/Sites/MainSite/List_2_101428.html,2015-12-22.
[11]陈蓓蕾,童举希.地方政府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路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3 (6):249-251.
[12]贵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贵州省2014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统计公报[EB/OL].http:/gz.hrss.gov.cn/art/2015/6/16/art-32-12913.html,2015-06-16.
[13]杨世伟.贵州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基于实现农民增收的视角[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31.
[14]鲁周,杨雪莲,冯佳,等.黔东南州蓝莓产业发展及其展望[J].绿色科技,2014(6):122-124.
[15]赵有生.校企如何一体化育人共同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4-09-29(7).
[16]束剑华,束剑华,李振陆.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职业院校定位与转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 (1):72-74.
[17]刘莉.职业教育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基于西奥多 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思想的反思[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18]曾一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完善制度设计 强化配套政策[EB/OL].http://www.zhynm.cn/pxgz/zcfc/201412/t20141223_164162.html,2014-12-25.
[19]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3):1-4.
[20]李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编辑:刘伟霄)
收稿日期:2015-10-24
基金项目: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口腔医学专业基于职业人导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14zysk03)。
作者简介:苏晓红(1972-),女,布依族,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职业人的培养、民族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927(2016)01-01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