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林人才教育改革实践
——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

2016-03-07 07:24黄金光袁忠林赵洪海李宝笃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黄金光,袁忠林,赵洪海,李宝笃

(青岛农业大学 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林人才教育改革实践
——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

黄金光,袁忠林,赵洪海,李宝笃

(青岛农业大学 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摘要: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改革思路,并采取了具体的实践措施,包括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及标准,建立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培养方案,构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近2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构建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改革体系奠定了实践基础。

关键词:卓越农林人才;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实验实践;创新创业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002

2012年,教育部决定启动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并联合农业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大力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培养高素质农林人才[1]。“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目的是深化农林教育教学改革,为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复合应用型),植物保护专业以“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案、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改革与实践,以期培养具有创新理念、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

一、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正确的教育观、育人观为指导,遵循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瞄准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立足学校的办学实际,明确办学定位、服务方向,突出办学优势和特色,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条件资源建设和校内外基地建设,强化能力培养,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品德高尚,责任心强,具有生态意识和环保理念,掌握植物保护科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植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控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能不断自我提高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独立从事与植物保护相关各项工作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具体目标包括3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二、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

(一)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按照“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规格,优化课程体系,强化专业核心课程,整体优化创新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修订植物保护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基础坚实、专业扎实,实践能力强,作风朴实,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强调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理清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等系列问题;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能力培养。更新和整合了课程内容,按学生职业发展需求设置课程模块。构建了课程体系框架图,理清了课程之间的承接关系,明确了课程的设置目的及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理清了实验实践课程的具体项目内容,明确了各课程项目内容与学生项目实践能力获取的对应关系,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固定+开放”的选修课程建设原则,专业拓展课程与素质拓展课程既保持相对的稳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系统设定,又开放选修空间,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和发展空间,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服务于学生多元发展需要的教育理念。

1.建立社会调研机制。植物保护专业设置常态化的调研网络,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社会需求调研,着重分析社会对植保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需求,为培养方案修订提供信息支撑。2013 年,植物保护专业全面开展了专业调研,并整理了专业调研报告。2013-2014年,与麦克思数据公司合作,开展了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调查,形成了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实施了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方案修订过程中,积极邀请了校内外专家参与方案论证,确保了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优化植物保护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完善了以“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为主体,以“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为两大支柱,以“专业拓展课程和素质发展课程”为素质拓展、个性化发展的“2321”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而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的系统培养。根据培养目标,建立了人才培养路线图。

3.基于植物保护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2321”人才培养模式。“2321”模式以培养复合应用型植保人才和卓越农艺师为目标,以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实行基于植物保护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模块化、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块化、分段式”主要包括基础与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三大模块,分4个阶段完成教学。“2321”模式具体内容如下[2]。

第一个“2”是指第1、2两个学期,以基础课为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培养模块。分人文素质教育和基础课程教育两部分。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和职业道德,树立学农、爱农、务农意识,使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较高的道德素养。基础课程教育主要包括:数学、化学、植物学等课程教育,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是指3、4、5三个学期,以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专业实习实践为主的专业教育。主要包括:耕作学、农业气象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等课程的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根据作物的生长期和病虫草害的发生期,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实践内容,实现“课程随着节气走,课堂搬到田间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病虫草等的种类识别、症状诊断和预测预报等能力,了解其发生规律、发生条件和防治技术。

第二个“2”是指6、7两个学期,以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专业的综合实践与应用能力。这一阶段正好是一个完整的作物生产阶段,是作物病虫害发生时期,通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综合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1”是指第8学期,以专业拓展和就业创业教育为主的模块。包括专业创新能力模块、专业应用技术模块和专业管理与营销模块等3个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进行选修。专业创新能力模块的课程主要包括:昆虫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农药毒理学、植物检疫学等课程,为学生将来从事植物保护研究打好基础。专业应用技术模块的课程主要包括:昆虫生态学与预测预报、植病流行学、害虫生物防治、植保药械、农药加工与应用技术等课程,为学生从事植保技术应用服务。专业管理与营销模块的课程主要包括:农药营销学、公共关系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合同法等,为从事植保技术推广的学生提供服务。

(二)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也是植保专业本科教学中最突出的特色。近年来,国内植保专业总结出不少成熟的经验[3,4]。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以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更新和整合实验实践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加实验实践学时比重至33%,所有实验课单独设课,统一管理,进一步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数量。

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构建包含“课程实验、教学实习、公益劳动、社会实践、专业认知、科研训练、生产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内容的综合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4年实践教学不断线、实践教学安排与农时对应的实验实践教学新体系。

专业实践体系主要包括:

第1~2学期开展专业劳动,通过农作物的种植、田间管理、收获等环节,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对专业有一个感性认识。

第3~5学期进行课程实验、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生产实习。课程实验紧跟教学内容,在强化能力培养的同时消化知识。课程实习是在植物保护专业每门骨干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的综合实习,是对课程所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训练。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进行,由学院统一组织不同的社会实践团队,由教师带队,深入生产一线进行调研、指导,主要体现3个结合。(1)与企业(如杜邦、海利尔等农药公司)结合,调查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2)与政府结合,由当地植保人员指导,对当地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情况进行调查、指导;(3)与青年教师的实践锻炼相结合,由青年教师带领下到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及技术指导,每年组织3个团队,主要进行果树、蔬菜和大田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及防治技术指导。科研训练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促进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开展科研活动,锻炼学生的植保科研能力。生产实习实行导师制,将学生分配给不同的教师,由教师带队,在作物生长季节,经常性地带领学生深入生产一线调研病虫草害的发生情况并制定防治对策。

第6~7学期进行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专业实习分两个阶段,一是春季阶段,一是秋季阶段,每个实习阶段15天,由学院统一组织,到生产一线进行病虫草害的识别与调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制订综合防控、防治技术方案,在教师的参与下,分小组由学生对方案进行论证。毕业实习从第6学期的5月份到第7学期的10月份进行,结合农业病虫草害的发生进行,综合性地完成专业训练,完成毕业论文。

第8学期根据拓展课程模块,在教学的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为保证上述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实验实训教学的顺利开展,植物保护专业加强了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首先打破现有实验室的格局,通过资源整合建立昆虫生命科学与技术实验平台、植物病理学实验平台和农药学实验平台3大实验平台,购置、更新实验仪器设备。建立健全实验平台的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建立大学生进入实验平台和实验管理人员工作业绩考核的奖惩机制,规范实验平台的使用和建设机制,促进实验平台的开放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校内外教学基地建设,使其发挥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应有的作用。

(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教学质量是专业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新时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调学生既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又能在知识、能力、素质几方面协调发展,更强调学生学会学习做事和做人,尤其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也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涵[5,6]。为此,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完善植保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人才。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创业教育,构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锻炼,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建立起由创新创业课程、大学生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企业培训班、教师科研助理等组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开展大学生专业科技与技能等竞赛活动。根据专业学生技能要求和项目的可操作性,开展病虫害标本制作、有害生物形态图绘制、病虫害生活史图示制作、农药制剂配制、病虫害种类鉴定和病虫害诊断与识别、作物栽培和病虫害管理、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案制定等为主题的专业技能竞赛,每年1次,形成常态。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立项建设。大学生创新活动实行以项目研究为载体,面向专业,针对科研兴趣浓厚、创新意识强的本科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创新项目的研究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创新活动的内容选择创新团队,并指导学生完成创新项目立项书。由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评审委员会,对申请项目进行评审,并由学校审核后立项建设。评审通过的项目按照实施计划进行实施。凡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教师,每人每年必须指导大学生创新立项活动。

3.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立项建设。创业项目对大学生自主创新和创业具有启发和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了大学生“观赏昆虫标本创业室”,每年每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2项左右,每届参与学生25人左右,通过活动的开展,深层次地挖掘蝴蝶等观赏昆虫的文化内涵,制作精美的标本工艺品,并推向市场,真正将知识转化为经济效益。

4.组织“昆虫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者讲解团。组织高年级大学生志愿者讲解团,对前来参观昆虫博物馆的中小学生、游客进行讲解。讲解团每年选拔一批,由热爱昆虫学的学生组成。对第一批成员,由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学生通过指导和查阅相关资料,丰富昆虫学知识,提高讲解水平,考核通过后可以持证上岗。以后组成的讲解团由老团员指导与帮助,教师参与考核,形成讲解团的可持续发展,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其专业知识与技能。

5.开展大学生企业培训班。邀请企业老总、经理为企业培训班上课,为学生讲解植保企业的现状、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未来企业发展前景、成功企业家必备的素质与技能,以及未来可能的新的创新创业点等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为学生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助力。

6.教师科研助理项目的建设。植物保护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多,研究任务重,研究生数量不足,这给科研项目的完成带来了一定困难。为了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学院设立了教师科研助理项目,每年年初由教师制定科研题目和研究内容及要求,面向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发布,由学生进行选择报名,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科研助理确定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教师的研究室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实现了学生尽早了解教师研究内容,尽早开展科研活动的目的。

三、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通过卓越人才项目的建设,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正在建设成为“理念先进、立足山东、服务全国、国内知名、有较大影响力”的复合应用型植保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基地。

(一)构建起了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的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品德高尚,责任心强,具有生态意识和环保理念,掌握植物保护科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植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治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能不断自我提高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独立从事与植物保护相关的各项工作复合型应用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二)建立起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基础,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和生产实际,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建立了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2321”模式,进行“模块化、分段式”人才培养;完善了四年综合实验实践教学不断线、实践教学安排与农时对应的新实践教学模式。

(三)优化了培养方案

在开展专业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专业调研报告并开展了专业发展大讨论,对植保专业发展背景及人才需求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根据培养目标优化了培养方案,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前提,建立适合植物保护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植物病理、昆虫及化学保护三大课程群的课程体系,使知识的系统性、实践性更强。2014年底,植物保护专业完成了与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新培养方案修订,制订了植物保护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及课程体系框架图,完成了课程大纲的修订工作。

(四)重组了教学内容并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大纲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和生产实际,使学生所学知识能紧跟学科发展潮流。在《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和《植物化学保护》等骨干课程教学中,率先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融合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探讨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智慧,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果。特色教材的编写,一方面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案例引入,另一方面融入现代元素,提高了教材质量。植物病虫害电子标本库、植物病虫害鉴定与防治专题网站的建设,为学生学习提供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料。各类课程建设和大量教学材料的积累通过网站加以展示,加强了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推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

(五)实践教学获实效

通过系列实践教学设置,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措施,构建起了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机制,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近两年来,植保专业开展大学生技能竞赛2次,学生的参与度达到50%;大学生创业项目开展2次;大学生创新项目累计立项3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有6项,参与创新项目的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80%左右;大学生“昆虫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团2批;与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企业培训班1次;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助理的人数达到30%;通过项目研究,学生发表科研论文27篇,申请并获得4项国家专利授权。

(六)教学、实践条件突出

在实验室建设、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标本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都逐渐达到较高水平,使之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近3年累计投入教学经费500余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购置200余万元,仪器设备总计2 482台套,总值达到1 540万元;组建了植物病理学实验平台、昆虫科学与技术实验平台、农药学实验平台等三大教学平台,拥有15个科研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7 100 m2;拥有昆虫博物馆1个,博物馆植物病虫害标本累计30余万份,拍摄了1.75万张植物病虫害图片,1.4万个视频素材镜头;自制了21套多媒体教学课件,出版了100余部植保教学录像片;新增果树、蔬菜、大田作物生产及其病虫害综合防治实验实训基地3个,建设专家大院5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累计14个。制订了《实验平台管理办法》《实验平台使用办法》《实验管理人员工作业绩考评办法》《实验管理人员奖惩办法》等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实验平台的使用与管理。

(七)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就业质量显著提高,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0%以上,得到行业及社会的高度认可。

四、结束语

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引下,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投入,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不断发展和完善,构建了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的培养目标,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组了教学内容并创新教学方法,改善了教学、实践条件,注重实践教学获得实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但教学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专业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仍要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不断将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樊东,张艳菊,何付丽.植物生产类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策略[J].中国农业教育,2013(2):67-71.

[2]黄金光. 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农业网络信息. 2015(2):98-100.

[3]朱立学.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地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35-36.

[4]尹宝重,薛宝颖,徐芳.植物保护学科“专业—学业—就业—创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2):41-43.

[5]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实施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6]欧阳俊,陈嘉.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3):1-5.

(编辑:王佳)

收稿日期:2015-12-03

基金项目:2014年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014年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项目(编号:stzy201401);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项目(2013-2015);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青岛农业大学植物生产类植物保护专业”(编号:TS2279)。

作者简介:黄金光(1973-),男,山东莱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分子植物病理学,蛋白质结构生物学。 通讯作者:李宝笃(1961-),男,山东莱芜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植物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927(2016)01-0005-05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